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韵图(空白)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广韵》《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第六章 《广韵》《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三十陷(鉴梵) 入声十七韵 二沃(烛) 六月(没) 十药(铎) 十四缉
支韵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牛渚西江夜, 登舟望秋月, 余亦能高咏, 明朝挂帆去,
青天无片云。(文) 空忆谢将军。(文) 斯人不可闻。(文) 枫叶落纷纷。(文)
文韵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Nhomakorabea望君烟水阔, 飞鸟没何处? 长江一帆远, 谁见汀洲上,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六章 《广韵》 《韵镜》以后的几种韵书和韵图
第一节 《广韵》以后的几种韵书
一、 《集韵》 《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 《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 1037 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 “多用旧文,繁略失当” ,皇帝遂诏宋祁、 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 李淑主持其事。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 。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 1039 年)纂成刊 行,皇帝赐名《集韵》《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 。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广韵》共分五卷。 《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 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2. 《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 与《广韵》有所不同。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 、 《集韵》分别作“爻”“沾” 、 ; 《广韵》 “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 独用”《集韵》作“问与焮 , ; “问 , ” 。 通 3. 《广韵》收字 26194 个, 《集韵》收字 53525 个,比《广韵》多出 27331 个。这些多 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例如: 穅 糠 粇 4. 《广韵》的注释较繁, 《集韵》的注释较略。例如东韵“忠”字, 《广韵》注: “无私 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集韵》 ” 注:《说文》‘敬也。 “ : ’亦州名。 ” 5. 《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 《广韵》归在真韵, 《集韵》则归入谆韵。 6.对于多音字, 《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 ; 注。例如“涷”字, 《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 “又都贡切” ;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 “多贡切,又音东”《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 。 ,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 7. 《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 《广韵》作“德 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 。 8. 《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 义而增加的新音。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见《声韵考》卷二),现抄录并加说明如下:《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上平声上声去声入声1东独用1董独用1送独用1屋独用2冬钟同用湩等字附见肿韵12宋用同用2沃烛同用3钟2肿3用3烛4江独用3讲独用4绛独用4觉独用(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ŋ]尾;入声韵,[-k]尾)5支脂之同用4纸旨止同用5寘至志同用6脂5旨6至7之6止7志8微独用7尾独用8未独用9鱼独用8語独用9衘独用10虞模同用9麌姥同用10遇暮同用11模10姥11暮12齐独用11荠独用12霁祭同用13祭14泰独用13佳皆同用12蟹骇同用15卦骇同用14皆13骇16怪17夬15灰咍同用14贿海同用18队代同用16咍15海19代20废(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17真谆同用16轸准同用21震稕同用5质术同用18谆17准22稕6术19臻龀等字附见隐韵2龀字附见焮韵37栉20文独用18吻独用23问独用8物独用21欣4独用19隐独用24焮独用9迄独用22元魂痕同用20阮混很同用25愿慁恨同用10月没同用23魂21混26慁11没24痕22很27恨51据戴震考证,“冬”韵的上声本有“湩”、“”、“”三字,因字数太少,且不常用,故未立韵,而将它们附在与之音色相近的上声“肿”韵之中。

在“湩”字下注明“此是冬字上声”。

“”、“”二字的反切下字为“湩”。

2据戴氏考证,“臻”韵的上声本有、龀等字,因字少未另立部,而附在上声“隐”韵。

3据戴氏考证,“臻”韵的去声本有“龀”字,也因字少未另立部, 而附在去声韵。

今按:韵无“龀”字。

“隐”韵“龀”字“初谨切”,又有“初靳切”一音,“靳”字在焮韵。

4文与欣、吻与隐张氏本《广韵》分别注同用,与去、入声注独用不相承,钜宋本、元本、明本《广韵》均注四韵各独用。

此据以注为独用。

“欣”字原作“殷”,因避宋宣祖(名赵弘殷,赵匡胤之父)讳而改。

广韵

广韵

《广韵》四声韵目表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1东1董1送1屋2冬2宋2沃3锺2肿3用3烛4江3讲4绛4觉5支4纸5寘
6脂5旨6至
7之6止7志
8微7尾8未
9鱼8语9御
10虞9麌10遇
11模10姥11暮
12齐11荠12霁
13祭
14泰
13佳12蟹15卦
14皆13骇16怪
17夬
15灰14贿18对
16咍15海19代
20废
17真16轸21震5质18谆17准22 6术19臻7栉20文18吻23问8物21欣19隐24焮9迄22元20阮25愿10月23魂21混26慁11没24痕22很27恨
25寒23旱28翰12曷26桓24缓29换13末27删25潸30谏14黠28山26产31裥15辖29先27锨32霰16屑30仙28狝33线17薛31萧29筱34啸
32宵30小35笑
33肴31巧36效
34豪32皓37号
35歌33哿38个
36戈34果39过
37麻35马40祃
38阳36养41漾18药39唐37荡42宕19铎40庚38梗43映20陌41耕39耿44诤21麦42清40静45劲22昔43青41迥46径23锡44蒸42拯47证24职45登43等48嶝25德46尤44有49宥
47侯45厚50候
48幽46黝51幼
49侵47寝52沁26缉50覃48感53勘27合51谈49敢54阚28盍52盐50琰55艳29叶53添51忝56 30帖54咸52 57陷31洽55衔53槛58鉴32狎56严54俨59酽33业57凡55范60梵34乏。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上平声《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上声去声入声1东独用 1董独用湩1送独用 2宋用同用 3用1屋独用 2沃烛同用 3烛 4觉独用2冬钟同用 3钟 4江独用等字附见肿韵12肿 3讲独用4绛独用(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 ]尾;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 6脂 7之 8微独用 9鱼独用4纸旨止同用 5旨 6止 7尾独用 8語独用 9麌姥同用 10姥 11荠独用12蟹骇同用 13骇14贿海同用 15海5寘至志同用 6至 7志 8未独用 9衘独用 10遇暮同用 11暮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5卦骇同用 16怪 17夬 18队代同用 19代 20废10虞模同用 11模12齐独用13佳皆同用 14皆15灰咍同用 16咍据戴震考证,“冬”韵的上声本有“湩”、“”、“”三字,因字数太少,且不常用,故未立韵,而将它们附在与之音色相近的上声“肿”韵之中。

在“湩”字下注明“此是冬字上声”。

“”、“” 二字的反切下字为“湩”。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 18谆 19臻16轸准同用 17准21震稕同用 22稕5质术同用 6术 7栉 8物独用 9迄独用 10月没同11没5龀等字附见隐韵2 龀字附见焮韵320文独用 21欣4独用 22元魂痕同用用18吻独用 19隐独用23问独用 24焮独用20阮混很同用 21混 22很 23旱缓同用25愿慁恨同用 26慁 27恨23魂 24痕25寒桓同用用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26桓 24缓 25潸产同用 26产上声29换13末 14黠6鎋同15鎋入声27删山同用用30谏裥同用 31裥去声28山下平声1先 2仙27铣 28狝32霰 33线16屑 17薛(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t]尾)3据戴氏考证,“臻”韵的上声本有、龀等字,因字少未另立部,而附在上声“隐”韵。

据戴氏考证,“臻”韵的去声本有“龀”字,也因字少未另立部, 而附在去声韵。

广韵

广韵

百科名片宋本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又名:《广韵》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目录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四声配合特点主要观点优点特色体例主要问题四声相承阴声阳声考查研究版本展开编辑本段历史源流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

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

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

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

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阳休之《韵略》一卷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概《音谱》四卷无名氏《纂韵钞》十卷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释静洪《韵英》三卷周思言《音韵》杜台卿《韵略》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最新第三章-中古音-广韵精品课件

最新第三章-中古音-广韵精品课件
数。
第八页,共40页。
第九页,共40页。
第十页,共40页。
第十一页,共40页。
第十二页,共40页。
第十三页,共40页。
第十四页,共40页。
第十五页,共40页。
第十六页,共40页。
四、广韵的四声(sìshēng)配合
❖ 1、阴、阳、入三韵相配 ❖ 2、韵尾(yùnwěi)发音部位相同 ❖ -m尾配-p尾,同为双唇辅音韵尾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将即良 子即里 资即夷 即子力 则子德
❖ 借子夜(zǐyè) 兹子之 醉将遂 姊将几 遵将伦
❖ 祖则古 臧则郎 作则落
❖徒同都 杜徒古
同徒红 特徒得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度徒故
❖ 边布玄 布博故 补博古(bógǔ) 伯百博 陌 北博墨 博补各 巴伯加
❖ 布、补、伯、百、北五字同用“博”; “补、博”互用;“边、布、博、巴”等 为递用。通过如此系联,证明边、布、 补、 伯、百、北、博、巴八个切上字的声母同 属一类。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呼荒乌 荒呼光 虎呼古 馨呼刑 火呼 果 海呼改呵虎何 香许良 朽许久 羲 许羁 休许尤 況许访许虚吕 兴虚陵 喜虚里 虚朽居
❖十六字声同一类(yī lèi)
❖香以下九字与上七字不系联,实同 一类(yī lèi)。呼荒二字互用,朽许 虚三字互用,则不能两两系联耳。 二十二元䚙,况袁切;五支䚙,许 羁切,又火元切;火元切即况袁切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第二十四页,共40页。
❖康苦冈 枯苦胡 牵苦坚 空苦红 谦苦兼 口苦 后 楷苦骇
❖ 客苦格 恪苦各 苦康杜 去丘据 丘去鸠 墟 袪去鱼 诘去吉窥去随 羌去羊 钦去金 倾去 营 起墟里 绮墟彼 岂袪豨
❖ 区驱岂俱

广韵206韵

广韵206韵

16 入声十六屑பைடு நூலகம்[][] 17 入声十七薛韵[ǐ][ǐ]
18 入声十八药韵[ǐ][ǐ] 19 入声十九铎韵[][] 20 入声二十陌韵[][][ǐ] 21 入声二十一麦韵[][] 22 入声二十二昔韵[ǐ][ǐ] 23 入声二十三锡韵[][] 24 入声二十四职韵[ǐ][ǐ] 25 入声二十五德韵[][]
《广韵》206 韵
1 上平一东韵 [][ǐ] 2 上平二冬韵 [] 3 上平三锺韵[ǐ] 4 上平四江韵[] 5 上平五支韵[ǐ][ǐ] 6 上平六脂韵[][] 7 上平七之韵[ǐ] 8 上平八微韵[ǐ][ǐ] 9 上平九鱼韵[ǐ] 10 上平十虞韵[ǐ] 11 上平十一模韵[] 12 上平十二齐韵[][] 13 14 15 上平十三佳韵[][] 16 上平十四皆韵[][] 17 18 上平十五灰韵[] 19 上平十六咍韵[] 20 21 上平十七真韵[ǐ][ǐ] 22 上平十八谆韵[ǐ] 23 上平十九臻韵[ǐ] 24 上平二十文韵[ǐ] 25 上平二十一欣韵[ǐ] 上声十八吻韵 上声十九隐韵 去声二十三问韵 去声二十四焮韵 去声二十五愿韵 去声二十六慁韵 去声二十七恨韵 去声二十八翰韵 去声二十九换韵 去声三十谏韵 去声三十一裥韵 12 入声十二曷韵[] 13 入声十三末韵[] 14 入声十四鎋 韵[][] 15 入声十五黠韵[][]
上声二十七铣韵 上声二十八狝韵 上声二十九筱韵 上声三十小韵 上声三十一巧韵 上声三十二晧韵 上声三十三哿韵 上声三十四果韵 上声三十五马韵 上声三十六养韵 上声三十七荡韵 上声三十八梗韵 上声三十九耿韵 上声四十静韵 上声四十一迥韵 上声四十二拯韵 上声四十三等韵 上声四十四有韵 上声四十五厚韵 上声四十六黝韵 上声四十七寝韵 上声四十八感韵 上声四十九敢韵 上声五十琰韵 上声五十一忝韵 上声五十三豏韵 上声五十四槛韵 上声五十二俨韵 上声五十五梵韵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广韵》韵母及其拟音表

ĭ uen ĭ uən ɪwən
ĭ ĕn
jĕn
jen
iɪn;ien
iĕn
ĭ ˘ ən
jæ n
(j)en
ien
iĕn
ĭ ən
jən
jən
iən
iən
ĭ wen juĕn
juen
iuɪn
iuĕn
ĭ uə
juən
juən
iuən
iuən
开 四

一 开 唐荡宕铎 ɑŋ
ɑŋ
ɑŋ ɒŋ
ɑŋ
ɑŋ
ɑŋ
ɑŋ
ɑŋ
合 唐荡宕铎 wɑŋ
开 一

开 江讲绛觉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ɔŋ






开 四

开 登等嶝德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əŋ

合 登 德 w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wəŋ
uəŋ
uəŋ
uəŋ




三 开 蒸拯证职 iə̯ 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 i̯wək
ĭ əŋ ĭ wɔk
ĭ əŋ ɪiĕŋ ĭ wək ɪwek
ĭ əŋ
jəŋ
jəŋ
iɪŋ;ieŋ
iəŋ
iwək
jwək
juək
iuek
iuək
开 四

开 一

开 庚梗映陌 ɐŋ
ɐŋ
ɐŋ a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來


















































































本25小韵实23小韵
22茬
士之
23漦
俟甾
6輜
楚持
14菑
側持
9而
如之
13釐
里之
15僖
許其
16醫
於其
3時
市之
8詩
書之
25目矣
式其
19蚩
赤之
1之
止而
4疑
語其
7其
渠之
10欺
去其
24抾
丘之
11姬
居之
18治
直之
17癡
丑之
2飴
與之
12詞
似兹
5思
息兹
20慈
疾之
21兹
子之

25小韵
8史
踈士
15士
鉏里
16俟
牀史
22
初紀
23滓
阻史
9耳
而止
10里
良士
18矣
于紀
4喜
虚里
24言意
於擬
2市
時止
12始
詩止
20齒
昌里
1止
諸市
19擬
魚紀
14起
墟里
5紀
居里
13歭
直里
21恥
敕里
3徵
陟里6以
羊已
7似
詳里
11枲
胥里
17子
即里
25你
乃里

24小韵
12駛
踈吏
17事
鉏吏
13廁
初吏
7胾
側吏
11餌
仍吏
8吏
力置
22憙
許記
20意
於記
16侍
時吏
6試
式吏
19熾
昌志
1志
職吏
23
魚記
18忌
渠記
24亟
去吏
21記
居吏
2值
直吏
10眙
丑吏
15置
陟吏14異
羊吏
3寺
祥吏
5笥
相吏
9字
疾置
4蛓
七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