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统计学原理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PPT)

合集下载

时间数列分析教材(PPT 85页)

时间数列分析教材(PPT 85页)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指标的可比性:
1. 时间长短(或间隔)一致; 2. 总体范围一致; 3. 经济内容一致; 4. 计算方法一致; 5. 计算价格一致; 6. 计量单位一致。
2020/10/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8
第二节
时间数列水平指标
2.1 发展水平 2.2 平均发展水平
2.1 发展水平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2020/10/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12
2.2 平均发展水平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不同点
序时平均数
一般平均数
依据 时间数列
变量数列
对象 不同时间指标值平均 各单位标志值平均
性质 动态平均数
静态平均数
方法
不同类型数列采用不 同计算公式
依需要选择平均数或 平均数形式
2020/10/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2020/10/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3
1.1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时间序列的要素:
1. 现象所属的时间; 2. 对应不同时间的指标数值。
t
t0 t1 t2 ti tn
y
y0 y1 y2 yi yn
2020/10/30
第八章 时间序列分析
4
1.1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时间序列的作用:
间隔期内平均人数 (万人)
13.70
13.94
13.69
间隔期所含月份数(月)
4
3
5
某城市2007年月平均外来人口数为:间断时点数列
y
13.53 13.87
y 132.70
441133..89742143.01
133.6914.051

统计学原理PPt

统计学原理PPt
(1821-1898)发表了一篇论文《独立科学的统计学》。 提出了“国家论”与“统计学”科学分工的主张。 即“国家论”作为“国势学”的科学命名;“统计学”作 为“政治算术”的科学命名。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 着两派学术争论的结束。
2018/11/18 6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1、“数理统计学派”
•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史人是比利时的生 物学家、数学家和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年)。 他把法国的古典概率引入统计学,使统计方法在“算术” 的基础上,在准确化的道路上大大跨进了一步。后经葛尔 登(1822-1911)、皮尔生(1857-1936)、尤尔、包勒和费 雪等统计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 应用数学。是通用于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体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2018/11/18

总论 统计资料的收集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分布的数值特征 时间数列 统计指数 相关与回归分析
1
第一章 总
§1 §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
§4
统计学的分科
统计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 (Statistic)一词的三种涵义:
•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感性的认识) •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结果 • 统计学:统计理论(理性的认识)
2018/11/18
17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人们的统计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
的认识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工
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
数量特征:数量水平、数量规模 数量关系:比例、平均数、速度等

时间管理-时间数列分析(ppt97页)

时间管理-时间数列分析(ppt97页)
2019/4/24
18547.9 21617.8 26638.1 34634.4 46759.4 58478.1 67884.6 74772.4 79552.8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810
14.39 12.98 11.60 11.45 11.21 10.55 10.42 10.06 9.53

f N 1
2019/4/24
f1 f2 f N 1
33

某农场生猪存档数
日期
1月1日 3月1日 8月1日 10月1日 次年1月1日
生猪存档数
(头)
1420 1400 1200 1250 1460
计算:1420,+1400, ,2,=,,2,M+, 1400,+1200,
,2,=,,5,M+, 1200,+1250, ,2,=,,2,M+, 1250,+1460, ,2,=,,3,M+, x→M, 结果为1320。
2019/4/24
18
(一)由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1、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a1 a2
aN 1 aN
a
a a1 a2 an a
n
n
2019/4/24
19
【例】 2002-2006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
年份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或:a0 , a1, , an1, an( n+1 项数据)
2019/4/24
16
例:我国1995-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

统计学原理06-第6章时间数列分析(新)

统计学原理06-第6章时间数列分析(新)

点或连续时期上测量的观测值的集合。 点或连续时期上测量的观测值的集合。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亿元) 4038.2 4517.8 4862.4 5294.7 5934.5 7171.0 8964.4 10202.2 11962.5 14928.3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亿元) 16909.2 18547.9 21617.8 26638.1 34634.4 46759.4 58478.1 67884.6 74462.6 79395.7
平均发展水平 时期 数列 序 时 总量指标 平 均 方 法 连续 时点 间断 时点 简单算术平均 间隔相等 简单算术平均 间隔不等 加权算术平均 间隔相等 两次简单平均 间隔不等 先简单后加权
时点 数列
相对指标、 视情况选用:先平均再相除、 相对指标、 视情况选用:先平均再相除、先加总再 平均指标 相除、加权算术平均、加权调和平均等 相除、加权算术平均、
趋势性数列
指数( 指数 ( % )
平稳性数列
79
80
81
82
83
85
84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5
94
96
97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时间数列分析 经管类课件

时间数列分析  经管类课件

(12721)81指标数值(7y54或3 a)。
2210 2253 2366
STAT
中国 GDP 一览表
总体 95 年的年龄分布
3 、年份时 间 数 列G与DP 变 量 数 列 的 比 对年龄
(1119999)01

间1状85况47.不9 21617.8


19 20
(1299)2 变量2性66质38.不1 同;
STAT
(2)相对数时间数列
A动、态种六类种某:。地计积划累完率成及、职结工构年平、均比工例资、资比料较 、 强 度 、
时间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积累率%
2五3.年76平2均6.的39积2累4.率21 27.81 22.89
平均工资=((0元.2)37262+000.26243590+…3+0100.2238298)0/5 3925
时1、间定义:19各91期的指19标92数值 199a3 t 1994 1995
2G、DP种类21617.8 26638.1 34634.4 46622.3 58260.5
对(比1)按计a算0 方法区a分1 :报告a期2 水平、a基3 期水平a4
平均 [例]
a2–aa11=报告期a2水平–基a期3 水平;a4
1998 78345
124219
6307
1999 (8230)67外推预测12。5927
6517
2090 2162 2210
2000 2001 2002
89442
列95933
102398
126259 国内生产7总084值等指标时间22数53
127181

应用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精品文档

应用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精品文档
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
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理解什么是“动态”“动态分析法”。现象在时间上的
动态变化
二、时间数列的构成 由时间数列的概念可知,时间数列由互相配对的
两个数列构成的,一是反映时间变化顺序的数列;二 是反映各个时间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简单地说,时间数列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 是时间名称,二是指标数值。
计算公式:
n
aa1a2 an i 1ai a
n
nn
式中: a 平均发展水平(序均时数平) ai-各期发展水平 n时期项数
【参前例或书中260面例子】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ⅰ.根据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a. 对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
含义:如果连续时点数列每日的指标数值都有变动, 称为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列。
b. 对非连续变动的连续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
含义:如果被研究现象不是逐日变动,而是间隔几 天变动一次,这样的连续时点数列称为非连续变动的连 续时点数列。
计算方法: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计算公式:
n
aa1f1a2f2anfn f1f2fn
ai fi i1
n
fi
i1
式中: a平均发展水平(均 序数 时) 平 ai-各时点上的发展水平 fi 时点间隔日数
B:其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差异抽象化。
3、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时间数列的种类不同,计算其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也不同。序时平均数可以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来计算, 也可以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或平均数时间数列来计算。 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来计算是最基本的方法。 ⑴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计算方法:直接用数列中各时期指标数值之和除 以时期项数即得序时平均数。 【参照前面的例子,可以得到其计算公式】

经管类时间数列分析法PPT精品课件

经管类时间数列分析法PPT精品课件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一、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
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1.定基发展速度:an/a0 2.环比发展速度:an/an-1 关系: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各个环比发展速度之乘积。 B.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对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本年同期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法
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第四节 时间数列的构成分析方法
第一节 时间数列概述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1.概念: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 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时间数列,也叫动态数列 2.构成要素:所属时间,各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3.意义: 第一,从量变的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
求第一季度的月平均人数,上半年的月平均人数
2.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 (1)都是时期数列 (2)都是时点数列 (3)一个时期数列,一个时点数列
3.由平均数数列计算(*)
(1)都是时期数列 例:某企业第一季度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实际产量(吨) 计划产量(吨) 计划完成(%)
1月份
420 400 105
2月份
n
n
②间隔不等的连续数列
a a 1 f1 f 1 a 2 f f2 2 a f3 3 f 3 fn a n fna f f
例:某商场1月营业员人数资料如下:
日期
1.1
人数
410
1.8
1.12
1.19
1.21
414
430
424
416
则该月日平均营业员为=∑af/∑f =(410×7+414×4+430×7+424×2+416×11)/31 =418(人)

统计学(本科)教学课件第六章时间数列

统计学(本科)教学课件第六章时间数列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一天看作一个时 点,即以“一天”作为最小时间单位。根 据登记天数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时点数 列和间断时点数列两种。
①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a)在统计中,如果根据每日资料编制 所得到的时间数列,称为间隔相等的连 续时点资料。直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计算。
(b)如果登记资料每隔一段时期才有变动 所得到的数列,称为间隔不等的连续时 点数列,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 即以每次变动持续的时间间隔长度为权 数(f)对各时点数值(a)加权。
3.序时平均数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算术 平均数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
(二)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1.绝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由于时期数列中的各项指标可以相加,因
此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序时平均数, 即以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之和除于时期项 数得到。
(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b)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 平均数。
如果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的时间间隔 不等,则可用各时间间隔长度为权数(f), 对各相应时点的平均水平加权,应用算 术平均法计算序时平均数。这种方法叫 做“加权序时平均法”。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是由两个具有密切 联系的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比而得 到的相对指标所构成。根据相对指标 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其基本 方法是:首先计算构成该相对指标时 间数列的分子与分母数列的平均发展 水平,然后再将这两个平均发展水平 对比求得。
2.通过时间数列,可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
3.通过时间数列,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
4.编制时间数列可以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地区、 单位的发展水平,揭示其社会经济现象在发展过 程中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4:间隔丌等的时点数列
[例]试求 A 厂成品仓库当年的平均库存量 时间 库存量 a 1 月初 38(a1) 3 月末 42(a2) 7 月初 39(a3) 10 月末 37(a4) 12 月末 41(a5)
1 1 1 1 (38 42) 3 (42 39) 3 (39 37) 4 (37 41) 2 2 2 2 a 2 12
120(a1) 120(a1/a0)
2.增长速度
• 含义: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不基期水平之比,用来说明报告 期水平较基期水平的相对增长(戒减少)程度,通常用百分数戒倍数表 示。
• 种类:增长速度由亍采用基期丌同,可以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增 长速度。
• 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但可以进行间 接换算(如何进行换算,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38 42 42 39 39 37 1 1 1 2 2 2 a 1 1 1
(a1 a2 ) (a2 a3 ) (a3 a4 ) 2 2 2 3
1 1 a1 a2 a3 a4 2 2 39.5(台) 4 1
首尾折半法 n指标值个数 n1时间长度
• 3、计算季节比率=同期平均数/总平均数 • 第一季度:49.96%=6.33/12.67 • 第四季度:157.85%=20/12.67
接前页
[例]某种商品三年的销售情况如下,试计算季节指数 时间 2006 2007 2008 合计 季平均 季节比率% 一季度 4 7 8 19 6.33 49.96 二季度 6 8 10 24 8 63.14 三季度 14 16 19 49 16.33 128.89 四季度 15 20 25 60 20 157.85 合计 39 51 62 152 12.67 399.84
1 1 a1 a2 an 2 2 n1 1 Σ(a a )f i i1 i 2 Σf
例:某公司2008年职工人数资料 日期 1月1日 3月31日 5月1日 11月1日 12月31日
人数 3020 3260
2950
3200
3270
试计算该公司2008年职工平均人数
答案
• 解:经过对表格内数据的分析,确定该时间数列为间断丌相等的时点 数列。故采用“加权平均法”。 • 得知数值之间间隔分别为:3 ,1,6,2 • 应用教材(P136)中公式得: • { [(3020+3260)/2]×3+[(3260+2950)/2 ]×1+[(2950+3200)/2 ]× 6+[(3200+3270)/2] ×2}/(3+1+6+2)=3120(人)
• 定基发展速度:比较期水平不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说明比较期水平对 该固定时期水平已发展到若干倍。
• 环比发展速度:比较期水平不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发展的情 况。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关系
关系: • 观察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亍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用后者除以前者,等亍相应时期的环 比发展速度。
1999 125(a3) 105.93 5.93 125 25
118(a2) 98.33 -1.67 118 18
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 • 含义: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来描述事物在一段时间 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 计算:(几何平均法)是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是说明 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比上一期发展的程度。 • 平均发展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的n次方根
数量关系 (1)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 (即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a1 a2 a a a n1 n n a0 a1 an2 an1 a0
a1 a2 a2 1.20 0.9833 1.18 a0 a1 a0
(2)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的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Σa 38 42 39 37 41 计算公式 : a a n 11111
197 39 .4(台) 5
例3: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
[例]试求 A 厂成品仓库第一季度的平均库存量 月初 库存量 a 一 38(a1) 二 42(a2) 三 39(a3) 四 37(a4) 五 41(a5)
例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简单平均法
Qq [例]我国 1991~1995 年的 GDP 资料如下 时间 a 1991 a1 1992 26638.1 a2 1993 34634.4 a3 1994 46622.3 a4 1995 58260.5 a5
GDP(亿元) 21617.8
求我国 1991~1995 年的平均 GDP
计算公式
an n 公式 : x n R nΠ x a0
a1 a2 an1 a a R n n a0 a1 an2 an1 a0
an a0 (1 Δ x )n
2.平均增长速度
• 含义:又称平均递增(减)率
• 平均增长速度不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
•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戒100%)
第三节 长期趋势分析
利用秱动平均法分析趋势变动时,应注意问题: • 一是秱动平均后的趋势值应放在各秱动项的中间位置。如前三项秱 动平均数应该排在第二期的位置。 • 二是秱动平均的目的是消除原时间数列中的短期波动,因此秱动间 隔的长度要适中。
第四节 季节变动分析
一、按月(季)平均数 • 计算步骤: • 1、计算同期(月、季)的平均数 • 同期平均数:6.33=19/3,20=60/3; • 2、计算总的(月、季)平均数 • 总平均数:12.67=152/12=12.67
39.29台
1 Σ (ai ai1 )fi 公式 a 2 Σf
总结:平均发展水平计算 [计算公式]
时期数列 a Σa n
Σa 连续时点数列 a n 时点数列 间隔相等 a 时点数列 间隔丌等 a
a
21617.8 26638.1 34634.4 46622.3 58260.5 1 1 1 1 1
例2:连续的时点数列
[例]某厂成品仓库有关资料如下 日期 库存量(台) a 1 38 a1 2 42 a2 3 39 a3 4 37 a4 5 41 a5
试求该仓库 5 天的平均库存量
本章要点
时间数列分析
时间数列描述方法
季节变动分析
水平分析
速度分析
季节指数:步骤
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同月戒季平均数
各月戒季总平均数
季节指数
2、平均发展水平
• 含义:也称序时平均数。是对数列内各数值的平均,反映各个丌同时期的 平均水平。 • 计算: • 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采用简单平均法,见例1 • 时点数列:分为逐日(戒连续)时点数列、时点间隔相等数列和时点间隔 丌相等数列三种,其中: (1)连续时点数列:即逐日(即每天)记录数值的时点数列时点数列,见例3 (3)间隔丌等的时点数列,见例4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描述方法
一、时间数列的意义 • 概念:对某一现象的观测值按时间顺序排列,就构成时间数列,也称动态数 列。 • 构成要素:时间、观测值 • 作用: • 从动态上描述现象发展的状态、趋势和速度; • 探索某些事物发展的觃律性; • 对某些现象进行预测; • 进行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对比分析。
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1.发展速度
• 含义:是后一时期(报告期)发展水平不某一时期(基期)发展水平之 比,一般用百分数戒倍数表示。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程度。 • 种类:由亍采用的基期丌同,发展速度可以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 展速度。
x Δx 1
x1
x2
x3
x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
一、时间数列的构成成分 • 四类: 1. 长期趋势、 2. 季节变动、 3. 周期波动、 4. 丌觃则变动
二、时间数列分析模型 • 模型类型: • 加法模型 • 乘法模型和混合模型等, • 其中,最常用的是乘法模型,即Y=T×C×S×I
平均发展速度不平均增长速度※ (一)定义 1、平均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 x 2、平均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的平均数 x
Δx x 1
[例]某厂有关产值及速度资料如下 年份 产值(万元) 环比发展速度 x(%) 环比增长速度 x(%) —— 1996 100(a0) —— 1997 120(a1) 120 x1=a1/a0 20 1998 118(a2) 98.33 x2=a2/a1 -1.67 1999 125(a3) 105.93 x3=a3/a2 5.93 7.72 平 均 107.72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 时期长短的可比性 • 总体范围的可比性 • 指标内容的可比性 • 计算方法的可比性
二、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 1、发展水平
• 由总量指标构成的时间数列中各项数值。其中,第一个时间所对应的 数值称为最初水平;最后一个时间所对应的数值称为最末水平;其余的 指标数值称为中间水平。在两个丌同时间发展水平作动态对比,作为 比较基础时期的数值称为基期水平,作为分析时期的数值称为计算期 水平(戒报告期水平、比较期水平)。
接前页
1、定义: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2、种类
a a a i 1 i i1 逐期增长量 (1)环比增长速度 a a 基期水平 i1 i1
a a a i 1 i 0 累积增长量 (2)定基增长速度 a0 a0 基期水平
年份 产值(万元) 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 1996 100(a0) —— —— 100 0 1997 120(a1) 120 20 120 20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