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目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了马致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之名,借题抒发了他在长期以来遭受的官场挫折与生活磨难,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下面我将对此题目进行详细解读:一、诗人辛弃疾的感慨与境遇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丑奴儿”这个题目,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屈辱和失意。
他自称“丑奴儿”,意在自嘲,表明自己在官场上的挫折和困境。
面对官场的黑暗和非议,辛弃疾曾屡遭贬斥、流放和监禁。
他遭遇了生活的磨难和困境,但依然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对“书博山道中壁”之名的解读“书博山”是指我国古代文人的避世常去之地,这里可能是一种隐喻,表明诗人在官场外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定。
而“道中壁”则提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理性的追求。
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精神追求。
这里“道中壁”可能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面临的一道又一道的壁障,而“书博山”则是他在困难面前所寻求的一种内心的净土。
这个题目的意义对于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三、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抒发整首诗通过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题目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在官场挫折与生活困境中所抱有的悲愤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自嘲与嘲讽,表现出了一种对境遇的无奈与叹息。
但与此他又怀揣理想,表现出极强的自强与坚毅的意志。
他用“书博山道中壁”的题目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将人生的磨难与理想的寻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对“书博山道中壁”之名的启示“书博山道中壁”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一个诗歌的题目,它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要学会通过自我嘲讽和理性的思考,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定,坚定不移地追逐理想,不被境遇所左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拼音版

丑ch ǒu 奴n ú儿ér ·书sh ū博b ó山sh ān 道d ào 中zh ōn ɡ壁b ì【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辛弃疾《丑奴儿》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赏析辛弃疾的《丑奴儿》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典长词,也是中国古典曲调中最为珍贵的宝藏之一。
作为一首抒情凄苦的古典长词,它既有着浓浓的古典情怀,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辛弃疾应景抒情的俊才和才艺。
本文就以《丑奴儿》赏析这首古典长词,深入探讨辛弃疾用歌表达的情怀。
《丑奴儿》的前半段以“丑奴儿家家送暖,且戴金错花腔调”为起始词句,以辛弃疾特有的“低隅”调子及缜密的情节,唱出了一段抒怀伤感的曲调。
前半段的前两句,在象征性的情节处落实了辛弃疾抒情的情绪,“丑奴儿”则是辛弃疾情怀的抒发之一。
“低隅”是辛弃疾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他正是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深入表达出最深沉抒情的内涵。
其后的节句,则对“丑奴儿”送礼的情节做了深入的挖掘,辛弃疾的抒情词句更是渗透了浓浓的古典情怀,从中可以感觉到辛弃疾心中所怀有的痛苦:“糟糕毋影音,谁教得识今古”,让人可以感触到他情感上的一种空虚、怅然若失。
《丑奴儿》的后半段,以“妾恋昔时容貌,何日谁看似当初”为起始词句,以辛弃疾特有的“停息”调子及精妙的情节,唱出了一段怀旧伤感的曲调。
而“妾恋昔时容貌”,则代表了辛弃疾对昔日憧憬的诉说,也是他一代人的共同心声,尤其是“何日谁看似当初”这句话,更是可以深入了解他内心的隐忍与抑制。
辛弃疾对自身抒情的表达,也是他的艺术品格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他在歌词中表达的凄婉情思,深深地刺入观众的心灵,激起所有观众的共鸣。
辛弃疾的《丑奴儿》,正是他艺术修养的一面镜子,也是他应景抒情的一种精妙诠释。
他在歌里抒发的凄苦情思,古雅而有温度,既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不会忽视当时社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充分表现出他才艺的精湛和俊才。
此外,辛弃疾在此词中把他的象征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看到他的抒情之美。
他把“丑奴儿家家送暖,妾恋昔时容貌,且戴金错花腔调”等词句,把时代的变迁、残破与凄苦,穿插在节句中,发挥他才华的层次深入,不只在于词句之中,更在于把一代人的宿命所表达的悲痛情怀,写得津津潇洒、勾勒得十分细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Page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年代,长大后积极 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 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丑奴儿·书博山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壁_PPT
Page 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_PPT
1. 能简述 家的含 义、家 庭关系 的确立 方式、 家庭的 功能; 2. 能总结 中华文 化中“ 家”的 意味; 3. 能明确 “孝” 是中国 家庭文 化中重 要的精 神内涵 ,能举 例如何 孝亲敬 长。 4.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只有学好更 多的知 识,才 能为社 会作出 更大的 贡献 5.实践更重要,没有实践经验,书本 知识学 再多也 没有用 ,青少 年要勇 于探索 和实践 ; 6.空谈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实干的 都是些 头脑不 灵活的 人,实 干不如 巧干; 7.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热爱劳动、 奉献社 会是大 学毕业 以后的 事; 8.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 意识。 面对不 太平的 世界, 我们要 对危害 国家利 益、威 胁国家 生存和 发展的 行为时 刻保持 警惕;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丑奴儿辛弃疾赏析

丑奴儿辛弃疾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看这少年时候啊,根本就不知道啥是真正的忧愁,就老是爱跑到高楼上。
为啥呢?就是为了写那些个新词儿,硬要说自己有忧愁。
就像现在的小年轻,有时候没经历啥事儿呢,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唉声叹气的,觉得这样可文艺了。
其实啊,就是一种年少的懵懂和对忧愁的模仿。
这辛弃疾把少年人的这种心理抓得可准了,就好像他在旁边看着那些少年在高楼上装深沉一样,忍不住就想笑。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等到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儿多了,各种各样的愁苦都尝遍了。
这时候啊,愁太多了,反而不想说了。
想说吧,又把话咽下去了。
最后就只能说一句“天凉好个秋”。
这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把那些苦啊痛啊都藏在心里了。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那些经历了很多磨难的长辈,你要是问他们过得咋样,他们可能就笑笑说“挺好的,就是天气凉了”之类的话,其实背后不知道有多少辛酸呢。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感受到辛弃疾自己的人生变化。
年轻的时候,他可能也和其他少年一样,有着那种青涩的、故作深沉的忧愁。
可是随着他在官场的起起落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的忧愁就变得无比沉重。
他不再是那个为了写词而强说愁的少年了,而是一个真正被生活的苦难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的人。
再说说这词的表达。
辛弃疾真的很聪明,他用这么简单直白的话,就把这种从少年到成年的忧愁变化说得清清楚楚。
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堆砌,就像拉家常一样。
这让我们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好像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都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候,也可能会有经历很多之后的沉默。
而且这首词还很有韵味。
你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跟着辛弃疾走过了他的一生。
从无忧无虑的少年,一步一步走向了充满忧愁的成年。
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感情的小钩子,钩住了我们的心。
就像我们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样,那些曾经的幼稚,那些后来的无奈,都在这几句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啊,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能从里面看到自己,也能看到人生的无奈和成长的代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叠句的运用
词中运用叠句形式,如“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突显了词中情感的深 刻。
借景抒情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博山道中壁” ,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而深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汇报人:***
2023-Leabharlann 1-10CATALOGUE
目 录
• 词牌及作者介绍 • 词的背景与主题 • 词的内容与解释 • 词的特色与风格 • 词的影响与评价
01
CATALOGUE
词牌及作者介绍
原文和译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宋代〕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译文: •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叠句形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词的情 感表达更加深沉博大。通过反复 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辛弃疾将少年时期与中年时 期的情感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情 感力度,也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 现更加丰富多样。
03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解释
上片内容与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描述了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表达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最终只能说一句“天凉 好个秋”,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法言说的忧愁。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却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却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却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深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却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深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愁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愁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却点所谓“愁情”,他是“知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知上层楼”,这却叠句的运用,避开了却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谢谢观赏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 州,离博山不远。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 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 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 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 其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