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合集下载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摘要: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本文从格律,语言,意境等方面分析了其代表作《咏水仙》。

关键词:华兹华斯;《咏水仙》;格律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华兹华斯生性敏感孤独,十分热爱自然。

他思想进步,厌恶浮华冷酷的工业社会,积极主张社会变革,希望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民主社会。

然而法国大革命的失败给他的政治理想以沉重打击。

加之感情生活的受挫,诗人最终决定隐居英国北部的湖畔地区,寄情山水。

静谧的林间,柔美的花朵,秀丽的湖泊——置身纯朴自然之中的华兹华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欢乐。

以他为代表的湖畔诗人也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咏水仙》就是一首极具华兹华斯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诗作。

诗人用淳朴自然,简洁易懂的语言描绘了水仙的轻盈柔美,以及其给予人心灵上的愉悦。

从格律上来讲,《咏水仙》属于四段六行诗体(sixtain stanza)。

整首诗韵脚平整:ababcc,efefgg,hihikk,lmlmnn.每段前四行换行押韵,后两行为一个对句,同韵。

每行诗文轻重音相间,基本按照四步抑扬(iambic tetrameter)的韵律进行,读之极具美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我好像一朵孤独的流云,在山峦峡谷之上高高飘荡)诗人自比孤云,游荡与山谷之间。

“lonely”,“floats”形象地展示出诗人飘然尘上,孤洁无依的内心。

这两行双元音,软元音的杂糅运用显示出一种柔和,悠远的意境。

轻重相间的音节抑扬顿挫,宛然浮云的缓缓飘动。

而后两行场景蓦地一转:When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忽然我看到一大片金黄的水仙花迎风开放) “all at once”三个单音节的词使前两行的悠远意境一转,突出了诗人初见水仙时的惊喜欢愉。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诗歌以唯美的自然描写为主,表现了他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和极高的赞美之情。

其中,诗歌《咏水仙》(The Daffodils)是华兹华斯最著名的诗作之一。

通过对《咏水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咏水仙》是华兹华斯的一首经典诗歌,它通过对水仙花的描写,表达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首先,诗歌中的水仙花被描绘为“金黄的花朵连成一片”,“微风吹过,水仙花随风舞蹈”,这些细致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机。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美和人类的自然之美一样重要,因此自然是他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其次,华兹华斯在诗歌中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力量的彻底敬畏。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教师,是人类生命中的源泉。

在《咏水仙》中,水仙花被描述为“永恒的欢乐”。

这种长久的美好和欢愉源自自然力量的神奇和无穷深厚。

他通过描述水仙花的美丽与灵性,强调了自然和心灵的联系,在诗歌中是非常清晰的。

最后,华兹华斯赞美自然的意义在于,他相信通过感知自然中的美好和对自然的赞美,可以让人类达到心灵的启示,找到自内心的平静和欢乐。

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中的美是不可抑制的,人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放松身心,享受生命的美好。

总之,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深深的自然观,强调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倾心描绘自己的灵魂,揭示和传达自己的知识和情感,通过诗歌向读者传达了他的思想和希望,他的自然观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喜爱和崇敬。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湖畔的水仙花》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湖畔的水仙花》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诗歌《湖畔的水仙花》原文及赏析湖畔的水仙花——华兹华斯William Wordworth不知道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1850年)的读者,也一定听过这首著名的像水仙花一样美丽清新自然的诗歌,这首诗实在是很受喜欢,译本很多,著名作家郭沫若有过翻译,作家顾子欣和诗人飞白也有翻译,可见中国文人对这位诗人的偏爱。

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By William Wordsworth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山谷与谷底之间飘游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恍惚间,看见一簇簇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金光闪闪的水仙花迎风舒展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在湖畔边,在树荫下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迎着微风轻舞嬉笑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连绵不断,像是繁星灿烂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银色的河流里闪闪发光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在无限的河湾中生长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向着无限的方向继续延伸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我虽只一瞥,已见数万朵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在欢乐舞蹈中尽情摇曳身姿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粼粼湖光也在舞蹈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却哪里比得上这水仙的欢喜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诗人与这样快乐的伙伴In such a jocund company;心里更觉得欢欣雀跃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我久久凝望——却未领悟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这景象给我带来的精神宝藏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而当我郁郁躺在床上之时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心中一片茫然,默然沉思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它们再次在我心头闪现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是我孤独时心中的福祉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于是我的心底溢满了幸福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好似在与水仙一起悄然起舞(自译)诗人实际上描述的是一次与妹妹偶然的在湖区游历,虽然是与妹妹一起的经历,但是,诗歌的开头作者便开始直接说:“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诗人在此时在精神上正在进行孤独的漫游,他虽然身旁有伴,却思绪缺失,精神漫游飘荡,就像山谷之间那飘荡无根的云朵。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英文诗歌《我如行云独自游》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英文诗歌《我如行云独自游》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英文诗歌《我如行云独自游》作者:徐宏博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从英文诗歌的格式、节奏和格律,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如行云独自游》(又名《咏水仙》)的音乐性和音乐美学的特点,从而窥探一些英文诗歌所共有的音乐美学特征。

【关键词】英文诗歌;音乐美学早期英文诗歌十分讲究格律、格式的工整和韵脚的对应;具有一定音乐上的美感、律动和声音的协和性。

实际上,有很多诗歌本身就是歌谣。

从英文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一些音乐上的美,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我如行云独自游》(又名《咏水仙》)的来感受英文诗歌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我如行云独自游》的格律(meter)、韵脚(rhyme)分析在分析该诗音乐美学特点之前,我们先简单看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和韵脚。

这首诗基本是四步抑扬格(iambic tetrameter)。

四步抑扬格的诗读的时候每一句有四部,每部都有一个“抑”、然后一个“扬”(重读)。

例如:“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That 'floats/ on 'high/ o'er'vales/and 'hills”这两行,每行诗都有四组一“抑”一“扬”(重读的位置有“'”标记、“o'er”中的“'”属于原文)。

该诗的韵脚是ababcc, efefgg, hihijj, klklmm的形式,十分工整。

第一节的韵脚:cloud (a)、hills (b)、crowd (a)、daffodils (b)、trees (c)、breeze (c)。

第二节的韵脚: shine (e)、way (f)、line (e)、bay(f)、glance (g)、dance (g)。

第三节的韵脚:they(h)、glee (i)、gay (h)、company (i)、thought (j)、brought (j)。

威廉·华兹华斯 《水仙花》

威廉·华兹华斯 《水仙花》

华兹华斯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 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 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 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 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华 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 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 他的若干小诗, 孤独的割麦女》 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 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比叙 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 哲理诗比叙 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 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 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 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 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 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 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 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 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 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 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 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
此后, 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 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 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 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 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 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 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 1805年、发表于 年的长诗《 年 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 年的长诗 序曲》 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 至 1807年的 年。其后佳作不多,到 年的10年 其后佳作不多, 年的 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 年被任命为“ 年被任命为 桂冠诗人” 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 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 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 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 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

华兹华斯经典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原文及赏析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飞白译)李好摘要:《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笔清新,自然流畅而广为流传。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韵律,语篇衔接和思想内容三个方面鉴赏此诗。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同时也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早年他受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回归自然”的影响。

英法战争爆发后,他“归隐”湖畔,致力于诗歌创作,并逐渐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则是他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定下了基调。

[1]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骚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支持者和维护者。

情以理达 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

情以理达 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

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而著称。

《水仙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堪称是一首意境优美、深沉内涵的诗篇。

一、诗歌背景华兹华斯生活在英国北部湖区,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色优美,悠闲宁静,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笔下的自然总是与人情紧密相连,充满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结构《水仙诗》共有四十四行,是一首典型的十四行诗。

抑扬格的韵律让整首诗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诗的结构严谨,表现了诗人对情感真挚的追求。

三、诗歌分析1. 第一至第十四行描写了自然中水仙花的风姿和气质,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2. 第十五至第二十八行从“落英”开始,诗人将目光转向人生,描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水仙花的凋零成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隐喻,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

3. 第二十九至第四十四行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追求内心的美好。

四、诗歌主题《水仙诗》描绘了水仙花的美丽和凄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惜。

整首诗明快悲切,意境深远,是一首有着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篇。

五、诗歌意义《水仙诗》以诗人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所展现出的情感和内涵,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中。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人们传达了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深刻寓意。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的追求往往让人迷失了对美好事物和生命本身的感悟。

《水仙诗》通过诗人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唤起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和内心的美好。

这首诗也提醒人们,生命虽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用心珍惜,便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获得力量和启迪。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成就非常突出。

华兹华斯的诗歌清新而又深刻,反对平板单调、典雅,具有浪漫主义诗风。

1803年,华兹华斯在苏格兰游历,写了《孤独的刈麦女》。

《孤独的刈麦女》是一首描述大自然和乡村风土人情的抒情诗。

文章描述了孤独的刈麦女忧郁又动听的歌声。

而旅人被这歌声所打动,更是被刈麦女的孤独所感动,他们有着一样的孤独,一样的境况。

华兹华斯以自己的情感作为写下这首诗歌的依据,“他自己的情感才是他的靠山和支柱”。

这首诗歌着重描写了这位年轻的刈麦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刈麦女展示华兹华斯的真实情感。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十分显著。

它的音韵优美,富有规律;语言通俗朴素,充满自然气息;结构整齐,完整;意象丰富,深刻,构成美好的意境。

一、音韵规律节奏美这首诗歌分为四节,每节八行,一共是三十二行。

前面四句是隔行押韵,后面四句是两个对偶句,这样的排列方式恰恰体现了它不受到传统的格律的影响与限制。

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使人感觉有规律但是却不单调。

每行一般包括四个抑扬顿挫的音步,尾韵一般是ababccdd,整齐统一,富有规律性。

作者以重复同源词的手法来表达诗歌的感情,如动词sing、名词song及分词singing等三个同源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重复回环又富有变化,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这首诗歌第一、四诗节的韵式遵循民谣体的准则,为abcbddee。

而第二、第三诗节的韵式为ababccdd。

这正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

这些音韵回环往复,使人久久不能忘记。

同时,它们富有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

为什么诗人要如此注重音韵規律节奏之美呢?首先,诗歌中描绘的是孤独的刈麦女的凄凉孤苦的歌声,这与诗歌中富有节奏感,音韵美紧密相关。

在音韵上下功夫使得诗歌富有音乐性,适合歌唱。

语言富有音乐性与刈麦女的凄苦的歌声融为一体。

读者在进行阅读、吟诵、赏析、理解时,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眼前的是大自然景色、孤独凄苦的人物,使读者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一、引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

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

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

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

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

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

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

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

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

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

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

(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

(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

“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

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

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

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

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赵昉(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62于及物分析中的以下成分: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不及物小句)或目标、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关系过程中的载体和价值、行为过程中的行为者、言语过程中的讲话者和存在过程中的存在物。

及物性过程分析中的参与者与作格分析中的中介对应的参与者对照如下:三、华兹华斯《水仙花》及物性、作格分析1.华兹华斯诗歌的表现形式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论和诗作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英国诗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英美的诗歌。

华兹华斯以“自然诗人”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作品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几乎囊括了大自然的全貌。

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他的诗歌里充满了种种宁静、和谐和哲理,其诗歌口语化的语言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点,从华兹华斯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敏感。

2.《水仙花》及物性、作格分析这首题为《水仙花》(The Daffodils )的诗歌,可以分为上下两阕,每阕各两节,每节各六行,全诗用四音步抑扬格,每节诗的韵律是ababcc 。

诗歌被认为是人类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所以尽管诗人在诗歌创作形式和语言表达上遵循一定规范,但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任何选择都是有意义的,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我们通过对诗歌《水仙花》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理解华兹华斯诗歌语言描述特征和表现的意境。

由于篇幅,下面摘取诗歌第一节进行及物和作格分析:从及物性来看,这首24行的诗描写了18个过程,其中物质过程14个,占总数77.8%,心理过程2个,关系过程2个,说明该诗中动作占过程的多数。

这些及物性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出各个参与者在小句中实际具有的概念功能并能说明各参与者发挥的功能。

但从全诗24行的数量看,18个过程所占比例未免显得少些。

该诗用大量的篇幅表达环境成分,这是华兹华斯浪漫主义诗歌不同于其他诗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新发现。

各种过程小句中都可以有环境成分,因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经历时往往都要联系到有关的时间、地点、条件、目的、程度、频率、方式等。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环境成分是可有可无的,换言之,在任何一个过程小句中,都必须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参与者。

如果没有参与者,这个小句就难以成立;如果有参与者而没有环境成分,这个小句仍可能成立。

在该诗中,共有19行使用了环境成分,涉及时间、距离、方向、身份、状态、伴随等,且很多处各种环境成分同现,如:“I wander ’dlonely as a cloud ”,“lonely ”表示状态,“as a cloud ”表示身份,二者同时出现,增强了诗歌对环境因素描写的感染力。

有些小句就只有环境成分出现,可见对环境成分的描述在华兹华斯诗歌表现中的重要性。

从作格分析来看,虽然各种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却都包含有“中介”这个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作格分析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

该诗有14个“中介”,但只有5个“施事者”,分别是“水仙花”(daffodil )、“舞蹈”(the show )和“我的心”(my heart ),而不是“人”,说明诗人使用的动作“wander ”、“float ”、“shine and twinkle ”、“stretch ”、“saw ”、“toss ”、“dance ”、“be ”、“lie ”、“flash ”等的发生不是由外部引起的,而是自然界的现象。

诗人减少“施事者”的出现,让读者强烈感受到自然带给人们的欢乐和遐想,通过《水仙花》语法格的表现,讴歌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和谐。

四、结语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体系,不同小句过程句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某种交流目的所做的有意义的选择。

本文诗歌具体语篇的分析实践,表明及物性分析和作格分析互为补充,能够加深对诗歌体裁、表达内容以及诗人风格的理解,从不同层面展示语言的多面性。

参考文献:[1]黄国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15-21。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 -mmar [M].London:Arnold,1985.[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1-91。

[4]李国庆.试论及物性系统结构和语篇体裁[J].外语教学.2005,(6):14。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 -mmar (the second edition)[M].London:Arnold,1994:104.[6]张鑫友.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18。

[7]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 -mmar (the thi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17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