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表 1: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 1950 年 -1990 年)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口(% ) 57 49 43 40 37
城区
就业岗位(% ) 70 63 55 50 45
人口(% ) 43 51 57 60 63
郊区
就业岗位(% ) 30 37 45 50 55
四是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高楼大厦 分布在市中心,市中心又划分为金融、零售、 法律及其他产业相对集中的多个功能区,居 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五是以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为主导。 由于 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 模经济等因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 在市中心, 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 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市转移, 并最终超 过农业人口。 国内学术界
把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0%以上看 作城镇化的起点,由此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 分为 3 个时期。
1.城镇化初期(早期起步阶段:1830 年1865 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早期,也是城 镇化的关键时期。 工业和相关产业在空间上 的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了工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1.实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 化发展模式。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源于经济发 展和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内生动力,较少受 到行政干预等外生因素的干扰。 19 世纪初 期,商业贸易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促进 了东北部的繁荣。 内战结束至 20 世纪 20 年 代,工业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西部成为新的 重工业区和城镇化重心。 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太平洋沿 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 也异军突起。 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规模由小 到大,逐步形成城市体系,进而大规模郊区 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形 态逐步由点状到线状再到面状,无不体现出 内生性特点。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化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要受到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促进尤为重要。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综观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结合美国的实际,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标准,一般把美国城市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初步城市化阶段( 1790—1870年) 、基本城市化阶段( 1870—1940年)和高度城市化阶段(1940 - 现在)。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城市化道路,就是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紧密相联系。
本文试从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探讨。
本人认为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速度快,程度高,成就也是极为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报告是《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以约100万字的篇幅,首次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描述。
首先我们的城市化率偏低,在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巨大瓶颈”。
再者结构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的城市表现出城市结构规模大,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不协调现象。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一、材料来源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并在图书馆找到了许多相关的著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另外,笔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就其定义而言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美国城市化的研究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王旭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文及其它的一些著作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美国城市化研究的状况。
综观期刊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由来已久。
而随着材料的积累和认识角度的不断更新,对于城市化的研究也变的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而微。
由于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早,所以对于城市化的研究相对的起步较早。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在60年代以前有Archie Binns在 1941年出版的《西北部大门:西雅图史话》(Northwest Gateway:The story of the port of Seattle);Auther M.Schlesinger(阿瑟.施莱辛格) 在1941年出版《1878-1898年间美国城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ity,1878-1898)等。
在60年代有Blake Mckelvey(布莱克.麦克尔维)在1962年出版的《1860至1915年美国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1860-1915)及1968年版《1915至1960年间大都市美国的崛起》(The Emergence of Metropolitan America,1915-1960);Charles N.Glaab(查尔斯.格莱布)1963年出版的《美国城市史文献》;David Lavender 1965年出版的《伟大的西部》(The Great West)。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姓名:欧阳世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历史指导教师:郑祖铤20080519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由初步城市化向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过渡,既上承南北战争前初步城市化的成果,又下启大都市区化、郊区化新阶段。
城市化总体上由东北部开启,逐渐向中西部、南部扩展。
各区的城市化并非是平衡发展的,相反,各区带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本文首先对城市化内涵以及城市化标准进行了界定。
定义明晰后,笔者对各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于此时期美国的中西部、西部地区的发展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对于这两个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在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时,笔者分小节探讨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移民等诸多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在肯定工业化巨大作用的同时,笔者着力对城市化观念、城市政策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将无形因素引入城市化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探讨美国城市化。
最后,笔者扼要地从科技、工业、政策等几方面探讨了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并把对美国的分析归结到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上来,以期达到本文撰写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城市化;工业化;观念;政策Abstract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ed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urbanization to basically urbanization. On the whole of the course, it started from the northeast, and gradually expanded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 All of the region were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their ow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 clear definition and standards was given at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ours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ha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is time, the two areas was studied in detail.In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ransportation, immigrat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mpact on urbanization in section. While affirming the role of the great industrialization,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ity and urban policy. The author tried to introduce intangible factors into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o give American urbanizat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Finally,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iscussed. All of the analyses were attributed to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city. That was the ultimate aim of this article to achieve.Key Words: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concept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美国城市化的发展

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在1970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大多数的美国人将住在城市地区,截止到1800年,伦敦拥有100万人,巴黎拥有50万人口的时候,纽约只有6万人口。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走上快速城市化的道路呢?美国有自然资源和辽阔的土地,城市发展中,技术和人口的注入以及开发位知识界的先锋精神,而促进城市发展有三种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它们是:有利的环境、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一种合适的社会组织。
这种组织所提倡的小型家庭体制和新教徒道德准则非常适合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美国人口统计中的大都市概念:1950年以前的人口统计中,城市人口是指住在超过2500个混合地区的人口。
1950年的时候,城市人口是指所有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
这些地区以外,所有的混合和非混合地区有将将超过2500的人口,这些变化在1960年的人口统计中仍然存在。
1960年的时候,在新英格兰州的一些小镇子、新泽西和宾西法尼亚的一些镇区以及其他乡村已由城市化的迹象。
2000年的人口统计特别说明了城市人口指的是居住在城市地区(人口密度≥5万)和郊区城镇地区(2500≤人口密度<5万)的人口。
大都市的标准概念是由预算委员会(OMB的前身)在1949年首次提出,原名称是“标准大都市地区”(SMA)。
这种说法在1959年改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地区”(SMSA)。
在1983年改为“统一大都市统计地区”(CMSAS)和“主要大都市统计地区”(PMSAS)。
在2000年,“核心统计地区”(CBSA)的说法开始流行,指的是“大都会统计地区”。
MSAS一般是少于1百万人口的小都会,CMSAS是超过1百万人口的大都会,如:纽约介于CMSAS 和MSAS之间是PMSAS,华盛顿、巴尔的摩和哈格斯坦—它们属于华盛顿—是CMSAS,CBSAS必须包含大雨或等于1万人口的城市,每个MSAS必须有至少1个超过5万居民的城市和地区。
每个MSAS 地区必须有至少一个人口在1万至5万之间的城市带。
美国城镇化-1修改

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 娱乐;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 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1790-2007年美国城市化进程表
美国城镇化进程
1.城市初始化阶段(1790-1830年) 2.城市加速阶段(1830-1930年) 3.高度城市化阶段(1930年至今)
1、美国早期的城市数量少,当时 有95%美国人在乡村。随着贸易 的繁荣,港口城市控制的腹地越来 越大, 2、1825年伊利运河通过哈得逊 河(HudsonRiver)将纽约和五大 湖地区连接起来,联系五大湖、哈 得逊河、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 的运河网络开通以后,布法罗、克 利夫兰、芝加哥、底特律、米尔 沃基等城市作为重要的批发中心 出现了。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8%,一个独立的城市体系在美国 初步形成。
位于布里奇维尔站台街,建于 1898年。从前门廊可以看到诺 伍德旅馆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位于博伊斯路
位于麦克默里路,1961年被 圣·路易斯·马里兰克教堂买 下
美国城镇化案例
美国小城镇诺伍德的社区发展
小镇建立之后的头50年,是诺伍德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50年,小镇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从建镇初期的 不足2000人剧增至约12600人。工业在这一时期完全取代了农业,原有的社区小型家庭手.工业也逐渐为规模 较大的Y-业企业所替代,印刷、皮革、油墨、纺织、建材等企业在当地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制革业是小镇 历史最为悠久的产业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18世纪晚期。经过近150年的发展演化,诺伍德制革业由仅雇佣少 数制革师傅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多家生产工厂的大型公司,成为‘-3时镇上吸纳工人数量最多的行业之 一。科技进步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小镇工业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这一时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革新 和设备改进纷纷涌现,并且以国家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并应用于生产。此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在 这一时期陆续设立,工业小镇已初具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1690年至1790年这一百年是美国历史上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
第二,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城市中从事商业、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例高。
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口受雇于制造业,5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
可见,尽管当时港口城市以商业中心闻名(主要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贸易),但工业和服务部门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第三,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主。
19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主要分布于东海岸,由于城市人口流量较小,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畜力、风力、帆船是主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
美国独立初期,基于天然河流、人工运河以及铁路的现代运输方式开始出现。
总体来说,尽管本时期城市化还未开始,但殖民地时期美国东海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后期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这些城市大多拥有优良的港口以及富饶的腹地,同时靠近适于航行的河流(如波士顿),不仅成为内陆大宗农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中转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的外溢效应,这里成了商人的聚集地,商人按时聚集于这些城市中的咖啡馆和交易所,讨论欧洲和东印度的市场状况,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2.城市化开始、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1830年—1920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内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以南北战争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内战前(1830年—1865年)和内战后(1865年—1920年)两阶段。
内战前(1830年—1865年)美国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决定城市化,即先有了工业,有了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空间上的集聚才有了城市和产业带的发展,而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
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年—186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十年平均57%的速度增长,城市规模相应增大。
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座,而到1860年,增加到9座。
第二,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以及西进运动,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
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
第三,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分化。
美国早期的工业化导致美国区域经济的首次分化。
工业化之前,国内市场所需的工业晶由城市里的工匠生产,而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化,使得制造业从工匠的作坊转移到非机械化或机械化的大工厂,这带来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巨大增长。
随着制造业向东北部的集中,区域经济的分化出现。
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为38%和32%,而其他地区,这一份额为10%以及18%。
内战后(1865年—1920年)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
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
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
在此期间,美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根据韦斯(1974)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5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从事农业的比例很小。
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
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完成。
第二,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
农奴制度的废除使南部传统农业区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内战以后,南方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人口开始流动,经济日渐活跃。
南部工业化启动以后,便遵循北方城市化的道路继续发展。
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集中。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
第三,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
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大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
第四,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一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第五,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
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3.城市化的新阶段——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美国的郊区化是从城市核心向外自然扩展,其推动力是商业利益和消费偏好,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
另外,美国政府在此期间的洲际公路计划以及住房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化进程。
郊区化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缩小了城乡差别i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衰落。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郊区化开始阶段(1920年—1945年)的特点可用图1说明:其中D x=D0e-bx代表密度梯度公式,表示距城市中心距离变化与产业或人口密度变化的关系。
事实表明,与城市中心距离每增加一单位,产业或人口密度曲线以固定的百分比下降。
公式中参数b表示密度曲线的斜率。
图1是Edmin Mills用上述密度公式去拟合历史数据,得出的1910年—1963年各个时期的密度曲线斜率的变化趋势,可见密度梯度曲线在1920年—1945年间是逐渐趋于平坦的,即在这一时期,人口以及制造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
从图1还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时间比较早,至少在1880年就开始了,而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速度,在1920年—1948年间比较慢,随后加快。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美国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
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
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强调市区与郊区的分离与对立。
但笔者认为,郊区化是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郊区优势日益凸显的条件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其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符合美国郊区化发展现状。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明显(如表2所示)。
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6536人/平方英里,减少,到1990年的3783人/平方英里。
第二,从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变化看(见表3),1950年到1990年,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人口郊区化以及产业郊区化的趋势。
第三,从都市区的数量以及人口分布变化看(见表4),1940年,美国有138个都市区,占美国人口的51%。
但在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335个,其人口份额升至77.5%。
可见,郊区化加速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美国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
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工作地点仍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没有就业和商业功能。
二战后,由于州际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人们的活动空间迅速扩大,美国人口大规模郊区化成为可能。
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二战后,汽车量逐年上升,由1960年的6200万辆上升到1990年的157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增加至631辆。
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发展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改善,促进工业区位向郊区转移。
20世纪2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市内商品运输主要依赖马车,而区际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依靠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