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评估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是否充足、合适, 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思考如何 进一步优化和丰富教学资源。
THANK YOU
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 识结构。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 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与散文诗情感基调相符 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将学生 带入到散文诗的情境中。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出与散文诗主题相关的 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与示范环节
讲解散文诗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
01
简要介绍散文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
项,如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
示范朗读
02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散文诗,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美感和情感
内涵。
分析文本
03
选取其中一首散文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主题、情感、意象
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方法。
教材内外资源链接
将教材内的知识点与课外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和学习 。
网络资源收集与筛选
专业网站资源
从权威的教育、文学网站收集与散文诗相关的优质资源,如名家解 读、背景资料等。
多媒体资源
收集与散文诗内容相契合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 教学直观性和感染力。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 习和探究。
情感共鸣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可能对文本中 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产生共鸣。
3
写作技巧掌握
散文诗的写作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 学生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感到吃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散文诗的文体特点,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写作技巧。
3.培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4.增进文化理解:使学生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艺术魅力,拓宽文学视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5.增强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培养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散文诗的文体特点:通过分析《荷叶》和《母亲》,使学生掌握散文诗的举例:《荷叶》中“荷叶是荷花的母亲”,通过拟人手法将荷叶与母亲形象联系起来,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关联:指导学生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如从《荷叶》中的荷叶形象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敬仰。
-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提高表达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进行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散文诗的创作感到陌生。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指导,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和创作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散文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诗的基本概念、文体特点以及母爱主题的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诗的理解,并尝试了自己创作。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对母爱等美好情感的感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共6篇)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共6篇)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教学设计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PPT演示文稿。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

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芒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例句:(1)“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淘气、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课文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介绍《散文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3)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4)学生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并感受文学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创新思维,在交流和探究中积极学习。

(3)通过精讲和演练散文诗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两者的差别。

问: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

第二步:讲授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由老师详细阐述散文和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区别,让学生对散文和诗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内容涉及: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新增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展现学生欣赏能力在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放一段散文或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后提出意见。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分组散文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特点,交流阅读心得,丰富学生思维。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第五步:精讲散文诗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精讲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培养感恩之心。

3.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感恩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之一。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母爱的伟大。

比如我们学过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2.展示泰戈尔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泰戈尔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生字词:匿笑(nì)、沐浴(mù yù)、祷告(dǎo)、罗摩衍那(yǎn)。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主要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情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2.提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几次嬉戏?分别是怎样的?明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三次嬉戏。

第一次,孩子变成金色花,在母亲做祷告时,把花香送给母亲;第二次,在母亲读书时,孩子把影子投在母亲的书页上;第三次,在母亲傍晚到牛棚时,孩子落到地上,请求母亲给讲故事。

四、精读析文1.提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明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象征着神圣和美好。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了亲情的丰富与多样。

鲁迅先生的《风筝》洋溢着浓浓的手足同胞之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描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散步》勾勒了一个和美的家庭;《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爱的光辉,是难得的幸福与欢乐(正如红莲);远离或失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深切,自己是何等孤单与无助(如同白莲)。

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跟作者、跟母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去分享与珍惜真挚美好的亲情。

在教学中,先由听歌引起学生共鸣——母爱,引出课文,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听读课文、欣赏诗画、聆听音乐等,融入学生朗读、师生探讨交流、小组合作、师生练笔等形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听、说、读、练、思、赏、搜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借此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学情分析有人说,九零后的孩子是自私的一代,他们相当部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关爱,在享受的同时而忽视了父母付出,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

我面对的是一群正需要用感情去感化的农村孩子,他们对语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文中去,不能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第7课《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三、核心素养《散文诗二首》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包含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间亲情,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金色花》《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都以母爱为主题,篇幅短小,却语言凝练优美,内涵丰富,诗意深刻隽永,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学生阅读这些文章,能够加深对母爱的感受和理解。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过现代诗歌,初步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

通过《秋天的怀念》《散步》的学习,学生对于母爱、亲情也有了进步的感受与体会,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要想品读散文诗中所蕴含的深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朗读,品读语句,进一步的感受人间亲情。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金色花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带来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1.了解文体课件出示: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散文诗两篇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篇教学设计枝城中学黄发琴一、《金色花》导入: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

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

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二、走进作家----泰戈尔三、泰戈尔与中国四、词语收集库:读准音:嗅(xiù)罗摩衍那(móyǎn)匿笑(nì)祷告(dǎo)沐浴(mùyù) 并蒂(dì)姊妹(zǐ)梗(gěng) 徘徊(pái huái) 菡萏(hàn dān)辨清形:瓣----辨----辩假----暇---遐----瑕俏----俏----稍五、概述故事六、问题探究:1、②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2、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散文诗二首》教案

《散文诗二首》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两首散文诗和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

《散文诗二首》中的两首散文诗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爱,其中《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引领学生体会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意,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此阶段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重音和停连,且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沛,在分析文本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翻译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理解“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及“门槛”的象征意义。

2、体会两篇散文诗中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认知散文诗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对散文诗的欣赏。

学习侧重点
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两首散文诗的对比阅读,归纳散文诗的基本特点,进而欣赏两首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自读程序
1、导语设计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人们在鸟儿(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叽叽喳喳”的叫喊声中听出了革命先驱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到了革命勇士搏击长空的雄姿,文章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这种
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人们称之为散文诗。

今天我们再阅读两篇散文诗,了解体会这种文体。

2、整体感知——理解,感受结构美
①学生快速默读《记忆》,讨论“记忆所蕴涵着的真谛”。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文中“记忆”究竟指什么?进而初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②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提示“记忆蕴涵的真谛”的。

3、揣摩剖析——悟读,领悟意境美
①轻声阅读“记忆没有体积……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这部分,讨论记忆对人有哪些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作者从人生的哪些方面对人类品性作了剖析?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方面?
②默读两个传说,轻读“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

……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讨论: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憎情感?
③综合以上两大段,讨论: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灵境界?
4、鉴别赏析——品读,欣赏形式美
①声情并茂阅读“……而你,朋友,却执拗地望着我……他就永不会从后人的记忆中泯灭”。

讨论:这一段语言有何特色?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情感?
②由此段推及全文,讨论语言、结构形式、体裁有何特色,从而掌握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5、迁移运用——练读,体验鉴赏美
①自读《门槛》,揣摩“门槛”的象征意
②讨论文中“俄罗斯的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③比较《记忆》与《门槛》在语言、取材、表现手法、意境上的异同。

◆自读点拨
1、多方面的美感在《记忆》中的体现。

①情操美:见“自读程序”三。

②结构美:全文采用了层进式与错综分承式相结合的开放性创新结构。

对“人生价值”这一永恒的话题,以一老者向年轻人谈话的形式,娓娓而谈,步步推进,赋予了有形的篇章以无限的联想空间。

③章法美:成功地运用了美学中“和谐”与“奇异”的原理,采用的是参照系方法。

在关于“记忆真谛”方面,采用虚实参照,表现出奇异。

④语言美:化虚为实,变抽象说理为形象思考,极具感染力,不仅具有视觉美和听觉美,更具有灵觉美(使读者心灵受到感动)。

形式上既有诗歌视觉整齐,听觉爽朗,富有气势的特点,又有散文“形散神聚”、意象广博、文化价值内涵丰富的特征,形象、生动、精练、深邃、隽永,富有哲理。

⑤意境美:文中化虚为实,又因实悟虚,以“记忆”作为审视“人生真谛”的载体,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价值评判,从而构成了开阔的、积极向上的多视角意象和多层面意境。

2、强烈感情在《记忆》中的表现。

对记忆真谛揭示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首先是对“记忆”的价值评判中,四句名言,作者从忘却(记忆的反面)的角度表达了对忘恩负义和背叛的坚决否定。

接着,在描述“记忆”时,以“重量”“体积”“色彩”“标价”为突破口,对理想远大、胸怀宽阔、心灵绚丽、价值崇高的人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胸无大志、心胸狭隘、心灵幽暗、价值低下的人生给予了彻底的批判。

随后的设喻更是对勇于奉献精神的高度赞美。

两个传说对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人生态度十分鲜明,加上反面的议论,使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愤慨,和对智者、勇士的颂扬得到充分的体现,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3、《记忆》与《门槛》在语言、取材、表现手法、情感、意境上有许多异同点。

◆自读训练
课外阅读一篇散文诗,说说散文诗这种文体的一些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