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案 20页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马克思第四章PPT课件

实践客体的历史性
客体是由人的历史活动历史 地规定的
古人问“ 古人问“天”
飞船上“ 飞船上“天”
人类登“ 人类登“天”
自然 形式 客体 类型 社会 形式 精神 形式
自然万物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比如 浙江省丽水市, 浙江省丽水市, 不是单指这块地
附着在物上 的精神价值
三、实践的中介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两者区别: 两者区别: 区别 异质性; 异质性;不完全同步性 两者联系: 两者联系: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互相转化 派生
人的意识 活动之外 一切物质 运动的 总和
客 观 世 界
实践
主 观 世 界
人脑把握 物质世界 的精神活动 的总和
实践中介的形式
• 物质工具系统: 物质工具系统: • “肢体的延长” 肢体的延长”
• 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
•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 文字的出现 • 人工语言的出现 • 语言载体
实践中介的形式
物质中介
实践中介的形式
语言符号
t=
t′ V 1− 2 C
2
实践表现为双向运动
“实践是一种实 科学实验。 验、科学实验。” —— 培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存基础 说明( 说明(第一个 前提) 前提) 人与动物区别说 明(意识活动基 础) 人的本质说明 (社会关系基 础)
二、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 能动地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社会性 物质活 的物质活 动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四、实践的基本形式
《马哲第四章》课件

识而存在;相对性表现为时空的具体形态和量度依赖于物质的分布和运
动状态,以及观察者的参考系。
02
一维性与三维性
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一维的,即先后顺序;空间则是三维的,即具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时空的一维性表现为时间的不可逆性,三维性表现为
空间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03
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空是有限的,表现为物质运动存在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同时,时空
又是无限的,表现为时空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展,不断容纳新的物质运动
。
0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矛盾定义
总结词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
详细描述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 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事物发 展的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结词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 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 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 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 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 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 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具有阻碍作用。
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马哲第四章》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第四章的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 第四章的总结与思考题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四章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
阶级: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 人群共同体
1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从静态看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中处于 何种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指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比例关系,工资,地租或 资本利润都是分配的形式。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性质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起源
国家 本质
2 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首先,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 时候和程度,便产生了国家。
其次,国家的出现既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又与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关。社会产生 着它所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功能,被指定执行这种职能的人就形成了社会内部分工的一 个新部门,具有特殊利益,于是就出现了国家。
生产力具有属人性
生产力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超历史的预成的实体,而是形成于 人的活动之中、人能够直接掌握的力量,是人们的实践能力。
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有精神因素的作用,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 质变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力量。
《个人与社会》PPT课件

3)与人的社会化不同,人的个性化所表征的是 人的特殊性和差别性的发展,是个体的独立人 格的形成。所以,个性是人的社会类特性、普 遍社会本质的个别形式。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1.个人 个人即个体的人,这一概念是从人的个别
性和单独性方面来描述现实存在的人。个人这 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相对于人类而 言的个人,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
2.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 人。
1)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 的、特殊的个人。
4)人的个性的表现:个体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人的个性化的显著标志,是形成个人的不 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形象。这种形象包括相 貌、仪表、情感、言谈、举止、行为等可感知 的方面,也包括内在于这些外在方面的性格、 气质、意志、道德、思想、智慧等精神性的内 涵。这种形象既是存在于他人心目中的,又是 自觉的。
5)个性的构成要素:人的个性是以下三个 要素综合作用的总和。
评价的标准问题
评价的标准问题是评价的核心问题。 评价的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
于对象的价值尺度或界限。评价标准是 评价的主观依据,是人们心目中称量事 物价值的“天平”、衡短量长的“尺 子”。 评价标准和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
要把握人的价值的内涵,首先确定“人” 这个词的内涵。“人”这个词有两种不 同用法,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 “一切人”、“人类”的名称,是个整 体的、一般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 是唯一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即 人类;另一种是“一定的人”、“每个 人”或“某些人”的代称,是个具体的、 特殊的概念。这种情况的“人”是指谁, 要看具体情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4章-PPT课件

第四章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 的经济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2、商品经济是历史的产物: • 第一,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 •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 所有者:商品交换
第四章
(二)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1、商品二因素 • (1) 使用价值 • ①使用价值的含义 • ② 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 • (2)交换价值和价值 • ①交换价值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第四章
• (3)决定价值量的因素 • ①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第一,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 动为尺度的; • 第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 动 • 思考题: • 名牌产品价值为什么高于普通产品? •
第四章
• ②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第一,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所耗的时间或单 位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来表示。 • 第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 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 第三,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但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思考题: • 个别企业为什么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获得盈利?
第四章
案例3: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的两极分化 • 全球财富增加了,同时全球贫困也增加了。 富有者从全球中掠取财富而富有,贫困者被 本国、被异国富有者压迫和剥削而越来越贫 穷。世界最富20%人口与最穷20%人口人 均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2000年为75: 1,2019年为82:1。世界最富国家与最穷国 家人均收入差距1973年为44:1,1992年为 72:1,2000年为727:1。数字鸿沟既是两 极分化的结果,又成为加剧两极分化的原因。 产业革命“无法阻止的收入差距”,正在导 致新的阶级对立。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四章 国家与市民社会

第一节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理论
❖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是从人们 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 一、黑格尔所理解的社会和国家 ❖ 黑格尔反对这样一种社会契约论的杜撰,在这方面,他的主要观
点有: ❖ 第一,他从家庭开始,根据当时的观点将家庭想象为一夫一妻制的
家庭。 ❖ 第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1
❖ 三、“人的社会”和“市民社会” ❖ 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 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 社会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集合起来,去享受一定精 神和物质利益的场所。
12
❖ 国家的制度之所以被认为应该消亡 ❖ 首先,由于它是强加于自主的个人身上的,而个人是利 用自己欲望的自发性和能动性来体现自己的天性的。 ❖ 其次,“由于国家制度使其成员仅仅成了另一组概念的 抽象‘人为’角色的表达”,服从制度的权威就是服从等 级制度,就是不自由。
5
❖ 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如果需要借助作为第三方的、独立的 中介因素来使它们达成统一的话,那这本身说明它们彼此是相互 分裂的。市民社会和国家处于分裂与对立状态,国家只是在符合 自己的尺度的形式之下才能容忍市民社会的存在。这是欧洲近代 社会的一种现实,同时也是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重要前提。正因为 特殊性和普遍性在推理中是相互对立的,它们甚至是这个推理被 提出来的前提条件,所以,中介因素无论是发挥着积极作用,还是 消极作用,都不能根本地消除这种对立,而只能使特殊性和普遍性 的关系被不断地复杂化,认为等级要素能够统一市民社会和国家, 这不过是“立宪国家批准的法定的谎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19世纪欧洲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2.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世界的本原性和意识世界的反映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2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2.3 阶级斗争与革命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革命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际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问题的解决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创新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指导作用4.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4.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创新的意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与传播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5.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5.3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挑战与对策面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应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困难与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力度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发展6.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分析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文化的指导作用当代文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与机遇6.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当代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批评与鉴赏中的运用6.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7.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实践7.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面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整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8.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促进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探索8.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挑战与前景面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新问题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调整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应用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地位与作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9.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理论创新中的作用9.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挑战与前景面对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与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调整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未来发展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展望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挑战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作用与价值1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趋势与展望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前景与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需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19世纪欧洲的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教学内容人类社会是由人在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构成的系统。
构成这种社会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
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躯体、有灵魂的感性存在物,是从事活动的个体主体。
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掌握上,在能力的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上,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各自的个性。
但他们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1、人的个体存在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是这种主体最基本的形态。
其他主体形态,包括各类群体主体、社会主体乃至整个人类主体,都是在个人或个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的个体存在即个体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社会关系及其传统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
人的个体存在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反过来,人的社会存在也依赖于人的个体存在。
2、人的个体发生的两个遗传(1)人的个体发生的生物遗传遗传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同其他物种的生物一样,最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纯粹是一个自然现象。
婴儿虽然一生下来就进人了社会,但他或她首先遇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惟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
在个人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都首先具有自然的特点。
(2)人的个体发生的社会遗传随着个体的成长,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关系领域。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但这种社会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社会性活动中后天获得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成长过程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就得掌握必要的社会程序。
这种社会程序是人作为生物的遗传基因中没有的,只能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学习来获得。
社会凭借自身的机制将自己积累的程序一代一代传下去,颇似作为生物的自然程序的自然遗传,因而被称为人的社会程序的社会遗传。
人通过发育和成长实现自然遗传和社会遗传的过程,是人的“成熟”期。
由于人需要掌握必要的社会程序,因而人的“成熟”期与其他动物相比要长得多。
个体的人的社会“成熟”与生物成熟相伴而行。
这是人作为完全意义上的生物个体和社会个体的发生过程。
在此期间,、人逐渐成为具备必要的素质和郎力,享有充分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社会成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通用的社会程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在青少年时期需要学习和掌握越来越多的社会程序。
作为社会的人需要掌握的社会程序的量越来越大,因而要求人们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时期慢慢地延长着,而生物成熟的期限在人类整个历史期间却没有表现出延长的趋势。
相反,近几十年来,人们看到,人类个体的生物成熟期似乎在缩短,至少在一部分人类个体那里是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个体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期,对个体个性的形成发生深刻的影响,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这种关键期也被称为临界期,它持续的时间可能不长,但在此期间,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发育、成长和变化方面,在人的社会品质的发展中,会发生明显的解构和重建。
已知的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有:幼年期、青春期、更年期、退化期。
在这些关键期中,个体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良好的影响或是不良的影响,都有特别敏感的感受。
人的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形成某些新的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以后个体个性进一步发展变化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作为现实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在人的个体发生中,自然的遗传程序和社会的遗传程序起着基础性和原发性的作用。
人类不仅依靠生物自然遗传,而且依靠人类社会遗传,积累千百万年进化的成果。
人类进化的巨大成就,只有在存在两种遗传形式—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时才能实现,前者把一切遗传变化的成果储存于自身,后者则把社会历史实践的经验通过学习世世代代传下去。
婴儿刚生下来时只是一个自然存在物。
他或她的自然察赋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而他或她参与其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则是激发和形成他或她的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
进人人类社会的个人,要形成自觉的人的意识,成为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就必须积极地、全面地掌握以往世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成果。
由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人逐步进人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进入到形成人的社会本质的现有社会关系体系之中。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教育成为各个世代的个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能够保持历史文化继承性的主要因素。
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的继承性,是通过社会积累的历史经验即其社会程序的世代相传实现的,由此而形成了人类文化的社会遗传。
文化的社会遗传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而是以社会的方式进行的,是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掌握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群体或集体,就是人们体验、交流、传递社会经验即社会程序的人群共同体。
3、社会遗传与生物遗传的区别对于人类的个体发展而言,其生物遗传性和社会遗传性的区别,集中表现为两者的继承性机制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的。
个体的生物属性的继承有赖于生物的遗传性,在人类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同时,人作为特定生物物种的基因,即其自然的程序或结构,通过胚胎细胞遗传下去。
社会的人的活动程序或结构,不是通过生物基因这种物质载体传递下去,而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在人们学习和掌握大量历史积累的经验的过程中,使社会的程序或结构在每个人、每个世代那里得以延续。
人类这种历史经验的世代相传,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遗传。
社会遗传的实质不在于人体和头脑内实现的物质的、生物的过程,而在于后人再现前人的思想、表达和行为的方式,亦即后人再现前人与客体、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遗传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一个是生物遗传的程序系统,它是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的自然前提;另一个是社会遗传的程序系统,这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的文化结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
从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然本质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力量。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社会特征不是由人的生物基因决定的,而是在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这种社会因素不是通过自然的生物遗传,而是通过每个世代创造性地接受以往历史时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
由于社会遗传,人类个体才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基本的、必要的社会程序。
文化就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社会程序以及其中内含的为人的价值取向。
社会遗传是人的活动的过程,是以过去世代的人类经验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每个世代的个体都要通过学习来接受已有的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程序和价值取向。
社会遗传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延续和实现的社会机制,它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生产力,亦即整个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凝聚为社会的程序和取向,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之中,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递,并通过实践而使人成为社会的现实,在社会存在的连续性中为新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前提。
个人首先要掌握已有的社会遗产,借以形成自己的基本的社会程序。
但他或她又是具有意识和意志的能够选择和创新的个人,既要适应现实的状况,又不满足于现实的状况。
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在遵循已有的社会程序的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也在修改和补充原有的社会程序,甚至创造新的社会程序。
每一世代的人由于继承和创新而拥有的社会程序又通过社会遗传传递下去,对于以后世代的人来说,这是他们不仅必须掌握,而且必须向前发展的社会程序。
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应的社会程序的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起点。
社会程序的传承即社会遗传,乃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根基。
社会遗传不同于生物遗传,不是生物基因复制的产物,而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的结果。
人的个体发生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更是社会遗传的结果。
个人是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社会存在物。
如果说个人是通过活动来表现其存在的话,那么,作为人的个人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物而从事活动的,也就是说,个人作为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而他们的存在和活动所发生和表现的关系就是社会本身。
个人只有处于那些社会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之中,才是现实的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1、现实个人的范畴人类之“类”本身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作为类的实体而存在的人只能是现实的个人。
个人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个人,是指由自然界长期进化而产生的高级生物物种人类的单独个体;第二,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个人,是指作为社会共同体中一个成员的单个的人。
个人即个体的人,这一概念是从人的个别性和单独性方面来描述现实存在的人。
具体的个人作为特殊的单一的整体具有一系列属性:存在形态和生理、心理组织的完整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持续性以及活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等。
这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认为,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个人的现实性。
2、马克思关于现实个人的基本规定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不是苍白的抽象概念,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有生命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1)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个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仅在普遍的意义上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活动,而且在特殊的意义上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因而成为人之共性和个性具体统一的现实根据。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始终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所以特定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就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
个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物。
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其生存的条件、文明的程度和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