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当代青年逐渐形成了各种亚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丧文化。
丧文化以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和消极情绪为特点,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出发,剖析丧文化现象,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一、丧文化的形成原因1.社会转型的压力:当前社会面临着快速变革和不确定性,经济竞争、就业压力以及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给青年群体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2.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社交平台,但也催生了一种追求短期快乐和虚假现实的网络文化,使得丧文化得以传播和扩散。
3.家庭教育缺失:现代城市家庭普遍存在忙碌和疏离的现象,父母无暇关注子女的成长,缺乏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容易导致青年陷入丧文化的泥沼。
4.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正在被冲击和改变,青年群体对于现有的制度、规范和权威产生怀疑,更容易接受丧文化的影响。
二、丧文化的表现形式1.消极情绪宣泄:青年们常以自嘲、自黑、自嗨等方式表达对生活的失望和无奈,通过讽刺和讥笑来缓解内心的不满和压力。
2.对未来的悲观态度:丧文化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无望感,对自身的发展进步缺乏信心,表现出对成功、婚姻、家庭的消极观念。
3.生活方式的颠覆:丧文化青年表现出追求异类、排斥主流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接受既定的社会规范和责任,放纵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4.网络丧文化的传播:丧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在群体之间形成共鸣,形成了一种潮流和亚文化现象。
三、防范丧文化现象的策略1.加强社会教育: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帮助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2.家庭关爱和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家庭教育缺失。
3.媒体的引导作用: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尤其对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亚文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备受研究人员和教育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和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亚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多种多样,碎片化且混杂在一起,使得青年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影响,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认同。
2. 社交化和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互动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这也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扩散。
3. 趋向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从而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亚文化圈子。
不同于传统的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特点。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难以把握和统一,也容易让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和挑战。
2. 自我认同感增强青年亚文化的社交化和互动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增强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达。
3. 沉迷网络和虚拟世界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往往伴随着网络游戏、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内容,这些内容容易让大学生沉迷脱离现实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行为。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引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亚文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迅速扩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期能够提出有效的对策,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接受亚文化,塑造健康的思想行为。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概述1.1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流行趋势易变等。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青年亚文化是指一群年轻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同时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并与之有所区别的文化形态。
青年亚文化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反传统、反主流的倾向,包括衣着、言行、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能够迅速引起关注和模仿。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更加多样化,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的亚文化形态。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1 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常常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主流色彩,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容易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导致其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和迷茫。
2.2 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冲击青年亚文化中常常包含一些叛逆、极端的思想和行为,这部分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对规范行为的认识,影响其正常的行为规范。
青年亚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大学生易受其影响,形成偏离传统审美的审美观念,对艺术、音乐、时尚等方面产生偏激的看法。
青年亚文化中常常体现出一些消极、极端的情绪情感,大学生受其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探究及综述

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探究及综述作者:黄蔚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0期前言一、目的及意义青少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青少年借助对成年人社会秩序采取颠覆的态度,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那种波西米亚式的青少年亚文化曾在西方国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如吸毒、抢劫等,但它也造就了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以及摇滚乐等文化艺术形式。
这说明,青少年亚文化具有可引导的一面,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它就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和定义1.亚文化亚文化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2.青少年亚文化本身与青年亚文化极具类同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工业的崛起,其借助电影、电视、广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使形形色色的亚文化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递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以至于亚文化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已经不足以涵盖全部的亚文化群,更准确地应表述为青少年亚文化。
主题一、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以罗伯特·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所有的大型社会都是由许多小的社群组成,这些小社群的文化相对于其所在更大的文化来说就是亚文化,亚文化被赋予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将亚文化的含义进行了丰富和更新: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从边缘到被主流所接受的时尚风格从“朋克教母”到大英帝国的女爵士,从“sex”时装店店到巴黎的时尚T台。
薇薇安、伊斯特伍德俨然已经是时尚界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
她的那种大胆狂放,离经叛道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时尚界的一股风潮。
如果我们剥离她的设计作品的表象发现这些作品所隐含的内核和英国的青年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她所做的是把这种亚文化投射到她自己所理解的时尚当中。
英国历来是亚文化研究的重镇,《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则是亚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
在本书中作者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中个案的研究从亚文化如何抵抗主文化(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导文化),在抵抗中所体现的风格(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并不是直接由亚文化产生的,它是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
)以及主文化如何收编亚文化这一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文化解读。
在本书中“风格”是一个中心词,它把亚文化所属群体——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朋克等用来表现自己的形式,所着迷的物品提升为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象征。
描述这些形式和物品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以及这些形式和物品作为亚文化风格被再次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本书的主旨。
本书所遵循的是从个案入手再到文化解读的这样一条路线。
在个案的选取上则选择了朋克、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无赖青年、摩登族、摇滚派、光头仔、这几个典型个案然后用音乐这条线索把这几个个案串联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朋克,因为朋克风格包含了所有战后亚文化的扭曲反映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出发点。
在音乐上朋克混合了多种音乐风格,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起源于西印度群岛的“雷鬼乐”。
不仅在音乐风格上雷鬼乐和朋克渊源颇深而且在视觉图像上也深受西印度群岛黑人街头风格的影响。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深层结构上,朋克和形形色色的与雷鬼乐有着不解之缘的英国黑人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视觉层面朋克也展现出了彻底的反叛和抵抗的姿态。
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绅士淑女形象向来是英国时尚的标签但朋克的出现把这一切都进行了颠覆。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作者:李海峰赖雄麟来源:《高教探索》2009年第01期摘要: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一、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在任何复杂的、分层化的社会中,都会有几种文化并存。
其中,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称为“主文化”;而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或社会的行为特性则被称为“亚文化”。
“主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
“亚文化”体现的是与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既相联系更相区别的文化,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利益。
由此,有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区别的风格和样式首先体现在青年亚文化群休闲时尚的形象上,比如标新立异的服饰、服装、发型,“偶像崇拜”式的语言、行为等。
为此,有学者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典型类型:一是追求轻松、自由、愉悦和感官刺激。
如明星云集的日韩肥皂剧,“轻松搞笑”式电视剧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周杰伦“不走寻常路”式的街舞和说唱乐,周星驰“无厘头”式的电影、电视剧(如《大话西游》和《武林外传》)。
二是身心躁动不安、宣泄个人情绪。
如令人疯狂的极限挑战运动、令人沉迷的网络游戏。
三是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概念与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从而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青少年教育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1.主流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
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这里说的文化我认为应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主流文化,其余都属于支流文化,就象一条大河干流只有一个支流却有许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
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按地域,人群,宗教,性别,乃至性倾向及其他分类方式下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而任何主流文化,不论如何分类,要完成这一重任,都应当有以下特征:自信、开放、包容。
[1]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呢?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研究过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的人就会找到答案。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对鬼神的崇拜到诸神归天,接下来就是周文王作的<<周易>>(很可惜<<夏易>>,<<商易>>都已经失传)。
在这本看似占卜实是哲著的经书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它直接开启并影响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及青年教育[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概念与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着重探讨青年亚文化发生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时代特色,从而倡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青少年教育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1.主流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
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这里说的文化我认为应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且我认为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能有一个主流文化,其余都属于支流文化,就象一条大河干流只有一个支流却有许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而延绵不断!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
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按地域,人群,宗教,性别,乃至性倾向及其他分类方式下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承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而任何主流文化,不论如何分类,要完成这一重任,都应当有以下特征:自信、开放、包容。
[1]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呢?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研究过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的人就会找到答案。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对鬼神的崇拜到诸神归天,接下来就是周文王作的<<周易>>(很可惜<<夏易>>,<<商易>>都已经失传)。
在这本看似占卜实是哲著的经书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它直接开启并影响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
前者寂寞著述五千言讲出了“道”与“德”,后者言传身教说出了“仁”与“义”,这四个字涵盖的“大同和谐”的无私利他思想与文化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筛选并经过先哲们不懈的传承与发展潜移默化之下使之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髓之中。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高雅的与通俗的统一。
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2.亚文化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因此,与主导(流)性文化相反,亚文化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
亚文化是主流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
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亚文化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
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
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由地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3.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可以概括为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2]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
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
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
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二、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1.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亚文化随之兴起,其形式、规模和内容呈多样化和流行化趋势,并表现出对青年文化生活的不断渗透,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一个转型期。
在当代中国,在主流文化和先进思想熏陶下,众多的“优良青年”是建设先进文化和健康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他们对时代的脉搏有着最敏锐的感觉和反映。
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贯穿于青年的价值观、生活、行为方式、自我形象之中。
青年亚文化又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多元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冲击。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新的文化被创造出来并被青年所接受、学习和模仿,由此产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青年亚文化,并具有青年人的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早独立,更早成熟。
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方面。
3.“追星文化”当下的媒介对中国青年的追星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届“超级女声”以及正在受到追捧的“快乐男声”比赛,日、韩电视剧所创造的“哈日”、“哈韩”现象,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
尽管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些消极的成分,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自然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周杰伦的MTV、西方影视剧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部分青少年那里变成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式”。
这些狂欢化的青年亚文化是有些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特有方式,也是他们情感沟通和身份认同的渠道。
4.“80年代后”的亚文化“80年代后”的亚文化正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属于这一代人的一批年轻的作家或写手,也就是所谓的“80后作家”,热衷抒写成长的困惑与迷惘,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的奇妙而魔幻的世界。
通过这些他们传达他们的美学观点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
许多“80年代后作家”喜欢运用瑰丽华美的词藻,以绚烂、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
尽管有时会表现出幽默、讽刺或辛辣的风格,但大多作品都具有这些特征。
在许多“80年代后作家”看来正是他们青春的特征。
“80年代后作家”并不是孤独的写作者,他们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群,或称“粉丝”(来自英文的音译)。
5.网络文化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
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络“话语权”(cyberpower)。
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
[3]三、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的青少年特色文化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形象的再现,它反映了青年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不同侧面。
可以认为,尽管亚文化以一种反叛和背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但它却发生在象征的领域,对青年来说能够起到情感的宣泄作用。
而且,青年亚文化对文化主流的某种反叛和背离可以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消除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也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
西方文化理论家对亚文化的论述对我们不无启迪,“如果我们将要建立多元文化社会,我们就需要着手构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各种现存进步和积极的亚文化。
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反抗消极的传统文化,与反动和倒退的文化势不两立。
”[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亚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转型,亚文化与生俱来的变革性和非确定性也是当今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青年乐于求新,不畏艰难,他们既是文化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发展的开拓者,更是未来文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当代的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来讲,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以此融释这种压力。
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年寻找到自己价值和潜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青年行为“出轨”或误入歧途。
然而,亚文化的极端性也不可忽视,如非理性的反叛和过度张扬个性的表现,和由此产生了问题青年给社会造成困扰与负担。
关注青年亚文化,就是关注社会和青年本身。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青年必将赢得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主体地位,必然成为各个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