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浅析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浅析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浅析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文献综述专业:商务英语班级:06级1班作者:金莹指导老师:龚玲芬1.引言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紧跟世界的脚步,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正值我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对我国的关注度都提到另一个高度了,中西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近年来,两地交换留学生、经济交往、政治洽谈越来越多。

对文化的了解可以促进两国更加密切的联系,地理环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形象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对语言的良好掌握可以使沟通更加融洽。

进一步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能够对中英两国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两国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2.文化、地理环境和语言2.1 文化霍夫斯坦特(Geert Hofstede,1984)认为“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于秀华(2001)说:“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

不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的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

2.2 地理环境仝婷婷(2009)认为:“地理环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地理环境文化是由所处地理、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地域文化。

浅析地域环境对汉英习语的影响

浅析地域环境对汉英习语的影响
JN Yu I
(S adn ol eo o rm n opt i ,J a S ad n 2 0 0 ,C i ) hn ogC l g f u s adH sily i n, hn og 5 2 0 hn e T i at n a
Absr c I o t a t: dims,a h se c fln u g s r ls l ea e ope p e’ r n ie hef r to st e e s n e o g a e ,a e c o e yr l td t o l Swo k a d lf .T o main a
金 玉
(山 东旅 游职 业 学 院 , 东 济 南 山

20 0 5 2 0)
要 : 习语 是. 4 在 劳 动 、 zf  ̄l 生产 和 生 活过 程 中长 期 社 会 实践 的 总 结 , 人 樊 智 慧 的 结 晶 。 习语 在 形 成 过 程 是
中, 受到 了地域环境 、 饮食文化 、 宗教信 仰、 史事件 等诸 多因素的影v 。地理环境 与人类 的生存最 密切 相关 , 历 向 中英
两 国所 处 地 理位 置 的 不 同 , 汉 英 习语 的 形 成 影 响 很 大 。 本 文探 讨 了汉 英 习语 中 受地 域 环 境 影 响 的 部 分 , 对 旨在 帮 助 学 习者 更 深 层 地 理 解 英 汉 两种 不 同语 言及 其 文 化 , 高其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 提
( ) 一 生存 方式对 汉英 习语 的影 响 英 国是 一个 岛 国 , 四面环 海 , 日常生 活 与水是分 不开的, 海在 英 国文 化 中起 着 很 重 要 的 作用 。人们 的生 活也 以航海 打 鱼 为 主 , 史 上其 航 海 业 曾一 度 历 领 先 世界 。因此 , 语 中有 许 多与 水 、 洋 、 和船 英 海 鱼

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西方语言差异中西方语言差异一、地理位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

而在西方则相反。

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等。

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

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

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

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

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horse 。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 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摘要:一种语言借用、吸收另一种语言的词语,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

而在语言的动态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快捷、最频繁的。

对比英汉外来词的产生方式,分析其原因,促进翻译的发展,反应事物文化,将符合人们心理的优质外来词吸入本族语言,丰富本族语言,推进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外来词对比翻译方式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态接触,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传至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外来词,吸收和使用外来词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因素。

叶斯帕森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我们也找不出一个没有吸收外来词的民族。

”萨丕尔也曾指出, 由于交际的需要, 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

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1 汉字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汉字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

因此,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因为现代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

外来词有音译词、意译词、音意兼译词和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通过音译借用吸收,语音和语义全部借自外族词,例如,“罗曼蒂克”,这四个字内部并无一定的语义关系,它只是音译了英语(romantic)。

音译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英语翻译过来,这种被译音了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是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再如:歇斯底里(hysteric)、幽默(humor)、布丁(pudding)、康乃馨(carnation)、马赛克(mosaic)、扑克(poker)、马拉松(Marathon)等。

通过意译改造融合。

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

例如,“传真(fax)”、“安乐死(euthanasia)”、工会(trade union)、篮球(basketball)等。

通过音意兼译。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英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

从地理环境比较中英词汇的国俗语义差异

南方, 甚至黄河以北就盛产竹子, 因此, 竹文化源远流长, 相当丰富。竹子刚长出来时叫 “ 笋” , 如雨后春笋; 竹子的 地下茎 ’ 根 ( 叫 “ 鞭” , 如快马加鞭。竹子的种类很多, 有 (, 辞海 》 用途广, 如用竹当纸称 “ 竹简 ” , 用竹 !BC 余种 ’ 《 作书叫 “ 竹书 ” , 还有竹家具和竹楼等。 汉语中与竹有关的 词语相当丰富。譬如: 罄竹难书、 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敲 竹杠等。此外,“ 竹 ”还成为汉字中的一个偏旁,即竹字 头。 如寄人 “ 篱” 下、 功亏一 “ 篑” 、 揭“ 竿” 而起。 在中国文化 中, 竹有 “ 高风亮节 ” 之义, 如“ 青竹 ” 比喻坚贞。 因此, 自古 “ 以来, 竹子成为文人墨客和画家描绘的对象。 竹、 梅、 菊、 “ 兰” 统称为 “ 四君子 ” 。 松、 竹、 梅” 被称为 “ 岁寒三友 ” 。 苏 “ 东坡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 。 英国不产竹子, 甚至连 57A533 也是从外来语借过来 的。 因此, 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本族词汇。 这样一来, 所 以, 汉语中的 “ 笋” 就只能译成 57A533 D %/33&。但是, 由于 英国气候中多雨,伦敦还叫雾都,因此,英国 A9%/633A ’ 蘑菇 ( 可得到迅速的生长,所以,英国人就爱用 “ @*;$ “ “&3 A9%/633A” 、 等 %E6*+2 9E @*;$ A9%/633A%” A9%/633A%” 词, 来描述某个事物生长发展的蓬勃兴旺之状。 茶” 与英语的 “ F4 汉语的 “ :3??$$” 我国丘陵和大山多, 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是世界上 主要的产茶国之一; 茶叶品种也多, 可分为红、 绿、 白、 乌 “ 龙和紧压茶。 也就是说, 茶” 字构成的语义场在我国较在 英国要大, 这说明茶在我国的丰富性, 亦可见出它的国俗 语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道、 茶馆、 大碗茶等。 在 语言方面有关茶的表达方法不一而足, 如人走茶凉; 茶余 饭后。 品茶又叫品茗。 在文学上,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还写 了《 茶馆 》 这一名著。 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连 “ &$7” 都是根据我国闽南话而来的外来语。英国虽然不产茶和 咖啡, 但是茶和咖啡都是英国的主要饮料。 在英语中时常 有这 样 的句 子 : G$& H % &7@; 3I$6 :3??$$4 J 039@, K39 @*;$ 5@7:; &$7> 街上则可见 :3??$$ 576 或 :7?$< 英国人每天还有 7?&$6+33+ &$7 ’ 下午茶 ( 时间。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扩大,不同语言之间互译的增多,不同文化的差异、交流及相互影响也必然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即翻译的过程必将产生很大的影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差异与翻译在此先举一例以作说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而英国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很清楚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的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东方人和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不同,我国人民注重综合,注重归纳,注重暗示。

而西方人注重分析、细微、曲折。

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例如: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emi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 R. C,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发表时间:2018-05-15T15:07:54.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作者:杨珍丽[导读] 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与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宗教,政治环境等密不可分。

本文着重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下,英汉习语意象选择的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意象,地理环境引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习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吸引人们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

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格言,歇后语等(魏志成,2006:161)。

它是语言精华,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饱含哲理,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而习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象也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人们开始对比研究英汉习语中的不同意象,并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发现,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语意象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归纳梳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具体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习语意象的选择。

1迥异的地理位置对英汉习语的影响当谈到地理位置,我们不妨试着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代表国家英国这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西南部则是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造就了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色生存方式,在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也十分广阔,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

中西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对汉英对译的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对汉英对译的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对汉英对译的影响王建梅!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摘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词汇的核心是语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语义和文化的关系来说明!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有差异!某一特定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往往不一致!对于翻译者来说需具备此方面的大量知识#!关键词"文化$语义学$词汇$翻译第$%卷增刊$&&’年(月!"#$%&$’$(!"#$%&’"()*#+&,-"%-%.,-,#,)"/,0-1#&%#%-2)$.-,1)*+,$%-.//+010234.2,$&&’语言是一个涉及物理$生理$思维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和层次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语言的使用既要受到系统内部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又要受到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言语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由于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的不断使用"获得了在理性意义上的不同的伴随意义%词义除去语法意义$上下文限定义$修辞意义外"还有概念意义和民族文化语义"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对客观世界都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这就必然使该语言的词汇产生特有的文化伴随意义"这对翻译者进行翻译来说非常重要%例如5一些译者一般把&馒头’译成63071089:078%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蒸面包"我们自己其实也并不蒸面包5我们蒸的只是将成为&馒头’的面块而已"这是中国特有物品在英语国家没有而造成翻译困难的一个例子%又如;<.3=>28?6@A72B>2B :*.28&567>83A0*+8172"’C**D 733A061*D0*E 3A733.BF07630:+GF=0?++A7H09+.06DG 728:082*6063*1*::*=,I4*G@0J7>G;KA0L*D60?6M*.3AN 英国地处高纬度5受来自极地的东风的影响5英国的东风是寒冷的5与春天从太平洋上吹到地处东北信风的中国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和煦的东风完全不一样%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西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会对汉英对译在词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下面就有关上述内容做些探讨%一#地理环境对汉英对译的影响文化的形式脱离不了地理环境的影响5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5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英国四面环海5距离欧洲大陆最近也有三十多公里之遥5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5他们在与海的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5这一文化在部分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5他们常用鱼来比喻人5他们用O.00:E>6A 或@**+E>6A 表示&怪人’5用+**60E>6A 表示&放荡的家伙’5用6AG E>6A 表示&害羞的人’5用@*+8E>6A 表示&冷漠的人’5用/**:E>6A 表示&可怜虫’"用8:>2D +>D07E>6A 表示&很会喝酒’5用E00++>D07E>6A *.3*E =730:表示&感到不自在’5用A7H0*3A0:E>6A 3*E:G 表示&另有他事要做’5用6=>1+>D07E>6A 比喻&善于游泳’5把默不作声比喻作761.30767E>6A %当有人在恋爱中失意时5汉民族可能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表示安慰5而英国人则用3A0:07:0/+023G 1*:0E>6A >23A0607!海里有的是鱼(表达%这些词语是英民族长期对鱼类的观察结果在语言中应用的缩影"生活在大陆的汉民族就很少有类似的表达语%英国土地面积不大5但海岸曲折5海岸线长5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起了重要作用5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5形成了许多与海上息息相关的习语5如D2*=3A0:*/06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5船上众多的风帆多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5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5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操作自如P 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5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而在平原农耕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由于长期的农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年王建梅!中西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对汉英对译的影响增刊而且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与英语民族有很大区别!中国多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致使他们对形象思维较为倚重%形象思维更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形象表达思想%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汉语成语是&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而英语则说’!"##$%&’(#)’%*#+,*#-*-./*+./%/&’%01(21*3-1+/)’%41’)56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7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一成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而英语则说&,*#-+./)#8/%#(熟悉绳子)!以")#8/%*(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还有一些例子也恰好与汉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汉语中有一歇后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英语中用".9:/9*#9)’*/:/);#*/<%=#&+%*(把浆放在每个人船中),汉语中用&一条绳子上的两只蚂蚱*表示&处境相同!面临同样的危险*的意思!而英语则以&’*+./%&2/=#&+*(在同一条船上)表示,汉语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英语则说&%8#’( +./%.’84#)&.&(4>8/**;>-#)+.#4+&)*(为了半便士的焦油而毁了船)%如我们所知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此间事先作好准备!而英语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他们用&-./*’+’%4’*/-/&+./)?2/*3;#@) %9’(*6修帆趁天晴7来表示在平时作好准备%二!基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产生的自然现象的联想有差异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2##*(月亮)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应用的场合却略有不同%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莉叶.的第二景里!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段%朱莉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台上的月亮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暂%在汉语文化里!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把美满婚姻喻为&花好月圆*!当然众所周知!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像&思念*之义%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7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7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东风在汉语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春天世间万物由于春风吹拂而有了蓬勃的生机!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句!更有&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光*之佳句%而在英语文化中!/9%+-’*3 (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A3/+#+./B/%+B’*3(-西风颂.)’A?B’(3B/%+B’*3?+.#@=)/9+.#4C@+@2*0% D/’*"?E.#@?4)#2-.#%/@*%//*8)/%/*F/+./(/9:/% 3/935C)/3)’:/*?(’,/".#%+%4)#29*/*0.9*+/)4(//’*"E./+)@28/+#498)#8./0;G A?B’*3?H4B’*+/)F#2/%?F9*I8)’*"=/49)=/.’*3J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同时!在很多场合!汉语文化中的&东风*可用来比喻其他事物%就如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周瑜火烧赤壁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已是千古佳句%这里的&东风*用来比喻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如在中国文革期间&东风*比喻政治上的进步力量!而&西风*与其相对地代表反动的势力!因此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以上两个例子属于汉语文化所独有!惟有汉民族文化心理!方能领会其中的涵义%三!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对汉英对译的影响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生产资料的手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劳动生产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比喻性词语中国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故汉文化对牛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如牛脾气$牛角尖$孺子牛$牛角挂书等?这些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喻体%而英国是个山小地峡的岛国?古代主要靠马耕?故与马有关的俗语特别多?如.#)%/3#F+#)6脚医生7$.#)%/(9@".6纵声大笑7$.#)%/%/*%/6基础常识7$939),.#)%/6黑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年增刊!总第$!期"马!!!出人意料的获胜者!""#$%&’#()*’*+换班!" ,-"./#’0)(%&#()*’+下错赌注1"23//#’"-)/ ,’4()’/#’#()*’+本末倒置5"0().4()-6’-6#()*’7徒劳无益!等等#可见8$牛喻%及$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正是生产方式的差异的写照#此外&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就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说是处于现代文化光谱的两极’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了这种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对的"个别的&而歧异则是绝对的"普遍的’下面简单谈谈两种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由于长期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形成了$民以食为天%(9’(2:’)’&-)64((6-*/#’;)2);<-)= 0-%/或>((6;*/#’4;)*/%’"’**;/=(4<-%)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06(=(36(或’::(’说到大量来源于$吃%的习语&其中突出的例子有+$吃饱了撑的%7,’)’*/:’**4)(<(@’)’-/;%&A #-@’*(<3"#*3)2:3*’%’)&=-*/(6(*/#B*’%*’:’**5, $吃不了&兜着走%7&’/<()’/#-%(%’,-)&-;%’64()C :-%6(%’*’:4;%*’);(3*/)(3,:’C,’:’4/#(:6;%&/#’,-&5"$吃大锅饭%7’-/4)(</#’*-<’,;&2(/A&’//#’*-<’2-=0#’/#’)(%’0().*#-)6()6(’*%(/0().-/ -::C2)-"/;*’’&-:;/-);-%;*<)’&-)6:’**(40().5"$吃独食%7#-@’/#;%&*-::/((%’*’:4C)’43*’/(*#-)’0;/# (/#’)*5"$吃皇粮%7)’"’;@’*-:-);’*8*3,*;6;’*8()(/#’) *322()/4)(</#’&(@’)%<’%/5"$吃里扒外%7’-/*,B-* 4((6-%6"-/’)/(#;*’%’<=C:;@’(%(%’2’)*(%0#;:’*’")’/:=*’)@;%&-%(/#’)C,’/)-=(%’-*(0%*;6’5"$吃软不吃硬%7*3*"’2/;,:’/(2’)*3-*;(%)-/#’)/#-% "(’)";(%5"$吃小灶%7’-/-/-*<-::<’**0#’)’,’//’) 4((6;*2)’2-)’6-%6*’)@’64()-)’*/);"/’6%3<,’)(4 6;%’)*A’%D(=*2’";-:2);@;:’&’5等等’这种对$食%的关心&导致汉语把食物分为$主食%(多指谷物类)和$副食%(指鱼肉蔬菜等其他食物).而英语的*/-2:’和%(%A*/-2:’4((6仅指$为主的食物%和$辅助的食物%&在内涵上并不与汉语对应’同样&汉语中$饭(煮熟了的%主食$)%与$菜(煮熟了的%副食$)%的区别&在英语中也不完全相应+前者完全要视情况而定.后者只有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才可译为6;*#或"(3)*’’例如+E#-:’<’-/0-*/#’*/-2:’4((6(4/#’;%6;&’%(3*2’(2:’B鲸鱼肉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这里根本没有蔬菜之类$副食%&谷物和其他食品也少’$下饭无妨,饭要吃饱’%$下饭%在宁波方言中指$小菜%&这里谦称自家做的菜不好&而显然认为$饭%是主要的’英译时不可拘泥原文+ F’@’)<;%6/#’"((.;%&G,’*3)’/(’-/’%(3&#B他抢了我的饭碗’如果直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就会产生误会&一般可译为+’-*/-.’%<=D(, 4)(<<’B如需要更生动的译法&可用+?’H*/-.’% /#’,)’-6(3/(4<=<(3/#B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发达&英语文化百余年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必然反映在语言上’其中&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采用&如0#;/’"(::-)(白领),IJK(首席执行官)等’但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或因为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L’"3/;@’*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M%6;@;63-:;*<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翻译是理解原作8特别是以理解其词义为基础的8翻译中大量的工作是要找出原作与译作之间对应的词&可由于中西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等的不同&在很多词语,句子等方面出现了差异&这需要翻译者对双方语言有进一步深层次的学习理解&也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熟悉词汇背景是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语义对比基础上产生的不对应或部分对应的非概念意义之和’参考文献!%&’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化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很多。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

它们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气候也很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就会受到不同影响,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首先,我国是农耕文化特征,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所以生活中中国的东西很多都和土有关,而英国的则和水有关。

下面是实例分析:a drop in the bucket(ocean)(九牛一毛),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顶天立地),drink like a fish(牛饮)。

其次是地势方面,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有关茶文化的词就很多,如茶道、茶馆、大碗茶,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

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它们的主要饮品就是咖啡和茶。

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offee,而不是'tea'.在英国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咖啡馆了。

最后是气候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适合种水稻,大米是主食。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

比如:我们说胃是“饭口袋”,而英国人说'bread basket'.失业中国说“丢了饭碗”,英国说“out of bread”。

另外,我国适合种竹子,而英国气候中多雨,蘑菇生长快,所以某事物生长发展快,中国说“如雨后春笋,英国是like mushrooms。

地理环境差异使得中英两国在语言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了解以后,英汉交流就更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