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导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导言课

高中历史导言课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 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 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 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 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 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我不愿为 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 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 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 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了解过去,才能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
• 3、历史充满智慧,读史可以明智
4、历史要会考、高考。
你主要从哪里 了解历史知识?
你觉得从这些途径中获得的历史知识可靠吗?
电视剧中的历史错误——《三国演义》
• 曹操有一次去打袁术,军中缺粮,曹操下令 让管粮官把大槲换成小槲,有些士兵饿得去 吃玉米。 • 其实玉米是在明朝中期的时候才被引进中国, 三国的时候中国哪儿有玉米。 • 电视剧中蜀汉军队打出的旗子上写的是一个 “蜀”字。 • 蜀汉的国号本来是“汉”,“蜀”是当时魏、 吴两国对刘备政权的一种带有歧视性的叫法, 而“蜀汉”则是后世史家的称呼。旗子上应 该写“汉”字 。
一千年前的中国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 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
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1 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 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城市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 的首都则有150万人。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这是 个什么概念?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 铁业年产才有7.6万吨。 一千年后的西方人说:“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总量最高 时占当时世界的80%。” 一千年后,竟然有为数不少的中国人震惊地说:“这怎 么可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导言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导言课

“打倒孔家店”
政治需要进行曲解 社会需要进行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
“孔子热”及“国学热” 社会需要进行复兴
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专制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D.“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春秋笔法(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主义
能力要求 学习内容
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识记”“理解” “认识”“探讨” (记忆式历史)(分析式历史)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三、怎样学习历史
1.转变观念
2.落实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环节学习法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学习“五到”:
上课一要“耳到”;二要“眼到” ;三要“手到”, 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 。 四要“口到”;五要“心到”;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 (5)见多识广—课外活动(阅读、讲座、参观访问、写 作等)
其实三种方法要综合起来。有规律的优先用 逻辑记忆,没有规律的先试着编成口诀记忆,口 诀太多时,记得好乱,试着画出概念图来,因为 概念图中既有形象,又有逻辑,这样三种方法综 合,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历史学习的三核心六要素
What Why how
When Where Who
学史方法
充实课外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参观博 物馆、纪念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去领略历史的独 特魅力
史学常识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史开学导言课

历史开学导言课
高中历史 导言课
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 第二篇 为何学历史? 第三篇 如何学历史?
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对过去的事
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历:甲骨文: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

林。《说文》:历,过(空间)也,

传(时间)也 。
篆 书
史:甲骨文:表示一种特殊身份、职 位的人。《说文》:史,记事者也 (手在记事),从又持中。中,正也 。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事实本身,
利具,整理一切可逢 识,有选择的记录。
着的史料。史学便是史料
——葛剑雄
学。——傅斯年
第一层面是指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去真实发生过的
事情,具有客观性,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史学就是研究和阐述 发展的历史。第二层面是用文字或其他方
(2)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原 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 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 直接反映当时情况。 ②二手史料:是指后人的记录、转 述或研究成果,间接反映当时情 况。史料价值:一般而言,一手 史料比较客观、真实,史料价值 较高,二手史料主观色彩较强, 史料价值偏低。(注意:不是绝 对,需要甄别)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
要素。(5分)
答案: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
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
第一篇 什么是历史?
通史
高中历史教材
专题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历史:人对过往事物的理性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讲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讲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教学讲义(教师用)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析与思考】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1、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早期儒学: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②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一^出百家、独尊儒术二③H旬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流传。

④新儒学: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进一步巩固和凸显儒学主体地位。

⑤早期启蒙思想:明清时期,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开创了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评价:①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或文化瑰宝;②应持正确态度:去其糟粕、汲其精华;即批判地继承或扬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前导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把握三点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壬”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①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

②代表:老子、孔孟、墨子、韩非子等。

3、影响:①奠定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把握三点1、孔子:①核心仁”的思想:认为仁”就是爱人”,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②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著名主张。

2、孟子:①继承仁”,并发展为仁政”思想。

②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

3、荀子:①主张仁义”和主道”;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提出入之性恶”的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把握三点1、道家老子:①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导言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言课教学设计赵元虎阴菊霞教学内容与立意教师一般会在开学后第一节课上导言课,目的是使学生对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课程及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师设想,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

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每册都有导言,但内容相差较大,与教学实际还有相当距离。

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的风格有异,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主要内容是文化史,如何通过导言课教学使学生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有基本了解,易懂而不生硬,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又符合学生和课程实际,并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文将自己的尝试呈现于此,与同行商榷。

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文化的内涵有人进行过统计,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名家的定义有一百多种,可见文化内涵之丰富。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高频词,高中生对其并不陌生,但要对其丰富内涵有比较深人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引人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化的内涵的理解。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文化?”可以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用手机上网搜索。

可能有学生回答:“我们上学就是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 可能是学生在岳麓版教科书导言中找到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能是通过网络搜索到的……)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

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是不是上过学就有文化,没上过学就改文化的“既然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高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那么这世界上基本就没有什么不是文化的?““如果‘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为什么一提到古埃及文化人们就想到金字塔?”面对老师的诘问,学生可能感到困惑。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伦敦八分钟和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有关片段并思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怎样展现中国文化的? 闭幕式伦敦八分钟是怎样体现英国文化的? 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巴西文化怎样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诗歌、书法、绘画、文字、音乐、歌舞和戏曲等,通过这些来展现中国文化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一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历程,而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引领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史实,如…………,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追求创新、敢于坚持的品质。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讨论法、提问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法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接下来我说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我以上的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历史导言课.ppt

历史导言课.ppt
(1)初中社会学习内容和特点 (2)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和特点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介绍
(1)教材 (2)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编写特
点 (3)怎样学好历史新课程
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专题 导入
什么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
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 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 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4)怎样学习历史新课程:
1.明确课标要求(这是每节课的重点以及思维的方向)
2.做好课前预习(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纲,按照历史学习的 四层次要求记忆史实、理解概念、梳理线索、探索规律)
3.保证听课效果(参与课堂、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探求 方法、提高情趣)
4.完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积极思考、思维碰撞、合作 学习、共同进步)
秦 清朝
五、历史小故事
(1)昭君出塞 (2)曹操割发代首
(2)名人眼里的历史
1、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 ——毛泽东
2、“国可灭,而史不可灭”。——连横《台湾通 史》自序
3、读史可以智。 —弗兰西斯•培根
4、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初中社会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地 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 .内容 比较宽泛,涉及基本的历史地理 常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2)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和特点
①内容:复杂的人类历史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
②特点:A史料多、注重阅读、分析能力, 培养历史意识
B难度大,内容之间前后跳跃性
C重视理性思考
1.必修课程: 历史 (Ⅰ):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 (Ⅱ):经济成长历程 历史 (Ⅲ):文化发展历程 高一
2.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必修3的导言

必修3的导言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 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 世俗化等(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 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 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 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典型特 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
从高考的角度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从文明演进的线索来叙述历史发展的 进程,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成为历史新课程的总纲,与之相 应的就是突出了文明史观的理念,它必将与整体史观(全球史 观)、现代史观、社会史观相结合,更多的反映到高考试题中 去。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 神文明史三个部分: 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 的内容.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明史则包括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 面的内容。
志同道合者结成 政治联盟或集团 进行政治斗争 夺取政权
第一部分 课标要求
1、两大核心
《标准》规定:“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及 其重要内容。
2、基本定位
《标准》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几种史观之间的关系

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都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着眼点,文明史观 更具有宏观视野,整体史观、现代化 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 后两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或某一个领域 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间的基本联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经济的发 展、飞跃 志同道合 者结成政 治联盟或 集团 进行政治斗争, 夺取政权
政治上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
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政治 利益摇旗呐喊,新的思想 出现,形成理论体系。
进行政治建设
(政权建设和制度建设)
1、从中国方面看:
二、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结构及专 题:
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 ⑵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⑷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⑸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2、从世界方面看: 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思想) ⑵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科技) ⑶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导言
思想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 界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
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反 映
文 化
反作用
反 映
政治
决 定
经济
一、必修三的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历史。
古今中外 人类思想文化 专题形式 重大成果
学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线索):
1、人类思想文化科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历程。 2、人类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上呈现的多元 化特征。 3、人类思想文化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同思 想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
三、学习必修三的主要思想及方 法:
1、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史和物质(经济) 文明的发展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 上有所创新。 3、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 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 4、人类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 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5、构建体系 形成时空 勤于思考 精读教材 博览群书
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是人类整 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仅指精神领域,包括人们的 精神生活、精神现象及精神过程, 故称精神文化或思想文化。
文化的不同含义
中国:以文教化,侧重于精神领域。 西方:拉丁文Culture ,引申为人的性情的陶 冶,品质的教养;由物质领域引申到精神领域。 本质:人化或人类化
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 文化和心态文化)
文明的概念及分类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 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 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 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 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 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 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