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山水画家-郑板桥

合集下载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贞川,号板桥,汉族,河南周口人,清代著名画家、
书法家。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被誉为“清代水墨画第一高手”,他的书法也独具风格。

他逝世后,康熙皇帝赐名“宗泽”,并赠谥“文节”。

郑板桥一生深受黄宾虹画学及明代文人画派的影响,后来从事宫廷业务,游历多地,
得到很多地方官员的赞赏。

他以虽迹远而名声广的画风,成为清初文人画派的代表。

郑板桥主张“境癖”的理念:“境在墨笔之中,癖也”,认为画中国画要有“墨境”,讲究笔力与墨影。

郑板桥把墨画的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后人称为“墨画领袖”,让中国画在墨色上的表现空前丰富。

郑板桥的代表作是《秋山渔隐图》、《梅花鹿园图》、《游春图》、《赤壁图》及《清明上河图续集》等,颇受后人推崇。

他的作品以墨色丰富、纹饰华丽、气息高远为特点,
同时又在绘画中加入了许多生活气息及独特的创意。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擅长书法,他的草书飘逸圆润,行书为颤线书,又称倫敦手。


曾多次荐书福建教坊,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深受文化界的认可,成为清代书坛一人。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精华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却
又不拘泥于形式,运用笔墨随心所欲地创作,艺术成就自然而然地大放异彩。

他的绘画不
仅向自然物象注入了生机,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性和人生的体悟。

他所倡导的笔墨境界和
自由创作意识,影响了后世绘画界中的许多大师,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郑板桥简介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

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

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

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字画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年间为秀才,雍正年间为举人,乾隆年间为进士。

郑板桥的字画非常出名,主要以兰、竹、石为主,所画之物寓意深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字画的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郑板桥的书法称为“六分半书”,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面旗帜,著名的书法作品有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画家,他所画的水墨画以清丽淡雅、富有韵律感的特点著称。

他为人谦虚低调,不骄不躁,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因此他的画作虽然受到古人的影响,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郑板桥的画风、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郑板桥的画风郑板桥的画风受到古人的影响,主要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和唐代画家王维。

他的画中运用大量的小草、花卉等语言,将山水、小品等联于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韵律感和诗意的画面。

他擅长运用墨色,墨色浑厚淳朴,表现了自然的神韵。

这种风格被称为“板桥墨韵”。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富有生命力。

他注重描绘自然的神韵、动态和变化,使画面更有生命力和动感。

他擅长表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自然妙趣,使画面不愧为有趣的构成和细致的描绘。

最后,郑板桥的画风注重留有余白,用淡淡的笔墨来表现自然的形态,有意放空画面,使画面更具神韵与虚无感。

二、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甚至自己的饮食、居住环境等都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在他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感知与表现,还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感知与表现。

这样全面的才能,在他的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首先,郑板桥的画作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

他的画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他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刻且精准地融入画中,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在他所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发展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而且对后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郑板桥的画作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郑板桥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思想与意识形态方面。

他在创作中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强调文化的传承与重要性,这表现了他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使他的画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三、结语作为一位古代画家,郑板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解读

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解读

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解读简介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天民,号颢堂,清代著名的文化人和画家。

他以山水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石渠宗”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对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进行解读。

传统与创新郑板桥尊崇古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统绘画中,山水画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它追求自然景物的真实、神韵和意境。

而郑板桥在传统上深耕,并且不断进行创新。

自然观察与笔墨技巧郑板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学识,他善于观察自然景色并加以描绘。

他擅长运用墨色、线条和质感等笔墨技巧来表达山水风貌、纹理和空间感。

通过粗勾细染、入墨藏锋等手法,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元素的特点,并将之融合成一幅生动而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意境与情感郑板桥的山水画作品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真实,又给人以意境和情感。

他通过选取不同的视角、把握光影和气氛等因素,营造出具有诗意的山水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传递着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艺术价值与影响郑板桥以其独特风格和出色技巧在艺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他开创了“石渠宗”的艺术流派,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板桥的画作在当时就备受珍视和追捧,并且至今仍被广泛收藏于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中。

结论郑板桥以其独特而才华横溢的山水画艺术成为清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他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巧妙继承和创新,在笔触之间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意境与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郑板桥的山水画艺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

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作编写。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清代画家,字板桥,号碧桑。

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以山水画著称,被誉为“民间画圣”。

郑板桥出生在山东潍县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对绘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接受正规的绘画培训。

他通过自学和模仿大师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和天赋,他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独特,糅合了南北派的特点。

他擅长描绘山水,画笔灵动,意境深远。

他善用墨色,构图独具匠心,色彩鲜明。

他的作品风格大胆而充满生气,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强调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他喜欢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并注重捕捉其中的细节与气氛。

他的画作常常表现山川河流的起伏和奔腾,让人沉浸在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中。

他的作品意境深厚,给人以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除了山水画,郑板桥还以绘制人物肖像而闻名。

他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并通过画布上的特定细节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人物画作品生动而传神,给人以震撼和共鸣。

郑板桥的画作广受欢迎,被誉为“民间画圣”。

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后来的画家,开创了中国画艺术的新浪潮。

他的作品现在被广泛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中,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瑰宝。

除了画家身份,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和文人。

他的诗文作品熔于画境之中,互相辉映。

他以纯熟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绘画风格,为中国艺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家和文人。

他通过自学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清代绘画艺术的巨擘。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而受到广泛欢迎。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也为中国绘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字澹如,号松涛,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之一,以山水、花鸟见长,擅长用笔,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擅长用意境描绘山水,因此给人以意境幽邃、清雅淡泊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则以清秀俊逸、刚劲有力著称。

同时他还善于题跋,喜欢藏书、古玩,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郑板桥自幼喜爱书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十分喜爱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书法学习得自著名书法家邵伯温,师从寄简堂石涛、陈之佛,学习了很多著名画家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理念。

他酷爱旅游,遍游江南名胜,吸取了大量绘画素材,深受自然山水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笔墨纵横,构图深远,刚柔相济,给人以宁静、恬淡之感。

郑板桥的画作风格清新淡泊,注重用笔,崇尚大写意。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其山水画表现了在意境上的追求。

他的绘画作品深受明代文人画的影响,表现出明朝徐渭、唐寅的意境与潇洒。

他用笔力量饱满,形神兼备,笔墨浓淡转换自如,使得他的画作显得富有神韵。

同时在题跋方面,他的诗意很浓郑板桥笔下的花鸟画,形态传神,姿态栩栩如生,给人以顽静雅朴之感。

他的画作具有大气恢宏、布局精巧与充沛的写意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造诣也十分精湛,他的书法作品端庄秀丽,结体严谨,线条流畅,笔墨饱满,给人以刚健洒脱之美。

他所书长联或短诗,立意高远,感情真挚,字字珠玑,令人赏心悦目。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除了书法和绘画,郑板桥还擅长收藏,对中国古代书画、陶瓷、青铜、玉器、字画珍品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还着力发扬自己的文学修养,喜欢于文人交游中畅谈,与一些文人雅士来往密切,使得他的绘画与诗文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他的词文才华出众,其所作“松涛诗社春云集”中的诗作,不仅有着高超的诗艺,更是在评点时代风云,评价故国诡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昂,号河阳,江苏高邮人,清代画家。

他是清代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尊称为“麻将堂一员”,是清代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对绘画艺术非常感兴趣。

他勤奋刻苦,自学成才,从江南画派大师钟鼎开始学习绘画技巧。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了解各种绘画技法和艺术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的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的画风深受宋代画家赵伯驹和文徵明的影响,他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山水景色和花鸟虫鱼。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富有生气,色彩艳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景观和物体。

郑板桥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婆罗门庙》、《山青水秀图》等。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画展和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除了绘画,郑板桥还注重传承绘画艺术和培养后人。

他曾担任过扬州画院的院长,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他对后辈画家的指导和帮助被广泛认可,并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一生坚持艺术的自由创作,他不愿受制于任何规矩和束缚,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个性特点,被认为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而且在后来的时代仍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他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江南画派的巅峰之作”,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板桥是清代画坛的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承接了之前画家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艺术传承了江南画派的传统,并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郑板桥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天堂,号三里庵主人,江苏镇江人,清代画家。

他是清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之一,也是湖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独特,擅长山水、花鸟和人物画。

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现,给人以宁静、恬淡的美感。

他善于运用墨色,以简练的笔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的生平十分传奇。

他从小就显示出绘画的天赋,父亲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学医继承家业。

但郑板桥对绘画充满了热爱,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

他经常去江边的寺庙学习绘画,师从一位名叫常鲁朴的画家。

在常鲁朴的指导下,郑板桥的绘画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郑板桥曾经游历江南、华东、西南等地,参观名胜古迹,观摩名家作品,吸取他们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绘画技巧。

他的一位朋友曾经评价他:“木匠作者,惟独郑公有新意,论画无为刹工。

”这句评价表明了郑板桥在画坛上的独特地位。

郑板桥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他的山水画以寥廓、清新的笔墨展现出大自然的辽阔和奇妙。

他的花鸟画则以独特的构图和真实的描绘,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美丽的花卉和可爱的鸟类。

他的人物画则注重形象的塑造,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特征。

他的画作大多集中在生活的场景和物品,给人以宁静、平和的美感。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影响深远,他的画作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爱戴。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文化艺术展览,得到了一致好评。

他的艺术风格也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湖派画派的独特画风。

郑板桥一生致力于艺术创作,追求自由和宁静的艺术境界。

他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情感的丰富。

通过他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俗的审美体验和内心的宁静。

郑板桥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启迪和新的方向。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传承他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坎坷人生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 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 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 、黄慎、李鲜、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颇有骂名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 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 但笑而听之。”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三绝 郑板桥三绝--诗、书、画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赞颂。传统书香门第的楹联, 常题:“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板桥轶事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穷 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 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 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 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 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 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 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 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 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 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 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 一生。


艺术特色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 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 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 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 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 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 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 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 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 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 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 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 《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 册》等
作品赏析(字)
作品赏析(画)
墨竹
竹兰
兰竹石图
over
清代著名山水画家
—郑板桥
郑板桥
人物简介 绘画艺术
人物生平
艺术特色
坎坷人生
诗词欣赏
板桥轶事
作品赏析
人物简介
一主 要 成 就 : “ 扬 州 八 怪 ” 之
乾 隆 时 进 士 , 曾 任 潍 县 县 令 清 代 著 名 画 家 、 书 法 家
江 汉 别 也原 苏 族 名 称名 : 郑郑 兴 郑 板燮 化 燮 桥, 人 字 , 克 祖 柔 籍 , 苏 号 州 板 桥 ,
竹石图
绘画艺术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 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 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 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 “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 寻常蹊径中也。” 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 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 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 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 上 。 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 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 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 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 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 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 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 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 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 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 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 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 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擅画兰竹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 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坎坷人生 —身世穷困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 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 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 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 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 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 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 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 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 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坎坷人生 —仕途不顺
1. 任山东范县知县,审案 廉明。 2. 潍县知县,遇饥荒,修 筑城池,迫富豪平价售粮, 被密告,以赈灾不当被惩, 乃辞官归去 。 3. 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 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 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 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 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叶总关情。”
诗词欣赏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 冤薮。前殿金 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 残霞舞袖。桃 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 菜圃。拾橡瑶 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 萧娘何处?清 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郑板桥故居
坎坷人生 —多才多艺
1. 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 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2. 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 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 化与立论的依据。 3. 擅画兰竹石: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 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 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 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 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4.书画特色:独创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5.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 6. 对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近斗茶。(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