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史(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 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 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 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 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 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 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 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 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保守势力强大,不 利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谐音记忆方法: 姓服话通婚
• 措施: • ①穿汉服,改汉姓, 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②仿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 积极接受汉文化
三、改革的影响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 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方农业;洛阳的地位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思考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1)商鞅变法鼓励“ 农战 ”和“ 法治 ”; (2)这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 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 革。
• • • •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整理
1、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 产关系,确立了新的 封建生产关系
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允许土 地买卖
2)奖励耕织
3)重农抑商 4)统一度量衡
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 农业发展和秦国实力的增强
促进秦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
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三长制:
①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注: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 党,设一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 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思考一、商鞅变法的结果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为什么? 成功
• 成功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 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 商鞅个人的命运说明: • 改革具有复杂曲折性;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思考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 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 欺魏将。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消极: 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废井田,开阡陌。 因为它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经 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2、政治上
1)废除分封制, 推广县制,由国 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 措施。 答:迁都洛阳,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 服;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答: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 在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 出了贡献。。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胡内迁;正音;胡汉交融(p35倒数第三段)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特点和认识
• 特点: •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 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认识: •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训练设计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措施 经 济 政 治 军 事 作用
生 活
也适用于其他改革内容的归纳,只需将该表第一列类别部分 作相应修改,尤其适合预习时自己使用
五、影响
1.性质: 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作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器的职能 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 带来了生机。 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 主动权。 3.局限性: 轻视教化,实行严刑苛法和高压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战国时期的变法
(前356、前350年)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法令和具体措 施(内容),认识其特点。 3、讨论商鞅个人的结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宗法制、分 政治: 封制遭到破坏,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由冯太后 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汉化政策 • 1.均田制: • 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并要负担租调 •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的原因-------智者的选择
• 改革的必要性: •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 2.民族大融合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 4.严重的社会问题: •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 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 可能性: •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 化的坚定态度 •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诸侯国 变革名称 诸侯王 时间 内容 结果
魏国
李悝变法 魏文王
前422年
法治 魏国实力 发展农业 大增 平籴法
吴国
吴起变法 楚悼王
前382年
重视人才 虽然失败 打击旧贵 影响深刻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原因
客观上: 即前面所讲的时代特征
①时代背景---大变革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秦国摆脱落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 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 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 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 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 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 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 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 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经济: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日益发展。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 行改革,维护自己的利益。 思想:各阶层代表人物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 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2
二、各国的变法概况(p15页导语、p16页知识链接) 1.概况:变法国家—赵国、楚国、韩国、齐国、吴国、秦国、魏国; 其中以秦国为最。(战国七雄皆进行了变法) 2.魏国和吴国变法概况
• • • • • • • •
2.整顿吏治 原因: 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俸禄制。 评价: 3. 推行“三长制”: 4.迁都洛阳: 原因 目的: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 • 过程:493年 • 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 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5.革除旧俗
主观上: ①秦孝公等国君的励精图治。
②商鞅取信于民,立志改革
三、 商 鞅 变 法的概况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四、变法内容
教材内 容梳理: 两个阶 段,七 条内容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第一阶段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前356年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 第二阶段 推广县制 统一度量衡 前350年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有利于社会安定;加 强了对人民控制 (残酷性)
3、军事上
奖励军功,实行 军功爵制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4、社会生活上
移风易俗 ①“塞私门之请” ②推行“分异”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增加小农户数,提高其生 产积极性
也可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的内容: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