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浸釉的方法与技巧doc
2019-2020年九年级美术上册《陶艺》教案1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美术上册《陶艺》教案1 新人教版教材分析陶文化教育融合多种教育于一体,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灿烂历史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内容。
本课是以探索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陶艺的独特美感与魅力,在陶艺创作中,学习制作技术,力争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个性鲜明的陶艺作品。
教学目标1.结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努力以创作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2.重点学习与陶艺创作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感受陶艺创作的特点和乐趣。
3.运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多种陶艺创作方式表现自己的创作。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拉坯成型的几种基本技法。
运用基本技法创作一件作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你喜欢陶艺作品吗?你知道它是怎样做成的吗?陶艺作品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
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
三、讲授新课下面教你几种制作方法!纷纷表达自己的喜爱程度将学生带入议论的氛围中对第一课的知识点做一些复习与铺垫第一种拉坯成型(以碗为例)制作过程揉泥1.揉泥靠全身的重量向下压。
左手提起泥团,翻卷,右手推压,有节奏地重复提起、翻卷、推压的动作。
2.注意泥团已形成螺旋线,慢慢重复这些动作。
中心形成的小洞在继续揉练中就会消失。
3.随着揉练的进行,慢慢形成圆锥形。
拉坯成形1.双手将泥团用力向下摔在转盘上,尽量摔在转盘的中心。
用水润湿泥团和双手。
2.右手用力由上向下压,左手用力向泥团中心推。
重复一遍,然后向上拔柱。
3.当泥柱达到适当的高度,不用移开双手,用双手大拇指放在泥柱的顶端定出中心。
拇指互相保持水平,规整泥柱的上部。
4.开始拉碗。
抬起左手拇指,其它手形仍然保持原来的姿势。
5.开孔后,往里边加点水保证润滑。
第十章釉料制备及施釉.

③晶体着色剂,指的是经高温合成的尖晶石型,钙 钛矿型氧化物及柘石榴型、榍石型、锆英石型硅酸盐。
其他辅助剂 为了提高釉面质量、改善釉层物化性能,控制釉
浆性能(如悬浮性,与坯体的粘附性)等常加入一些添 加剂。
影响熔融温度的因素
化学组成 细度 混合均匀程度 烧成时间
2. 釉的粘度与表面张力
在成熟温度下,釉的粘度过小,则流动性过大,容易 造成流釉、堆釉及干釉缺陷;
釉的粘度过大,则流动性差,易引起桔釉、针眼、釉 面不光滑,光泽不好等缺陷。
流动性适当的釉料,不仅能填补坯体表面的一些凹坑, 而且还有利于釉与坯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中间层。
(1)热膨胀系数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 因釉和坯是紧密联系着的,对釉的要求是釉熔体
在冷却后能与坯体很好的结合,既不开裂也不剥落, 为此要求坯和釉的热膨胀系数相适应。
一般要求釉的热膨胀系数略小于坯。
(2)中间层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
中间层可促使坯釉间的热应力均匀。发育良好的 中间层可填满坯体表面的隙缝,减弱坯釉间的应力, 增大制品的机械强度。
釉的基本特点:
•釉层的性质和玻璃有许多相似之处。
•由于釉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组成较一般的玻璃 更为复杂,而且其结构又受烧成条件的影响,烧后的 釉层中总还保留有一些异相颗粒。
•釉不是单独使用的材料,而是粘附在坯体上的“外 衣”;要求其性能和坯体相适应;高温下,釉料还会 和坯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反应。所以,釉层的组成、显 微结构与性质各方面又和玻璃有明显的差异。
差的产品施釉。
喷釉法 是利用压缩空气将釉浆通过喷枪喷成雾状,使之
粘附于坯体上。 釉层厚度取决于坯与喷口的距离,喷釉的压力和
陶瓷的施釉

陶瓷的施釉一、釉的概念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一层很薄很均匀的接近玻璃的物质。
二、施釉的概念施釉是将深度一定的釉浆,即悬浮在水中的釉料,利用压缩空气喷到生坯表面上。
生坯很快地吸收湿釉中的水分并形成一定的较硬的表面。
在烧成后的制品表面就形成300到400微米厚度的釉层。
三、施釉步骤1、制釉(分为白釉和色釉两类进行说明)(1)白釉高档的豪华卫生陶瓷产品,已经有了使用锡的氧化物的釉面配方;中低档产品釉的配方中使用了硅酸锆。
使用专用的预混原料,锡熔块釉只需与水混合并加入到原料中。
粒度一般控制在10微以下,颗粒占65%~75%。
当烧到“70~1230℃时,就玻化而形成白釉,几乎可以不考虑缩釉。
这是所用的釉面配方之一。
第二种配方,锆乳浊釉。
要将釉料球磨至粒度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占到75%~85%,才能在1150~1230C温度范围内烧成时,形成比较好的釉面。
乳浊剂费用较低,但准备费用较高,更重要的是,因为颗粒细小,有约3%的产品易发生缩釉缺陷。
这就需要有较好的生产条件。
若其中90%~100%的产品可以卖到标准价格,使用硅酸锆则比较经济合理:若需重烧,考虑到一般重烧损失及费用,就不够经济了。
而第三种釉可以在原料消耗和生产工艺之间达成折衷。
它需要球磨几个小时,使70%~80%的颗粒小于10微米。
考虑产品的外观要求,上述原料都必须经过充分的烧成,而且要达到同样质量。
由于每种成分都经过严格测试,在产品经过窑炉烧成后,就能够获得理想的釉面。
釉浆必须至少一个月测试一次,即将釉浆喷到两个经过标准干燥的、未经烧成的测试片表面。
然后在实验室的窑炉中烧成,这种窑炉可以使其中一个试样升温到1250℃,另一个(放在窑炉尾部区域)则升温到1150℃,分开进行测试烧成。
烧成膨胀率也必须一个月测试一次,并与坯体进行比较。
(2)色釉彩色制品价格较高,而且也比白色制品畅销。
但由有色原料制备色釉要比制备白釉贵得多。
因此在喷釉时,应严格控制釉层的厚度,这就需要有一个灵敏度高的控制系统。
第10章_釉料制备及施釉

引入0.02mol烧滑石 剩余
引入013mol烧氧化锌
剩余
引入0.10mol高岭土 剩余
引入0.23 mol烧高岭土
剩余
引入2.26 mol石英 剩余
CaO
0.56
0.56 0.56
0
MgO
0.06
0.06
0.06 0.06
0
ZnO 0.13 0.13
Al2O3 SiO2
0.58 4.5 0.25 1.5 0.33 3.0
0.13 0.33 3.0
0.08 0.13 0.33 2.92
0.13
0
0.33 2.92
0.10 0.20 0.23 2.72
0.23 0.46
0
2.26
2.26 400
3.计算各原料用量
原料
摩尔数
钾长石
0.25
石灰石
0.56
烧滑石
0.02
烧氧化锌 0.13
高岭土
0.10
烧高岭土 0.23
石英
5.其它辅助剂 提高釉面质量(光泽,白度,乳浊度)、改善釉层物化性能、
控制釉浆性能(釉浆悬浮性,粘附性)等。
33
二、釉用原料
1.引入SiO2的原料 2.引入Al2O3,选用优质高岭土,一般粘土用量在10%以下。 3.引入Na2O、K2O的原料 主要是钾、钠长石,K2CO、Na2CO、KNO3、NaNO3等化工原 料仅在某些熔块釉中部分地采用。 4.引入CaO的原料。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等碳酸盐。 5.引入MgO的原料,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等,采用菱镁矿时, 用量不宜超过6%,否则产生缩釉缺陷;滑石一般煅烧后的使用。
41
2. 熔块釉的配方计算 ❖熔块的配置原则:
吉州窑器的施釉方法

吉州窑器的施釉方法
吉州窑器的施釉一般采用3种方法:即浸釉、吹釉和洒釉。
主要是浸釉法,即用手倒拿着底部浸入釉中,因此,器物底部常无釉。
另2种施釉法则在浸釉器物上再吹上或洒上别的颜色釉。
吉州窑瓷施釉较厚,古瓷釉面光润细腻,有一种温润之光。
作伪者常用兽皮或浸油软布来进行抛打,以使其出现温润之光。
但用兽皮擦者,在放大镜下可见无数细小平行的擦痕;而用油布擦者,在摸触时会有一种油腻感。
还有用稀酸处理来去掉浮光的,但这种器物釉面发涩、呆板,没有古器所应有的包浆,而且在放大镜下可见到酸腐蚀的痕迹。
最主要的一种鉴识釉面方法是:吉州窑器一般均是出土器。
因南方气候潮湿,泥土中含酸量多,造成其出土器的土锈一般表现为在其釉面上出现明显的结壳现象,犹如皮肤上弄伤后在修复时所结的痂盖差不多。
这种结壳的现象,仿品较难做出或做像。
此外,吉州窑器的胎釉结合不是很好,釉面多数会出现开片,放大镜下看,开片中应有土浸之痕。
仿品有时也可做上开片,但这种假开片,一是开得不自然,二是很难做出开片中的土浸之痕。
吉州窑的釉是低温铅釉,经过几百上千年时间,釉内的铅会有部分析出,放大镜下可见点点锡光。
仿品是很难做出这种锡光的。
以上这些,是鉴识吉州窑釉面的一些重要特征。
凡釉面无结壳现象,又无开片和点点锡光者,须小心对待。
几种常规的施釉方法

几种常见施釉方法釉是玻璃态物质。
由熔融状态硬化成一层薄膜附着在坯体表面。
当熔融时,与坯体互相发生作用,生成中间层。
釉有透明釉和不透明釉,白釉、颜色釉等。
它的熔融温度比坯体熔融温度低,但釉的熔融温度高低也有不同:大抵瓷器釉的熔融温度高,陶器釉的熔融温度低。
高温釉的硬度要比低温釉的硬度大。
就它的化学成分而言,高温釉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较少。
用石英、长石、方解石或大理石、碳酸钡、硝石、硼砂、氧化铅等,大抵要将部分原料先作成熔块而后配制。
釉的原料与坯的原料原无差別,不过釉的熔融温度较坯的熔融温度低。
釉中须多用熔剂原料,或另加熔剂原料,因此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質会发生差异。
因釉是熔在坯上,它们两者的膨胀系数要相同,或相接近。
若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则烧成后釉会发生裂缝,反之则釉会发生剥离现象。
在坯体上施一层釉,不但能使瓷面光滑、明亮、美观,而且还可以起到不透水,不透气,防大气侵蚀和耐热作用。
起到增加介电强度及化学稳定性的良好效果。
并且还可以防止沾污坯体,即便沾污也很容易用洗涤剂等洗刷干净;同时釉与坯体起作用,使釉和坯体成为整体,提高胎的机械湿度。
但假如釉选配得不恰当,反而会降低坯体的机械性质和耐热性质。
如日用陶瓷施釉主要用于防污,防透水,便于洗涤,增加耐用性等;建筑陶瓷施釉主要用于防污和增加美观等;艺术陶瓷通过施釉可以表现出作者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卫浴陶瓷施釉主要用于增加白度和防污。
施釉是陶瓷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艺。
在施釉前,生坯或素烧坯均需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以除去积存的污垢、油渍等污物,增强坯件表面吸附釉浆的能力。
清洁处理的办法,可以采用压缩空气在通风柜内进行吹扫,或者用海绵浸水后湿抹,或者用排笔蘸水洗刷,然后干燥,使含水率低于2%,方可进行施釉。
7.1.3.1 釉浆施釉法釉浆施釉是传统的施釉方法,它是先将釉用原料按一定配比加水研磨成釉浆,然后根据器形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将釉浆加到坯体表面。
浅析陶瓷装饰技法

浅析陶瓷装饰技法陈玲;彭静【摘要】陶瓷装饰技法是借鉴和发展传统装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念和工艺技术,在多元化的装饰技法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当代审美与趣味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主要阐述了陶瓷的各种主要装饰技法的工艺表现方法、特点及制作注意要点.这些装饰技法和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它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艺术语言和综合表现力.【期刊名称】《陶瓷》【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陶瓷;装饰;现代陶瓷;技法【作者】陈玲;彭静【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艺术设计学院武汉430064;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2陶瓷装饰技法是在借鉴和发展传统装饰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念和工艺技术,在多元化的装饰技法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当代审美和当代趣味的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技法是陶瓷创作中的一部分,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烧制前的生坯上进行装饰(如:釉下彩、剔划、透雕、刻画、粘贴、印压、颜色釉、绞泥、剪纸等);第二类是在烧制过程当中完成装饰(如:还原焰烧制、氧化焰烧制、乐烧、盐釉烧、熏烧等);第三类是在已经烧制好的作品表面装饰(如:釉上彩、低温色釉等)。
其主要是在高温烧制好的陶瓷制品表面采用低温化合物配制的釉上彩料,用毛笔、橡胶皮以及一些特殊工具绘制纹饰,再经780℃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
因所绘制的纹样在烧制好的陶瓷表面,故称为“釉上彩”装饰。
釉上彩装饰的品种较多,有新彩、粉彩、斗彩等。
釉上彩色彩较鲜艳,饱和度高,在烧制后可获得丰富的色彩效果,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像绘画那样任意涂画,也不会因烧烤后色料挥发而变色。
而一般陶瓷的釉上彩只用于“新彩”装饰。
明清时期新彩颜料主要从外国进口,又称“洋彩”。
现代陶瓷常用新彩在烧制好的作品上进行装饰,其装饰手法大致可分为勾勒、平涂、渲染、写意等,而这些装饰方法又可在同一件作品中同时交换使用。
【技术】釉面砖常用施釉方法及出现缺陷原因及解决方法

【技术】釉面砖常用施釉方法及出现缺陷原因及解决方法釉面砖常用施釉方法及出现缺陷原因及解决方法王银川/文目前,外墙砖、内墙砖、仿古砖、抛釉砖、喷墨渗花砖等产品在生产时都有一道施釉工序。
釉料质量控制和施釉工艺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
一般施釉工艺会根据坯体的性质、尺寸以及生产条件来选择施釉的方法和釉浆参数。
当前陶瓷砖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淋釉法、喷釉法、甩釉法。
一、淋釉法淋釉法是将坯体放在运动的输送带上,使釉浆通过淋釉器均匀分布流向坯体,使坯体表面黏附一层薄薄的釉料。
这种方法及其所用设备简单,釉面光滑平整,没有皱纹,但坯体四周往往有釉浆黏附,必须除掉。
淋釉法又分扁缝式淋釉和钟罩式淋釉、1.扁缝式淋釉所谓扁缝式淋釉法(又称鸭嘴式淋釉法)是釉浆从淋釉装置的扁平缝隙中流出,形成一条釉幕,坯体经过时即被淋上一层釉。
用此法施釉,可通过调整釉幕厚薄、釉浆浓度及传送带速度来获得所需厚度的釉层。
这一设备特别适应于均匀施釉、釉浆比重相对较小(1.40-1.45)的二次烧成砖的施釉。
扁缝式淋釉法出现沟纹缺陷的原因及处理办法:(1)由于流出板弯折变形或者平行度缺陷引起。
处理方法:整体更换。
(2)由于堵塞引起的沟纹。
处理方法:可在槽内做一个螺旋桨片决解,或停机进行清洗。
若仍以一定的频率出现,则应检查过滤网。
(3)有釉料增厚引起的沟纹,沟纹在内部可以使用一个叶片,在外部可用一块海绵,如果仍不起作用,则需停机清洗。
(4)若沟纹出现在与砖行垂直的方向上,则可能是淋釉装置震动或者输送设备运行不均等原因造成。
处理方法:找出震动原因处理,另外扁缝出口与坯体间的距离约3-4cm,不宜过大。
(5)在釉面上产生不规律或不均匀的沟纹。
主要是由于釉浆过稀及釉料中有气泡所致。
因釉浆过稀引起的沟纹,可以通过缩小出口狭缝和减少施釉量的办法来消除;对于气泡引起的,若不能在原装置上决解,则应使釉浆流到一斜面上,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涡流。
2.钟罩式淋釉钟罩式淋釉机由固定架将钟罩悬吊在砖坯传送带上方150mm左右处,釉浆经供浆管流到釉碗内,并保持一定的釉位高度,从釉碗和钟罩之间长方形扁口中自然流下,在钟罩表面上形成一弧形釉幕流下,当坯体从釉幕下通过时,坯体表面就黏附了一层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浸釉的方法与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手工陶艺青瓷施釉方法中的浸釉法,通过阐述釉的定义作用、浸釉的基本方法与过程、浸釉的技巧与心得等。
经过论证及实际工作操作得出浸釉法的关键在于釉子的浓度掌握及浸釉的手法,论证了浸釉法是在实际生产中效率最高的施釉法,用此法生产的陶瓷质地最为均匀。
关键词: 浸釉施釉陶瓷浓度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的制作工艺基本分为:淘泥、摞泥、拉坯、修坯、捺水、素烧、施釉、烧窑、成瓷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施釉,釉就是陶瓷的衣服,选什么釉、用什么方法施釉、施釉的技巧等都决定着陶瓷的质量。
一、釉的概念及作用
釉是什么?釉是陶瓷表面那层晶莹通透的“玻璃”层,是陶瓷的霓衣云裳!
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一层很薄很均匀的接近玻璃的物质。
釉层形态与玻璃的相同点非常明显。
涂在陶瓷器表面的釉料看上去不过像抹在墙上的石灰浆,但经过窑炉的加温,釉料渐渐熔融,并发生化学和分子结构的变化。
当温度下降时,陶瓷器的表面就响着了一层玻璃质层,陶瓷的面貌也为此焕然一新,像丑小鸭变成美天鹅。
釉不
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装饰层,也是陶瓷坯体的保护层;而且对陶瓷器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当然它还使陶瓷便于清洗,不被灰尘污染。
釉不仅可以改善陶瓷制品的技术性质和使用性质,提高制品装饰质量,及机械强度,防止渗水和透气,赋予制品平滑光亮的表面。
而且可以增加制品的美感并保护釉下装饰。
釉的致密性使得坯体的强度增加,氧化程度减弱,从而延长了陶瓷寿命。
釉的种类很多,其中青釉是中国瓷器著名传统颜色釉。
亦称“青瓷釉”。
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
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
在还原气氛中烧成。
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
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
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
二、施釉的基本方法—浸釉
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
施釉又称上釉、挂釉、罩釉。
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
古陶瓷的施釉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喷釉、轮釉等多种。
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
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方法之一,也是在工作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浸釉又称蘸釉,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原始瓷器上。
这一时期的釉浆,悬浮性得到明显改善,开始采用浸釉工艺。
浸釉,顾名思义就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
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古代是徒手操作,往往要浸两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层看上去较薄,通常称为护胎釉。
对于大多数器物来说,内外釉多同时浸,一次完成。
它不但需要有较高的坯体强度,而且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
明清以前瓷器多用此法加釉,用浸釉方法施釉的器物,一般在器物底部留有握器部位未施釉的露胎痕。
器物上的釉汁往往不到底足,上部有釉而下部露胎。
三、浸釉的过程
素烧过的坯体首先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是否有裂痕及破损,在上釉前是否乾净,若是坯体表面有积聚的灰尘、或油污,必须先加以清除,以免造成釉面卷缩的现象。
然后在完整及干燥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补水,补水所用的海绵或排笔要先洗净,在充分排除水分后才可以进行补水。
用保持使用干净的水,在补水过程中要经
常清洗补水所用的笔。
补水完毕后要再干燥一段时间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在这期间要保持坯体的干净。
釉浆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摇匀或搅拌。
保持釉浆的纯净,不互相混杂。
浸釉的速度要快,防止坯体软塌,釉层厚度在0.5毫米左右。
使用水蜡涂抹坯体底部,以大拇指和食指卡住坯体口缘及底部,以舀水的姿势将坯体斜斜的浸入釉浆,约2至3秒后浆坯体循原弧度抽离,以手指沾釉补上没有釉的部分,用湿海绵清理底部的釉,将完成上釉的坯体置于通风处干燥。
坯体在施釉过程中吸水过多应停止操作施釉、补釉、刮底等工序。
釉浆饱和度要适中,不宜过稠过稀。
浸釉完毕后要刮底。
四、浸釉的技巧
施釉包括了“选用什么釉”以及“用哪种方法施釉”这样两个问题。
因为不同的釉,不仅颜色各有区别,还有厚与薄、透明与乳油、有光与吸光之分,相同造型的陶艺,如果施用的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加之要考虑釉和胎泥的收缩性、烧成温度是否相符,选用什么釉是很有挑战性的。
同时,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也很关键,不同的施釉方法,有的使釉呈现匀净、光洁的效果,有的使釉富于变化和流动感。
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浸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仔细的将釉浆搅拌均匀,因为釉药中的某些成份,如石英(天然產二氧化硅[SiO2])等,容易比其它物质先行沉淀,并在釉浆底层结成硬块,使得釉药无法烧出原有的色泽与效果。
2、保持釉浆的固定浓度,
一般说来,釉和水的比例约是45:55。
若是釉浆过浓,可直接加水稀释,但当釉浆过稀时,不可直接倒去部份釉浆,而是应先将釉浆静放一段时间,等釉药自然下沉后,再将上层的清水舀去多余的部份,再行搅拌。
3、坯体底部的釉药,应去除干净,否则,在釉药烧熔时,会黏在耐火板上。
通常的方法,是在上完釉之后,等坯体已充份吸收釉药,而附在坯体的釉浆也不在黏手之际。
可用单手提起坯体(若是坯体太大时,可请人帮忙,或是在工作台上置一块海绵,将大坯体倒置其上,有了海绵保护,坯体口缘的釉药才不致受损),另一手使用平面刀片轻轻的刮去坯体底部的釉药,然后再用湿海棉将刚才刮拭的部位,擦拭干净。
4、如果在上釉前,先于坯体的底部,浸上烧熔的石蜡,或用笔涂上水蜡。
利用蜡、水不相溶的原理。
产生防釉的作用,亦不失为防止底部有釉的一个好办法。
5、一些特殊的釉,一定要用专用的土来做坯,比如开片,开片就是坯釉收缩不同步,就是釉的收缩率略大。
6、烧出来的陶瓷出现釉开片现象,这是由于釉子与泥料收缩浓度不一致造成的开片,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施釉前将釉子的浓度由原来的0.6调至0.45烧出来的陶瓷色泽质地均为上乘。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已较普遍用浸釉法上釉,浸釉法上的釉层厚而均匀,1958年在南京电力学校发掘的甘露元年东吴墓出土的一对青瓷羊,就是用浸釉法上的釉,这样对陶瓷的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由于浸釉法的效率是最快的,所以此法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在现代的仿制生产中多采取此法。
参考文献:
《日用陶瓷工艺学》李家驹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陶瓷釉配制基础》景德镇陶瓷学院祝桂洪等编译轻工业出版社《现代陶瓷色釉料与装饰技术手册》俞康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釉及色料》(日)素木洋一中国建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