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税制改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3.从征税种类看: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 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 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纳税种类由赋、 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反映了赋税的名目、手续简 单化.
4.从征税物品看: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 到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5.从征收时间看: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 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 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 间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 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 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 的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实行两税法
• ③内容: •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④作用:78页
•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 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 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 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 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 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形态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奴隶社会贡赋制度西周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相地而衰征春秋前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封建社会编户制度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租庸调制隋唐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唐朝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收的分配关系改革。
在中国历史上,分税制改革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财政主要依靠土地赋税,地方财政主要依赖地方土地赋税和各种禁、令、价税的征收。
税收是支撑政府运转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但由于长期战乱和封建割据的影响,地方官员往往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情况在明代尤为严重,明代末年经过一系列分税制改革,明清之交官僚财政体系建立,为后来的分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自清代以后,封建社会逐渐没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税制改革成为了对外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的方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进行税制改革以调节财政收支。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试图改革税收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即简化税种,统一征收,提高税收的稳定性和效率,但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和阻碍,最终未能成功。
进入民国时期,分税制改革再次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北洋政府在税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如1915年的《地方税则》和1928年的《地方税务法》。
这些法律的实施,成功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效率。
由于当时政权更替和混乱的社会背景,这些税制改革并没有实现全面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财政需求也不断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税制改革措施。
1980年代的“财政包干制”和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改变了原有的税制模式,实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权责划分和税收的分配关系调整。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成功地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合作与协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分税制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分税制改革,政府能够更好地监管财政,提高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和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历代税收制度的演变

税收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以下是部分时期的税收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法,突破了井田制的局限。
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这标志着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端。
秦国商鞅变法时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
在封建社会,税收制度也有所变化。
例如,唐代实行的“租庸调制”,规定以均田制为基础,征收地租、庸和调等税收。
到了宋代,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征收税赋。
明代则实行“一条鞭法”,将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按亩平均分摊。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税收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清朝末年的“厘金制度”,对国内贸易征收各种货物税。
民国时期则开始推行所得税,但当时的税收制度仍然很不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税收制度逐渐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所得税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中国的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种税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税收制度的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革,税收制度也不断地进行
调整和完善。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权益、负债的分配上,通过改变税制的形式和方式,调整政府的收支结构,实现财政权责的合理分配。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演变,分税制改革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税收主要是由地方豪族和地方政府来征收的。
最早的税收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封德制,在封德制下,官员享有一定的封地和德禄,以此来负担政府的开支。
由于封德制的滥用和负担过重,导致豪族贵族的权力过大,天子在财政方面的控制力也有限。
随着夏朝的灭亡,封德制逐渐被废除。
进入商周时期,税收制度逐渐演化为一种以土地和庄园为依据的负担制度。
商朝的征税制度主要是依法征税,地方政府按照律法规定对钱财收取一部分作为税收。
政府将税收用于国家建设、军备和官员工资等方面。
由于税制的极不公平和过度负担,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促使商朝的灭亡。
随着周朝的建立,天子实行了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征税对象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在周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税制主要分为赋税和商税两大类。
赋税主要依据土地的产出,由农民缴纳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上缴给中央政府。
商税则是对商业和手工业的一种税收方式。
虽然税制在周朝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和分配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税制逐渐被取而代之的是赋役制。
赋役制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一种税收制度,它主要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出征税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
赋役制造成了地方贵族权力膨胀、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也促使了民众的反抗和社会的动荡。
到了唐宋时期,税收改革开始呈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唐朝的赋税征收开始从以往的以负担为基准转变为以财产为基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朝着公平和合理的方向转变。
宋朝进一步改革了税收制度,实行了居民财产登记、赋税均等化、税款宽免等措施,这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中的一次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国税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最初的税制较为简单,主要是土地贡税和人力劳动,用于维持国家建设和军事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税制也不断发生变化,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税制封建社会的税制主要是以地租和钱粮为主。
地租是各级封建主从农民手中向国家缴纳的土地使用费,而钱粮是各级封建主征收的农村居民的物质贡献。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一般被称作是“田”的所有者,所以田的税收极其重要。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田制,规定从每亩田中抽取1/15或1/30的田赋,以补充国家的财政收入。
到了隋唐时期,钱粮的征收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税收。
钱粮是农民缴纳的物质贡献,包括了粮食、布帛、丝绸、牛马等。
在唐朝时期,钱粮的征收已经成为了国家非常重要的财政来源。
这也是为什么唐代的国家有能力修建众多的工程和扩展战争。
二、近代时期的税制在近代时期,中国的税制有了大幅度的改革。
19世纪中期,面对东亚列强争夺的背景下,中国开始着手推行现代化税制。
1861年,清政府颁布了《户口簿条例》,实行租税共征制度,农民可以选择用银子支付税费,这也是中国首次走向现代化税制的标志。
到了20世纪初,中国逐步开始采用直接税。
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地租,实行间接税和直接税相结合的税制。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和财税改革,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
三、现代化的税制首次全国人代会后,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税制重点转向了企业和生产资料的财政调节。
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财政预算实行全民化经营管理,所有经济活动的净收入都由财政分配。
198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税制也开始逐步改革,主要是实行直接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1994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标志着税制的现代化转型愈加明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完整版)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赋税不但是维持公共权力的经济基础,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政府通过对税种和税率的调整,可以有效地控制或鼓励某一经济行为或其他行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比如减免田赋,加重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其重农抑商的目的;严格控制盐、铁和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多次进行大幅度的税制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经济情势等等。
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一)赋税的种类: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二)概念:赋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三)历代的赋税制度: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2、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汉朝编户齐民: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定律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是我国古代研 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阐述了自唐以后我 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从赋税制度的演变,黄宗羲揭示了这样一 个历史现象:历史上每进行一次改革,老 百姓的负担就加重一层;历史上每进行一 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 潮。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 律”。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 展。
特征分类 (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人头税”,即丁税。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土地税,即 田租。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征收货币: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
9. 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时,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 (1711年)的人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为征收丁税 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 加赋
1.造成中国人口的暴增。 2.改变了过去按照人丁收税的赋税制度。 3.强化了中国的精工细作的小农经济。 4.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发展缓慢,迟迟没有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4.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调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纳绢代役
5. 唐朝后期:两税法
均田制破坏后,租庸调无法实行,改 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 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特点: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 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6. 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 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土地 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 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
7.(明)赋税:编造鱼鳞图册
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 挨次排列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 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 册”。
8.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张居正1581)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 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 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1. 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 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赋役的制度。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3. 北魏:租调制 在均田制基础上,受田农民
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思考题: 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农民的反抗斗争 土地兼并
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
1、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 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 4、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 5、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
小结: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对经济政策的调 整,从广义上说,基本是对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的调整,这些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 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必然会起 到积极作用,反之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10.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 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 度,叫“地丁银”制度
(二)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标准: 2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 地租式:3、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征收类:4、 繁杂 简单 征税时间: 不定时 定时
5、必须服徭役、兵役 可以代役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