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静脉血栓(精选)
《上肢深静脉血栓》课件

疼痛
感到上肢深处持续疼痛。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和皮下血凝块。
危险因素
1 静脉内导管使用
因静脉内导管使用会损伤血管内膜,增加骨 折手症患者因为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血栓形 成的风险增加。
3 血友病
血友病病人可能出现血栓形成的风险。
4 孕产期
上肢深静脉血栓
上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内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上肢深静脉内 受损和血液循环慢的情况下。及早发现和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预后 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定义
上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栓堵塞了上肢深静脉,导致淤血和炎症。
临床表现
肿胀、压痛
上肢一侧明显肿胀,造成压痛。
皮肤变色
预防静脉内导管使用所带来的污染,进行消毒和使 用干净的导管。
积极治疗引起血栓的疾病
如有血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应积极治疗, 控制病情。避免因为病情变化导致血栓的发生。
结语
上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现象,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它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对此保持 足够的警惕,防止病情的严重化。
彩色多普勒成像
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以探测 出深部静脉血流情况和血管狭 窄的位置,结合动脉及静脉血 管壁的异常改变,更能明确诊 断。
CT扫描
CT扫描将可以三维直观显示深 部静脉血管壁异常和血管内部 的血栓程度。
治疗
1
抗凝治疗
药物用于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常用药物
手术治疗
2
有华法林钠、达比加群、诺法肝素。
用于防止上肢深静脉血栓扩散到肺部、心
脏等,可以行开放性手术或经皮穿刺取栓
术。
3
血栓溶解治疗
上肢静脉血栓知识文库

上肢静脉血栓知识文库上肢静脉血栓在肢体静脉血栓中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上肢静脉血栓的知识很想和大家介绍一下如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怎么治疗等。
一、上肢静脉血栓症状及临床表现上肢静脉血栓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腔静脉形成血栓,临床表现以上肢肿胀、疼痛、上臂功能障碍、皮肤变色和肩甲带侧支静脉扩张为主。
二、上肢静脉血栓分型(一)、根据发病血管部位不同分为4种类型:腋-锁静脉血栓肱静脉血栓尺或桡静脉血栓全肢型(混合型)静脉血栓其中以腋-锁静脉血栓常见。
(二)根据发病病因分为2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1、原发性上肢静脉血栓好发于青壮年,致病原因主要是血管外因素如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上臂牵拉过伸过度外展后,造成血管受压,同时伴有胸廓出口压迫综合症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导致血栓形成,也称为Paget-Schrotter 综合症,又称为受挫性静脉血栓。
2、继发性上肢静脉血栓致病原因包括:静脉置管、心力衰竭、口服避孕药、局部癌肿、放射治疗、或锁骨骨折。
由肿瘤、医源性因素导致的上肢静脉血栓逐渐增多,特别是肺癌及纵膈肿瘤,所以上肢静脉血栓应警惕肿瘤。
三、检查诊断凡上肢静脉血栓应注意原发病的检查和治疗,必要时可行相应部位CT、彩超、化验检查。
上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D-二聚体的测定,诊断有疑问时,可行静脉造影或复查彩色多普勒。
四、预防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对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早期抗凝是明智的。
对超过急性期的深静脉血栓病人,可采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治疗;对慢性水肿的病人,可选择循序减压弹力套袖。
五、治疗可积极、规范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慢性溶栓疗法进行治疗以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通过几个病人情况症状1、何某男38岁左锁骨骨折固定术后10天出现左上肢肿胀,有过了3天肿胀加重并出现疼痛及左上臂外展受限,左上肢静脉血栓属腋-锁静脉血栓。
2、李某男40锁无诱因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3个月后出现右上肢肿胀,当地诊断为锁骨下静脉血栓,6个月后再次出现双下肢、双上肢肿胀面部及腹部肿胀伴有憋气,经检查化验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继发静脉血栓.3、刘某女37岁先兆流产后卧床保胎几天后出现左下肢皮肤青紫伴有肿胀疼痛被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当地给予放置下腔静脉临时滤器,住院期间有出现了左上肢无力酸胀检查发现左上肢静脉血栓…未完待续相关资料:/jmxs/762.html/jmxs/440.html/dxbl/417.html /dxbl/407.html。
《上肢静脉血栓》课件

上肢静脉血栓的症状和表现
上肢静脉血栓的症状包括肿胀、疼痛、发红、局部温度升高等。如果不及时 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
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凝固系统的异常有关,其中包括血栓形成过程、血管损伤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因素。
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 手术和创伤
CT和MRI检查的优缺点
CT检查
CT检查可以提供清晰的血管影像,帮助医生评估血栓 的位置和范围。但是,它需要使用对比剂,有一定的 辐射风险。
MRI检查
MRI检查无需辐射,可以提供详细的血管解剖和血栓 信息。然而,它的成本较高且对患者有一定限制。
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上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溶解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上肢静脉血栓》PPT课 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上肢静脉血栓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症状、 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个 话题吧!
什么是上肢静脉血栓
上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在上肢静脉中的血栓形成。它可能 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引发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上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包括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静态 活动等。这些方法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长时间静脉穿刺
手术和创伤可能损伤上肢静脉,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长时间静脉穿刺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促进血 栓形成。
3 荷尔蒙变化
4 长时间静态活动
雌激素使用、怀孕和分娩等因素都会增加上肢静 脉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长时间乘坐飞机等长途旅 行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上肢静脉血栓

一般治疗
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前是最基本的治疗DVT手 段,常用的药物有肝素、 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华法林, 康舒宁,土豆片,水蛭素 ,硫酸镁湿热敷等。
抗凝治疗
肝素是一种有效抗凝剂,药效迅速,静脉注射10分钟后,就能有 效地控制血液凝结力。①深脂肪层注射:一般注射在腹壁深脂肪层 ,用浓的肝素溶液(100mg/dml),剂量每次按公斤体重1~ 1.5mg计算。每隔8~12小时注射1次;②肌肉注射:肝素剂量每 次50mg,每隔6小时注射1次;③静脉注射:连续静脉滴注法和间 歇静脉注射法,可每次注射50mg,每4~6小时1次。肝素应用时 ,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肝素剂量。 华法林第一日每次5mg,每日3次;第二日每次5mg,每日2次; 第三日开始每次2.5mg或5mg,每日1次,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 环。疗程10天左右。
3
4 5 6
护理
健康教育
定义
定义
上肢静脉血栓是指肢体因损伤、血液凝固性增 加、血流滞缓等因素而致管腔内血栓阻塞产生 静脉炎症和血流受阻等系列症状,又有血栓静 脉炎之称。以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功 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病因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血流滞缓
病历 2床 黄小亮 ,男,24岁,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 清除术的患者,意识淡漠,右上肢因静脉输入高 溶度刺激性药液(如浓钠,脂肪乳,甘露醇,右美 托咪啶等),导致右上肢肿胀,紫青,疼痛,浅 静脉曲张的症状。
治疗
治疗
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高于心脏 水平30°,急性DVT,需卧床 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 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 使炎症反应消退。
上肢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危险因素
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 •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蛋白s或抗凝血酶、 凝血因子Ⅲ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和凝血 酶原G20210A突变 • 解剖结构异常:Paget-Schroetter综合征
Grant, J.D.,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pper extremity deep-vein thrombosis in adults. Thromb Haemost, 2012.
Medicine, 2011.
流行病学
时间 作者
Kroger Syed Mustafa
住院病人/n UEDVT/n
发生率%
1998
19982006
160000 334 44163 65
0.2 0.15
Kroger K, Schelo C, Gocke C, et al.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upper limb venous thromboses[J]. Clin Sci (Lond),1998,94(6):657-661. Syed Mustafa, M., et al.,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CHEST, 2003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 • CVC置入:45%与CVC有关 • 肿瘤:38%与恶性肿瘤有关 • 其他:起搏器、30天内手术史或制动史、个 人或者家族深静脉血栓栓塞史、正在接受化 疗、伴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 30内肺部感染)
Munoz F J, Mismetti P, Poggio R, 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results from the RIETE Registry[J]. Chest,2008,133(1):143-148
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

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深静脉血栓: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栓类疾病。
◆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
1.静脉璧损伤可因静脉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导致静脉炎,骨折碎片损伤血管,静脉周周围的感染病灶等引起静脉壁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
2.血流缓慢常见于手术、肢体制动、长期卧床或久坐者。
3.血液高凝状态主要见于肿瘤、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创伤、术后等病人。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血栓静脉远端回流障碍症状,可出现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发热等。
1.一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上肢下垂时症状加重。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上腔静脉血栓:上肢静脉回流障碍表现,面颈部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
(2)下腔静脉血栓:常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躯干浅静脉扩张,血流方向向头端;可有心悸,甚至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慌、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由于肾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包括尿量减少,全身水肿等。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
根据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为3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为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
因病变范围较小,所激发的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略。
通常可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有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
若在膝关节伸直位,将足急剧背屈,使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伸长,可以激发血栓所引起炎症性疼痛,而出现腓肠肌部疼痛,称为Homans征阳性。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左侧多见,起病骤急;局部疼痛,压痛;腹股沟韧带以下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尤腹股沟部和下腹壁明显;在股三间区,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伴有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8.5℃;可扩展侵犯至下腔静脉。
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PICC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静脉输液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化疗、肠外营养、长期间歇式输液及5天以上的连续输液。
但作为一种侵袭性操作及导管在血管内的异物特性,PICC在临床应用中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虽发生率低,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0.3%-2%[1]。
一旦形成,则处理较为棘手,有并发肺脑栓塞进而危及生命的风险,导致治疗中断,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给病人造成了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因此,预防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十分重要。
1.临床资料收集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因各种病因接受PICC患者216例,发生相关静脉血栓4例。
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61岁。
4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其中肺癌、胃癌、结肠癌、鼻咽癌各一例。
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3例,头静脉1例,留置时间20天-7个月,置管长度45-52cm。
1例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拔除导管,其余3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
2.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2.1 PICC相关的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是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之一。
[2]肿瘤细胞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够激活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干扰血管内皮,通过作用于外周的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广泛激活多种细胞机制促进凝血。
肿瘤患者急性应激状态和组织坏死导致的炎症反应、异常的蛋白代谢所产生副蛋白也是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因素之一。
[3]2.2 抗肿瘤治疗所致的促凝因素。
手术造成的应激状态、活动限制造成血液瘀滞;化疗和内分泌治疗药物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影响相关凝血因子水平;化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癌症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
[4]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原因可能为放疗导致组织黏膜及血管内皮受损,使血流速度缓慢,血小板易在局部停留并黏附导致血栓形成。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概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上肢深静脉系统、颈内静脉、头臂干和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本病四大主症。
二病因1.原发性病因因上肢的体位改变或强力活动,造成血管受压,可伴有或无解剖异常所致的胸廓出口压迫征,如锁骨下静脉在穿过肋锁三角时,受到肋锁韧带、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突出的斜角肌结节等压迫,当上肢做强有力的活动(如游泳、攀登等),均可使锁骨下静脉遭受反复损伤而内膜增厚,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就是传统所称的Paget-Schroetter综合征,又称受挫性静脉血栓形成。
2.继发性病因继发性原因较多,如静脉置管,静脉造影或治疗,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等。
此外,还有心力衰竭、妊娠、凝血和纤溶功能障碍等疾病时。
另一些致病原因,如癌肿、第1肋或锁骨骨折等。
三临床表现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和浅静脉曲张是四大主症。
上肢肿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或者仅表现为酸胀,活动上肢时加剧,有时可扪及条索状、有触痛的血栓静脉。
约有2/3的患者的患肢呈紫红色或青紫色改变。
浅静脉曲张多在1~2天后形成,以肩部和上臂最明显。
多数患者肿胀和疼痛等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残留后遗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和酸痛、伴感觉异常和功能受限。
少数因血栓移位出现肺栓塞。
四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首选方式,能够观察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颈内静脉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直接征象,明确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和范围。
2.CT和MRI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血栓形成的范围及周围压迫的情况。
3.深静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可清楚显示血栓形成的范围,同时了解瓣膜的功能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较有价值。
五诊断依据上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可做出初步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血栓的范围及静脉瓣膜功能情况。
六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三个方面:急性血栓治疗、血管外压迫治疗和血栓后遗的静脉管腔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