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洛克式建筑欣赏

合集下载

描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

描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

描写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嘿,朋友们,今天咱得唠唠上海外滩那万国建筑群。

这建筑群啊,就像是一本建筑风格的大杂烩食谱,啥风格都往里搁。

想当年啊,列强们就像一群争地盘的小怪兽,来到上海外滩这块风水宝地。

然后呢,就开始建造自己的小窝,这就有了万国建筑群。

这些建筑就像是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选美比赛的佳丽,一个比一个花枝招展。

你看那哥特式建筑,尖顶就像一把刺破天空的宝剑,仿佛在说:“看我,我要和云朵比比高呢!”而那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呢,就像是一个穿金戴银的暴发户,各种华丽的装饰,什么雕刻啦、花纹啦,满满当当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有钱似的。

这万国建筑群里的建筑岁数可都不小了,它们就像一群老爷爷老奶奶,见证了上海的风风雨雨。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现在繁华的大都市,它们就像沉默的史官,只是用自己的身躯记录着一切。

要是把外滩比作一个舞台,那这些建筑就是舞台上永不落幕的明星。

白天的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穿着正装的绅士淑女,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接受人们的瞻仰。

到了晚上,灯光一亮,就像换上了一身闪亮的晚礼服,开始在黄浦江畔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魅力,那光彩,简直能把人的眼睛闪瞎。

这里面的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的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冒险家,带着满身的故事和伤痕;有的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和高贵。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建筑就像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在上海外滩这个大院子里开起了建筑风格的派对。

大家互相挨着,也不吵架,就这么和谐地共处了这么多年。

从远处看,万国建筑群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颜色。

只不过这个拼图可不像咱们小时候玩的那种简单的,它是一部凝聚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超级拼图。

而且这些建筑啊,还像是一个个时光胶囊。

你走进它们,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听到旧上海的车水马龙和纸醉金迷。

总之呢,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最美古屋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人生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

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

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这是专门为视频而作的文章,苏杭爷带你跟着视频走进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品味历史和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在读一本尘封的书,灰尘中都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人陶醉了……01百乐门舞厅- 地址:愚园路218号 -百乐门舞厅,是上海滩旧梦最耀眼的地标,它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人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缩影。

民国时期年的百乐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娱乐与放松。

同时也将世界上领先的、超凡的视觉、听觉盛宴带到了上海。

百乐门舞厅由民国设计建筑大师杨锡镠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

建筑共三层。

底层为厨房和店面。

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

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

背景故事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她的高楼大厦、想起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但上海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旗袍、爵士乐、还有似乎从七十年前传来的蹦擦擦旋律,黄包车、爵士乐、高衩旗袍,空气里弥漫着八九十年前老上海的气息,这里就是百乐门,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既怀旧又颇具现代风格的娱乐场所。

在1929年的时候,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的上海西区,却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于是就有了这所舞厅的诞生。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

上海外滩建筑群近代与现代交融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集中展示了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

这个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建筑爱好者。

一、近代建筑风格的展示1930年代之前,外滩建筑群主要以欧洲的建筑风格为主。

这些建筑受到西方殖民地影响,采用了浓厚的外国建筑元素,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哥特式等。

例如,外滩利通大楼(Gutzlaff Signal Tower)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尖塔和窗户装饰都体现了这一风格。

另外一个代表性建筑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大楼,它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于1925年。

这座建筑通过其宏伟的圆顶和大理石柱廊,展示了当时外滩建筑的豪华与庄重。

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外滩的建筑风格逐渐向现代风格转变。

这一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融入了一些当时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外滩建筑群中的有一支柱的建筑,如上海大楼(Shanghai Building)和浦发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 Tower)。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以简洁和直线为特点。

它们的外立面常常使用镜面玻璃和金属材料来创造现代感。

此外,外滩建筑群还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

比如环球金融中心(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和东方明珠电视塔(Oriental Pearl Tower)。

这些建筑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和创新,结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和形式。

三、交融与演变近代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和演变使上海外滩建筑群呈现出了独特的景观。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历史的感觉。

这种交融和演变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城市的历史进程。

同时,这种交融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形象。

上海外滩建筑群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独特的作品。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由当时的传教士引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的年代。

中国各地兴建了一些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早期的巴洛克风格。

清早期到清中叶,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巴洛克在中国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从乾隆皇帝开始,传教士大量来到清廷,巴洛克风格开始出现在中国皇家建筑、豪宅和公共建筑中。

一.北京的皇家风范近代北京的巴洛克建筑多出现在一些皇室的行宫和园林中。

一向对外来文化有所保留的雍正帝却巴洛克风格欣赏不已。

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圆明园里就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而他自己就是圆明园的总设计师。

“圆明园建于康熙晚期,其最早是由康熙帝赐予雍正帝的赐园,他即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荆城就是圆明园,甚至在圆明园内商议军国大事,最后又死在圆明园。

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总设计就是雍正本人。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皇家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得皇帝亲自审定。

”而且在清代的传世画作中还可以看到雍正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下眺望雪后远景的画面。

雍正皇帝对巴洛克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雍正帝虽然尚素雅,但其对欧洲文化也有所欣赏,在当时的圆明园中,有许多建筑形式呈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及栏杆、扶手均为欧洲古典样式。

”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圆明园几乎毁灭殆尽,我们无从领略它的神采。

“今天,在西直门外圆明园东临长春园遗址最北狭长一条,仍然可以看到清高宗经营的当时曾是完美的西洋建筑群的斷垣残壁。

乾隆初年在北京长春园起造的西洋楼建筑群,标志着建筑与造园艺术于十八世纪首次引入中国皇居领域”在庭院设计中,欧洲的宫苑喜欢用裸体圆雕装饰喷泉,这种审美趣味,是被中国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的。

于是海晏堂的喷泉,巧妙地采用了十二个人身兽面像,效仿我国过去表示记年记时的十二地支,用以取而代之。

武康路(上海城市回忆)

武康路(上海城市回忆)

武康路是上海现今保存最好、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

武康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还有不少其他值得今后保留的老房子。

武康路传统上是上海著名的高级住宅区,许多中国前政要居住在此。

解放后,领导干部、商界财界精英富豪和文化名人也在此居住。

武康路位于上海特别少见的六路交汇处,全长1700米。

鹤立鸡群的武康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曾居住于此莫殇清解放前上海丝业大王莫殇清住宅(武康路2号)古典式装饰花园住宅唐绍仪旧居(武康路40弄1号)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唐绍仪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颜庆裕中国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庆裕旧居(武康路40弄4号)欧陆风情花园住宅陈立夫中国近代史上“四大家族”之一陈立夫旧居(武康路67号)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刘靖基著名爱国工商业者,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靖基旧居(武康路99号)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陈果夫旧居(武康路105弄2号)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的住宅陈果夫中国近代史上“四大家族”之一巴金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周作民,原为金城银行总经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丕显,原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曾先后居住于此。

周作民旧居(武康路117弄1号)中西式混合风格花园住宅李及兰,民国政府军事参谋部参谋次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曾居住于此。

李及兰旧居(武康路117弄2号)西班牙风格住宅贺子珍老革命家毛泽东前夫人神秘的湖南别墅曾长年居住着贺子珍同志密丹公寓(武康路115号)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住宅国富门公寓(武康路232号)现代派公寓开普敦公寓(武康路240号)棱体最锐利、风行最迅快的船形建筑郑洞国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旧居(武康路274号)装饰艺术派特征现代派建筑武康庭(武康路376号)武康路上最现代的新天地式时尚商业小区地中海式建筑风韵的花园洋房(武康路390号)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主要组织者黄兴故居(武康路393号)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北平研究院旧址(武康路395号)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谢谢观赏孙根福2012、4、30。

上海的万国建筑群有感

上海的万国建筑群有感

上海的万国建筑群有感上海的万国建筑群,是指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地区的一组建筑群,以其多样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历史背景而闻名。

这些建筑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我想谈谈外滩的历史。

外滩,位于黄浦江西岸,是上海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成为了上海租界的重要地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外国使馆的驻地。

这些外国商人和使馆官员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万国建筑群。

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外滩十一号。

这座建筑于1923年竣工,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曾是上海外滩公共租界政府总部。

建筑外墙采用了白色大理石,宏伟壮观,成为外滩的标志之一。

如今,外滩十一号已经成为上海市政府的办公地点,仍然是外滩的地标建筑之一。

除了外滩十一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例如,俄罗斯领事馆大楼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外立面装饰着华丽的雕塑和浮雕。

法国领事馆大楼则体现了法国的洛可可风格,建筑外墙以粉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优雅和浪漫的感觉。

此外,还有意大利领事馆大楼、英国领事馆大楼等建筑,它们各自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

万国建筑群中的建筑风格多样,但又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这些建筑既保留了各自国家的风格特色,又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环境,展示了城市的国际化特点。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体验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除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万国建筑群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记录了外滩的繁荣和沧桑。

在建筑群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上海的历史厚重感,回顾过去的岁月。

同时,这些建筑也是上海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上海的万国建筑群是一组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群,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展示了城市的国际化特点。

上海的老建筑

上海的老建筑

上海的老建筑(出处不详,可能是骑众,可能是摄影无忌,可能是蜂鸟。

走长宁时参考过一部分,还不错)一、泰安路1、泰安路50号在泰安路,兴国路的转角,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二十年来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遗憾的是他的对面是一个公共厕所,而不是别的。

2、泰安路76弄,亦村亦村4号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故居,他1956年就在此定居,直至1999年4月27日,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

贺老的寓所建于1945年,是幢二层楼的现代式花园住宅,人字形屋顶,红平瓦铺盖。

山墙顶开三个山字形透气孔,壁炉烟囱设置在西墙一侧,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

这里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巴金先生在这里看望过贺老,梅兰芳在这里拜望过先生,傅聪在这里向贺老求教过琴艺……3、泰安路115弄,花园住宅(周谷城寓所)泰安路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

英国别墅立面部分木构架外露漆绛红色,山墙有凸窗,挑出小阳台,东面山墙凸出壁炉和烟囱,门庭高敞,半圆旋梯通向二楼。

西端有和厨房相连的两层车库,住宅客厅面积较大,大客厅东侧是会客厅兼书房。

西班牙住宅系缓坡屋面,盖圆筒瓦,铁制阳台栏杆,窗间有绞绳纹小柱。

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环境优雅。

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回国。

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

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外滩建筑群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群介绍

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群之一,位于黄浦江畔的外滩,由英式巴洛克建筑风格的36座灰白色的建筑组成,总面积超过7800万平方米。

外滩建筑群是上海地标性建筑群,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此山水一览,见证黄浦江边英式小镇的精美。

起源于1930年,外滩建筑在上海古老的滩涂上绘制出一笔活力四射的新篇本,建筑层出不穷,装备无比精致。

外滩建筑以建筑师曹操安,英国建筑大师查尔斯·莫恩和德国建筑专家威廉·梅耶德的经典设计而闻名,形成了壮观的国际建筑群。

这些欧式建筑充满着浓烈的过去气息,令人想起那个充满活力和传奇色彩的沿海城市。

在每一座建筑中,十分优雅的拱门窗户,精巧的雕石,浪漫散发的山脊绿化,扎实持久的生活气息。

令人惊叹的是,外滩建筑群如今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面貌和样子,叫人惊叹上海短暂又壮观的历史。

外滩建筑群毗邻多处景点,河景苑,外滩,中华艺术宫,宝古堂,外百商场,立交桥,各具特色。

游客可以在此放空心情,欣赏江畔晨雾静谧,晚上灯火辉煌,看着那放松惬意的月光景色,领略上海外滩独特的魅力。

上海外滩建筑群因其精致优雅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是中国许多城市最美丽的建筑群之一,具备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在这里,可以一睹英式巴洛克建筑的优雅,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游览灿烂的斑驳建筑,抵达无尽的梦境。

现在,上海外滩建筑群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遗产之一,它是上海如此了不起的城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学院电子商务朱春明100141837
巴洛克式建筑欣赏
巴洛克式风格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巴洛克文化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历史沿革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而从艺术发展来看,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

下图为上海浦江饭店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黄浦路15号
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一八四六年,一九零七年,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商饭店。

它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法则和一般形式,抛弃了绝对对称与均衡,以及圆形、方形等静态平面形式,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