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与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分享稿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分享稿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价值观是悲悯、慈悲和舍己为人。
佛教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变革,如今已成为一个涵盖广泛的哲学体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禅定”和“智慧”。
禅
定是指静心思考、反思、冥想,以振奋情绪、平衡思维、促进心理健康。
智慧则是指通过慈爱、思辨、冥想以及平衡行动和见解来提高智慧。
这种心态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善人们的行为、思考和自我认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佛教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综合理论,创造了一种灵性健康的方式。
这种健康是生理心理健康和感性感情健康的结合,被称为“灵性健康”。
通过灵性健康,个人可以以更平衡的方式面对压力和困难,同时也在心理层面上体验满足感和成功感。
另外,佛教的中心思想还包括对于渴求和不满足的批判。
佛教看到了许多人通过征服理性和异化他们的真实自我来寻求快乐和满足。
因此,佛教认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自己,呈现真正的自我,以及发现和创造平衡、快乐和意味的方式。
总的来说,佛教的思想和心理学的思想可以有方式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让我们更加平衡、开心和自定义的生活。
通过禅定和智慧,以及寻找真正的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在找到和平衡自己的过程中品尝平衡和快乐的滋味。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心的譬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佛教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系的心理学原因

佛系的心理学原因
佛系心理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心理平衡:佛系强调接纳和平衡自己的内心,不过分追求外部
的压力和成功。
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压力和情绪波动,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化。
2.亲近自然:佛系心理学鼓励人们与自然界建立深度联系,如通
过冥想和静心等方式来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这种与自然的连接可以使
人们感到平衡、宁静和放松,改善心理健康。
3.自我意识:佛系强调自我意识的培养,通过觉察和觉察自己的
思维和情绪,以及对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的认知。
这种自我意识有助于
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提高
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4.关爱他人:佛系心理学提倡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通过包容和
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以及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爱
他人的心态可以促进正面情绪和减少冲突,使人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
5.长期发展:佛系心理学注重长期发展而非短暂利益的追求。
它
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更深
层次的自我成长和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佛系心理学呼吁人们以平和、接纳和自我成长为导向,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2024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引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首先介绍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佛教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正念和冥想等实践方法。
随后,我们将探讨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心理学对佛教修行的借鉴。
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正文1.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a) 因缘观: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形成的,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提供了启示。
b) 空性观:佛教主张一切事物无常、无我、空性,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我认同和情绪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c) 慈悲心:佛教倡导慈悲与利他心,这种正向情感对于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d) 禅修:佛教强调通过禅修提升个体的觉知和意识,从而实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e) 戒律:佛教的戒律教导个体坚持道德准则和修养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 佛教在心理学中的应用a) 正念:佛教正念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觉知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b) 小我与大我:佛教的思想对于心理学中个体意识与超越自我的理解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c) 冥想:佛教的冥想实践在心理学中被用于改善注意力、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d) 禅绘和禅茶道:禅绘和禅茶道等佛教文化实践方法也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增强创造力和提升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e) 修行与解脱:佛教的修行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3. 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a) 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时间感知、变化和转变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b) 空性观:佛教的空性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抽象思维、情感调节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c) 依存观:佛教的依存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依恋等方面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d) 慈悲心:佛教的慈悲心理念对于心理学研究关爱他人、同理心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
撇开宗教因素,单从佛学研究,推荐你看看《百法明门论》。
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另外,陈兵老师所著《佛教心理学》也很全面地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谈到心理学,其实指的是沿革自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分析理论与方法,各家各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意见。
不过,基本上都是把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佛教心理学把个体意识就分了八个层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然后又分为其它种种,如:
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烦恼(根本)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
一、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恶见)。
五、随烦恼二十:
①、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
②、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③、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学佛修行首先要接受每个人都有这些心理状态。
所以你看,佛学的接纳自我,是建立在更细致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的。
不但不矛盾,可以说佛教的心理学包含了西方心理学诸多学说的分析。
(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一个和尚朋友要去大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授深谈了几个小时后,那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的。
)。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

作者简介王玥玮(198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藏传佛教、超个人心理学。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王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藏传佛教的曼荼罗结构,关于“我”的理论以及密宗修行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则深刻影响了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建立意识光谱理论并定义“”。
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的广泛接触,也促使的产生。
现代藏传佛教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即知识整合、全球传播、疗愈与灵修取向。
关键词宗教研究现代藏传佛教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9/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2-0005-13传统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注重的是对于自我的强调和重塑,而佛教一直致力于对自我的超越以及对真我的抵达。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学习了佛教关于“我”的见地,逐渐发展出一套关于自我超越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其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从佛教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相比较,最为全面和充分。
对藏传佛教来说,与它的传统形式相比,它的现代形式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知识整合”,强调的是现代藏传佛教对于科学的开放性与采纳、融合,尤其是香巴拉禅修中心以及那若巴大学的教学方式;“全球传播”,表明其日益扩大的影响范围,但主要集中于现代化最为发达的地区;“疗愈与灵修取向”,表示现代藏传佛教灵修中心所提供的课程更多地服务于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特征。
佛教与精神分析关于“我”的理解佛教认为自我和人格是无常和无本性的,它们是由世间的五种范畴即“五阴”(skandhas,色、受、想、行、识)积聚和合而成的。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就人类认识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揭开其隐藏甚深的秘奥。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近百年来日显其重要,成为许多人文科学建立的基石,与医学、生物学乃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愈来愈显密切。
佛教哲学从心的角度涵盖一切,重在对人心的认识把握,正如熊十力所说,是“心理主义”,甚至提供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古代心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认识能认识者自己,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一切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内察外照的“主人翁”,如《宋高僧传〃习禅篇论》所云:“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浓,则初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凝照无隐的心态,显然莫过于禅中定心。
佛教徒用这种定心自观其心,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在古代来说,确乎堪以凌驾于诸家之上。
那五十五心所法及其染净的划分,九心轮、五层心识的建立,表现出佛家在禅思中对自心观察之细密。
尤其是五层心识说中,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三层,都在常人所觉知的意识层之下,非显而易见。
阿赖耶识作为心识仓库,储藏各类心识种子,为各种心理本能之源,种子通缘而生现行的心理活动,有决定表层心理走势的作用。
在过了一千多年后,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才把视线转向意识下层,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首先开发潜意识。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严格而言,弗洛伊德并非冰山水下部分的首次发现者,首次发现者当推远在他之前千余年的东方佛教徒。
佛教心理学

“佛家心理学,从知识智慧、体验精神两个侧面,以无明缘起和爱贪缘起为根源,建立价值心理学和批判的人生观,并进而概括为阿赖耶识缘起和业感缘起理论,以建立三世业果轮回理论,说明人生发展的历程及其因果。
知、情两分及缘起,似乎是心理学性质的;人生观似乎是哲学性质的;而业果轮回似乎是伦理性质的。
三世业果缘起理论,若排除伦理性,又似乎是一部发展心理学。
看上去,佛家心理学分支烦广,但在佛教,这是统一的,是人生觉道之所由。
佛家心理学如此繁广,但可以用一种概观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佛家心理学,可分为求真与致用两个部分。
求真的心理学,是基础心理学部分,如蕴处界三科之类;致用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如食论、业果轮回论、解脱论。
有关理论,可以参考现代心理学与哲学分科予以概观分判。
列表如下:┌机能心理学——五蕴论├现象心理学——心所论,如百法明门论┌基础理论┼要素心理学——处论、界论│├过程心理学——缘起论│├生理心理学——根本识理论、一味蕴理论、根边蕴理论、阿陀那识理论、阿赖耶识理论。
┤├发展心理学——轮回论、相续论、食论、业力论。
│└生命心理学——处理论、烦恼杂染理论、轮回理论等。
│┌认知心理学——发智理论、般若理论、唯识理论。
└应用理论┤└人生觉道心理学——无我论、禅修理论、解脱论。
在机能心理学方面,五蕴理论,给出了一个心理机能系统,建立了一个系统模型。
凡是属于基础领域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在五蕴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五蕴是一种范式理论。
这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创立的理论。
现象心理学方面,以心所论为代表。
以心所有法的形式,观察基本的心理现象,并进行归类,试图归属于一定的机能体系之下。
这种理论,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并不盛行,但在某些部派佛教中得到独立发展,并以王所相应的理论形式反映心理现象与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
相应理论,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思维产物,指现象与本质、功能活动与机能主体之间的对应符合关系。
作为一种基本的理则,北传佛教中有“相应因”,南传佛教中有“相应缘”,瑜伽行派更广说“相应”以为自己的标志和根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的自我观
在中国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文化作为一朵奇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早已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晋以来,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陈寅恪)。
由于佛教的传入,在人的心、性、情、才与认知结构,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个体自我的神圣完满性(佛性),能动的主体与重重无尽的世界的关系,顿悟、直觉、创造性思维的爆发力,以超越意境的追求等方面的体认或研究,都比之前的先秦哲学要深刻许多。
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在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描述观察、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上的成果,其分析之细微,体系之复杂,甚至达到了使许多心理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程度。
“自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人创造一切奇迹和文明的心理前提,体现了智慧的最伟大力量。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深刻的命题。
在现代社会,新的社会道德、社会秩序、文化氛围让人们迷茫、空虚、无所适从,因此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探索真实的自我,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大家找到心灵的平静。
而佛教的自我观则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
一、佛教的自我观
自我是个人存在的根本,一切心理活动存在的根基和内核,人存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我的实现。
因此在早期社会,因为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崇敬,人们往往期望有“神”的存在,或者相信灵魂存在,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佛教的“我”与任何宗教与哲学都截然不同。
佛学所说的“我”是梵语atman的音译,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灵魂、精神、自我、身体、本质等含义,指其体常一、有自在作用的个人或宇宙,作为独立永存之主体,潜在于一切事物之根源内。
佛教所说的“我”,含义非常复杂,不同的经典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细致的分类。
《圆觉经略注疏》卷上将佛书中所说的“我”分为四种:㈠凡夫妄计我,所认经验的自我为实我,及有作为轮回主体、永生的自我。
㈡外道所执神我,佛教把佛教之外的哲学或宗教派别都笼统称为“外道”,它指的是佛教外的哲学或宗教认为宇宙中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或神。
㈢三乘所立假我,佛教诸乘皆肯定的分别称你我他的我,为伦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我、第一人称我,亦称“俗我”、“世流布我”。
㈣法身真我,如来藏经论中所说佛性真我、大我、涅槃真我,被认为是真正的我。
佛教的“我”无所不包,统摄了其他一切哲学、心理学中的关于“我”的观念。
与所有的哲学宗教派别不同,佛教坚决否认有一个支配世间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的本体或灵魂的存在。
在佛教看来事物都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关系中。
说道缘起最完备的莫过于“十二因缘”理论。
“十二因缘”就好比一个既没有起点有没有终点可言的圆环,十二个环节都是互为依存,互为因果关系的,没有什么先后始终之分。
“十二因缘”中每一环节的生起,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的作用而决定的。
它们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互为因果,没有绝对的独立或存在。
因此,科学的说,佛教所说“十二缘起”,是一个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园”的概念,而不是锁链式的直线概念。
根据佛教的“缘起论”,我们发现,所谓宇宙、人身内身外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实体的存在,称之为“阿特曼”
也好,“灵魂”也好,“我”也好,不过是虚妄邪念,精神幻觉而已。
佛教不讲究最初的来源问题,也不说明最终的境界状态。
佛陀教化的目的,不是在使人们满足哲学和科学上的兴趣,也不是让人们处处盲目的相信有神的存在而放弃自己主观上的能动性和努力,而是在指出苦的现象和苦的根源之后,告诉人们如何去解脱自己、解除痛苦,从而为人们战胜苦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出路。
二、心理学的自我观
同时自我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心理学概念,在整个心理学中,可能再也找不出一个领域比自我研究领域更不明确、不一致的概念或术语。
心理学各派对自我都有独特的诠释。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真正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问题的第一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他对自我下了一个定义:“自我是自己所知觉、感受与思想成为一个人者。
”他把自我看成是人的人格,并把自我划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经验的自我”是经验与意识的主体,是“一切个人可以称为属于他的所有东西”。
他把这个纯粹自我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他自我可以不要,但它却不能舍弃,它是自我的自我,是心理生活的主宰者。
詹姆斯的自我观,同我们常人所持的自我观是比较一致的。
我们所认为的“自我”不外乎我们有一个实在的身体和心灵和所拥有的一切:名声、地位、财产、自尊、理想和信念。
同詹姆斯一样,心理学的特质论主张者把自我看成是一个人的人格。
根据特质论的观点,人格由许多有联系的特质组成。
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所以特质也为行为提供了完全的解释,不必考虑任何情景因素。
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三大学派之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在弗洛伊德那里,“我”不在是简单的个体概念,而是作为人格的总体,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有效进行与外界环境的交往,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和欲望。
弗氏认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非截然划分的实体,从本我中产生出自我,自我中又产生出超我,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处于相互作用和融合的状态。
社会心理学用角色理论来阐述自我。
角色概念是从戏剧舞台借鉴来的用语。
角色理论把人生比作舞台,认为社会中的人和舞台上的演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角色理论那里,人的行为是角色的期待作用,由于人同时具有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期待不同,所以人的行为表现就会产生差异。
人本心理学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自我观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旗帜鲜明的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存在,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这一点大大超越了此前任何一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人具有自我意思,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能做自己行为的控制者,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并具有利用这些潜能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本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主张研究人的本能、潜能、价值、经验、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我”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从现象学的整体描述出发,把自我与人格看成一个整体,即指整个有机体。
他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不是事物,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对这些认识的解释。
罗杰斯认为,自我、自我挂念和自我结构,是个人直觉概念的有系统的组合,代表个人从经验中对自己之一切的知觉、
了解、感受及随附的价值。
各大传统心理学在表述上尽管没有说有实在的自我的存在,但在其观念上都预先设定了一个自我的实在的存在。
并且认为找到了这个自我,就可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西方心理学所谓的自我,主要是指个人认识、行为的主体,及对贯穿自己一生心理过程的具有同一性的东西的体察和认识,他们普遍认为:自我的主要特征是所认表现与主体我和客体我中的“同一性”。
三、结语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佛教都将自我观看做一个重要概念。
心理学追求自我,是为了消除关于本身的疑惑,追求心理健康追求幸福的人生;佛教主张“无我”破除“我执”,亦是为了根治众生的烦恼痛苦,求得人生的解脱。
二者都是为了人生幸福,都有可取之处,现在心理学研究开始重视古老的佛教学说,从中发现了无比丰富的智慧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