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2020 CSCO 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要点

此次指南更新分为两个部分:2020年CSCO鼻咽癌指南更新和2020 CSCO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要点。

鼻咽癌指南更新要点

WHO将鼻咽癌分为I型、II型和III型。在流行地区,非角化癌超过95%,且与EBV病毒的感染相关,而在非流行病区,则I型鼻咽癌相对更常见。影响鼻咽癌放化疗预后的高危因素有:N3或T4N2,转移灶大结节(至少一个结节>4cm)。

今年指南新增: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明确鳞癌和其他类型头颈部肿瘤,推荐原位杂交检测以确定与EBV感染有关(针对鼻咽癌)(I级专家推荐)。

早期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T1N0期鼻咽癌患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对于T1N1/T2N0-1期患者,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放疗+顺铂(1B类证据);不适宜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

①I期鼻咽癌(T1N0)应采用单纯放疗的治疗模式。

②放疗计划应至少采取三维适形,强烈推荐强调放疗(IMRT)。

③II期鼻咽癌(T1N1/T2N0-1)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

④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采用IMRT技术的单纯放疗对于中期鼻咽癌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中T2N1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提示似乎更应该同期联合化疗。

局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T1-2N2-3/T3-4任何N期患者,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顺铂(1A类证据)、诱导化疗序贯放疗+顺铂(1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顺铂序贯辅助化疗(1B类证据);

不适宜使用顺铂者,I级专家推荐为单纯放疗(2A类证据)、放疗+卡铂(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放疗+奈达铂(1B类证据)、放疗+奥沙利铂(1B类证据)、放疗+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2A类证据)。

①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对于不适合接受化疗的患者。

②放疗+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是可选方案,但目前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

③诱导化疗序贯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患者的另一种治疗模式,通常用于IV期或肿瘤进展迅速的患者。

④同期放化疗序贯辅助治疗是另一种可选治疗模式,但既往研究提示由于放疗的毒性导致完成度并不理想。

局部和/或颈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局部或颈部复发患者,若适合手术且局部复发,I级专家推荐为手术(2A类证据)、再程治疗(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治疗参照远处转移;若适合手术且颈部复发,I级专家推荐为手术(2A类证据);若不适合手术,I级专家推荐为再程放疗(2A类证据),II 级专家推荐为治疗参照远处转移。

①对于复发性鼻咽癌患者,IMRT的广泛应用促使鼻咽原发灶的局控率超过90%,因此

颈部淋巴结成为常见的复发部位。

②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仅有颈部复发患者的重要根治性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以采用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新增)。

③对于鼻咽癌原发灶复发的患者,再程放疗是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手段,特别是对于复发间隔超过1年的患者(新增)。

④考虑到鼻咽癌再程放疗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考虑挽救性手术,特别是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手术方式(新增)。

⑤对于无法再次接受局部根治性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姑息性系统治疗或最佳支持治疗(新增)。

远处转移鼻咽癌的治疗

远处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I级专家推荐为顺铂+吉西他滨(1A类证据)、顺铂+多西他赛(2A类证据)、卡铂+紫杉醇(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顺铂/卡铂+5-FU(2A类证据)、顺铂+卡培他滨(2A类证据);二线治疗或挽救治疗:II级专家推荐为吉西他滨(2A 类)、多西他赛(2A类证据)、卡培他滨(2A类证据),III级专家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均为2B类证据)。

①对于不适合局部挽救治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GP方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目前已成为一线化疗金标准。

②铂类+紫杉醇也是一线化疗的合理选择,对于无法耐受5-FU患者,可考虑使用卡培他滨予以代替。

③对于既往接受过诱导化疗的患者,推荐根据诱导化疗的疗效和毒性选择一线挽救化疗方案。

④近年来,PD-1单抗显示出一定疗效,但缓解率通常低于挽救化疗,长期生存还需进一步验证。

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要点

50%~60%新诊断头颈部鳞癌是不可治愈的,迟早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大部分复发性和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患者需接受姑息性系统治疗(PS 0-1)或最佳支持治疗(PS≥2),少部分复发性头颈部鳞癌患者可能有机会再次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

局部和/或颈部复发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的治疗

对于这部分患者中适合手术者,I级专家推荐为手术(2A类证据),不适合手术者且既往未接受过放疗,I级专家推荐为局部放疗(2A类证据),不适合手术且既往接受或放疗,I级专家推荐为参照远处转移,II级专家推荐为再程放疗(2A类证据)。

①复发性头颈鳞癌患者,挽救性手术是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手术方式需要根据病灶的部位进行调整(新增)。

②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挽救性放疗适用于既往未接受过放疗的患者(新增)。

③再程放疗推荐在有经验的中心选择进行(新增)。

④对于无法再次接受局部根治性治疗的患者,需要和转移性患者一样接受姑息性系统治疗或最佳支持治疗(新增)。

远处转移头鳞癌(非鼻咽癌)的一线治疗

I级专家推荐为顺铂/卡铂+5-FU+西妥昔单抗(1A类证据)、顺铂+多西他赛+西妥昔单抗(1A类证据)、顺铂/卡铂+紫杉醇±西妥昔单抗(2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顺铂/卡铂+5-FU(1A类证据)、帕博利珠单抗(CPS≥1)(1A类证据)、顺铂/卡铂+5-FU (1A类证据)、顺铂+西妥昔单抗(2A类证据)、紫杉醇+西妥昔单抗(2A类证据)。

EGFR是头颈部鳞癌重要的预后因素和治疗靶点,III期EXTREME研究和中国的CHANG-2研究显示,铂类+5-FU+西妥昔单抗(EXTREME方案)可显著延长总生存。基于此,2020年2月底,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或NMP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更新)。

TPEXTREME研究显示,TPEx方案(多西他赛+顺铂+西妥昔单抗)的疗效与EXTREME方案类似,化疗周期更少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新为1A类证据的I级专家推荐(更新)。

二线或挽救治疗

I级专家推荐为纳武利尤单抗(1A类证据),II级专家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1A类证据)、甲氨蝶呤(2A类证据)、多西他赛(2A类证据)、紫杉醇(2A类证据)、西妥昔单抗(2A 类证据),III级专家推荐为阿法替尼(1A类证据)。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肿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汇总

肿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史采集】 1.注意询问与肺癌发生有关的病史,如长期吸烟、职业环境、家族史等。 2.症状:包括肺内症状、肺外症状、全身症状。注意有无咳嗽、咯血或血痰、胸痛、声嘶、胸闷、气急、发热、消瘦、关节胀痛、皮肤改变、血栓性静脉炎等。 【物理检查】 1.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视诊:有无Horner氏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杵状指(趾)、紫绀、 皮肤损害等。 (2)触诊:有无锁上、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无肝脏肿大、皮下结节,骨骼有无压痛及叩痛。 (3)听诊:有无声音嘶哑、肺部罗音、哮鸣音、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征。 【诊断】 1.胸部X线检查:包括胸透、胸部正侧位及体层片。 2.胸部CT检查:包括CT平扫、增强、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 3.胸部MRI检查。 4.痰细胞学检查:无咳嗽咳痰者,可采用雾化引痰法。 5.胸水细胞学检查。 6.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肿瘤的部位和范围、活检或刷检进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 7.活体组织检查:可明确组织学诊断,包括转移淋巴结的活检、B超或CT 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经纤支镜的活检、皮下转移结节的活检、胸膜活 检及开胸探查、术中冰冻切片活检等。 8.B超检查:有助于远隔转移的了解(肾上腺、肝、脾、腹腔淋巴结及锁上 淋巴结等),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等。

9.有骨痛的病人应做骨ECT检查。 【分型】 1.以肿瘤发生部位分型: (1)中央型:发生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或发源自段支气管,但已侵犯叶支气管的癌。 (2)周围型:发生于段和段以下支气管的癌。 2.组织学分型: 临床一般可将肺癌简略地分为五类: (1)鳞状细胞癌; (2)小细胞肺癌; (3)大细胞肺癌; (4)腺癌; (5)细支气管肺泡癌。 【临床分期】 1.肺癌的TNM分期可以较准确地估计病情,对选择治疗有很大帮助。1997 年UICC公布的分期方法如下: (1)T:原发肿瘤 (2)Tx:隐性癌在支气管分泌物中找到癌细胞,但在X线或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癌肿。 (3)T0:无原发性癌的征象。 (4)Tis:原位癌。 (5)T1:癌肿最大直径在3cm或以内,周围为肺组织或脏层胸膜。在支气管镜下未见有向叶支气管近端侵犯。 (6)T2:癌肿最大直径在3cm以上或任何侵犯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以上;侵犯脏层胸膜;或任何大小的癌肿向肺门区扩展伴有关联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 其范围不超过全肺。 (7)T3:癌肿任何大小并伴有向邻近器官直接侵犯如胸壁,包括肺上沟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360docs.net/doc/4e5469745.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360docs.net/doc/4e5469745.html,

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胰腺癌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2.2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2.3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2.4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2.5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CEA: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3.2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3.3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4 诊治流程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科分册)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

畸胎瘤诊疗指南

畸胎瘤诊疗指南 【儿童畸胎瘤常见部位】 骶尾部、卵巢、睾丸、前纵隔、腹腔及腹膜后。睾丸畸胎瘤泌尿科治疗,前纵隔畸胎瘤胸外科治疗。骶尾部、卵巢、腹腔及腹膜后畸胎瘤我科治疗。 【适应症】: 1、<18岁,未进行手术,仅影像学检查提示骶尾部、卵巢、腹腔及腹膜后畸胎瘤病人; 2、<18岁,院外已经手术切除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畸胎瘤,需继续综合治疗病人。 【治疗前检查】 1、彩超、CTA和/或MRI增强 2、正侧位胸片和/或胸部CT 3、心电图 4、必要时全身骨扫描 5、血AFP 6、血常规、大、小便常规 7、血生化术前全套(包括肝肾功和电解质等) 8、血凝五项 9、免疫术前全套(肝炎标志物+HIV+梅毒+结核抗体) 、必要时性激素10.

11、必要时HCG 12、必要时交叉配血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a.良性肿瘤及肿瘤局限、无周围器官组织受侵犯者行肿瘤切除术。 b.考虑恶性肿瘤不能一期切除者行肿瘤活检术。 c.良性肿瘤复发、残留窦道者,应再次手术,彻底切除肿瘤。d.恶性肿瘤经过充分化疗后,二次探查切除肿瘤。 e.肿瘤扭转、破裂或出血,有危及生命可能者,需急诊手术切除病灶。 2. 化疗 a.良性肿瘤不需要化疗。未成熟畸胎瘤(Ⅱ、Ⅲ级)、恶性畸胎瘤术后需行辅助化疗。 b.肿瘤较大、切除手术有可能残留或损伤重要器官者且AFP明显升高,诊断为恶性肿瘤者,行3-6个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c.骶尾部恶性肿瘤有尿潴留者、肿瘤侵犯骶骨和侵入骶孔或骶管、下肢肌力下降或瘫痪者,行3-6个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d.良性肿瘤术后复发恶变、AFP出现异常升高者,应化疗。以骶尾部畸胎瘤为例的手术规范: 、术前放置导尿管,直肠内放置油纱条或扩管器1. 2、体位及切口:

NCCN结肠癌指南

NCCN 结肠癌指南(2015.2 最新版) 作者:月下荷花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 基因状态,包括KRAS 外显子2 和非外显子2 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 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 突变。 2. FOLFOX+Cetuximab 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 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 指南中分期按TNM 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 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 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 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 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 突变,后者可致MLH1 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 支持对所有小于70 岁病人或是大于70 岁、满足Bethesda 指南的病人进行MMR 检测。另外对II 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为规范我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与流程。 一、严格遵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 二、八个常见肿瘤规范化诊治指南: 1.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2.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3.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4.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5.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6.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7.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8.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三、相关科室成立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组,组长为科主任。在科室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本科实际情况,对照指南制订易操作的本科诊疗规范。 四、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 五、药剂科对相关科室提供必要的相关化疗药物信息,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

六、在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医务科,医务科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医务科按整改意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相关科室。 七、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诊治流程: 1.肺癌规范化

2.肝癌诊断流程 发现肝脏占位 <1CM 1-2CM >2CM AFP ≥ 200ng/ml a AFP <200ng/ml 间隔3月复查超声及AFP b 肿物保持稳定18-24个月 恢复每6个月监测 肿物增大 根据大小进入相应流程 2种动态显像检查c 均为肿瘤典型表现 1种为肿瘤典型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任何1种动态显像检查 典型肿瘤表现 活检d 阳性 阴性 重复活检或影像学随诊 诊断原发性肝癌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肿瘤放疗科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肿瘤放疗分册

目录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1) 第一节鼻咽癌 (1) 第二节上颌窦癌 (7) 第三节筛窦癌 (8) 第四节口咽癌 (9) 第五节口腔癌 (11) 第六节喉癌 (12) 第七节甲状腺癌 (17) 第二章胸部肿瘤 (20) 第一节肺癌 (20) 第二节乳腺癌 (26) 第三节纵隔肿瘤 (31) 第三章消化道肿瘤 (35) 第一节食管癌 (35) 第二节大肠癌 (38) 第四章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44) 第一节肾癌 (44) 第二节膀胱癌 (47) 第三节前列腺癌 (50) 第四节睾丸肿瘤 (57) 第五节阴茎癌 (60) 第五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62) 第一节外阴癌 (62) 第二节阴道癌 (63) 第三节子宫颈癌 (63) 第四节子宫内膜癌 (68) 第五节卵巢癌 (72) 第六章淋巴系统肿瘤 (75) 第一节何杰金淋巴瘤 (75) 第二节非何杰金淋巴瘤 (78) 第七章骨及软组织肿瘤 (86) 第一节骨肿瘤 (86) 第二节软组织肿瘤 (86)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88) 第一节颅内肿瘤 (88)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第一节鼻咽癌 一、定义 鼻咽癌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在我国鼻咽癌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8位,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81%,在头颈部的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的发病率则居首位。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⒈颈部淋巴结肿大 2. 鼻部表现包括鼻堵,回缩性血涕及涕中带血。 3. 耳部表现常见耳鸣、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 4. 头痛确诊时约有70%患者有头痛,多表现为一侧为重的偏头痛,少数为颅顶枕后或颈项部痛。 5. 面部麻木约15%-27%患者有面部麻木症状,这是三叉神经受侵或受压所致的浅感觉异常,包括额面部蚁爬感、触觉过敏或麻木,是鼻咽癌前组颈神经受损发生率最高的症状。 6. 眼部症状表现为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固定。可因肿瘤侵至眶内或侵及颅底,眶尖眼外肌支配神经受侵引起。 7. 颅底受侵引发的颅神经麻痹综合征 ⑴眶上裂综合征:Ⅲ、Ⅳ、V1、V2颅神经麻痹,多伴头痛。 ⑵眶尖综合征:Ⅲ、Ⅳ、Ⅵ、V1颅神经麻痹及头痛。 ⑶垂体蝶窦综合征:Ⅲ、Ⅳ、Ⅵ颅神经先受累,继而Ⅵ和Ⅱ颅神经损伤致失明。 ⑷岩蝶综合征:又名海绵窦综合征或破裂口综合征,首先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继而顺次出现V3、2、1、Ⅲ、Ⅳ、Ⅱ颅神经麻痹。 ⑸颈静脉孔综合征:出现Ⅸ、Ⅹ、Ⅺ颅神经麻痹症状。 ⑹舌下神经孔症状:致舌下神经损伤,伸舌偏向患侧,患侧舌肌萎缩。 8. 远地转移临床表现以骨转移最多见,肺及肝转移次之。 (二)分期 目前,国内惯用的是1992年福州分期,国际上常用的是UICC分期,分别如下: 1. 1992年福州分期 1

腮腺癌临床治疗指南

涎腺肿瘤诊疗指南 (2012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唾液腺肿瘤亦称涎腺肿瘤,包括三对大涎腺即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广泛分布于口腔,鼻窦,气管粘膜下的小涎腺。腮腺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不足20%,颌下腺良恶性肿瘤约各占一半,舌下腺肿瘤中80%-90%为恶性肿瘤。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略多于良性。 【解剖及生理功能】 大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小涎腺数以百计,广泛分布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 1.腮腺 腮腺是三大涎腺中最大的一对,系浆液性腺体。腮腺区位于颧弓以下,颌骨下缘沿线以上,前外界为下颌支内面后份和翼内肌后缘,后外界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并延伸到乳突尖部。大体呈楔形。底向外尖向内,以面神经为界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腮腺肿瘤约90%发生在浅叶。腮腺深叶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腮腺导管全长约3.5-5cm,直径约0.3cm,自腮腺前 缘穿出后平行于颧弓下约1.5cm水平的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约50%的人有副腺体,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腮腺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及腺癌较多见,其他组织类型较少见。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腺内和腺外淋巴结,腺内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后静脉周围。腺外淋巴结主要在耳屏前,腮腺前缘的咬肌表面以及腮腺后面和胸锁乳突肌间。腮腺的淋巴引流经腮腺浅和腮腺深淋巴结至颈浅和颈深上淋巴结。腮腺非上皮来源肿瘤中以淋巴瘤较常见,腮腺淋巴结转移癌常来自头面 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鳞癌及睑板腺癌。 2.颌下腺 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以浆液腺泡为主,位于二腹肌前腹、后腹和下颌骨下缘所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紧邻下颌骨的内面和翼内肌的下部。舌下神经由腺体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浅面入舌。舌神经在腺深部的上方经舌骨舌肌浅面入舌。颌下腺开口位于口底粘膜的舌下肉阜。颌下腺周围有4-6个淋巴结,

肿瘤诊治规范(完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各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卫生局: 为规范市、县级医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我部于2010年9月印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决定在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8种常见肿瘤市、县级医院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为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试点工作,我司组织制定了《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从卫生部网站医疗服务监管司主页下载),请你们指导试点医院做好相关工作。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部医疗服务监管司。 附件: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附件: 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常见肿瘤诊疗的指南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3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3.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Horner 征、Pancoast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4.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肝肿大伴有结节、皮下结节、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影像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胸片是早期发现肺癌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术后随访的方法之一。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剖析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基因状态,包括KRAS外显子2和非外显子2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突变。 2. FOLFOX+Cetuximab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指南中分期按TNM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突变,后者可致MLH1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支持对所有小于70岁病人或是大于70岁、满足Bethesda指南的病人进行MMR检测。另外对II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饮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少、代谢综合征、肥胖或高BMI。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可能与预后差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则预后相对好,数据尚有争论。 四.分期 第七版AJCC分期手册对结肠癌分期作了部分调整。II期疾病根据T3还是T4,及T4侵犯程度分为IIA和IIB、IIC。N1和N2也进一步细分,反应受累淋巴结数量对预后的影响。浆膜下层、肠系膜、非腹膜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肿瘤沉积定义为N1c。根据远处转移只局限于1个还是多个组织或器官,细分为M1a和M1b。

2020上半年肿瘤领域指南和共识汇总(附链接)

2020上半年肿瘤领域指南和共识汇总(附链接) 2020年已过半,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上半年发布的肿瘤科指南和共识。以下精选20篇,供大家临床参考。 肺癌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0.V6)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与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 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NSCLC 指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指南之一,其每年的更新均纳入当年的最新研究进展。2020年6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非小细胞肺癌指南2020年第6版。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e5469745.html,/guideline/20879 推荐阅读:划重点| 2020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更新要点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0版) 肺癌是我国的高发肿瘤,《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自2016年首次发布,至今已更新5版,秉承CSCO恶性肿瘤指南紧跟领域内国

际前沿进展、兼顾我国临床实践可及性的特点,本版《指南》综合考虑药物可及性、地区医疗经济差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范围,以及我国医保报销政策等因素,同时重点参考包括我国研究者参与或主导的国际临床研究和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助力我国肺癌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与进步。 推荐阅读:一文盘点:2020 CSCO肺癌指南更新要点及相关研究进展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中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同时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诊治的可及性,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旨在为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指导性意见。指南的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情况等。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e5469745.html,/guideline/20730

常见肿瘤诊疗指南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2013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3.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Horner征、Pancoast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4.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肝肿大伴有结节、皮下结节、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国际首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

25. Kumar R, Kobayashi T, Warner GM, et al. A novel 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gene, IEX-1, is induc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human keratin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8;253(2):336-341. 26. Rumelt S, Hogan NR, Rubin PA. Four-eyelid sebaceous cell carcinoma following irradiation. Arch Ophthalmol. 1998;116(12): 1670-1672. 27. Kim JH, Lee EJ, Hyun JW, et al. Reduction of radiation-induced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apoptosis by dithiothreitol. Arch Pharm Res. 1998;21(6):683-687. 28. Varghese S, Jung M. Overexpression of Rb and E2F-1 in ataxia- telangiectasia lymphocytes. Arch Pharm Res. 1998;21(6):640-644. 29. Ikonomov OC, Sbrissa D, Venkatareddy M, et al. Class III PI 3-kinase is the main source of PtdIns3P substrate and membrane recruitment signal for PIKfyve constitutive function in podocyte 收稿日期:?2017-04-15 本文编辑:王晓琳endomembrane homeostasi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 1853(5):1240-1250. 30. Kuger S, Flentje M, Djuzenova CS, et al. Simultaneous perturbation of the MAPK and the PI3K/mTOR pathways does not lead to increased radiosensitization. Radiat Oncol. 2015;10:214. 31. Nemazanyy I, Montagnac G, Russell RC, et al. Class III PI3K regulates organismal glucose homeostasis by providing negative feedback on hepatic insulin signalling. Nat Commun. 2015;6:8283. 32. Chang L, Graham PH, Ni J, et al. Targeting PI3K/Akt/ 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radioresistance.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5;96(3):507-517.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7年6月第4卷第2期 Electron?J?Metab?Nutr?Cancer,Jun.?2017,Vol.?4,No.?2·211· 国际首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近日,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行新书发布会,热烈庆祝国际上第一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发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杜贤总编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卫计委《医学参考报》报社周赞社长等知名人士出席了新书发布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联合发布。是国际上第一本系统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讨论肿瘤营养治疗的专门著作。从制定指南的宗旨、制定指南的方法、肿瘤营养治疗通则开始,依照肿瘤营养治疗的实际流程一直向前,从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通路的建立、营养制剂的选择,到营养干预的实施、治疗效果评价、并发症预防、营养治疗护理,最后到家庭营养指导,覆盖了临床肿瘤营养治疗的全部过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卫计委北京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安徽省肿瘤医院,天津南开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鼓楼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肿瘤医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邵逸夫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单位近百名专家直接参与了本书的编写、讨论、修订工作。学会先后安排数十次的小范围讨论,征集百余专家修改意见,编写人员进行近千次修改更新。历时3年,终于完成。因此,本书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如石汉平教授在前言写道,希望本书成为规范肿瘤营养治疗的准则,指导肿瘤营养治疗的纲领。是飞行的塔台,更是远帆的航标。 ·微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