丹毒的症状和体征,丹毒最好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丹毒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丹毒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丹毒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煤油灯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中医辩证分型】多因多因血分有热,外受湿热火毒之邪,相互搏结所引起,发病与风热、湿热、火毒关系密切,而尤以火毒为先,临床以发病迅速,色如涂丹为主证,故本病属阳证。

实证、热证。

发于头面者挟有风热,辩为风热毒蕴;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辩为湿热毒蕴;发于新生儿,则辩为蜰毒蕴热。

【西医诊断要点】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前驱闭关。

2、局部闭关:好发于颜面及下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红肿向四周迅速蔓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

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

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

3、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2)血沉可增快;(3)病理切片真皮高度水肿,血管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4、鉴别诊断:(1)类丹毒:常见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原发性刺激物致敏史;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自觉刺痒,无触痛;无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皮肤紫红,肿形隆起,边缘炎症较轻,界限不清,稍发硬而坚实,按之有凹陷。

(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服药史;变可见面部红肿,两目合缝,但边界不清;无恶寒发等全身症状。

【治疗】(一)中医治疗1分证论治:(1)发于头面部,皮肤火焮红灼热,肿胀疼痛,或有水疱,眼胞肿胀难睁;兼见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力子5g、马勃3g、黄芩10g、黄连10g、连翘15g、板蓝根15g、薄荷3g、僵蚕5g、桔梗6g、柴胡6g、甘草6g。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很多人对丹毒并不是很多了解,事实上,在古代,医者们就对丹毒有所认识,因此,中医疗法治疗丹毒非常有效,丹毒最好治疗方法就是中医,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希望大家能了解丹毒的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一)临床表现丹毒是由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有传染性的感染,好发于头面部及小腿。

中医称其为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

表现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而皮肤发,红,色泽鲜红如丹,按之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立即恢复。

局部有烧的感,疼痛轻微,但在头皮盖上之丹毒,疼痛较重。

红疹向四周扩大,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

有时可出现水泡,但很少化脓。

体弱幼儿脐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发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肤坏死。

下肢丹毒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皮肤变厚形成象皮肿。

(二)辨证分型1.抱头火丹型发病急速,初起即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常由一侧鼻部开始,颜面潮红肿痛,出现小片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

红斑边缘清楚稍高出皮面。

大便干结,小便赤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宜清血热、祛风毒为主。

2.流火型(小腿丹毒)初期即恶寒发热,头痛,骨痛,小腿或足部红肿热痛,皮肤发亮。

如频繁发作,则成慢性,可发展为大腿风(即象皮肿)。

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三)食物疗法1.抱头火丹型(1)乌龙膏(经验方):陈小麦、米醋各适量。

用法:陈小麦愈久愈好,研粉。

以锅炒之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以瓷罐收之。

涂在丹毒部位,有较好疗效。

(2)紫麻凤凰衣(《本草纲目》):鸡卵膜衣12枚,麻黄1.5g,紫苑10g。

用法:将鸡卵膜衣焙于磨研为末。

以水煎麻黄、紫苑二味1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送服卵膜衣末。

每日1剂,连服3-5日。

(3)丝瓜粥(经验方):嫩鲜丝瓜1条,白米50g,白糖适量。

用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半熟时放入洗净切成粗段的鲜丝瓜,待粥熟去丝瓜,加糖,顿服。

丹毒的治疗方案

丹毒的治疗方案

丹毒的治疗方案第1篇丹毒的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疾病,常见病原菌为链球菌。

本病具有较高复发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降低复发风险,特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抗菌治疗:针对病原菌进行有效抑制和杀灭,控制病情发展。

2. 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疼痛、红肿等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3. 预防复发: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发风险。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常见药物包括:①青霉素类:如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等;②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③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④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2)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缓解患者疼痛、红肿等症状。

2. 局部治疗(1)清洁患部:保持患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减少感染风险。

(2)外用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

如:①抗生素类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②抗炎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③中草药制剂:如金黄散、紫草油等。

3. 物理治疗(1)冷敷:初期可使用冷敷减轻红肿、疼痛症状。

(2)紫外线照射:采用紫外线照射治疗,可抑制病原菌繁殖,减轻炎症。

4. 健康教育(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悦。

(3)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定期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2.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护士丹毒知识点总结

护士丹毒知识点总结

护士丹毒知识点总结一、丹毒的病因丹毒是由A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感染引起的,这种细菌生活在人体的皮肤和呼吸道内,尤其是在患有皮肤损伤的人体表面。

当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发皮肤感染并产生毒素,进而导致皮肤红肿、热痛、水泡等症状。

二、丹毒的临床表现1. 皮肤红肿:患部皮肤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局部皮肤充血、水肿。

2. 水泡:丹毒患部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内含有混浊的液体。

3. 皮肤脱屑:患部皮肤表面出现大片脱屑,皮肤组织变得松动。

4.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达到38摄氏度以上。

5. 淋巴结肿大:丹毒患者局部淋巴结常常肿大疼痛。

6. 皮肤溃烂:严重的丹毒病例患部皮肤可能出现溃烂,甚至流出脓液。

三、丹毒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医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皮肤的表现来初步诊断丹毒。

2. 细菌培养:通过患部分泌物或者血液等样本进行培养,从细菌的培养结果来确认是否感染A型链球菌。

3. 血象分析:丹毒患者血液中白细胞总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亦升高,C-反应蛋白也升高。

四、丹毒的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口服或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对丹毒的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对于严重病例,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抗生素以加速病情好转。

2. 抗炎药治疗:丹毒患者常伴有明显炎症症状,因此同时给予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等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发热症状。

3. 清创处理:对于有脓液或溃烂的患部,护士需要进行定期的脓液排除和伤口清洁,保持伤口的干燥和清洁。

4. 对症支持治疗:丹毒患者常伴有一定的并发症,如高热、脱水等,护士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退热、补液等。

5. 预防感染:对于确诊丹毒的患者,护士需要做好隔离与感染预防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丹毒的护理要点1. 伤口护理:对患部的伤口进行清洁和包扎,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

2.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丹毒患者需要充分的休息,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丹毒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B感染引起。

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到局部所导致的炎症性疾病,通常发病前具有一定的皮肤粘膜的外伤史,哪怕是轻微的摩擦,也可以导致细菌的感染,进一步出现丹毒。

另外一部分继发于局部的感染病灶,比如鼻炎、牙龈炎等,可以通过局部的扩散导致丹毒的发生。

还有一些皮肤方面的疾病,比如皮肤溃疡、真菌感染、接种疫苗、中毒性皮肤损伤等,出现皮肤的皲裂或外伤,都可以导致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

此外,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起丹毒。

身体抵抗力低,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皮肤溃疡、足癣、鼻炎、湿疹和下肢水肿,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等因素都会增加患丹毒的风险。

起病突然,常伴有寒战、局部皮肤灼烧、化脓等特点。

丹毒,也称为网状淋巴管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病变。

多发于老年人,易发于下肢和面部。

典型症状为皮肤发红、局部疼痛、体表高温等。

丹毒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

在治疗丹毒时,通常使用抗生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丹毒通常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B型感染引起的浅层淋巴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皮肤或黏膜入侵。

足癣和鼻炎通常是腿部和面部丹毒的主要原因。

营养不良、酗酒和抓挠也会诱发这种疾病。

临床表现为腿部或面部边界清晰的水肿性明亮红斑,表面紧张发亮,甚至可出现水疱。

局部皮肤温度高,有压痛和压痛,可伴有发热、自觉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一部分的丹毒属于复发性丹毒,是由于曾经感染过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经过相应的治疗,细菌在淋巴管内潜伏,在身体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疾病的复发。

丹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的感染病状,如局部的皮损出现红肿疼痛,随后出现表面灼热,有波动感,明显的触痛。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丹毒丹毒是皮肤或黏膜的网状淋巴管感染。

发于颜面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红斑在腿部上下篁延游走者,称“腿游风”。

由火毒郁于皮肤而发,发于颜面者兼风,发于下肢者兼湿。

【诊断】1以小腿为多见,多有脚癣糜烂存在,头面次之,可找到皮肤黏膜破损。

2 .皮肤呈鲜红色肿胀,稍高出于周围皮肤,边界清楚,灼热疼痛。

一般不化脓。

可伴附近淋巴结肿痛。

3 .起病时突发寒战、高热、周身不适、脉数。

4 .发于小腿的丹毒,易反复发作,患肢可形成象皮肿。

5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颜面丹毒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薄荷5g,牛劳子、黄苓、玄参各IOg,板蓝根、大青叶各2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连3g。

2.下肢丹毒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举例:紫花地丁30g,金银花、大青叶各20g,黄柏、车前子、赤芍、牡丹皮各IOgo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斑亦退,而肿胀不消的,上方减少清热解毒药,加生惹彼仁30g,草薜15g,防己、泽泻各10g,以利湿消肿。

皮肤肥厚,已成象皮肿者,参考内科丝虫病象皮肿治疗。

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次服IomI,每日3次。

清解片每次服5片,每日3次。

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

三妙丸每次服6g,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1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冷开水调成稀糊状,随十随涂,不宜包扎。

如红肿面积过大,用皮炎洗剂煎汤作冷湿敷,清洁方便,消炎退肿快。

2.下肢丹毒肿胀严重者,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敲刺,渗出湿水,以利消肿。

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可预防丹毒的复发。

四、简易方药用概说中介绍的新鲜草药,捣烂敷红肿处,随干随换。

苍术、防己、泽泻各60g,升麻3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10g,每日3次。

饭前开水吞服,可常服。

鲜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乘热先熏后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至腿热出汗为好。

后两方适用于象皮肿。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1 症状体征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2 用药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的症状和体征,丹毒最好治疗方法
丹毒对人体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让人皮肤暗黄无光。

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导致患者不治身亡。

因此丹毒需要及早治疗。

丹毒的体征
丹毒的体征为在人体的平均时间为2天,据临床观察,丹毒的最短潜伏期为8小时,而潜伏期超过一个星期的病人是非常罕见的。

丹毒的症状
丹毒的症状表现形式为大面积的发红发肿现象,颜色鲜红,微微肿胀,患处会有痛感和炽热感,用手挤压患处会颜色会变淡,丹毒的主要发病部位集中于下肢和面部。

若发病症状在脸上的话就会让脸部浮肿,严重者连眼睛都无法睁开。

丹毒除了以上病症之外,还伴有发热高烧,或者发冷,再或者是头痛的现象。

丹毒最好的治疗方法
治疗丹毒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纯中药。

而根据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浦银散最为有效。

浦银散是一种纯中药,从几百年前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被用于丹毒的治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大夫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丹毒的临床表现对浦银散不断的加以改进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它是怎样治疗丹毒的吧!
只要把它涂于患处,轻轻按摩,就能被人体吸收,直达病灶,对抗病菌。

使用当天就可以凉血解毒,5天之后就可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使用了15天就能改善坏死的肌肤状况,让肌肤回复红润,并且避免丹毒的再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