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与发展的研究

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与发展的研究

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与发展的研究摘要:由于中西方国家的人群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中生长生存,“心理文化”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中西方“心理文化”的差异,提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发展虽然中西方“心理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也需要尊重人类心理方面的差异,给予中西方关于“心理文化”方面一定的尊重,为两种文化的良好交融等夯实基础。

一、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一)文化差异的审视为深度探索中西方“心理文化”差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文化差异的审视:其一,一世界构成的物质元素而言,中国强调“五行说”,而西方则强调“四根说”,“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四根”指的就是火气土水;其二,从人类生命宇宙的层面而言,中国强调“天上人间和地狱”,西方则强调“天堂、地狱和炼狱”,中国文化虽然敬仰苍天,但是非常注重“天人合一”,普遍认为自然和人、天和人具有相通与统一的特点,西方则是崇信《身躯》,信仰基督教;其三,以国土空间的文明情况而言,中国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形地貌,具有自给自足方面的农耕文明文化,上千年都是在东亚大陆等地块生活,没有海洋扩张的冲击。

而西方有着非常明显的岛国色彩,航海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海上贸易为主,进入殖民扩张的模式;其四,以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而言,中国强调仁义礼智,西方国家则强调资本主义。

从人格修为的层面而言,中国强调知耻近乎勇,为寡廉鲜耻有着批评的态度,认为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定期进行自我的反省,提高自身的修养,而西方则以基督文化为主,认为人生来存在原罪,需要忏悔和祷告;其五,以文字符号记录的层面而言,中国汉字的记录,主要表现为方块字,注重意思的表达,汉字的学习具有难度,但是每个汉字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一旦能够掌握汉字的字形和字体与字义,即可深入学习汉字,掌握中华文化。

西方是将拉丁字母作为主要的文字,是以线形文字为主,强调记音,学习的难度较低,单个文字和其他文字缺乏关联,属于书写工具和汉字具有文化内涵呈现鲜明的对比。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故我我思在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却只有很短的历史。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音乐治疗的兴起和发展。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和完整的科学,真正诞生于1940年的美国,而历史资料记载,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治疗的思想及临床应用古已有之。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重要产物。

因此音乐自诞生以来就和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音乐的这种独特特性,使得音乐在音乐治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就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在西方被认为是心理学最开始的源头。

“我思故我在”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

他们认为认识一件事主要依靠的是“我思”,通过“我思”才知道自己是谁,让自己站在事物的外面来思考,所以西方人的认识论是借用别人的视角来认识自己,这个认识过程属于哲学上的二元论。

而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我”不需要分裂出去,不需要把自己分成两个“我”,可以通过内观、打坐、修禅等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中国心理咨询强调的是自我觉察;而西方的心理咨询本质上讲的是,借用另外一个人来认识自己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在音乐心理治疗的认识和发展上是不同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后,在哲学上就有了新的高度,新的视角。

我们既可以保留中国的传统,也可以借鉴西方好的方法,让音乐心理治疗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多元化。

(二)西方音乐治疗发展的历史最早运用音乐治疗的人要数原始部落时代的巫医。

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

四千多年前,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对情绪和躯体健康具有特殊价值,他们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因此他们认为音乐可以给人神的启示。

浅谈独具特色的中西方音乐文化——评《中西音乐比较》

浅谈独具特色的中西方音乐文化——评《中西音乐比较》
的、 明细的、 固定 的 诉 诸 理 性 的 观 念 达 到 的 效 果 。
题 ,而游 移 不定 含 蓄神 秘 的 中国音 乐 则更 具有 动 态
美 感 。 它 不 可 以诉 诸 理 论 观 念 , 悟 性 以及 感 觉 才 是 主
广
告 ・ 书

浅 谈 独具特 色 的 中西 方音 乐文化
评《 中西音 乐比较》
鉴 于 中西 方文化 的差异 , 中西 方的音 乐发展 也 是 差异 万千 , 各有 风格 。 受 中 国儒 家文化 的影 响 , 中 国传 统音 乐都是 通过 内心世 界 的 变化 来表达 的 , 并通过 对 自己 内心世 界 的不 断 改善 来表 达 对 外部 世界 的观 点 和看 法 。它的指 导思 想 , 就 是 中国传 统 思想 中的 天人 合一 . 而 不是 西方的 开放 思想 。这是 由中西 方文化 差 异 决定 的 . 中西方文化 在 其社会 背景 、 形 成历 史、 民族 传统 等 方面有较 大差异 . 所 以 中西方音 乐也 存在 着很 大 的差异 。由管 建华编 写 的《 中西音 乐比较》 ( 2 0 1 4年 1 1 月 由南京 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出版 )一 书是 比较音 乐 学领 域的 一部 理论新 著 。 编者将 比较 音 乐学的观 点 与 理论 运 用到《 中西音 乐比较》 中, 全 面 并且客 观地 分析 了 中西方 音 乐的文化 背 景、 演奏 特征 以及 学术研 究价 值; 同 时, 也 对 欧洲音 乐中心理 论进 行 了批判 , 对 中国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文 化 .中 国音 乐 文化 拥 有 更 为 深刻 的底 蕴 .这 种 结果 是 民族 与 文化 的差 异 所造 成 的 。西方音 乐 以深刻 程度 来体 现其 深度 . 而 中国音 乐 的 突 出特 点是 深 邃 ,相 较 于 西方 音 乐 思维 中表 现 出 的思想、 观念 、 情 感 以及 彰显 的主 题 . 中 国音 乐更 多 的是 体 现 一种 自身对 音 乐的领 悟 ,通 过 聆 听后 的直 观 感 受去描 述 音 乐 ,更 具 有 主动 性和 多样 性 。静 态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赵航 (浙江师范大学)摘 要:罗小平、黄虹所著的《音乐心理学》是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全面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著作。

作者在广泛的吸纳了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维度的视角,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对音乐心理学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新颖性和学术性受到了音乐心理学界的关注,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史论结合;理论研究《音乐心理学》是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黄虹所著。

罗教授任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黄教授为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

二位教授在这一领域造诣深厚,既是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又是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开拓者。

二者合力所著的《音乐心理学》作为中国音乐心理学是中国音乐心理学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架构合理、资料翔实,是一部学术价值的音乐心理学专著,该书在凸显我国学者学术成果的同时,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笔者对这一著作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受益匪浅,是以作此文,记述自己所读之感,期待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学习。

一、言人未言、言之有益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自20世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一大批有关音乐心理学的译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大量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展现现在我们面前,《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卡尔·西肖尔著,郭长扬译.1981)、《音乐家心理学》(珀西·布克著,金士铬译)等著作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在借鉴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骨干和学术队伍,大量的成果涌现出来。

《音乐心理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音乐心理学的著作,其出版有弥补他说之说,言人未言的重要作用,在填补中国音乐心理学空白的同时,彰显了音乐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活力,无疑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书于1989年12月出版,赵宋光先生评论本书的出版有“久旱逢雨之感”,“是一本有深度的专著”,本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学科领域的肯定。

比较与构想——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思考

比较与构想——中西方音乐教育的思考
弄技 巧 的游 戏 , 是 人 格 完 善 的 高 度 体 现 。 自古 以 宫 廷 贵族 , 至 平 民百 姓 , 得 接 受 宗 教 音 乐 。音 乐 乃 下 都 大 音 来 , 国音 乐教 育便 是 植 根于孔 子 的音乐 教 育 思想 之 家 除少 数 从事 宫廷 音 乐外 , 多数 从事 宗教 音乐 , 中
回 在 者只是知书达理还不够 , 必须 完成 于音乐 , 才算是受 国强兵 之 道 , 国后 兴 办 新 学 , 中 小 学校 开设 唱 歌 叫做“ 学堂乐歌”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学堂乐 过全面教育 的人 , 体现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是以培养 课 ,
使我国音乐教 理想健全的人格作为音乐教育 目标 。他对音乐 的评 歌采用 以德奥为中心的西方音乐体系 , 教 论是“ 尽善 尽美 ”思 想 性与 艺术 性并 重 。孑 子还认 为 育 的 教学 内容 、 学方 法 和音 乐创 作 等 都 得 到较 大 的 , L 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音乐是 改变 社会 风气 的最好 手 段 , 张把 音 乐 教育 推 改变和发展 , 主
量的宗教音乐。西方教会音乐教育 的 目的在 于宣传 这些国家的音乐社会化的水平 已经很高 , 从音乐教育
教义 , 赞美上 帝 。 当然 , 教 音 乐 孕 育 了 西方 艺 术 音 体系来看, 宗 他们都具有“ 自然发展法” 教育理论的共同 乐 。假 如没有 宗 教音乐 , 当今较 完 善 的记 谱 法—— 五 特点 , 学思 维灵 活 , 教 特别 重视 学生 的实践 , 重 培养 注 线谱 就不会存 在 , 些 经 过 千 年 积 累 的 成 果 , 近 代 学生 的 自我特 点 和个 性化 。 这 为 音乐 的发 展 奠定 了 基 础 。l 纪 以 来 , 方 音 乐 教 9世 西 育蓬勃 发展 , 从培 养专业 人才 的音 乐 学 院直 到 中小 学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

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音乐起源于劳动,它是一种有组织、节奏性的声音,音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一下中外古典音乐及民间歌舞。

一、中国古代音乐1、代表人物和作品《周易》; 《尚书》 ;《诗经》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近代音乐(冼星海等);中国现代音乐。

2、主要特点:具有系统性,礼仪性,简朴性,等级性,哲理性,创造性。

二、外国古代音乐三、民间歌舞、说唱音乐与器乐;宗教音乐。

五、佛教与道教音乐;古代乐舞。

六、东西方音乐比较(民族特征,思维特征) 1、乐理学:原始人类在口头上记载音律,并用以演奏或吟唱。

2、历史学:世界音乐史的开端是从古希腊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巴赫。

3、心理学:对后世音乐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而真正把音乐看作一门艺术的则是柏拉图。

4、生理学:耳朵是音乐的“感受器”,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制造的。

5、实践学:乐器的改良、音乐家们的亲身参与、发达的科技手段为音乐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佛教与道教音乐;萨满教音乐。

七、世界三大宗教音乐比较:基督教——弥撒曲、圣咏、赞美诗、神剧。

伊斯兰教——祈祷词、吟诵调、赞颂诗、哀悼调。

中国道教——祭祀、法事音乐。

八、东西方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的联系;中国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拜年、舞狮舞龙、锣鼓队。

九、世界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与世俗音乐关系密切,比如春节:秧歌、高跷、龙灯、烟花爆竹、舞狮舞龙、剪纸、舞蹈、灯谜、茶馆、糖球、放鞭炮、猜灯谜。

十、日本民谣与日本古典音乐,重视传统的和歌、长歌、谣曲。

十一、古代希腊音乐与西方音乐,欧洲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音乐的三次复兴;十二、西方民间歌舞,其中格林卡与格里格是两位杰出的作曲家。

十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现代音乐之父——勋伯格;摇滚乐之父——崔健;中国的聂耳、冼星海。

十四、世界三大乐器家族;钢琴家族;管风琴家族;键盘乐器家族。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摘要:近年来,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音乐学研究领域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来看,国外的音乐表演理论体现出专题性、系统性和科学化的研究特色,而国内的研究特点则表现为综合性、描述性。

国内音乐表演理论建设还需保持开放性的学术眼光,积极吸取国际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加强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水平。

关键词:音乐表演理论;真实性;表演测量;表现性;比较和评价音乐表演美学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为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

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大致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下半叶之后,获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国外学界对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总体上体现着实证与分析相结合的特征,传统的历史研究逐渐与分析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越来越体现出多样化的跨学科性质。

国内有关音乐表演的理论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在近20年有着不断繁荣的趋势,一方面汲取着西方表演理论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实践中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中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既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成果,也存在相互联系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在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和评价①[1],为国内音乐表演美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外主要研究评述(一)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表演现代西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表演,对其中涉及到的美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辨,突出表现在从对音乐表演的历史风格的研究,走向对音乐诠释问题的探讨,集中体现于对音乐表演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弗雷德里克·多里安(Frederick Dorian)较早地在表演风格和诠释的历史联系中提出了“音乐通过诠释得以实现”[2](p.23)的思想,认为诠释者是音乐作品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管理科学
辨技 术 协 作 信 息
2 D I 6 ( 3 1
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何 爱军 , 兰州交 通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 本 文从音 乐心理学的发展 脉络 , 梳理 了音 乐心理 学作 为心理学的分 支学科是 如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 实验心理 学的研 究 , 主要从 三个 部分来说 明音 乐心理 学的研 究现状 。同时, 探 讨 了音 乐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戈登博士及其同事基于原理的内在神经语言语法和模型提出皮质信息的对称概念及其与皮质信息中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运用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层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探测技术以及人和动物的行为认知实验等研究方法发现所谓莫扎特效应并对其进行脑成像技术的检验和癫痫等疾病的病理学临床应用
关键 词 : 音 乐心理 学 ; 研 究现状 ; 发展 前景 音乐 心 理学 作为 心理 学 的分 支 学科 度 改善低龄儿童数理概念 学习 。 他还试 图 能与 审美行为 的中心理论规 律 , 采取 的方 主要采用 的是实验心 理学的方 法 , 以心理 对高 级脑机能 的 内在皮质 语言进 行解码 , 法有观 察法 、 实验法 、 问卷调 查法 、 测 量法 学理论为基础 , 汲取 生理学 、 物 理学 、 遗传 提高 儿童数理概 念学 习的质量 , 希望 把音 等 。第三 , 研究领域不断壮大 , 既有理论的 学、 人 类学 、 美 学等有 关理论 , 研究 和解释 乐 当作 罗塞达碑 石 , 喻指解密 工具在 脑科 建构也有实践的突破 。 人由原始 初生 到高级 的音乐经验 和音乐 学 的前沿领域实现 突破 『 生 进展 。 音乐对学 二、 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行为 。国外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已经非 习 的增强功 能 在高 级脑机 能 中围绕 对称 我 国音乐心理 学的发展 前景 : 一是 耍 常广泛和深入 , 国内的音乐心 理学研 究正 概念 的关键作 用等秘密 , 一旦 获得科 学论 培养 更多专业研 究人员 , 参与到 音乐心 理 处在 不断发展中。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 证 , 所有儿 童就可 以充分利用 内在 时空能 学研 究队伍 中来。过去 , 音乐 心理学 的研 方法 , 国内的研究者 也存在着 一定 的争论 力大大提高思维 、 推理和创造 的能力 。 究缺 乏专业研究 人员 , 很 多研究 者是客 串 和分 歧 , 但多数研 究者都认 为音乐 心理学 ( 三) 中国音 乐心理 学发展 概况 参与 , 导致 缺乏 长期 研 究计划 , 处 于一 种 应该 采用 实证 的方法 , 并对此 有所研 究和 从1 9 0 0 年到 1 9 4 9 年是我 国音乐心理 零敲 碎打的经营 状态 ; 二是加 强音乐 心理 贡献 。 学 的“ 承前启后 ” 时期 。其特点是不仅延续 学理论方面 的研究 。如果在理论心理学的 音乐心理 学研 究现 状 了传统 观点 , 重 视其在教 化 中心 理功 能 , 方面 缺乏深度 , 那么实验 心理 学方法 运用 ( 一) 音 乐 知 觉 的研 究 而 且接 受并 介绍 了 国外 音乐 心理 学研 究 就缺 乏理论基石 ; 三是 要重视 中国音乐 心 当代音 乐心 理学 的很 多 实验 成 果是 成果 , 同时付诸于实践主要代表作有 : 1 9 2 7 理学 I 『 勺 思想研 究 , 将 国外心理 学研究 的成 在音 乐知 觉方面 。 音乐时 间知觉 I 向 研究 旨 年 王光祈登 载在《 中华教育 界》 的《 声 音心 果 与 国内实 践应 用融 合 , 取 长补 短 , 形 成 在 考 察人 的认知 系 统对 音乐 中 时 间事件 理 学 》为最 早地 介绍 国外 音 响心 理 学文 我 国音乐心理学研究 的特色 。 的加 工过程 , 而 知觉和 操作 , 在音 乐 时 间 章 ; 现在, 国内心理学 家提 出的重视 理论 1 9 3 0年黄 自在《 乐艺》 中刊登的《 音乐 知 觉研 究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对音乐 的欣 赏》 建 立特 色 心理 学 、 注 重跨 文化 心 中的 将欣 赏分 为 三个 层次 : 知觉 心 理学 、 中时 间事 件的加 工 通过 操作 过程 反 映 出 欣 赏 , 情感欣赏 , 理智欣 赏。 1 9 3 4 年丰子 恺 理学 的研究 , 说明 中国音乐心 理学发 展进 来, 很 多研究主要 围绕知 觉和操作 及其关 发 表在《 中学生杂 志》 上文章 《 音 乐之用 》 , 入 新 的时期 , 以本 土为 主 、 古今 中外研 究 系。音乐时间知觉研究领域 内I l 勺 最新进展 介 绍音 乐在 保健 治 疗 中 ,劳 动生 产 的价 整 合 、 实证 方 法与 理论 建构 结合 、 文化 与 主要 有四个方面 : 1 . 音乐 中时间模 式的知 值 。1 9 3 7 年铁 明、 邹敏 连载在 《 音乐教 育》 心 理研 究综 合 、应用 和跨 学科 研 究 的汇 觉, 主要 对节奏 等时 间模 式的形成 机制和 的《 音乐 教育心理 学》 , 系统 介绍 了国外 的 合 , 开创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全新局面 。 编码 方式进行探讨 ; 2 音乐中时 间模式 的 音乐 教育心理研 究成果 , 1 9 4 0 年 江文刊载 参考文献 操作 , 即计 时 , 主 要讨 论音乐 中普 遍 存在 在 《 中 国文 艺 》 的 论文 《 “ 作曲” 的美 学观 【 1 刘沛. 音乐 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M】 . 的计 时偏 差的含义及其理论解释 ; 3音乐 察 》 ,谈到 了作 曲的无意识 、神秘 性和灵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4年 . 时间模式 中知觉和 操作的联结 , 即知觉和 感 , 及 许多名家作 曲情况 、 原动 力 、 技术上 【 2 】 马达. 音 乐教 育科 学研 究方 法 【 M】 . 上 操 作的交 互影响 ; 4 内隐知识和 内隐学 习 困谁 、 灵感的 由来 、 音 乐作品产 生过程 等 。 海: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5年. 音乐时间知觉 中的作用 。 1 9 4 6 年 朱光潜 的 《 文 艺心 理学 》 中也 涉及 【 3 ] 周世 斌 . 音 乐教 育 与心理研 究方法【 M】 . ( 二) 音 乐认知神经科 学的研 究 到 音乐心理 学 , 介 绍西方音 乐心理 学研究 上海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 2 0 0 5年. 音乐 心理 学的发 展 出现 了 向脑神经 中的有 关 音乐情 感 体验 、 音乐 想象 、 听众 【 4 】 周世斌 、 宫正主编. 国外音 乐教育文献选 科学延伸的明显趋势 。 1 9 9 8 年美 国纽 约的 反 应 , 音乐与生理的 关系 。 读与 分析 【 M】 . 上 海 :上 海音 乐 出版社 , 0 0 7年 . 1 9 4 9年到 本 世纪 末是 我 国音乐 心理 2 家 出版 社 出版 了一篇 名 为《 音乐 、 思维 转型 ” 时期 。此学科逐步摆脱依附在 【 5 】 【 美】 特 里斯 ・ M・ 沃 尔克著 , 田林译 . 音 乐 和大脑 》 ,副标题 是 : 《 音 乐神 经心理 学》 。 学的“ 作者 多为 音乐 界 以外 的脑神 经 科 学和认 其他 学科 , 明确 自身研 究 对象 、 方法 及新 教育与多元文化【 M】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 2 0 0 3 . 知科学研究者 。 这些研究主要是 基础 性的 的领 域 。其 中出现 一大 批专 著 和学 术论 出版 社 . 为2 l 世纪 的“ 整合” 奠定 了基础 。 【 6 ] 【 美威廉 ・ M・ 安德森 、 帕特里夏 ・ 希汉 ・ 坎 探索 。 如诗文和音乐的节奏在脑半球 中的 文 , 1 9 5 8 年到 l 9 6 3年 的 吉 联 抗 辑 译 的 贝尔编 , 曹水 清、 刘k o n g等译 . 音 乐教 育的 控制区域定位等 。 还有音乐心理 学研 究的 代表 性文 献 《 音 乐心 理 学手 册》 第 二版 中 《 孔子 、 孟子 、 荀 子论乐 》 、 《 乐 记译注 》 、 《 吕 多元 文化 视野 . 【 M】 西安 : 陕 西师范大 学 出 2 0 0 3 . 的“ 神经音乐研 究 : 文献评述 ” 。 氏春 秋音 乐文 学译 注 》 等 著作 , 其资 料 之 版 社 。 7 】 胡德 海. 教 育理念 的 沉思 与言说 【 M】 北 美 国加利福 尼 亚大 学欧 文 分校 学 习 丰 富为研 究古 代音 乐心 理 学思 想提 供 了 f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 2 0 0 5 与记 忆神 经 生物 学研 究所 的戈 登博 士 及 方便。5 0 年 代的前苏联音乐 学家的《 音 乐 京 : 其 同事 , 基 于原理的 内在 神经语 言语法 和 美学论集 》 也 为我国音乐 心理学 研究提 供 [ 8 】 黄济、 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M】 北京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1 9 9 6 . 模型 , 提出皮质信息的对称概念及其与皮 了信息 。 质信 息中音乐结构 之 间的关系 , 运用脑 电 1 9 8 0 年后 , 我 国音乐心 理学的研究 空 【 9 】 《 中国音乐教育》 杂志编辑部编. 音乐教 2 0 年研究 特点如下 : 第一 , 研究 队 育的国际对话【 M】 . 北京 : 人 民音 乐出版 图、 磁 共振 成像 、 正 电子发 射层 描 和功 能 前活跃 , 2 0 0 7 . 性磁共 振成像 等探测技术 , 以 及人和 动物 伍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自 1 9 8 0 年来 , 参 社 。 的行 为 、 认 知 实验 等研 究方 法 , 发 现所 谓 于 到国 内的音 乐心 理 学研 究 同仁 的人 数 【 1 0 】 伍 国栋. 民族音乐学概论【 M】 . 北京: 人 1 9 9 7 . “ 莫扎特效 应”并对其进 行脑 成像技 术的 逐渐增 多并形成 不可轻视 的研究 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156
摘要:音乐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发展较晚的学科,西方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形成和建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比较中国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历史,找出适合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特点;比较
音乐心理学是音乐学、音响物理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广泛吸取了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发生学、数学、遗传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不同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

尔后,历代的乐论、哲学、美学论著及其它史书中,都有不少有关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真知灼见。

尽管这些思想并不系统,多采取描述、观察、内省的方法论述,缺乏严密的科学实验论据及准确的分析,并带有伦理学的色彩,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对现在的音乐心理学发展仍有影响。

首先,十分关注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在他们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音乐的和谐程度与人的身心的关系,音乐对人的机体的调节,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影响人的情绪的特点以及音乐对人性格塑造的作用等问题。

其次,对听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探索。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已经涉及听觉审美感受与音乐的关系、听觉感受的声音范围、不同的声音产生的不同反应、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听觉差异、人的听觉个性差异等问题。

再次,对音乐中情感体验、想象、领悟等心理要素的描述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中有关审美活动中的通感现象的生动描述,以及对审美主体心境与客体的分析尤其值得重视。

中国音乐心理学科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的传入。

当时有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儒略的《性学粗述》、毕方济撰写的《灵言蠡勺》等用中文写的介绍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书。

此后,不少西方心理学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心理学后回国创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会和出版了国内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促进了国内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活跃、成果纷呈的阶段。

这也是国内音乐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的开始。

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该学科在国内兴起,音乐心理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屹立于国内学术界。

二、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音乐心理学思想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对音乐心理学的探讨同样不具备学科性,主要探讨音乐的生理、心理功能与听觉心理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多是观察与内省,但内容丰富,不乏独到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探讨了声音的感觉,并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弦长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探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的不同听觉感受。

其次,研究了音乐对人精神的净化作用,认识到音乐有塑造人的心灵美感与影响人的性格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并且研究了不同的调式和人的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再次,涉及到音乐听觉心理方面,认为音乐的感知觉是基本的,是进一步领会音乐的基础;以及音乐欣赏的心理机制,如联想、记忆等功能。

而西方音乐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始于德国的科学
家赫尔姆霍茨于1863年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一书,他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复合音与单音的知觉、协和音与非协和音的性质,提出听觉共鸣说之后,音乐心理学便结束了前科学的状态,与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各种科学实验的客观标准与数据,校正及补充了观察、内省、推测等方法得出的各种结论,使这一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更高的层次。

随后构造派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比较与反思
无论是中国的音乐心理学还是西方的音乐心理学,都具有开端早的特点,并且在时间上比较相近,西方只是略微晚些。

当西方正式建立音乐心理学学科时,而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世纪末的孕育期,还尚属哲学范畴,仍缺乏独立的学科品格。

通过以上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和西方音乐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早期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依赖西方的理性科学。

首先,在起源上,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开端甚至远于西方一二百年,远及公元前七八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

其次,中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比较广泛。

从事音乐心理学探索的人出现在各个层次。

但是,在内容的细分上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虽然在对待情感、审美、音乐欣赏的作用等方面中西方偏于一致,但在西方的音乐心理研究中有对音乐心理从物理或数学方面的探讨,更偏重于理性和实践。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中西文化古代都使用了观察和内省。

虽然研究方法一样,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东方注重感受,西方注重理性,因此在研究方向和层次上产生了不同。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音乐心理学自有其体系,主要特点是在漫长的古代受文化传承的影响,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散漫不成体系,研究方法始终以内省为主。

这也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方式——私塾有关系。

维持了漫长的二千年的传承方式后,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来,并逐步形成学科体系。

两千年来中国古人在音乐心理学上的探讨开始只是用来作为追根逆源的论据,但是,并不代表这份资源可以被忽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必须随着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亦步亦趋。

吸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建立起中国自身的音乐心理学体系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

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音乐心理学经历了起,承、转、合四个时期,已经逐渐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严谨的学科研究体系,参与研究的人员队伍逐渐壮大。

通过我们对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将来的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应该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结合,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成果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使之内容更加理性化,学科化,使中国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学科研究道路。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1989.[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走、承、转、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0.(3).
[4]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人民音乐[J].人民音乐.2002.(7).
作者简介
鲁恩雄,音乐学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对中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比较
鲁恩雄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466000)
教育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