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活中的水》详细复习提纲
八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主要内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重难点分析1.了解地球上主要水体的组成和分布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为后面两个知识点作铺垫。
2.通过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物对环境适应三方面阐述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3.水的循环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地球表面物质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先了解水循环定义,再按照其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海海以及陆陆之间循环三种情况,学习它们的特征和相互转化关系。
例题分析例1 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例2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B.内陆水循环的水量最大C.内陆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知识延伸磁水和磁化水指南针发明后,人们长期寻找液态“磁铁”,本世60年代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磁液,磁水就是磁液的一种。
把颗粒直径为微米级的铁氧体磁粉在皂化剂(如肥皂液)的作用下,溶化在普通水中,形成1018颗粒/厘米3的悬浮的乳化液体,这种水就是磁水,它的比重比水大。
磁水有磁性,可以与磁铁作用,表面张力很大,可使磁液表面变成弧形。
碳水的浮力很大,钨球都可在磁液内浮动。
磁水还有双折射现象,可使自然光通过时由一束变成二束。
磁水的用处很大,如用作特种真空泵中抽吸空气的介质;用作超大功率扬声器的阻尼磁铁;作成磁性墨水用于宇宙空间失重情况下的自动记录;用磁水制的针剂可对人体任何部位病变进行治疗;用于新型磁染色工艺等。
让水通过强磁场(我国常用2,000~8,000奥斯特的磁场)具有一定流速(一般在0.7~1.5m/s),这样形成的水就叫磁化水。
磁化水的用途也很大,它能使水壶和锅炉里的水垢疏松,达到清除水垢的目的。
用在制碱工艺中,可提高产量。
用磁化水冲洗照片、底片等可减少耗水量。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页眉内容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初二科学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总复习课件浙教版

•.纱布
材料的位置(在图中1 2 3 处所 用材料的名称),以获得较好的净 水效果.
•3
•. 纱布
••1 . •2
•膨松棉
. •3
.
•
• 4.右表所示为小明家用 水情况记录:
• 试分析数据判断如 用节水型抽水马桶,每次 能节约多少水?
家庭用水情况
用途
用量/升
淋浴5分钟
95
刷牙
10
洗手
10
抽水马桶冲水
•A •B •C
•质量相同的物 质,密度越大, 体积越小;密度 越小,体积越大 。
•
2.若甲、两个物体的体积相同,它们的 密度之比是3:2,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
•解题方法: •相同体积的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
•
•3.小华上岸时,发现一块银白色的金属片, 掂量一下很轻,他说可能是铝片,同学说不 是,你有什么方法判断它是铝片?
•B对地面的压力 •10 牛
•F •B
•B对墙面的压力 •15 牛
•B •F •B对天花板的压力 •5牛
•
•例1.质量为50Kg的人,每只脚和地 • 面的接触面为0.02m2求: • 1.当他站立时脚对地面的压强? • 2.求当他行走时,脚对地面的压强 ?
•
•例2. 一个每边长0.1米的正方体 金属块,重为10Kg,放于面积为1米2 的水平桌面中央,求金属块对桌面的 压强是多大?
•
• 下面是小华在测铝片密度时的主要 步骤
• 1、用天平称出铝片的质量 • 2、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
体积V1 • 3、铝片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
出水和铝片的总体积V2 • 4V、= 根V2据- V数1 据V1 、V2算出铝片的体积 • 5、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铝片密
浙教版 科学八上第一章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2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时,阴极产生气,阳极产生气,且阳极气体是阴极气体的倍。
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气能燃烧,产生火焰。
电解水实验文字表达式: ,说明水是由和组成的(这是变化)第3节水的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
公式:F浮=(单位:F单位为,ρ排取,v)2、物体的浮沉条件: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直到最终浮,此时F浮 G。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 G(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
②根据F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在水面下上浮和下沉时浮力。
(3)密度计:因为F浮=排,液体密度,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密度计:刻度不均匀、上下(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处于漂浮状态)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溶液:(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如水、酒精等物质)(2)被溶解的物质叫。
(3)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吗?。
2. 悬浊液有:、乳浊液:、。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物。
第5节物质的溶解注意:(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溶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第1节 水在哪里1.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 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2.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3、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1)右图中各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A 、 c ,B 、 a ,C 、 b ,D 、植物蒸腾 ,E 、 d ,F 、 e 。
(在以下小写字母中选)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下渗 (地下径流)⑵ 上述B 、C 、A 、E 、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 海陆间水循环 。
水循环类型还包括 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4)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 水的三态变化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 地球引力 和太阳辐射 。
例2.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A )A 、大气水B 、河水C 、海洋水D 、冰川水例3.下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A )A 、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B 、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C 、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D 、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2.、水的重要性质第3节.水的浮力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 竖直向上 (填方向)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__重力_ __,.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字母表达式为 F 浮=ρ液g v 排 , ,其中ρ液指 液体的密度 ,ν排指 排开液体的体积 。
2.判断浮沉的三种方法(初始为浸没)(1) 比较:F 浮和 G 物.或ρ液和ρ物;当F 浮 > G 物,物体上浮,此时ρ物 < ρ液;当F 浮 < G 物,物体下沉,此时ρ物 > ρ液;当F 浮 = G 物,物体悬浮,此时ρ物 = ρ液;当物体上浮至漂浮后,此时F 浮 = G 物3、漂浮时:F 浮 = G 物;m 排液__=_m 物; V 排_<____V 物悬浮时: F 浮 = G 物;m 排液_=__m 物; V 排__=___V 物4.如图所示三者浮力大小关系 F A =F B =F C ,密度最大的液体是: C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生活中的水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贴。二低。三靠漏斗的使用来自1 2过滤水在哪里
水的分布 水的三态变化
固、液、气---物理变化
四个环节
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
水循环
两种形式
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的水循环 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自然沉淀 加入凝聚剂(如明矾、活性碳)吸附后沉淀
沉淀
溶有较少溶质
稀溶液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关系
浓溶液与稀溶液
注意点
ˎ̥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下沉、上浮是动态过程,不是稳定状态 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单位:g
潜水艇:潜水艇上浮下沉是通过对排水仓的排水和充水改变自身重力实现。
沉浮条件的应用
密度计
原理: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构造
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处于漂浮状态
物质的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的利用和保护
晶体 :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结晶 :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获得结晶的方法
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 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1-5节复习课件

我能行
有一本长为20厘米,宽为15厘米,质量为0.5 千克的科学书,放在面积为1米2的水平桌面中央, 请你来求算该书对桌面的压强。(g=10牛/千克)
解:由题意得,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所以,F=G=mg=0.5千克×10牛/千克=5牛 桌面受力面积S=20厘米×15厘米=300厘米2=0.03米2 根据压强公式可得, p=F/S=5牛/0.03米2=166.7帕
3. 将一半叠放在另一半上面呢?
压力不变,压强变大
我会做
1.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B、同种物质,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C、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平时所说的“棉花比铁轻”,它的实质是( D ) A、棉花的质量比铁小 B、棉花的体积比铁大 C、棉花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D、棉花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正方体对桌面的压力是 80 牛压强是
2×103
牛/米2,即2×103
帕
2.拖拉机重6×105牛,要使拖拉机对地
面的压强不超过5 ×104帕,则拖拉机
带的总面积应不小于 12
米2
我会做
一容器装满甲液体,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为
p甲;同一容器装满乙液体时,底部受到液 体压强为p乙。若p甲<p乙,则甲、乙密度关 系是 ( C )
A、ρ甲>ρ乙 C、ρ甲<ρ乙
B、ρ甲=ρ乙 D、无法比较
我会做
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 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小球 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
答:方向竖直向上。
我会做
坐沙发要比坐板凳舒服,这主要是因为沙发
容易发生形变,增大了人与沙发间的
,
生活中的水复习材料

生活中的水复习材料一、水的重要性1.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质之一,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
2.水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人体约70%的成分是水。
3.水的存在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4.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必需品。
二、水的应用和利用1.农业: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水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工业:水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冷却、清洗、润滑等方面。
3.生活:人类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方面都离不开水,如洗衣、洗澡、饮用等。
4.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如灌溉、供水、发电等。
三、水资源的问题与管理1.水资源短缺: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生活和经济活动受到威胁。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造成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深远影响。
3.水的节约与管理:人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水与健康1.饮水安全:饮用水应符合卫生标准,以保证人体健康。
2.健康饮水习惯:每天饮水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有利于健康。
3.水的净化技术:水净化技术能够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
五、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1.家庭节约用水:减少洗衣、洗碗等家庭用水量,使用新型节水设备等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并节约水资源。
2.减少农业用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田排水系统等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
3.排除污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确保污水排放达标,避免对水环境的污染。
六、保护水生态环境1.水生态修复:通过生态工程的手段,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生物多样性。
2.水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划定水生态保护区,保护水生物栖息地,防止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
3.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七、水与社会责任1.公民的水资源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责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点知识第1节水在哪里1、地球上的水,96.53% 是海洋水,只有2.53% 是陆地淡水,目前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的0.3% ,陆地淡水中,冰川水含量最多。
2、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其余的以固态和气态存在;随着温度的改变,水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3、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分,人体重量的2 / 3 是水,儿童可以达到4/5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 升水。
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 ,黄瓜含水达95% ;千年古莲子在有水通气的环境下发芽,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4、水循环: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径流(沿地表或地下运动的水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联系,不断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通过对地表的改造能影响水循环。
5、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重力作用、水的三态变化(熔化、汽化、液化[凝结]、凝固、凝华、升华)。
海陆间水循环能为陆地补充水分,其关键环节是水汽输送;大气水的更新周期最短。
植物有蒸腾作用,所以森林良好的水库区,水循环活跃。
第2节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口诀:正负氧氢12 。
加少量硫酸或烧碱,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现象:两极都产生无色气泡。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直流电氢气+ 氧气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氢气的检验: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如电解水时,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水结成冰,冰升华等,仅状态发生了改变。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水的电解,体现了水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可根据密度判别实心球或空心球。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ρ = m / V ,其变形公式为:;密度(ρ)有2套单位: g/cm 3 或 kg/ m 3 ,且 1 g/cm 3 = 1000 kg/ m 3 。
3、了解课本P10的常见物质的密度。
水的密度(40C)是:1 g/cm 3 = 1000 kg/ m 3 。
物质的质量跟自身的体积成正比;而密度跟质量、体积均不成比例关系。
4、测量固体的密度:①先用天平(砝码)称量出质量m ;②再用排水法测固体的体积V = V2-V1(该固体应不能与水反应,也不溶解于水);③最后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ρ = m / (V2 - V1)。
5、测量液体的密度:①先用天平(砝码)称量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倒出一定量液体到量筒中,测出其体积V ;③再用天平(砝码)称量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④最后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ρ = (m1 - m2) / V 。
第4节水的压强1、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是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的特点: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垂直,压力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力的大小有关。
注意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
2、压强: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①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公式:P = F / S ,其变形公式为:;②压强P只有1套单位:N / m2 ,或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 Pa = 1 N / m2 。
面积单位换算:1 cm 2 = 10-2 dm 2 = 10-4 m 2或1 m 2 = 100 dm 2= 10000 cm 2 .3、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4、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就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1、在水中会下沉或会上浮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在流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向上的浮力。
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感觉变轻了,是因为人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2、称重法测浮力: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读数F1;再将物体完全浸没入水中,测得弹簧秤读数F2,则该物体受到的水的浮力是F浮。
= F1 - F2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F浮= G排液= m排液g =ρ液 V液 g切记,仅一套单位:m排液单位是kg ,ρ液是kg / m3,V液是m3,g是9.8 N / kg1 cm3 = 10-3 dm3 = 10 -6m3已知F浮的大小时,求ρ液、V液的变形公式为:;4、物体沉浮的条件:①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即F浮>G物时,该物体上浮或漂浮;②F浮<G物时,物体下沉;③F浮= G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5、对于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G物体与F浮二力平衡,所以 G物体= F浮。
对于下沉在水底的物体,G物体>F浮,此二力不平衡。
6、应用:将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加入食盐,最终鸡蛋会上浮;汤圆煮熟时,体积增大,排开的水增多,受到的浮力也增大,所以会浮出水面;泄露到大海的石油,受到海水的浮力,会漂浮在海面,可以用塑料泡末块拦截收集。
密度计:其刻度值是上部小下部大。
液体的密度越大,则密度计上浮程度越高。
将橡皮泥做成船状或碗状,排开的水增多,则受到的浮力增大。
浮筒打捞法:鼓入空气排出浮筒中的水后,导致F浮> G沉船,则沉船被浮力托出水面。
潜水艇的体积不变,即 V排不变,则F浮不变,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上浮或下潜。
潜水艇两侧的水舱充满水时,G艇>F浮,则潜水艇会下潜;当用高压空气将水舱的水排出一部分后,G艇变小,导致F浮> G艇,则潜水艇会上浮。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铜能溶于水形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碘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棕黄色的碘酒溶液。
2、①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蔗糖、醋、氧气等;②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丙酮、汽油等,通常是液体。
③溶解后所得到的混合物叫溶液(不分层)。
溶液的主要特征是:均一、稳定。
溶液的组成:溶剂 + 已被溶解的溶质,即 m液 = m质+ m剂。
3、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海水、空气、溶液、浊液等。
仅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硫酸铜、蒸馏水、氧气等4、悬浊液(或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易分层。
)如:摇服药物、钡餐(硫酸钡)、泥水等。
乳浊液(或乳状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易分层。
)如:牛奶、肥皂水等。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能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三种)烧杯、烧瓶、锥形瓶等容器被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让其均匀受热)。
2、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3、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 ,单位:克(g)。
(4个要点。
)①溶解度表示的是物质的溶解能力。
未特别提示时,溶液的溶剂通常是水。
②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温,溶解度会增大,但氢氧化钙(熟石灰)却减小。
对气体而言,升温,溶解度会减小;加压,溶解度会增大。
③易溶:10克以上;可溶:1-10克;微溶:0.01-1克;难溶:0.01克以下。
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为主)、温度、压强(气体)等。
⑤溶解度S的求法:对应列比例法。
5、将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升温、②加溶剂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5、溶解度曲线(S-t曲线):看图说话越陡,表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可获得大量晶体。
)越平缓,表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并不大。
(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可获得溶质的晶体。
)7、溶质的质量分数(a%):表示溶液的组成。
不同的a% 对应不同的密度值。
① a% = m质 / m液= m质/(m质+ m剂)。
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变形公式为:m质= m液a%;m液= m质/ a%②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a% = S /(S+100)8、稀释定律: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质= m1a1% = m2a2% 或 m质=ρ1V1a1% = ρ2V2a2%9、配制溶液:①计算(m 质或V液、m 水或V水);②称量、量取;③溶解(稀释)仪器:天平(砝码)、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固定熔点。
2、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
如:海水晒盐,利用阳光、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②降温结晶即冷却热饱和溶液。
如:缓慢冷却700C的饱和硫酸铜溶液,胆矾晶体逐渐长大。
应用: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适用蒸发结晶法;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很大,冬天温度低而在湖底结晶析出。
3、结晶水合物:含结晶水的晶体。
如:胆矾(五水硫酸铜晶体)、石膏(二水硫酸钙)等。
①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室温或干燥的空气中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但将晶体加热失去结晶水,不属于风化现象。
②潮解:晶体表面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湿,直到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
氯化钙、氯化镁、氢氧化钠等易吸水潮解。
属于物理变化,有些又是化学变化。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1、人类利用较多的水是:河流水、湖泊淡水、埋藏浅的地下淡水,都是由大气降水汇集而成。
径流= 某区域在一段时间的降水总量—该区域同期蒸发的水量。
赤道附近和沿海地区,因为水循环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
2、我国的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拥有水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 ,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多冬少,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水的净化:因为污水中含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会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消耗水中的氧,使得水生物难以生存。
江、河、水塘中的水,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能直接饮用,必须先净化。
①沉淀法:将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
凝聚剂(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