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集聚与发展主要靠市场力量,但政府的扶持作用也不可忽视。
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项财政扶持政策。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十部委(局)制定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对我国动漫产业进行政策扶持。
其中,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以及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等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动漫原创开发;对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动漫原创产品进行奖励;增加对出版、刊载、播出和演出的国产动漫产品的成本补偿;将具备条件的动漫中小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范围;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并转发财政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明确要求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继续对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整合部分文化事业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求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投人。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发布《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具体化。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明确财政扶持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我国各区新基建发展潜力与现状

一、评价结果(一)总体情况广东、江苏等地“新基建”发展潜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七个省区“新基建”发展潜力综合得分均超过80,发展潜力较强。
其中,广东、江苏两省既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财政收入指标较好且腹地广阔,具备发展“新基建”的良好基础。
未来,无论是从规模总量还是集聚效率看,广东、江苏都将在“新基建”领域引领发展。
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受制于区域面积、人口总量等,未来更多依靠创新、环境等优势,通过集约集聚发展实现“小而精”。
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尽管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等方面尚有差距,“新基建”发展需要科学统筹。
(二)分类情况发展基础与创新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优势领先其他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各类经济和科技指标领先其他地区。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常年居于全国GDP规模前四。
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均处于全国前列。
发展基础维度得分排名前10的地区中有8个来自东部地区,排名前5 的地区更是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东部。
其中,随着“最多跑一次”“亩产论英雄”等改革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浙江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效率的“代表”。
浙江在发展基础维度的得分甚至超过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排在第1位。
产业支撑方面,中部地区加速崛起。
近年来,湖北、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高端项目,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湖北、安徽、河南、湖南四省“挤入”产业支撑维度得分排名前10。
其中,湖北排名最高,居于第5位。
这与湖北省近年来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2019年湖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仍快于上年。
与“新基建”密切相关的汽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方面,湖北省也走在全国前列。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动因及其对策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动因及其对策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这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重大调整,是伴随着生产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和采购本土化而出现的新趋势。
本文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的现状与趋势为基础,剖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内在本质动因及外在推动因素,并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自1994 年北方电讯投资成立了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电信研究开发中心以来,微软、西门子、IBM、英特尔、宝洁、杜邦、朗讯等公司相继在华投资研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或宣布大型的研发投资计划,这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重大调整,是伴随着生产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品牌本土化和采购本土化而出现的新趋势。
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500 强企业中的400 多家已在中国建立了700 多个研发机构,中国已经成为外资设立研发机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加速发展的深层动因,对于我们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投资国母国相对集中。
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又以美国为最多。
从中国82 家较大规模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情况来看,公司总部设在美、欧、日的总共有70 家,其中美国32 家,占总量的45.7%;欧洲20 家,占总量的24.3%;日本18 家,占总量的22%,三者合计,共占总量的92%。
这种比例关系基本上与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状况相符。
2、在华投资区域明显集中。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
从跨国公司在华82 家主要研发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北京49 家,占总量的59.8%;上海15 家,占总量的18.3%;广东7 家(其中广州2 家,深圳5 家),占总量的8.6%,三者合计,共占总量的86.7%。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取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与河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结合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策与建议一、绪论(一)选题的原因与背景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增长极的经济优势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实现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对于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
Bjom等(2001)选取1988年~1995年期间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收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城市的收入差距都在急剧扩大。
Aguighier(1988)和Yang(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状况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的经济圈的状况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从全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张桂芳(2008)等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教育状况等五个指标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将全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共六大区域,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综合评价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系统比较各区域估值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最雄厚,较其他区域领先优势显著,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具有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有限,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仍表现出一定后发潜力。
京津冀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相对领先京津冀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区域内北京、天津、河北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关系。
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各有优势,集聚发展态势显著。
(一)产业规模效益京津冀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共387家,总产值4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6%,产业规模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北京工业机器人数量不多,服务机器人发展规模和相关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全国领先;天津以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水下特种机器人;河北以发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重点打造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及园区。
(二)产业结构水平京津冀地区持续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创新平台。
北京在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不断兴起,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不断优化,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天津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方向已形成智能平衡车、水下特种机器人的产业集聚;河北唐山已成为金属焊接、矿用探险等行业机器人研发基地。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部分重点企业已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但大部分零部件仍需进口。
北京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北京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一科技创新条件分析1.科技人力资源:高端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机构是科技人员的主要聚集地。
北京拥有众多的高校、研究院,以及大型企业的研发总部,所以科技机构与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双高”。
根据《北京科技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7年北京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科研机构351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8550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312家。
在科技活动人员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拥有科技人员分别为46988人、111320人和277309人,其中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为50520人(见表1)。
北京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总数的9.24%。
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06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16%和41.1%。
北京拥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70个,占全国767个培养机构的22.1%,其中,只有重点大学才能设立的研究生院7所,占全国34所的20.6%,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了全国的1/3。
表1 科技活动人员数(2007年)相比全国水平,在研究生培养的结构上更体现出北京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要。
北京在校研究生比例中工学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理学与工学的研究生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后备军,其规模与结构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队伍未来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北京的管理学与文学研究生在校生比例也高于全国,体现出北京在包括新闻出版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见表2)。
表2 2007年北京在校研究生学科结构2.科技财力资源:政府资金依然是北京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北京与中央的紧密关系,加之众多中央的研究院所都坐落在北京,所以不仅科技经费来源较为广泛,经费总量也较为可观,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心的特殊地位(国家科技极)。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应用|洞见56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上海下一步应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作用、拓展数字赋能领域、提升数字赋能效益。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丁波涛洞见|创新应用57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上海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必须不断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保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过去三十多年中,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撑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
面向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上海经济发展亟需寻找新动能。
以新兴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为源动力,全面赋能上海经济各领域,推动产业走向智能化、协同化、集群化、绿色化,是实现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一、上海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十三五”以来,上海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兴数字技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支持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助推上海经济转型提质。
数字技术自身可以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兴数字产业,同时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传统产业能级。
据初步测算,2018年上海数字产业增加值约为3657亿元,并直接赋能其它产业增加值约2128亿元,合计5785亿元,占当年上海GDP的约17%。
数字化已然成为除投资、消费、出口之外,拉动GDP增长的“第四驾马车”。
同时,上海也面临着诸多短板和瓶颈,导致数字技术和大数据资源的赋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数字赋能主体实力不强。
与北京、深圳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缺乏数字领域头部企业,产业特色较为模糊,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北京高校院所众多、人才丰富、资金充沛、研发资源密集,由此形成研发驱动的发展模式;杭州和深圳拥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全球领先企业,以“巨无霸”龙头企业为核心横向纵向拓展数字服务,形成龙头企业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而上海数字经济领域原生性企业中小型为主,产业大而全、企业多而平,难于形成强大的数字赋能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摘要】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
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
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上海企业对上海市的创新环境评价总体高于北京企业对北京的评价。
结论指出,北京与上海的创新性产业发展与本地创新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而城市对创新产业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与复杂的过程。
城市的创新政策需要改变以往针对个别重点产业的狭窄思路,而转向适应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动的区域综合发展观。
【关键词】创新性产业;城市发展;北京;上海COMPARISON ON INNOV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ONG Xin;WANG Jici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which the inno-vative industries are the most dynamic sectors as buttresses of the urban growth. Based on firm-leve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focus-ing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ity to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and th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viewees on each city.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t trajectories and prospect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come from the uniqueness of the history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each city,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ve urban industrial policies.KEYWORDS: in no v ativ e ind u stries; urban development; Beijing; Shanghai当今世界发达城市的经济活力越来越体现在某些高度依赖创新的产业活动上。
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心,城市不断制造和输出含有大量反映艺术时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符号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创造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作为控制更广泛空间范围内生产系统的枢纽,城市也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给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空间(Scott, 2000;哈维,2003;Hall, 1998)。
创新性产业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成为塑造后工业化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地理景观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城市目前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城市去工业化过程颇为类似的困境,城市逐步丧失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城市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
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迅猛,地方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支持,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城市是否具备发展创新性产业的条件?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最近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一项创新型企业调查,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创新性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创新存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少研究反映出一些产业部门在推动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卡斯泰尔,2001;OECD,1996;Caves,2002),关注的焦点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科技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内容创意型产业。
这些产业部门不仅高度依赖人类的创新活动创造商业价值,同时,新技术在这些行业领域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人类传统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童 昕 王缉慈【作者简介】童昕(1975-),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讲师。
王缉慈(1946-),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收稿日期】2004-08-09【文章编号】1002-1329(2005)04-0035-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规划研究36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的知识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
创新性产业在城市中集聚的动力来源于三项基本要素: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并能灵活流动的人才供应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频繁的信息交流。
城市作为物流、人流、信息流汇聚的空间节点为人类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独特空间。
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一般的货物流动和编码化知识传播的阻碍大大降低,而创新活动高度依赖非编码化知识和频繁的人际互动,更能得益于城市的集聚经济。
与一般行业相比,创新性产业与当代城市发展的关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为创新性产业提供最基本的投入——人的创造力,其中不仅包括人本身,而且包括激发人创造潜能的各种社会因素。
(2)城市为实现创新活动的商业价值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使本地的创新产业直接与更广阔范围内的生产-消费活动联系起来,其终极表现为产业的全球竞争和再组织。
尽管如此,创新性产业依然高度依赖本地独特的发展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例如,同样以电影艺术享誉的城市——巴黎与洛杉矶,就因为两者电影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同,前者在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上颇有建树,而后者则面向全球市场发展高投入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Scott,2000)。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地方发展创新性产业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支持政策的针对性。
2 北京和上海的创新性产业选择北京和上海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它们在国内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2003)。
截至2000年,北京市获得政府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接近全国总量的1/3,上海尽管在获得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比北京逊色,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北京不相上下,两市1995-2000年申请和授予的专利数量高居全国前两位。
此外北京的信息咨询、金融、文化艺术、影视传媒,上海的金融服务、商业咨询等产业也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不论从城市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出发,还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潜在需求,创新性产业都对两市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两市都面临着传统制造业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与衰退的阵痛,经济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促使城市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创造适合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并能提供大量稳定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兴产业部门。
此外,两市都在力图转变城市形象,通过规划,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职能和外在景观,使之符合国际现代化都市的新形象。
目前,有关两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政策的宏观论述已经颇为详尽,针对国家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研究也相当丰富;然而以创新性产业为切入点,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城市整体创新环境进行具体考察的研究尚不多见。
我们从2003年8月到2004年3月,采用半结构化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形式,分别调查了北京和上海的50家创新型企业,从企业的视角了解城市对这类产业发展的影响,表1显示了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产业代表了城市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并且在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企业一方面需要面对高度动荡和细分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应对新型人才和知识管理的挑战。
由于本调查样本量较小,而所覆盖的产业门类较广,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具有统计意义。
但是,由于我们采用了企业深入访谈的形式,能够获得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个体企业信息,因而可以帮助我们从企业个体的微观层面理解创新性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调查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影响创新型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包括企业家当初选择创业地点的动机,目前对所在区位的评价,所在城市是否存在相关行业的集群,集群对企业发展的效果等;(2)创新型人才管理,包括本地创新型人才的供应情况,创新型人才的雇佣形式、管理模式、绩效评估和在职培训等;(3)城市为创新性表1 调查样本构成Tab.1 Composition of samples北京上海企业数%企业数%高科技制造业15302142 电子/IT制造业10201530 生物科技51061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2040918 咨询服务24612 IT服务816-- 市场服务51012 金融服务1212 其他商业服务4812内容创意产业15302040 出版业3624 软件/游戏/多媒体9181734 其他(电视、电影等)3612全部501005010037产业提供的支持条件,包括商业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企业对城市商业效率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总体评价。
2.1 创新型企业的区位决策两市受访企业在最初区位决策上存在显著差别。
在调查样本中,北京不同类型的企业最初区位决策考虑的首要因素存在很大差异。
高科技制造企业考虑最多的是政府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考虑最多的是当地客户关系,而内容创意企业则大多因为创业者定居于此,上述三项响应率都分别超过各类行业样本总数的50%。
而上海受访企业对各种区位因素的反映比较平均,行业差别不如北京明显。
相对而言,“接近市场与生产基地”这一条在三类行业中都比较突出,相应的响应率都接近或超过1/3。
另外,与北京相似,上海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对政府的支持也比较重视。
我们认为这反映了这类企业对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正面响应。
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在区位决策上存在鲜明差别。
外资企业通常在决定投资以后,会全面考察比较国内不同城市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而本土企业大多是选择创业者的家乡,或创业以前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但有趣的是,不论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对自己当前的区位环境大多比较满意,极少有迁移到其他城市的打算。
尽管两地企业对房租和交通抱怨较多,但问到是否打算迁移时,一般只表示愿意在所在城市内寻找更合适的办公地点,而不是迁移到其它城市。
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普遍对所在城市发展环境和市场成长有着乐观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创新性产业高度依赖企业已有的人脉网络和客户资源,后者是创新性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组织特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