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作
容: 用: 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
终于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商鞅变法
“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350年。 人物: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主要内容: 政 治 方 面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 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 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 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评价: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
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 求(趋势)
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
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 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 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4)从改革的实质看: 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 活动。
(5)结果和作用
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 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 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结果:变Leabharlann Baidu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最终归于失败。 失败原因:
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具 体 原 因
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实行的一些改良措 施,对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不可能
进行根本调整,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缓和。
6、张居正改革(1581年)
背景: ①土地兼并--社会矛盾丛生--财政问题 ②商品经济发展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作用:
古代变法改革的规律认识:
1、改革的类型: 按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是 划时代的政治改革。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周世宗 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 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①有利于社会进步,为今后的改革开创了先例; ②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氛,敢于限制 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值得赞扬。
(2) 王安石变法(1069年) 宋神宗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1021—1086) (字介甫。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主要内容:
名称
青苗法
内容
结果:
商鞅变法遭到了奴隶主贵族强烈反对,他本人也遭 到车裂而死,但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下去。他主张 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只要改革,就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 受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攻击甚至诽谤,所以改革具有 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导致最终 失败。
这就表明,改革者尤其是当政者只有坚定不移 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作 用
经 济 方 面
作 用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上: 作 用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比较型问答题及解题思路: 比较型问答题是高考历史问答题中的一种重要题型。主要 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解答 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根据题目的要 求,找准对比的事项,揭示历史对象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 征,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扎实的基础知识。 掌握的原则和程序: (1)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 目的、导火线等。 (2)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 方式等。 (3)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 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 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 可能,确定几项即可。
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成功 的重要因素。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 4、后周周世宗改革 (略) 5、北宋中期的改革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1043年 宋仁宗) 背景: 时间: 内容: 结果: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 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 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 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 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 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 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 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 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 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 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 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 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 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 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评价:
①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步 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奉行法家思想,为加强君主专权,对人民 施以严刑苛法,实行连坐,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③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对中国 社会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 论、育人才的地方
知识演练: 1、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农业的发展问题 C、大地主特权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兼并土地
2、变法措施中, 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 青苗法 ) 政府收入的是( 募役法 ) 与唐代的“庸”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的措施是( 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强烈反对的是( ) 方田均税法 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交流的是( 市易法) 3、王安石变法中,兼有打击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和保障农时的是( 募役法)
2、改革的规律: (1)改革的原因: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 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 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 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
⑤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 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 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
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 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 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 施改革。他在政治上,积极改革内政,推 行国、野分治。在军事上,改革军制,组 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在经济上, 管仲发展生产,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 “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 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几年之间,齐国 国富兵强。
(7)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③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
④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⑤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8)对改革的理性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 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 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历史背景:
——确立封建制度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 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
军 保甲法 事 措 施
农村住户编为保, 保丁平时种田、农 闲练兵,战时作战
固定禁军辖区和 训练的将官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 法科,进士科专考 经义和时务策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加国家 军事力量,减少军费 开支
充实边防力量
将兵法
教 改革科 育 举 措 施
整顿太 学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重编教科书,成绩 优秀者直接受官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指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 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
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
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 调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6)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 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攻击甚至诽谤,所以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 一帆风顺,有时会导致最终失败。
这就表明,改革者尤其是当政者只有坚定不移 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成功 的重要因素。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 款或物给农民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 官僚地主也出钱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保证农民生产 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理 财 募役法 措 施 农田水
利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 坏平均赋税
设市易务,收滞销 货,短缺时卖出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管仲改革、 李愧在魏国变法、 吴起在楚国变法、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周世宗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1、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管仲改革
时间:公元前7世纪前期(春秋时期)。 背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连绵不断。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 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 作用: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1、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2、主要内容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整顿吏治 (核心)
3、结果: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庆历新政?
1)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 所做的内部调整,是一次局部的调整;根本目的在 于维护封建统治; 2)应当肯定其进步意义;
(2)改革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3)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②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 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 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推行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宋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 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但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 统治危机进行的,这就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 治的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 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