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合集下载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湿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

然而,湿地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其中包括城市化、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为了保护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由其独特的地理、水文和生物环境所决定的。

湿地中的水体、湿地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其中包括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

湿地不仅是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等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许多其他陆生动物和植物的重要繁殖地和避难所。

然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巨大的威胁。

城市化和过度开发导致湿地面积的急剧缩减,许多湿地被填埋和污染,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水污染和气候变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水污染不仅破坏了湿地中的水质,还导致了湿地植被的减少和生物群落的改变。

气候变化引起了湿地水位的变化和植被分布的迁移,这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护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是湿地的生态系统评估。

通过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科学家还通过研究湿地植物和动物的生态行为和适应策略,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和维持机制。

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不仅包括理论和实验研究,还包括保护策略和管理方法的研究。

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其中包括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为了确保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维持,还需要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

科学家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保护湿地的生态意义

保护湿地的生态意义

保护湿地的生态意义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防止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气候调节三个方面探讨保护湿地的生态意义。

湿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其中包括许多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为这些物种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湿地还承担着重要的孕育和迁徙场所的功能,许多候鸟每年都会选择在湿地停歇和繁殖。

保护湿地可以保护这些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湿地对于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良好的水文功能,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

湿地可以起到调节洪水、滞蓄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

湿地通过吸收和储存雨水,减缓了洪水的峰值,起到了缓冲作用。

湿地还可以滞蓄水源,保证了周边地区的水源供应。

同时,湿地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保护湿地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维护地区的水环境质量。

湿地对于气候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中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了固碳的作用,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此外,湿地还可以调节地区的气温和湿度,形成适宜的气候条件。

湿地可以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提高周边地区的湿度,减缓气温的上升速度。

保护湿地可以维护地区的气候稳定,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和调节气候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保护湿地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保护许多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湿地具有良好的水文功能,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起到调节洪水、滞蓄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

湿地中的植物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起到固碳的作用,减缓气候变化。

保护湿地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湿地资源。

淡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淡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淡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淡水湿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这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淡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水资源净化、水位调节、抵御自然灾害等功能。

同时,湿地也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仅关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一系列活动的威胁和破坏。

过度使用水资源、湿地的填海造地和垦殖以及人类活动的污染等都对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些活动导致湿地的退化、水质恶化、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的下降。

三、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淡水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制定合理的湿地保护政策和法规:政府需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这将有助于控制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常态化监测和评估。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湿地生境变化、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并为相关决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这将有助于减少非法捕猎、滥捕滥猎和非法采矿等行为,增强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4. 实施湿地恢复与修复项目: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湿地恢复与修复工作。

这包括水系的修复、生态系统的重构以及物种的人工引种和保护等,旨在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

5.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湿地保护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取国外湿地保护的经验和做法。

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摘要:和森林、海洋并成为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同时,湿地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有毒物质的过滤间接地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谓湿地是指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

包括陆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临时的各类沼泽、泥炭地、咸、淡水体,以及低潮位时6米水深以内的海域。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巨大的。

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

例如,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型。

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

另外,自然界的物种资源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如皮毛、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维系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是地球上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是生物物种的天然栖息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利用压力。

湿地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之一。

首先,湿地对于维持生态稳定至关重要。

它们具有出色的地表水调节功能,能够在洪涝和干旱时期平衡水量。

这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尤为重要。

湿地还可以过滤和净化水源,阻止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此外,湿地还扮演着大自然中碳储存的重要角色。

湿地可以吸收和存储大量的二氧化碳,对抗全球变暖。

其次,湿地是广大物种生存的天堂。

湿地独特的水文特性和植被类型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

湿地的水域和湿地植被是不少鸟类、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的繁殖和孵化场所。

例如,很多候鸟在迁徙季节选择在湿地中补充营养和停歇,湿地的土壤和植被为不少陆生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

湿地还为许多昆虫和微生物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湿润环境。

但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首先,湿地的物理改变和垃圾污染导致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

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填充和围垦破坏了原有的湿地面积。

此外,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水排放进入湿地会危害生物种群的健康和繁殖能力。

其次,生态系统破坏也导致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过度捕捞和放牧活动破坏了湿地中鱼类和植被的平衡,逐渐导致物种灭绝。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干旱和海平面上升对湿地的存在和物种适应性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一个关键的措施是加强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各国应该立法并加强执法,制定严格的湿地保护法和政策,禁止湿地填充和围垦活动,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建立和管理湿地保护区是确保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国家和政府可以划定湿地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监测和执法,保护湿地和其中的物种多样性。

全球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全球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全球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的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全球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正成为重要议题。

一、湿地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湿地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环境独特,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和资源,滋养了数量众多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鹤类、鳄鱼、大熊猫等,都依赖湿地栖息和繁衍。

湿地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至关重要。

二、全球湿地保护的现状然而,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首先,湿地的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大规模的湿地填埋和改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生长和繁衍的机会。

其次,环境污染也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工业和农业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湿地,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物群落的平衡。

此外,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也对湿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都加剧了湿地的退化。

三、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对策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缺乏意识和理解。

许多人对湿地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认识,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破坏行为难以遏制。

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足。

湿地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然而,由于资源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缺乏协调和合作。

此外,缺乏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也是湿地保护的一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唤起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其次,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协调。

政府应建立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与相关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湿地保护。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而又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的生态环境正面临巨大的威胁。

因此,湿地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湿地保护对维系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湿地是繁育和滋养着各种植物和动物物种的理想栖息地。

它们提供了独特的生境,适合各类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湿地的水域和湿地边缘生态系统为无数物种提供了滋养和繁衍的理想场所,其中包括许多濒危物种。

例如,沼泽湿地是诸多候鸟的迁徙途经地,许多鸟类在这里繁衍繁殖。

同时,湿地还能提供稳定的食物链及物种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确保了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存在。

其次,湿地保护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在调节水流、蓄水和排放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的沼泽地和水生植物能够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提供自然生态净化系统。

这对于当今日益紧缺的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湿地的保护不仅有利于防止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有助于维持水域生态平衡,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湿地保护对于维护碳封存与减缓气候变化也具有积极作用。

湿地中的沼泽和湿地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在土壤中封存碳元素。

根据研究,湿地的碳储存量比同等面积的森林要高出三倍以上。

因此,湿地保护和恢复不仅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

然而,湿地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

过度开发、工业污染、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等都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人类的不负责任行为破坏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一个挑战是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湿地的干旱、水位下降和栖息地丧失,对湿地生物的生存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和恢复湿地。

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确保湿地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

河流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河流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河流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湿地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之一。

它们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许多物种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因此,保护河流湿地不仅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也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

首先,河流湿地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

河流湿地通常具有丰富的水源,湿润的土壤和植被覆盖。

这些条件提供了许多动植物所需的生存环境。

例如,鸟类常常在河流湿地中筑巢,寻找食物和栖息。

一些候鸟甚至迁徙数千公里,将河流湿地作为季节性的栖息地。

此外,河流湿地也为水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条件。

鱼类和两栖动物通常在这些水域中繁殖和觅食。

河流湿地中的淡水和植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庇护所,使得这些水生动物能够生长和繁衍。

脊椎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蜗牛等,它们在河流湿地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除了提供栖息地,河流湿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湿地具有调节水文周期的能力,能够缓冲洪水,并在干旱时期释放水分,维持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湿地还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净化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全球范围内许多河流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湿地破坏等问题导致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保护河流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河流湿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并加强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确保河流湿地受到足够的保护。

其次,需要改善水资源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完整性。

同时,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禁止非法开发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保护河流湿地和增强人们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了解。

只有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河流湿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总之,河流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蒋志刚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62636790 62564680)张明祥博士国家林业局林业规划研究院 84238073湿地的概念“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

我国在加入《湿地公约》以前,人们描述湿地时用得最多的是沼泽。

古人将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称为沮泽,将季节性积水或过湿的沼泽化地带称为沮沼,将滨海沼泽或盐沼称为斥泽。

湿地是一个大的集合概念,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沼泽、滩涂、珊瑚礁,此外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塘、虾池、盐池、稻田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冻土地带到热带都有湿地分布。

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估测,全球湿地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约为570万平方公里,其中湖泊占2%,藓类沼泽占30%,草本沼泽占26%,森林沼泽占20%,洪泛平原占15%。

全世界红树林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珊瑚礁约60万平方公里。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Biodiversity)指地球上生命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及其演化历程和格局。

生物多样性是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现代生物多样性格局是自然进化过程塑造的,同时也日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功能相互依托的生命网络,人类是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种生命形式,如数以百万种计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物种所拥有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几个层次。

景观多样性是一种重复出现的,具有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的区域。

或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00万种至3000万种生物物种。

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也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类自然地理景观,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首先,湿地是一大类自然地理景观,其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湿地景观。

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和人工湿地景观。

此外,湿地还分为季节性湿地和永久性湿地,有些湿地只在一年中的特定季节积水,形成季节性湿地,如澳大利亚北部由于季风雨季形成的大沼泽,南美洲亚马逊河河水泛滥,淹没两岸土地形成的洪泛湿地等。

而大多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湿地是永久性湿地。

不同湿地在景观层面的差异,以及这些景观在时间中的差异构成了湿地的景观多样性。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拥有《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湿地类型。

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湿地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我国沼泽湿地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

我国的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和大运河沿岸的东部平原地区湖泊;蒙新高原地区湖泊;云贵高原地区湖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东北平原地区与山区湖泊。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2个省(区、市)。

滨海湿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岩石性海滩外,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江苏滨海湿地组成;杭州湾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主要河口及海湾有钱塘江-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

人工湿地主要包括稻田、水库、池塘等。

中国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是稻作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

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等。

此外,人工湿地还包括水渠、塘堰、鱼池、虾池等。

湿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较景观低一层次的结构单元。

湿地中有许多生态系统类型。

中国沿海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6大类、30多个类型。

在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每一个有确定边界的沼泽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国内陆2000多个湖泊,每一个湖泊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生态系统。

河流湿地由于流域跨度大,沿流域形成一系列的自然生态系统。

稻田、水库、塘堰等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流水进入湿地生态系统后,其中的营养物质会因为水流在湿地中减缓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湿地植物一部分被湿地动物所摄食,进入动物体的氧化呼吸链或在动物体内沉积,这些沉积在植食性动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可能被捕食动物所利用。

湿地植物死亡后,其残体沉积在湿地中,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缺氧,而植物残体分解缓慢,于是,湿地中沉积了大量的碳元素,故人们称湿地是地球的碳汇。

随水流进入湿地沉积的有毒物质会被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分解,故人们也称湿地为地球之肾。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不停的生态演替之中。

一个湖泊由于入湖河流携带泥沙的沉积和沿岸水生生物残体的堆积,湖泊会逐渐淤塞变浅,演替为沼泽,生物群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河流泥沙和生物残体的进一步沉积,沼泽会进一步淤积,逐步变成陆地,最终,湿地生物群落彻底消失,陆地生物群落取而代之。

湿地的物种多样性湿地是许多生物的栖息生境,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

中国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为湿生、水生生物物种创造了丰富的栖息生境。

中国湿地植被中约有湿地高等植物有225科815属2276种(亚种)。

从湿地植物生活型方面划分,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植物种类;有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共有湿地陆生野生动物25目、75科、724种,其中有271种水鸟,包括亚洲57种濒危鸟中的31种。

全世界有166种雁鸭类,有50种雁鸭类生活在中国湿地上,占全世界雁鸭类的30%。

全世界有15种鹤类,其中9种生活在中国湿地中;中国湿地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

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

此外,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湿地是迁徙鸟类的必需的停歇地。

仅在亚太地区,就有243种候鸟,每年沿着固定的路线迁飞,途径57个国家和地区。

以涉禽为例,每年春秋两季沿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西太平洋三条线路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上万公里迁飞,这些涉禽途中需要在湿地停歇和采食。

中国许多湿地是跨国迁徙的鸟类的停歇地和繁殖地,有的是这些迁徙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

中国湿地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总面积437万平方公里,包括从热带到寒温带的辽阔区域。

境内地势起伏,季风环流强盛,河流、湖泊众多,浅海大陆架宽广,岛屿星罗棋布,自然条件异常复杂,区域差异明显造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栖息的条件。

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发展,也为其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生态空间和诸多有利的自然环境。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列入“巨大多样性国家”的行列。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如下特点:有世界第3丰富的高等植物种类;生物的分布类型多种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有许多特有属、种繁多。

有许多古老的残遗种和新产生的特有种,如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暨豚、水杉、银杏等,其中白暨豚、麋鹿、水杉等是著名的湿地物种。

有丰富的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种质资源,我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水稻的品种达5万个。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样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保障。

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危机。

我国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天然湿地的总面积为3620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

另外,我国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我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需许多地区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也可能分布于多个地区,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组合。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湿地不仅物种众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变化的年代。

全球的湿地面积也在萎缩。

当前,湿地面临空前的压力,一方面,人口增加,人类将目光投向湿地,力图开垦湿地,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湿地的地势低,容易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美国的湿地已经丧失了54%,法国丧失67%,德国丧失57%。

中国丧失的湿地也很多,如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的大片湿地被称为“北大荒”。

上个世纪50年代,政府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垦北大荒,围垦湿地,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但其长期的后果是三江平原大面积湿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此外,沿海地区的围湖造田,使沿海丧失了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