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贞川,号板桥,汉族,河南周口人,清代著名画家、
书法家。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被誉为“清代水墨画第一高手”,他的书法也独具风格。
他逝世后,康熙皇帝赐名“宗泽”,并赠谥“文节”。
郑板桥一生深受黄宾虹画学及明代文人画派的影响,后来从事宫廷业务,游历多地,
得到很多地方官员的赞赏。
他以虽迹远而名声广的画风,成为清初文人画派的代表。
郑板桥主张“境癖”的理念:“境在墨笔之中,癖也”,认为画中国画要有“墨境”,讲究笔力与墨影。
郑板桥把墨画的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后人称为“墨画领袖”,让中国画在墨色上的表现空前丰富。
郑板桥的代表作是《秋山渔隐图》、《梅花鹿园图》、《游春图》、《赤壁图》及《清明上河图续集》等,颇受后人推崇。
他的作品以墨色丰富、纹饰华丽、气息高远为特点,
同时又在绘画中加入了许多生活气息及独特的创意。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擅长书法,他的草书飘逸圆润,行书为颤线书,又称倫敦手。
他
曾多次荐书福建教坊,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深受文化界的认可,成为清代书坛一人。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精华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却
又不拘泥于形式,运用笔墨随心所欲地创作,艺术成就自然而然地大放异彩。
他的绘画不
仅向自然物象注入了生机,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性和人生的体悟。
他所倡导的笔墨境界和
自由创作意识,影响了后世绘画界中的许多大师,成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名不见面,字子和,又字呆翁,号硅谷山民,浙江杭州人。
因其绘制的插花图以简练、娴熟著称,被称为“郑硅谷”或“板桥先生”。
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也是清代年活动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郑燮。
从小,郑板桥就对书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勤奋学习,深得家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十三岁时,随家人迁居鄞县,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郑板桥虽然生于文人世家,但为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不厌其烦地追求艺术的完美。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简练而又富有韵味,擅长各种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尤以插花图最为出色,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他力求用最简洁的线条表现花鸟特征,注重形式比例和空间构图的协调,以及笔墨的搭配和运用。
他的画中所呈现的花鸟形象虽然简约,却不失真实感和生动性,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还精通山水、人物、古物等诸多绘画门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誉为继鲁迅之后的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郑板桥绘制的插花图更是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精湛的插花画技巧,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插花图不仅形态逼真,色彩艳丽,而且布局协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久远的审美感觉。
插花图多描绘茶花、梅花、玫瑰、牡丹等多种花卉,自由搭配,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郑板桥的插花图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蕴含着他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他用笔挥毫,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融入画作之中,使得画作更加饱含人文情感。
郑板桥在书法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工整端庄,书法作品多具有自己的风韵。
从诗词书画中可以看出,郑板桥绘画造诣精湛,文学修养丰厚,可谓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化大家。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郑板桥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平凡的经历,他一生多次东渡日本,留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交流经历。
他在艺术上经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也将中国的艺术传统带到了东瀛。
他还曾多次担任官职,执掌祥麟阁画院,加深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和探索。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

郑板桥的画风与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画家,他所画的水墨画以清丽淡雅、富有韵律感的特点著称。
他为人谦虚低调,不骄不躁,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因此他的画作虽然受到古人的影响,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郑板桥的画风、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郑板桥的画风郑板桥的画风受到古人的影响,主要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和唐代画家王维。
他的画中运用大量的小草、花卉等语言,将山水、小品等联于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韵律感和诗意的画面。
他擅长运用墨色,墨色浑厚淳朴,表现了自然的神韵。
这种风格被称为“板桥墨韵”。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富有生命力。
他注重描绘自然的神韵、动态和变化,使画面更有生命力和动感。
他擅长表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自然妙趣,使画面不愧为有趣的构成和细致的描绘。
最后,郑板桥的画风注重留有余白,用淡淡的笔墨来表现自然的形态,有意放空画面,使画面更具神韵与虚无感。
二、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他甚至自己的饮食、居住环境等都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在他的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感知与表现,还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感知与表现。
这样全面的才能,在他的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首先,郑板桥的画作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
他的画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他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深刻且精准地融入画中,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郑板桥的画作在他所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发展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而且对后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郑板桥的画作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郑板桥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思想与意识形态方面。
他在创作中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强调文化的传承与重要性,这表现了他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使他的画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三、结语作为一位古代画家,郑板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朝画家郑板桥所绘山水画卷中的一幅,该画作于18世纪早期。
整幅画卷长达六米,宽一米左右,展示了郑板桥独特的画风和技巧,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山水为主题,画面中山峰巍峨挺立,云雾缭绕。
绘画采用了意境深远的视角,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山峦间的清凉和宁静。
画中墨色浑厚,富有质感,勾勒出了山石的凹凸纹理,给人以虚实相间的错觉。
整幅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央的山间溪流。
清澈的溪水从山峰间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奔腾的瀑布。
溪水从高处跌落而下,波涛汹涌,喷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七彩光芒。
水花溅起的水雾在画面中空灵飘渺,仿佛画家以画笔勾勒出了大自然中独特的韵味。
此外,画面中的细节描绘也十分精细。
画家细致刻画了山石上的花草植物,似乎能闻到花香和泥土的气息。
画中隐约可见几只青蛙正在水边嬉戏,它们似乎也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
郑板桥以其独具一格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这幅画作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敬仰之情。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他将山水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令人陶醉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恢弘与神秘。
这幅画作不仅是郑板桥艺术成就的结晶,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遗产,展现了中国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所追求的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人物画特色解析

清代画家郑板桥(1693-1765)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之一。
郑板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技巧,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画作品。
他的人物画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那么,郑板桥的人物画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对郑板桥的人物画特色进行详细解析。
一、细致入微的笔触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笔触而著称。
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身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常常使用的写实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赏体验。
二、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表情在郑板桥的作品中,人物的气势和表情非常恢弘丰富。
他善于通过细微的表情和细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无论是高贵、忧伤、喜悦还是愤怒,郑板桥都能够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传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三、独特而生动的人物造型郑板桥的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独特而生动。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阴影创造出人物的体态和动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和阴影,他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体态和姿势的变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细节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中的服饰和细节非常丰富多彩。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丰富多彩的配色,展示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他善于从服饰、饰品和装饰品等方面刻画人物的特征,使他的作品更具有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五、充满情感的人物形象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充满了情感。
他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背景等方面,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不论是喜悦、忧伤、愤怒还是迷茫,他都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巧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
六、个性化的创作风格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他注重通过细腻入微的绘画技法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和情感。
他勇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规则,融合和创造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七、艺术与现实的结合郑板桥的人物画作品非常注重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1765),字澹如,号松涛,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之一,以山水、花鸟见长,擅长用笔,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擅长用意境描绘山水,因此给人以意境幽邃、清雅淡泊的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则以清秀俊逸、刚劲有力著称。
同时他还善于题跋,喜欢藏书、古玩,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郑板桥自幼喜爱书画,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十分喜爱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书法学习得自著名书法家邵伯温,师从寄简堂石涛、陈之佛,学习了很多著名画家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理念。
他酷爱旅游,遍游江南名胜,吸取了大量绘画素材,深受自然山水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笔墨纵横,构图深远,刚柔相济,给人以宁静、恬淡之感。
郑板桥的画作风格清新淡泊,注重用笔,崇尚大写意。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其山水画表现了在意境上的追求。
他的绘画作品深受明代文人画的影响,表现出明朝徐渭、唐寅的意境与潇洒。
他用笔力量饱满,形神兼备,笔墨浓淡转换自如,使得他的画作显得富有神韵。
同时在题跋方面,他的诗意很浓郑板桥笔下的花鸟画,形态传神,姿态栩栩如生,给人以顽静雅朴之感。
他的画作具有大气恢宏、布局精巧与充沛的写意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造诣也十分精湛,他的书法作品端庄秀丽,结体严谨,线条流畅,笔墨饱满,给人以刚健洒脱之美。
他所书长联或短诗,立意高远,感情真挚,字字珠玑,令人赏心悦目。
郑板桥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除了书法和绘画,郑板桥还擅长收藏,对中国古代书画、陶瓷、青铜、玉器、字画珍品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还着力发扬自己的文学修养,喜欢于文人交游中畅谈,与一些文人雅士来往密切,使得他的绘画与诗文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他的词文才华出众,其所作“松涛诗社春云集”中的诗作,不仅有着高超的诗艺,更是在评点时代风云,评价故国诡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论郑板桥艺术特色及其成就

论郑板桥艺术特色及其成就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画、书被世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早中年较为坎坷,虽然才华盖世,然而跨越三朝(19岁康熙秀才,40岁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49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郑板桥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在山东当官12年没有一件冤案。
61岁那年,郑燮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逐乞病归。
去官之后,郑板桥以买画为生,往来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三十年,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73岁。
郑板桥作画,每画必有诗,有诗必有佳构。
而题画诗的功用,在于单纯的画面之外,诗发难画之意,语状难画之像,画展其境,诗拓其意,诗画互映,相得益彰,所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也。
郑板桥作有大量题画诗,单是题竹子的就有六十多首。
因此,虽然郑板桥不是题画诗的鼻祖,也不是“后无来者”的绝响,但是我们每逢说道题画诗,就总是绕不开郑板桥。
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而他的画则以《墨竹图》最为著名。
郑板桥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
他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
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竹,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
又或者竹子的错落高低,颜色浓淡,挥毫点染,无不精妙。
他的画风清劲秀美,超凡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郑板桥注重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昂,号河阳,江苏高邮人,清代画家。
他是清代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尊称为“麻将堂一员”,是清代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对绘画艺术非常感兴趣。
他勤奋刻苦,自学成才,从江南画派大师钟鼎开始学习绘画技巧。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了解各种绘画技法和艺术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的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的画风深受宋代画家赵伯驹和文徵明的影响,他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山水景色和花鸟虫鱼。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富有生气,色彩艳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景观和物体。
郑板桥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婆罗门庙》、《山青水秀图》等。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画展和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除了绘画,郑板桥还注重传承绘画艺术和培养后人。
他曾担任过扬州画院的院长,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他对后辈画家的指导和帮助被广泛认可,并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一生坚持艺术的自由创作,他不愿受制于任何规矩和束缚,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个性特点,被认为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后来的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而且在后来的时代仍然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他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江南画派的巅峰之作”,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板桥是清代画坛的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承接了之前画家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的作品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艺术传承了江南画派的传统,并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郑板桥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
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
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
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
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
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
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
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
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
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
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
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
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
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
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
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
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
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
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
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他很推崇屈原、杜甫、苏轼、郑所南、徐渭、卫夫人、王羲之、颜真卿等文学家、书画家,并坚持有所吸收,有所扬弃,有所创造。
他对前人的经验都能作精当的分析,进行除当的取合,最后达到自成一家。
2.8 雅俗分合
雅与俗,在艺术创作、赏鉴中是一对常用的评价概念。
郑板桥对雅与俗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雅事,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民大众,而"区区以笔墨供人玩好",则是俗事,但他也承认写字作画同时又是雅事。
为什么这样说?在他看来,写字作画能够"慰天下之劳人",那就有助于"字养生民"。
显然,对于书画艺术创作,他还是"一分为二"区别看待的,在精神上有益于"天下劳人"就是雅事,而专奉迎"天下之安享人",则是俗事。
2.9 道着民间痛痒
郑板桥关于文学的最重要的主张,便是"道着民间痛痒",这也可以说是其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郑板桥的诗、词和文章,不止一次地赞赏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3 郑板桥艺术成就
诗画书的完美结合,这构成了郑板桥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画幅中,他用“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或穿插或避让,巧妙地连接整个画面,使之有机结合。
郑板桥诗书画印四美合一,构图新颖,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
郑板桥和“扬州八怪”的其他人物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艺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
郑板桥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
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
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无论如何,郑燮在艺术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历史的佼佼者,为我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