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胡希恕医案医话及感悟

胡希恕医案医话及感悟山石神韵重录小获:1.越婢汤风水里水:风水指外因引起,里水指小便不利,称里。
2.脏躁所指不鸣,喜哭,分虚实,虚者甘麦大枣汤,实者桂枝茯苓丸。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3.失血非止血,常用祛瘀止血,虚者用强壮行止血胶艾汤或加四君子或加当归芍药散,如胎漏。
温经汤不好分出虚实,但是有半夏,一般妊娠漏血不用,月经崩漏用。
少腹逐瘀汤也是逐瘀。
泻心汤治鼻衄则是从泻热的方面来止血的。
4.阴吹中提高的谷气实是指大便不通(虚证),东垣说阳气下陷而便秘。
猪膏发煎是通大便的。
补中益气汤。
5.獭肝散治传染病,肺结核属于传染病,胡老说的北京名气是四大名医(孔肖施)还是四小明医(魏龙骧等)用的獭肝丸是否指月华丸(菊花桑叶百部贝母三七二地二冬沙参茯苓)6.‘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不利下,不是月经不调,是闭经。
桃核承气汤证其人如狂,而抵挡汤则其人发狂”。
发狂比如狂要重。
7.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解释是头汗出是气上冲表不解。
【名家经验】胡希恕医案医话2017-05-12 胡希恕复兴中医网1.越婢加术汤治肾炎腹水“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它不单能治外边的水肿,也能治里边的水肿。
可是有个问题现在我也闹不清楚,若是肾炎的腹水,用这个方子,百发百中,你们尽管试验;要是遇上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
那个时候在咱们医院有一个住院的病人,他就是患肾炎的腹水,腹水症状挺厉害,后来他们(其他医生)找我会诊,我就开了越婢加术汤,病人吃了就好了。
后来遇到肝硬化的腹水,他们(其他医生)试验就不行,他们说这方子怎么不好使了?这东西奇怪,肾炎的腹水,吃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但是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
他们试验了很多次,我还没试验,但他们告诉我,我就知道了。
”编者(原书编者,下同)按:在《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对此总结道:“本条(《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5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也即相对于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经典著作,该书记载的近300首古方被后世称为“方剂之祖”。
在中国医学史上,又有着一大批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研究对象的医家们,他们或编次整理张仲景遗著,或注解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先后三度掀起了研究《伤寒论》的高潮,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以《皇汉医学》为代表的日本汉方医学的输入,和以曹颖甫为代表的本土经方派临床家的崛起,经方科学而实用这一无可辩驳事实,使得在中西医论争洪流中日趋式微的中医学又重振雄风。
而如今,谈到经方,谈到《伤寒论》,就好比让那些吃贯西餐的人尝尝窝窝头、大米饭,曰:“古方不能治今病也。
”这种观念对医界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在中医高校教学、科研中,持此论者大有人在。
《伤寒论》、《金匮要略》竟被视为难以入眼的“土物”,曾经被视为“祖方”的这些经典方剂被置若罔闻。
张仲景经方医学的学术价值越来越被医界所淡化,经方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中医人的盲点。
令人费解的是,当前在经方的研究上却出现了“高校冷而民间热,国内冷而海外热”的现象,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笔者试图从各家经方的角度谈谈经方的学术流派,为宣传经方的实用价值,普及经方的临床应用,重振经方的学术地位做些工作。
一、几个概念1、经方经方,原是古代经验方的简称。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记载,当时著录医书共分四个门类,共三十六家。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等七家,经方有《风寒热十六病方》、《汤液经法》等十一家。
此外还有房中八家,神仙十家。
由于经方十一家早佚,与其有学术渊源的《伤寒杂病论》所收载的275首古方便也被称为“经方”,或“长沙方”,在日本称为“古方”。
清代莫枚士《研经言》:“读仲景书,而穷源于《灵枢》、《素问》,人知之。
读仲景书,当竟委于《千金》、《外台》,人不知”。
因为汉唐时期的《小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方书收载的方剂也与经方同源,组方结构相似,“以方类证、方证同条”的学理相同,故也被认为属于经方。
黎庇留经方医案

黎庇留经方医案黎庇留经方医案目录1、处方寒热,前后不同 42、时地同,年龄同,而虚实异 43、久疟至虚误下 44、连用姜附,忽转芩连 55、小建中汤治虚劳之例 56、吐利厥逆 57、服大浮萍过量之四逆证 58、足心痛 69、下利厥逆 610、厥阴病目盲 611、认证的,不必拘脉 612、妊娠腹胀 613、栀豉汤治不寐 714、大承气汤治痉 715、真武汤治胁痛 716、白虎汤治燥证 717、产后发热 818、产后少腹肿满 819、产后浮肿 820、手足厥逆 921、胶艾汤治小儿溲血 922、月经过多 923、肉糜润燥 924、四逆汤治猝脱 925、小柴胡汤救逆 1026、失心风用风引汤例 1027、盛暑少阴直中 1028、木舌 1029、少阳之闭证 1030、霍乱 1031、下利腹痛之四逆证 1132、百合病 1133、肾囊出血 1134、三黄泻心汤治大咯血 1235、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 1236、真武汤治肿 1237、咳证阴虚阳虚必辨 1238、妄用经方 1339、腹痛载目峻下例 1440、攻血热后急用真武例 1441、耗血阴虚误服阴药 1542、经方治外科三例 1543、单鹅风 1544、腰腿挛痛 1545、遗精之乌梅丸证 1646、呕吐 161、处方寒热,前后不同予医学既成,仍未出而问世。
腰痛先慈偶患腰痛,不能自转侧,因不能起食,即代为之亦不愿,焦甚!试自治之。
据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用甘草附子汤,其桂枝用至四钱。
为药肆老医袁锦所笑,谓桂枝最散,止可用二三分,乌可数钱也?予曰:此未知长沙书为何物,宜不赞同。
袁曰:医人已数十年,卖药亦数十年,从未见有用桂枝如是之重者。
予曰:汝尚未悉此为何方,治何病,汝惟有执之而已。
于是朝晚服之。
其药肆之桂枝,以此而尽。
翌日,能起能食,遂愈。
此症据金匮,当用肾着汤。
予见高年病重,故不得不用此方也。
过数月,家慈忽患牙痛,不能食。
以体质素健,拟白虎汤。
市药时,袁医曰:方中生石膏七八钱,而乃用炙草之补,曷不易以生甘草,为一律凉药乎?予曰:白虎之用炙草,汝实未梦见用意之所在,则不可强以不知以为知也。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Date2022年6月13日星期一黄煌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经方家,数十年来,黄煌教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创立了基于方证相应的“方-病-人”经方诊疗模式,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全科思维,他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
笔者跟师黄煌教授学习6年余,熟悉“方-病-人”经方诊疗体系架构和内在关联,本文从几个病案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01遵循仲景原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希望后学者能够熟悉经方,并了解其用心。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能够体现张仲景的原意,因为黄煌经方的特点和用方依据仍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相应”。
黄老师常常提到的小柴胡汤综合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呕痞利综合征、黄连阿胶汤综合征等等都是基于原文基础上提出来的,临床遵循仲景原意可以让疗效更稳定。
黄老师讲:“经方的经典方证是古人使用经方的方法,也是经方临床应用的密码。
”强调经典方证就是在遵循仲景原意。
这位老爷子80岁高龄,颜面和肢体水肿,上下眼睑水肿,伴有肢体乏力,口唇紫绀,舌质暗红,瘀斑,脉沉细。
结合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两房增大,中度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
我觉得这个病人的水肿很可能是心脏瓣膜病变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引起。
患者最初觉得中药难喝而畏惧,后再次和患者沟通,这个中药并不难喝。
老爷子勉为其难的答应。
我给病人开了这张处方,防己20g,桂枝15g,肉桂5g,人参5g,太子参10g,茯苓20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
为什么选用这张方子呢?我们首先看病人,乏力,口唇紫绀,肢体水肿,心脏瓣膜病变,首先让我想起木防己汤经典方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病人有水饮内停的表现,乏力与喘满有一定相通,口唇紫绀与面色黧黑的背后机制相似,临床用木防己汤加减。
绍奇谈医(一)--《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绍奇谈医(一)--《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何绍奇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5(004)002
【摘要】@@ 一rn在同姜春华老师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触到"黎庇留"这个名字.此后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书来读一读,却一直未能找到.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何绍奇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岭南名医黎庇留医案学术思想初探 [J], 饶媛
2.绍奇谈医(六)--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3.绍奇谈医(七)--又论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4.绍奇谈医(八)--《金匮要略》札记 [J], 何绍奇
5.绍奇谈医(二)-- 新安吴楚 [J], 何绍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证对应学经方

方证对应学经方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
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
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
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
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
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
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
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
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
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
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
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
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
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
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
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

之关 于 因痹致痿 之论 述 。 明 ·王肯堂在 《证治准绳》 中云 :“留着之邪
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 ,则作痛痹 ,若不干其流 行出入之道 ,则不痛 ,但痿痹耳”,同时代 《慎斋 遗书》 云 “虚弱则痰火起于手足内,而正不胜邪 , 痿痹作矣 ”,而正虚邪 实成 为公认 的痿痹 病理特 点 ,同时湿热 因素也 成为痿 痹 的主要 病 因之一 , 《临证指南 医案》湿热致痿痹医案有 4则 ,清 ·陈 士铎 《辨证录》指出:“痿 、痹可以同病 ,名 日痿 痹”,明确痿痹是痿病 与痹病 的合病 , 《寓意草》 中 “论徐 岳生将 成痿 痹之 证 ”,系较 为完 善 的论述 痿痹医案之一。统 观历代文献 ,关 于痿痹 的论述 十分匮乏 ,而关 于痿 证 、痹证单独 的论述十分丰 富。这与历代医家对于 “痿痹分论 ”有着密切关 系,自 《内经》伊始 ,《素问》痿 、痹两篇 ,将痿 痹 分列 ,后世 医家 不 断 加 以鉴 别 分 析 ,但 是 无 论 从 临床角 度 、还 是 痿 痹 起 源 来 看 ,鉴 别 痿 痹 的理 论都有所不足 ,且痿 痹难 以绝对分开 ,兹将痿痹 鉴别方法浅论如下 ,并议 不足 :① 内外 病因鉴别 法 ,《古今 医彻》 云 “痹者从外而入 ,痿者 自内而 出”,认 为 内 外 病 因 的 不 同是 二 者 的 主 要 差 异 , “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临证指南 医案 ·痹》 中 王 氏医案 云 “风 湿 肿 痹 ,举 世 皆 以 客 邪 宜 散 … 不
辨证 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 ,并 提出辨证分期 的理论 ;分析叶氏 “痿痹 ”治疗特色 以温养 宣通为基本大法 ,强
调经热则痹 ,络热则痿 ;新邪急散 ,宿邪缓攻 ,治法 以温养肝 肾、清利湿热 、祛痰化瘀 、固卫却邪等为主。
方证对应史研究

疽 等方 , 百二 十 首 。凡 共三 百 六 十 首也 。实 万 代 亦 医家之规 范 , 苍生 护 命 之大 宝 也 。 由此 可见 其 在 当 ” 时影 响之大 。陶 氏还在 书 中指 出张 仲景等 历代名 医 深 受《 液经 法 》 响启发 ,汉 晋 以还 , 名医 辈 , 汤 影 “ 诸 张 机 、 汜 、 元 化 、 普 、 甫 玄晏 、 法 师 、 卫 华 吴 皇 支 葛稚 川 、 范将 军等 , 当代 名 贤 , 师 式此 《 液经 法 》 愍救 皆 咸 汤 , 疾苦 , 造福 含灵 。其 问增减 , 虽各 擅其 异 , 或致 新效 , 似乱 旧经 , 而其 旨趣 , 仍方 圆之 于规矩 也” 在 论述 阳 , 旦、 阴旦 、 龙 、 青 白虎 、 雀 、 武 诸方 之后 说 , 此六 朱 玄 “ 方者 , 为六 合 之 正 精 , 降 阴 阳 , 互 金 木 , 升 交 既济 水 火 , 神 明之剂 也 。张 机撰 《 寒论 》 避 道 家之 称 , 乃 伤 , 故其 方 皆非正名 也 , 以某 药名之 , 但 以推主为 识耳” , 并 且还 提到“ 感 天 行 , 方之 治 , 二 旦 、 神 、 外 经 有 六 大 小 等汤 。昔南 阳 张机 , 此 诸 方 , 为 《 寒 论 》 依 撰 伤 一
中西 医 结 合 学 报 2 1 0 0年 6月 第 8卷第 6期
J un l f ieeItgaieMein , u e2 1 , 18 o ra o n s nert dc e J n 0 0 Vo. ,No6 Ch v i .
疾 耳 、 、 、 软 、 眩等 , 山海 经 》 疟 疥 病 病 《 中的瘕 、 、 、 瘿 痔 痹、 瘘等 , 其诊疗 经验 是从最 原始 的对病 对症 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黎庇留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是难得一见的经方大师,有《黎庇留医案》传世。
此书载医案46则,各医案描述简捷明了,按语要言不繁,处处体现了黎庇留作为一代经方家,“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
所载医案多是急危重症,且多例是经当时名医失治误治而转请黎氏医治的,黎氏力排众议,辨证但依“方证对应”之理,效如桴鼓。
本文试图通过对《黎庇留医案》中的案例进行赏析,从而探讨黎氏“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的要旨。
辨证准确是实现“方证对应”的关键:如黎氏所言“惟辨证必须确凿——认证不真,则未易轻试耳。
”“要之认症贵的,则有是症必有是方。
”“方证对应”的辨证思想要运用于临床,要求我们在临症时,看到临床症状,归纳出关键所在,再寻找到最为适合的“方证”和“药证”。
要做到这点,其实就如“按图索骥”,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积累,这样才能把握住证的关键,按照其特征把图画好,然后还必须熟读伤寒,深谙仲景的原意,这样你画好图以后,才可以知道有什么方证是相类似可以作为候选的,最后准确的找到最合适的方(骥)。
试看黎氏的几个医案:第16案,症见口渴,吐虫,腹痛,前医误以为乌梅丸证,服药后满面现焦燥气,舌亦枯黑异常,大渴,黎氏改予白虎汤,则其病若失。
第38案,虽是盛暑之时发病,且身有微热,但畏寒须穿棉袄,戴小帽,神形疲倦,胃气大减,口不渴,可见并非热象,身有微热,只是虚阳浮越。
黎氏以真武汤治疗,日渐好转。
可惜家属听信庸医之言,以为是伏暑,证在少阳,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而不渴,改服小柴胡汤,患者精神日渐转差,最后妄送性命。
这些医家《伤寒论》的条文可能倒背如流,却或者未能读懂仲景的“方证”、“药证”;或者未能留意临床所见的每一个细节,无法找到证之关键,实现不了“方证对应”,最后只有失治、误治。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住“方”和“证”,准确地给“证”配上相应的“方”,才叫“方证对应”。
如《黎庇留医案》中,以真武汤合桂枝龙牡汤治脚肿,心悸,郑声,不寐;以小建中汤治虚劳,头目时眩,口干不欲饮,或有微热;栀豉汤治心烦不寐;小柴胡汤治产后发热;真武汤治产后咳、喘、浮肿;四逆汤治月经过多,头眩心悸,面色无华,脉沉微;小陷胸汤治心下满,按之痛极,不能饮食;甘草附子汤治腰痛挛急。
上述各案皆体现了黎氏深谙仲景之道,准确实现“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如经方大师胡希恕所说,“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临床辨证但求“方证对应”,辨清患者的症状与仲景的那个方证,那个药证相对应便可,无须拘于年龄、性别、季节来判断是何证,用何方。
如第2案,夫妻两人相继而病,时地同,年龄同,一个是理中汤、真武汤证,一个却是小陷胸汤证。
辨证也不能拘于脉象。
黎氏指出“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不能一概而论”。
第11案,症见发热、胸满、口干苦,却六脉全无,这依然是一个小柴胡汤症,此患者后来又患热病,却是少阳之脉。
如果只拘于脉象,柴胡证却用四逆汤,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要做到“方证对应”,便不能为世俗所左右。
在曹氏的46个医案中,多次见曹氏力排众议,而救患者于疾苦之中。
如:第1案,黎氏初出道时,先以甘草附子汤治其母腰痛,方中桂枝用四两,后以白虎汤治其母牙痛,用生石膏七八钱,当他先后两次遭药肆老板反对时,却丝毫没有被“桂枝下咽阳盛则弊”,“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的世俗观念所困。
第9案,世医治小儿科下利多“出贵重之药散,而处以普通之利湿止疴剂”,黎氏见患儿下利不止而厥,日趋沉重,则以四逆汤,次日疴止厥愈。
要做到“方证对应”,还必须方随证转,症状有所改变,原来的方就不再合适了。
如第4案,初因下利清谷不已,连用姜附,后见夜不寐,即风随帆转,急急改为芩连。
第15案,初因水气迫心至左胁痛,用真武汤,次日,胁痛止,转头痛如破,改予吴茱萸汤,第三日,周身疼痛,改为新加汤,再诊,纳呆,改为理中汤。
如果固守一方,无视临床症状的变化,也只会造成失治、
误治。
恪守仲景的用药规律,不可妄自加减:经方有别于时方,是因为其组方严谨,每一方、每一药都有其固定都主治范围。
加一药便换一证,甚至加一量便换一证。
所以要做到“方证对应”,必须恪守仲景的用药规律,不可妄自加减用药。
如黎氏所言“益知仲景之方,固不可易,而六经之法,胥在运用之妙耳”。
试看书中第4案,下利清谷之症,前医以附子理中更加归芪之类治疗多日无效,病情日重,黎氏改予四逆汤,日夜连服,次日利止。
药力贵在精专,特别是急重之症。
仲景治下利不止,四肢逆冷用四逆汤;治其人苦冒眩,用泽泻汤;治腹胀、便秘,痞满燥实坚,用大承气汤,那一个方不是简捷之剂,急煎频服。
而且仲景的用药规律极为严谨,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
如果像前面这个用附子理中汤的医生“泥其方而不泥其方”,自己随意加减用药,与或者按自己经验,或者按理法方药的原则,或者按玄理、哲学,拼凑组方,自己这和新方满天飞的时方医,有何区别?其实已经违背了仲景的用药规律,当然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