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相关书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拓宽知识视野。
6.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长征》、《抗日战争》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观后感中要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7.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为主题,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深刻理解分裂与内战的危害。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认同,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策略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出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细节,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使他们学会从史料中寻找证据,避免主观臆断。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两党领导人的合影、重要战役的现场照片等,让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形成初步的视觉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为什么会发生十年对峙吗?这场对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c.史料研读法:挑选相关史料,指导学生进行解读,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音频等手段,引发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自主学习:提供教材和辅助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关键事件。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详细讲解,梳理历史脉络,解答疑难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但对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容易受到影视剧等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国共两党分裂的原因、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角色定位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历史背景、关键事件、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国共两党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共分裂的复杂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探讨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5)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5.课后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史》等,撰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与本课密切联系的乡土历史遗迹和纪念材料,利用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以引起探究的的欲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教材分析与教法《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为明线,以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为暗线。

教材从军事斗争、政权对峙等方面反映出这一阶段国共的对峙。

同时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共领导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我县地处革命老区,与本课有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应以多种方式充分加以利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这一主线展开,并运用相关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校外教学活动:发给学生《1927年汤坑(汾水)战役》、《八乡山英雄山》、《见龙居红四军活动旧址》《李坚真:唱着山歌走长征》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先参观考察县城附近的南昌起义汾水战役纪念碑及战场遗址,然后再到县城坚真公园参观李坚真纪念馆,亲身感受这一段历史及其与家乡的联系,激起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1
4.组织小组汇报、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教师强调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斗争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2.利用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战役、地点和事件,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创设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领导人、将领、普通士兵等角色,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4.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场景。
2.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历史资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组织课堂辩论、撰写论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学生能够分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政治意义。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国共两党在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4.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政策及影响。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想用这首诗来作一概括。

这是清朝人江永写的一首诗。

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展示图片)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
师:在这一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妥协,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当时的共产党选择的是哪条路?这种爆发发生在行动上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展示图片)
1、南昌起义(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书,了解起义经过、意义。

概况:1927、8、1 南昌周恩来、贺龙等起义后南下受阻,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展示图片)
要求学生看教材71页,回答会议的主要内容。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
要求同学看教材71页第二段。

(展示图片)
时间:1927年秋人物:毛泽东
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分别攻打南昌和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过度)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展示图片)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2:
(1)表格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3)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展示图片)
理论总结——星火燎原——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合作探究3:请同学们翻到教材73页,看这两段材料。

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呢?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声音存在?
四、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展示图片)
(过度)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在其身边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

前几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怎么样呢?(展示图片)教师分析失败原因。

导入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原因(展示图片)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转折:遵义会议
要求学生掌握内容、意义。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组织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意义:转折点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3、红军长征意义(展示图片)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面。

(2)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主张。

(3)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合作探究4:今天我讲长征的时候主要讲红军长征的精神。

红军长征给我们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上启示?你们能不能找一些词语概括长征精神?
(展示图片)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师:当时很多外国人对长征都大加赞赏。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转折点,那么,红军长征是什么转折点?(中国革命)红军长征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随着长征的继续,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之前是阶级矛盾,到1935、1936年之后应是民族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来就促成国共两党长期斗争后,重新寻求合作。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讲的那首诗,“相逢一笑泯恩仇”。

为什么能泯灭恩仇?就是当时国内形势发生变化。

那么,国共从对峙走向和解,我们初中讲过一个事件就是西安事变。

之后,国共对峙基本结束。

小结:
师:大革命失败后,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由合作到对峙,经过一系列努力,又重新走向和解。

我们从三个角度(中共、国民党和日本)来归纳这十年(1927——1937)总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基本特征:对峙
趋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国民党:试图统一
日本:准备大规模侵略中国
巩固练习:
1、“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D )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D.八七会议
2、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考验,在实践上为中国大革命找到正确途径的是( B)
A.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D.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一首诗中写道:“迷雾遮天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D)
A.中共成立B.国共合作X k b 1 . c o m
C.土地革命D.遵义会议
4、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
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C )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