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故都的秋_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14.1《故都的秋》PPT课件

高中语文14.1《故都的秋》PPT课件
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
要的就是清冷 作者所要求的点缀也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同样给人以悲凉 之感。)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第7段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
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
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
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
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
叹着互答着地说:
有味 清闲的生活气息
第8段 第9段
“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 长。)
色调冷淡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好景不长 的悲凉感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 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秋果胜景中,为何 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视觉上给人一种冷色调;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 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 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 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 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 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 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 好景不长。
秋蝉: “衰弱”、“残声”(景和心的悲凉)。
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 单衣或夹袄” (景的宁静,情和景的悲凉。)
秋果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一种 清、静的淡色。)
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
《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高二语文《故都的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难道不是故都秋天的美景吗?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绚烂的美景摄入文中,而只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景物来描写呢?解析:①郁达夫终生飘泊不定,幸福痛苦交织.他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②时政腐败动荡,社会风云变幻.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已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总之是懒得动。

〞③郁达夫性格忧郁善感,其作品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

④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作者将自己主观上的悲情融入故都秋景,于孤独的品味中渗透出苦涩的人生况味。

“清、静、悲凉〞已不单纯是故都秋景的特色,也是作者的心境投射在现实画布上的一抹冷色。

因此,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自然而然地笼上了一层沉郁幽远的哀伤。

二、能力训练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譬如(pì)梧桐(wú)潭柘寺(zhè)晕头转向(zhuǎn)B、厦门(xià)隽永(jùn)著单衣(zhuó)指桑骂槐(huái)C、驯鸽(xún)平仄(zè)普陀山(tuó)为虎作伥(chāng)D、颓废(tuí)混沌(dùn)一椽屋(chuán)流水淙淙(có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清静清净静土耳根清静B、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C、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D、浪废悠闲幽远枉费心机3、下列句子的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_,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课文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故都的秋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高中课文原文及赏析

故都的秋高中课文原文及赏析

故都的秋高中课文原文及赏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扩展资料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亭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
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老舍《济南的秋天》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活动二:通过阅读同一时期相同题材的作品,领悟郁达夫的审
美情趣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
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
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
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
—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活动一:对下列语句进行对比品读,从原文中你读出一个怎样 的中国文人形象?
原句②: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对比句②: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宋·王安石《北山》)
▲日本传统中有独特的“幽玄美”、“物哀美”。川端康成 在1952年写成的《不灭的美》中曾提出:“悲哀这个词,同 美是相通的。”
▲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 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 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 “西方唯美主义颂扬肉欲,追求感官享受,将艺术创作作为 逃避和反抗社会的一种方式,以恶为美,以丑为美,以死为 美,从而构成唯美主义的颓废特征。”

《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件

02
欣赏语言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 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 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欣赏语言
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 钟声。” 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 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任务活动一 阅读鉴赏3---11段
7.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 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 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 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任务活动二 阅读结尾,思考问题
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 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 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 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 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_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即使偶有创作,文
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

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

本文就是一篇代表。

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

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

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 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

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

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不是对比或类比。

(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

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
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

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

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

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

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这就是
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五种)故都秋之美

悲凉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