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
2022年城乡规划师真题《规划原理》答案解析版

2021年城规原理考试真题1.下列有关城市概念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城市是人类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B.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和从事工商业活动人群聚居的场所C.城市是以人造景观特征,包括了自然环境的聚落景观D.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空间上有机联系的居民点集合【标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的概念。
第一章第一节“一、城市的概念(★★★)”ABC原话,D错误,乡村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和空间上有机联系的居民点集合2.下列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不属于当代城市发展主要动力的是()。
A.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B.灾害抵御和风险劝阻C.全球化和新经济D.科技革命和创新【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显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所以考查不是辨别是重要还是持久还是根本,所有的动力都算是提纲中“当代城市发展主要动力”,所以B错误不属于当代城市发展主要动力。
3.下列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农业社会的城市一般以经济中心的职能为主B.工业社会的城市逐成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标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的阶段:(1)农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低下。
(2)工业社会的城市: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3)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
A错误农业社会的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4.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表述()。
题目有问题,不清楚,到底是问“不包括”A.集聚城镇化阶段B.郊区化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标准答案】【解析】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4)再城镇化阶段5缺6.下列关于城市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作用B.技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难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的潜力C.资源环境对城市发展带来约束的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人们优化发展D.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标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2023年-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45题)1、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通知》,下列不属于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多证合一”规划许可管理核发证书是()。
A.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B.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D.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答案】 C2、对于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关系,表述错误是( )。
A.区域是城市增长、发展核心B.区域是城市存在与支撑其发展基础C.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都有其相应经济区域作为腹地D.区域发展产生了城市,城市又在发展中反作用于区域【答案】 A3、1957年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后,首先提出了大都市带概念是( )A.傅里叶B.戈特曼C.勒·柯布西埃D.维特鲁威【答案】 B4、不属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分区类型是()。
A.优化开发区B.重点生态功能区C.农产品主产区D.战略性能保障区【答案】 A5、不属于村庄整治规划主要项目中基本整治项目是( )。
A.排水工程设施B.文化遗产保护C.给水工程设施D.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答案】 B6、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用地规模约为65公顷,主要目是()。
A.为了降低建筑密度,保证良好居住环境B.为了社区更加多样化C.为了保证上小学不穿越城市道路D.可以形成规模适宜社区【答案】 C7、城市规划是以()为核心。
A.中心城市B.中心城市和城镇C.中心城市和集镇D.集镇和城镇【答案】 A8、城市发展诸多方面都受到区域条件影响,以下哪一项不受区域条件影响?()A.城市发展规模B.城市特色C.城市发展方向D.城市布局【答案】 B9、下列关于城镇化内涵表述和理解,准确是()。
A.城镇化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B.城镇化是外来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C.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相互促进过程D.城镇化包含了城市生活与意识形态向农村扩散过程【答案】 D10、关于城市规划实施表述中,不准确是( )。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这些城市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文明的辉煌与智慧。
从古代起,中国就开始建设城市,这些城市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规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的规模。
以古代北京为例,它的规模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北京城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
城市的规模不仅仅是由于人口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地位。
古代中国的城市经常成为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的规模与重要性直接相关。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非常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传统的中国城市规划倾向于以山水为依托,借助地理环境来设计城市布局。
例如,避免建造在低洼地区,而选择建造在山脚下,以避免水患和自然灾害。
此外,城市规划也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如湖泊、河流和树林等。
这种城市规划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道路与交通的布局。
例如,古代中国城市的布局通常以主干道为骨架,从中心向外发散。
主干道的宽度足够容纳行人和车辆,并提供充足的商业空间。
这样的布局不仅方便市民的出行与交流,也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会考虑到交通网络的连通,如桥梁、运河等,以便于货物的运输和交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古代中国的城市通常按照不同职业或家族组成区域,以方便交流和社会互动。
例如,市中心通常是政府办公和商业活动的中心,而工匠和商人则通常居住在城市周边的相对独立区域。
社区的布局也注重生活条件,例如充足的水源、水井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这种城市规划的特点既体现了社会的分工与组织,也体现了对居民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也面临了不少挑战和变革。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渐从文化和社区发展转向了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中心和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和认识。
本文将通过不同朝代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来探讨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演变。
1. 古代朝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主要以首都和主要城市为主。
在商、周、秦、汉等朝代,都建有大规模的都城,如商朝的安阳、周朝的洛阳、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等。
这些都城多采取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布局,城内街道交叉有序,宫殿、城墙、城门等建筑布局合理。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规划最为系统、完善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平面布局规整,中轴线贯穿整个城市,大街、胡同、坊市井然有序。
宋朝时,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更加注重水陆交通的连通性,并出现了著名的大街、小巷、坊市和城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以北京和南京为代表的明清古都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明朝,北京(当时的京师)的城市规划以紫禁城为中心,呈现出明确的中轴线,南京(当时的都城)则采取“一长一直”的布局。
清朝,北京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规划更为庞大,紫禁城与北京古城的建筑布局完美结合。
此外,清朝还在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地修建了许多古城,这些城市规划亦受到清朝的影响。
4. 近现代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近现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始兴起,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近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也逐渐引入,影响了中国城市的布局和建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新工业城市建设兴起,如沈阳、武汉等。
而在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愈发重要,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朝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点和亮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格路;居住分布采⽤坊⾥制。
2、元⼤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城,突出皇权⾄上的思想。
我国的⼀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环境和⾃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了解)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经演变。
1、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奴⾪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具有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2、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周礼。
考⼯记》:与儒家思想⼀脉相承,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上理念。
礼制思想的体现。
奴⾪制向封建制的过度时代,既有与《周礼。
考⼯记》⼀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为代表的变⾰思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然⾄上的理念。
3、西汉(武帝时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礼制的核⼼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
同时以管⼦和⽼⼦为代表的⾃然观也长期并存。
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
考⼯记》的礼制约束。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4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大纲要求: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的发展5、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6、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7、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8、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9、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10、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命题规律:1、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理论的特点及其代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点。
2、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有那几种,各自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注意区分。
3、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这是常考的命题素材。
4、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有哪几个,各方法论的内容及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考核。
5、在《雅典宪章》及《马丘比丘宪章》中有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的特点,是个必考的内容。
6、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城市的规划特点是个经常考核的内容。
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各有其特点,注意以此为题材出题。
内容精讲: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1)古希腊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特点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典型代表米利都城,雅典。
(2)古罗马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师辅导)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0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最初的城市规划表现在对住所空间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复杂化,逐渐形成城市居住环境。
2.0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03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体制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罗马)。
(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巴黎的城市改建----爱丽舍田园大道、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 中世纪的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和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当时的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作为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由于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很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但却有特别的景观魅力。
在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社会秩序,与国王结盟,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形成了城市建设的古典主义思潮。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以罗马和巴黎为代表的城市,有古典主义风格的、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
* 2.04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化伴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恶劣,交通拥挤,卫生、清洁问题突出。
2.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莫尔、欧文、傅立叶)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现代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权力实验。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统结合。
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
伯汉姆完成的芝加哥规划则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伯汉姆是城市美化运动的主将,于1909年完成了芝加哥城市规划。
2.05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2.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2)戈涅的工业城市: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组织功能、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对当今城市设计产生影响;(4)格迪斯的学说:城市--区域研究;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这一思想经芒福德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中,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这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霍华德的规划是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体现出入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则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并希望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控制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准则,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针对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索里亚·玛塔提出以城市运输为前提的线形城市;戈涅的体现现代城市基本组织原则的工业城市;西谛的艺术性原则基础上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格迪斯奠定区域规划理论的生态学研究。
格迪斯提出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人同一体系,这一思想经路易斯·芒福德发展,形成区域规划。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以前各种规划的深化。
2.06城市分散发展模式-从田园城市到新城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仅供居住之用,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但生产与公共生活仍有赖于母城解决,称为卧城;第二代卫星城提供居住和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在当地工作,但另一部分人仍去母城,对问题解决不彻底,称半独立的卫星城;第三代卫星城即独立的新城,距大城市约30-50km,有相应工业区与居住区,有配套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保证居民在当地就业和生活。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
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2.07城市分散发展模式-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新的使用价值。
把大城市这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广亩城:赖特的主张是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极端的状态,发挥到了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根据这一理论,城市就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2.08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聚集经济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
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使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大都市:即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巨大城市: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
(《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大城市带: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世界6个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
3.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巨大的人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城市的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2.09区域规划城市体系:区域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的地区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分布关系;城市在地区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心地理论。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它各工程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
简言之,区域规划就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10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1.综合规划: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基本决策--综合规划;项目决策--分离浙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演过程。
2.11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雅典宪章》(CIAM,1933年):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思想基础:即物质空间决定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含义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获得基本生活质量;与自然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