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辩证(风湿相关)

合集下载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风湿病是一大类病种繁多的疾病的总称,各病种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及预后差别很大,不少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人们对某种疾病的认识观点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历代医家对风湿病的分类不尽相同,名称相当复杂。

归纳起来,大致从病因、病位、证候、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按病因分类,始见于《黄帝内经》,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或命名。

从病因角度对风湿病进行分类,至今仍为风湿病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指导着临床实践。

1.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串,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

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

2.寒痹 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

<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

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

4.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特点。

因火热阳邪,色赤人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

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述之为“疼烦”。

5.燥痹 是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一类痹证。

《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已意在其中。

“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3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晚期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甚至残废。

该病还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肌炎、肺纤维化、胸膜炎、脾大、肾淀粉样变等病变。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关节滑液、关节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为0.3%~0.4%,发病高峰在20~ 45岁,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患者的病死率与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也有称之为“历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临床上大致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多以急性发作或慢性活动、复发等形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状态,病情相对静止阶段。

活动期多是邪实,以风、寒、湿、热为主,病位在表,症状表现以邪实为主;缓解期病位在里,临床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多见。

临床上常见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病情日益加重,以致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

活动期之卫阳不固、寒湿阻络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疼痛剧烈,甚则骨骱屈伸不利,遇冷则痛甚,得热熨则可安,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

治宜祛寒除湿、和营通络。

方药取防己黄苠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己、防风、白术、秦艽、羌活、独活、桂枝、当归、茯苓各10克,黄芪15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5枚。

阳虚寒盛加附子,温通十二经脉;湿盛者白术易苍术、川厚朴。

活动期之邪郁而壅、湿热痹阻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摄,足难以履步,骨骱灼热、肿胀、疼痛、重着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或不实,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

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将风湿性关节炎归入“痹症” ,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 ,辨证分型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一、风胜行痹 :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屈伸不利 ,或有恶风寒发热 ,苔薄 ,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处方 :防风 9克 ,当归 9克 ,赤芍 12克 ,秦艽 9克 ,葛根 9克 ,羌活 9克 ,桂枝 9克 ,甘草 3克。

二、寒胜痛痹 :关节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关节屈伸不利 ,痛处皮肤不红、不热 ,得热则舒 ,遇寒加剧 ,舌苔白、脉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处方 :桂枝 9克 ,当归 9克 ,白芍 12克 ,白术 9克 ,羌活 9克 ,独活 9克 ,威灵仙 9克 ,防己 9克 ,甘草 5克。

三、湿胜着痹 :肌肤麻木 ,肢体疼痛沉重 ,痛处固定不移 ,活动不便 ,舌苔白腻 ,脉濡缓。

治宜利湿活络 ,祛风散寒。

处方 :薏苡仁 15克 ,川芎 9克 ,当归 12克 ,麻黄 6克 ,桂枝9克 ,苍术 9克 ,生姜 3片 ,甘草 3克。

四、风湿热痹 :关节红肿疼痛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或发热恶风 ,口渴 ,烦闷不安 ,苔黄 ,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 ,活血祛风。

处方 :生石膏 30克 (先煎 ),知母 9克 ,甘草 3克 ,粳米 15克 ,桑枝 15克 ,桂枝 9克 ,忍冬藤 30克 ,连翘 15克 ,威灵仙 15克 ,赤芍 10克。

1 / 2以上各方均为每日 1剂 ,水煎服。

由于各人的差异和疾病症状的多样性 ,所以上述各方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来加减使用。

此外对于痹症日久正气亏虚者 ,还应采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扶正祛邪的方法标本兼顾。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风湿病的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有何不同

风湿病的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有何不同

风湿病的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有何不同在医学的领域中,风湿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对于风湿病的诊断,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独特的方法和体系,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基础、诊断思路和方法手段上的不同。

中医对风湿病的诊断,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人体受到外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或者自身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能导致风湿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风湿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

例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可能提示正气不足;舌苔厚腻可能反映体内有湿邪。

闻诊则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其身体散发的气味来获取信息。

问诊是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比如询问关节疼痛的性质、发作时间、加重缓解因素,是否伴有发热、出汗等其他症状。

切诊中的脉诊尤为重要,不同的脉象如弦脉、沉脉等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病情。

中医还注重辨证论治,将风湿病分为多种证型,如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痰瘀痹阻证等。

辨证时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整体的身体状况。

以风寒湿痹证为例,如果患者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舌苔白腻,脉象弦紧,多诊断为风寒湿痹证。

西医对风湿病的诊断,则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方面,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家族病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关节的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情况,以及皮肤、肌肉、心脏、肺脏等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在西医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沉、C 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抗体等。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抗核抗体阳性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X 光、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直观地观察关节的结构变化、骨质破坏情况等。

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属中医的“痹证”、“风湿痹证”等范畴。

一、诊断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

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

常可累及心脏。

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大于500单位。

二、治疗1.行痹(风邪偏胜)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

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用方1、防风汤加减:防风、羌活、独活各9克,葛根、茯苓、鸡血藤各15克,秦皮、当归、川牛膝各12克,麻黄、肉桂、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红枣5枚。

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络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3、风湿骨痛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温开水送服。

2.痛痹(寒邪偏胜)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

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用方1、乌头汤加减:生黄芪30克,制川乌(先煎半小时以上)、炙麻黄各6克,羌活、独活各9克,赤芍、白芍、川牛膝、老鹳草各12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寒湿痹颗粒:每日3次,每次1包(10克),开水冲服。

用方3、独活寄生合剂:每日3次,每次1~2支(每支10毫升)。

3.着痹(湿邪偏胜)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用方1、薏苡仁汤加减:惹苡仁30克,海桐皮、茯苓皮各15克,制苍术、羌活、独活、川芎、桂枝、防风各9克,制川乌(先煎半小时)、麻黄、甘草各6克,生姜3片。

每日1剂,水煎服。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简介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炎症和功能障碍。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将风湿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1. 寒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舌苔厚白,脉沉弦。

治疗时应重点祛寒湿、活血化瘀。

2. 湿热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时应重点清热湿、利湿通腑。

3. 痰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时应重点祛痰湿、健脾化痰。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风湿病治疗。

1. 寒湿型治疗:采用温络、祛寒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防风、姜黄、当归等。

此外,适当的温热理疗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2. 湿热型治疗: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连、白芍、车前子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有助于利湿。

3. 痰湿型治疗:采用祛痰湿、健脾化痰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茯苓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寒湿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健脾化痰。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宜自行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饮食惯。

3.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遵循医师的指导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辩证施治,能够针对性地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但治疗期间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遵循医师的指导。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

中医治疗风湿病有哪些方法从中医角度,风湿病又被称为痹病、痹症,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体导致正气不足,痰浊瘀血留滞,引发经脉气血不通。

患者症状包括关节麻木、疼痛、屈伸难度大,严重情况会导致关节变形、肢体痿废不用等。

风湿病多发与皮肉脉筋骨,存在渐进性、慢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属于疑难杂症的范畴。

1中医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作用1.1可以辨证施治与西医治疗相比,辨证施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点,能够从患者个体出发,为患者开具适合的治疗方案。

对于风湿病患者,中医治疗中应该全面系统评价患者邪正盛衰情况,强调治病求本,能从疾病本质入手,同时也关注疾病表象,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2减缓疾病进程风湿患者早期往往会出现关节疼痛现象,有时候西医治疗不见效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可以发挥效果,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关节疼痛问题。

以现代医学药学角度来说,大多数祛风湿的中药与非甾体类西药具有同等的抗炎、镇痛效果,都能够在短时间帮助患者减轻关节疼痛状况,从而减缓疾病发展的进程。

1.3无毒副作用毒副作用小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显著优势。

相对而言,风湿病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往往短时间见效明显,但同时西药(尤其是激素类药物)往往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会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治疗中,采用天然中草药进行治疗,副作用减少,能够减轻免疫抑制剂、激素药物等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

1.4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大优势,不仅体现在临床症状方面,同时可以改善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免疫,对疾病进程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2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几种方法随着中医事业发展,传统中医手段逐渐与现代化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功能更加强大、效果更加明显的中医疗法。

在风湿病治疗方面,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2.1九转逐痹分型疗法将传统的中医九转逐痹分型疗法与纳米微孔关节净化技术结合起来,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坚持“一病一方”的原则,能够实现精准送药,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类
8
4. 热痹
1. 因感受热邪或温热之邪 , 或风寒湿邪 入里化热 。
2. 临床特点:‘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 , 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 象滑数。 常兼有红斑、结节 , 口渴便干。这种 风湿病疼痛显著 , 关节不能屈伸。
风湿类
9
5. 燥痹
1. 以感受燥邪为主 , 或由于阳热之邪化 燥伤阴 ,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 而致的一类痹证。
2. 临证常见有以风、湿为主者,称为 “ 风湿 痹 ”; 有以寒、湿为主者,称为 “ 寒湿 痹 ”; 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 “ 风寒湿 痹 ” 名之。
3. 临床表现风寒湿三邪致病特点兼有。
风湿类
பைடு நூலகம்
12
按病位分类
五体痹
五脏痹
皮痹
心痹
肌痹
肺痹
脉痹
脾痹
筋痹
肝痹
骨痹
肾痹
风湿类
13
五体痹
1. 皮痹
• 皮痹是指风寒燥湿等邪气侵袭皮腠 而引发的痹证 。
风湿类
19
五脏痹
2. 肺痹
• 肺痹为皮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 舍于肺 , 而引起的肺气闭阻的病变。
• 临床表现除了关节肿痛、皮肤 麻木等外 , 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喘满
之症是其特点。
风湿类
20
五脏痹
3. 脾痹
• 脾痹为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脾 , 而致脾气虚衰 , 失其健运的病变。
• 临床症状以皮肤麻木不仁 , 或肤紧 发硬 , 兼有关节不利为主要特征
风湿类
14
五体痹
2. 肌痹
• 肌痹为风寒湿邪滞留于肌腠之间 , 肌肉失于濡养 而引发的痹证。
• 临床症状以肌肉疼痛酸楚 , 麻木不 仁 ,渐至肢体萎软无力 , 关节活动 不利为主要特征
风湿类
15
五体痹
3. 脉痹
• 脉痹是指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脉 络之中 , 引起血络痹阻 , 脉道不 通,而引发的痹证。
风湿类
22
五脏痹
5. 肾痹
• 肾痹乃骨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 于肾 , 引起肾气虚衰 , 腰脊失养 , 水道 不通的病证。
• 临床表 现以严重的关节变形 , 四肢 拘孪疼痛 ,屈伸不利,步履艰难 ,,或有 面色黎黑、水肿尿少 等症为其特点。
风湿类
23
按临床表现分类
1.行痹 2.痛痹 3.著痹 4.周痹 5.历节
• 临床表现 肢体疼痛麻木,脘痞腹胀 , 饮 食不下 , 四肢怠惰 , 或肢体废软无力、 恶心呕吐等症是其特点。
风湿类
21
五脏痹
4. 肝痹
• 肝痹为筋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肝 , 出现肝之气血不足 , 疏泄失职的病证。
• 临床表现以 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关节 疼痛 ,兼少腹胀满、夜卧易惊、胁痛 腹胀、 腰痛足冷等症为其特点。
风湿类
3
风湿病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 按病位分类 • 按临床特点分类 • 按证候分类
风湿类
4
按病因分类
1. 风痹
2. 寒痹
3. 湿痹
4. 热痹
5. 燥痹
6.风寒湿痹
7.湿热痹
风湿类
5
1. 风痹
1. 以感受风邪为主 , 外邪侵犯肌肤、关节、 经络
2. 症状特点:疼痛走串 , 游走不定。 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 , 伴有恶风、 汗 出之表现。
• 临床症状以皮肤黯紫、麻木不仁、 肢体疼痛等,并可兼有心悸气短为 主要特征
风湿类
16
五体痹
4. 筋痹
• 筋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滞留于筋 脉 , 使筋失所养 ,脉络痹阻而引发 的痹证。
• 临床表现以筋脉拘孪、屈伸不 利、肢节疼痛等症为主要特征。
风湿类
17
五体痹
5. 骨痹
• 骨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深入于骨 , 阴阳
• 鹤膝风属于风湿痹证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病变。
• 临床特点: 关节肿痛显著 , 肌肉瘦 削枯萎 , 臂胫股部 细小 , 或仅膝关节 肿大 , 屈伸不利 等。
风湿类
30
7. 漏肩风 (肩凝风)
• 病位特点 :以肩部疼痛凝滞不爽为 主症 。
风湿类
27
4. 周痹
• 表现为全身肢节疼痛的痹证。
• 临床特点:疼痛走串,无定处,休 作更替,无有终时。
风湿类
28
5. 历节 ( 历节风)
• 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
• 临床特点:关节肿痛,疼痛难忍 , 游走不定 , 昼轻夜重 , 甚则肿大 变形 , 屈伸不利 , 活 动受限。
风湿类
29
6 .鹤膝风
2. 临床表现特点;肌肉酸削 , 关节不利 , 口鼻干 燥 , 双目干涩等症为主。
风湿类
10
6. 湿热痹
1. 湿热痹属于热痹。 2. 临床表现以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热痛、
有重着感。 伴发热 , 口渴不欲饮 , 溲黄 , 烦闷不安。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濡数或滑数。
风湿类
11
7. 风寒湿痹
1. 风寒湿邪兼夹而至 , 为 “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 之本义。
风湿类
6
2.寒痹
1. 以阳气不足 , 感受寒邪为主因 。 2. 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 遇寒
加重 , 得热痛减或缓解。 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 紧等。
风湿类
7
3. 湿痹
1. 以感受湿邪为主 , 湿邪留滞于肢体、关 节、肌肉之间 。
2. 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 木为特征。 多兼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 苔腻、脉濡缓等。
6.鹤膝风 7.漏肩风 8.顽痹 9.尪痹
风湿类
24
1. 行痹
• 行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疼痛部位走串不定。
风湿类
25
2. 痛痹
• 痛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以疼痛为著 。
风湿类
26
3. 著痹
• 著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 "
• 著痹即着痹 ,“ 着 ” 言其症状以重着 难去为特点。
不和 , 骨失所养而引起的痹证。 。
• 表现以骨节沉重、活动不利、腰脊酸软、 关节变形主要特征。
• 多影响到肾, 严重者出现 " 尻以代踵 , 脊以代头 " 的症状。
风湿类
18
五脏痹 1. 心痹
• 心痹为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 心 , 引起心脉痹阻的病变。
• 临床表现心悸, 气短而喘 , 肢节疼痛 , 脉象细弱或结代等症是其特点。
风湿病中医辩证 施治
风湿类
1
内容题要
• 定义
• 常见证候
• 分类
• 治则与治法
• 病因病机 • 常用方剂
• 常见症状 • 常用中药
风湿类
2
中医风湿病定义
风湿病是由于人体营卫气血失和, 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肌肤经络筋骨经脉, 邪正相搏,气血痹阻,出现的以肢体关 节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变形、僵 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累 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包括了中 医传统的各种痹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