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心理学

合集下载

佛家心理学

佛家心理学



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 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 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所 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已经成为过去, 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 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观 上,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甚至被逐渐遗 忘,但在内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质中形 成的记录却不会自动消失,并积聚为影响未 来生命走向的力量。
佛教与西方心理学
佛教与西方心理学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在发展中已经将需要继续融合、接受人类历 史承传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以使其日 益提高的技术操作中增添一些人文精神,增 添一些善、正义和信仰。佛教和心理学是二 种性质不同的文化,但它们在人性问题上的 共识为它们的相通提供了基础。
佛家心理学
黄漫远 张丹 薛小雷
佛家心理学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佛家思想与心理学的关系 对佛家心理学的评价

佛家心理学
佛教与佛家概念的界定 佛家:1.诸佛之净土。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 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 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 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3.培养正念·修习定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还有定、慧修行,为戒定 慧三无漏学。 修定,是培养专注、稳定的力量,并使内心 变得纯净。 慧指推理、判断事理之精神作用。慧用心字 底,说明慧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当一个人的 修为达到这种状态,持有这种精神的时候,他就 具备了慧。说一个人有慧根,就是说他善于从事 事中了解和掌握规律,进而从容处事,潇洒为人。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心的譬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佛教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系的心理学原因

佛系的心理学原因

佛系的心理学原因
佛系心理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心理平衡:佛系强调接纳和平衡自己的内心,不过分追求外部
的压力和成功。

这种心态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压力和情绪波动,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变化。

2.亲近自然:佛系心理学鼓励人们与自然界建立深度联系,如通
过冥想和静心等方式来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这种与自然的连接可以使
人们感到平衡、宁静和放松,改善心理健康。

3.自我意识:佛系强调自我意识的培养,通过觉察和觉察自己的
思维和情绪,以及对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的认知。

这种自我意识有助于
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提高
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4.关爱他人:佛系心理学提倡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通过包容和
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以及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爱
他人的心态可以促进正面情绪和减少冲突,使人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

5.长期发展:佛系心理学注重长期发展而非短暂利益的追求。


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内省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更深
层次的自我成长和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佛系心理学呼吁人们以平和、接纳和自我成长为导向,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2024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2024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一)引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首先介绍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佛教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正念和冥想等实践方法。

随后,我们将探讨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心理学对佛教修行的借鉴。

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正文1. 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a) 因缘观: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形成的,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提供了启示。

b) 空性观:佛教主张一切事物无常、无我、空性,这种观念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我认同和情绪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c) 慈悲心:佛教倡导慈悲与利他心,这种正向情感对于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d) 禅修:佛教强调通过禅修提升个体的觉知和意识,从而实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e) 戒律:佛教的戒律教导个体坚持道德准则和修养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于心理学中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 佛教在心理学中的应用a) 正念:佛教正念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觉知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b) 小我与大我:佛教的思想对于心理学中个体意识与超越自我的理解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c) 冥想:佛教的冥想实践在心理学中被用于改善注意力、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d) 禅绘和禅茶道:禅绘和禅茶道等佛教文化实践方法也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增强创造力和提升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e) 修行与解脱:佛教的修行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3. 佛教哲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a) 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时间感知、变化和转变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b) 空性观:佛教的空性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抽象思维、情感调节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c) 依存观:佛教的依存观念对于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依恋等方面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d) 慈悲心:佛教的慈悲心理念对于心理学研究关爱他人、同理心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

浅析佛教与心理学的自我观在中国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文化作为一朵奇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早已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晋以来,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陈寅恪)。

由于佛教的传入,在人的心、性、情、才与认知结构,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个体自我的神圣完满性(佛性),能动的主体与重重无尽的世界的关系,顿悟、直觉、创造性思维的爆发力,以超越意境的追求等方面的体认或研究,都比之前的先秦哲学要深刻许多。

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在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描述观察、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上的成果,其分析之细微,体系之复杂,甚至达到了使许多心理学家都叹为观止的程度。

“自我”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人创造一切奇迹和文明的心理前提,体现了智慧的最伟大力量。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深刻的命题。

在现代社会,新的社会道德、社会秩序、文化氛围让人们迷茫、空虚、无所适从,因此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探索真实的自我,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大家找到心灵的平静。

而佛教的自我观则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

一、佛教的自我观自我是个人存在的根本,一切心理活动存在的根基和内核,人存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我的实现。

因此在早期社会,因为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崇敬,人们往往期望有“神”的存在,或者相信灵魂存在,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佛教的“我”与任何宗教与哲学都截然不同。

佛学所说的“我”是梵语atman的音译,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灵魂、精神、自我、身体、本质等含义,指其体常一、有自在作用的个人或宇宙,作为独立永存之主体,潜在于一切事物之根源内。

佛教所说的“我”,含义非常复杂,不同的经典也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细致的分类。

《圆觉经略注疏》卷上将佛书中所说的“我”分为四种:㈠凡夫妄计我,所认经验的自我为实我,及有作为轮回主体、永生的自我。

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

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

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佛教与心理健康: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心理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佛教心理学作为一种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修行、观察思维和情绪以及正念等方式,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本文将探讨佛教心理学在缓解压力与焦虑中的应用,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识压力与焦虑在开始探讨佛教心理学如何缓解压力与焦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压力与焦虑的本质。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来自于种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焦虑则是对潜在威胁的一种感受,它通常伴随着压力的存在。

当压力和焦虑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佛教心理学对压力与焦虑的认识佛教心理学认为,压力和焦虑源自于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執着,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过度关注。

佛教强调放下执着和執着的重要性,并提倡“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佛教心理学通过观察和反思内心的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一切都是不永恒的,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三、运用佛教心理学方法缓解压力与焦虑1. 培养正念:正念是佛教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味着保持对当前经验的细致觉察,不加评判和批判。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身心活动上,减少思维的干扰,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2. 修行禅定:禅定是佛教中一种专注和冥想的修行方式。

通过坐禅和呼吸冥想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这种修行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平衡身心,减轻压力。

3. 放下执着:执着是压力和焦虑的根源之一。

佛教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的。

当我们能够放下执着,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我们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

4. 接纳自我:佛教心理学强调接纳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性。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人类共同的存在时,我们就能够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苛求和压力,从而减轻焦虑。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就人类认识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揭开其隐藏甚深的秘奥。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近百年来日显其重要,成为许多人文科学建立的基石,与医学、生物学乃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愈来愈显密切。

佛教哲学从心的角度涵盖一切,重在对人心的认识把握,正如熊十力所说,是“心理主义”,甚至提供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古代心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认识能认识者自己,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一切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内察外照的“主人翁”,如《宋高僧传〃习禅篇论》所云:“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浓,则初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凝照无隐的心态,显然莫过于禅中定心。

佛教徒用这种定心自观其心,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在古代来说,确乎堪以凌驾于诸家之上。

那五十五心所法及其染净的划分,九心轮、五层心识的建立,表现出佛家在禅思中对自心观察之细密。

尤其是五层心识说中,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三层,都在常人所觉知的意识层之下,非显而易见。

阿赖耶识作为心识仓库,储藏各类心识种子,为各种心理本能之源,种子通缘而生现行的心理活动,有决定表层心理走势的作用。

在过了一千多年后,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才把视线转向意识下层,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首先开发潜意识。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严格而言,弗洛伊德并非冰山水下部分的首次发现者,首次发现者当推远在他之前千余年的东方佛教徒。

佛家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佛家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佛家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漫谈摘要佛教心理学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西方心理治疗实践之中。

本文包括:(a)对佛教传承基本背景的介绍;(b)概述佛教心理学的的核心宗旨,主要侧重于禅定修习;(c)提供关于佛教修行对大脑影响的研究概况综述;(d)概述佛教心理学与现有心理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e)概述佛教中应对特定精神疾病,以及应对躯体性障碍的心理因素的方法;(f)对佛教心理疗法在西方社会出现的讨论,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探讨。

以下课题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神经系统科学中,与佛教“心”的概念相对应的对象,以及在精神疗法实践中使用具体技巧(如冥想)的证据基础。

引言本文的目的,是为从事临床实践的精神科医生提供一份佛教心理学与心理疗法概况的综述。

虽然在医学、精神病学、心灵和心理训练的各种流派之间,已有长期的对话历史( Culliford, 2002;Sims, 1994;Sloan, Bagiella & Powell, 1999;Swinton, 2001),但是,近期在精神病学领域,以及在更广泛的社会中的某些新发展,最终促成了这篇以佛教心理学和佛教修行对大脑影响为主题的文章的诞生。

首先,日益增长的跨国移民,对人口总体统计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Economist,2001),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精神卫生关照的人群产生的影响更大(Gavin,Kelly,Lane & O’Callaghan, 2001)。

这导致了被关照者和关照者之间的种族和文化差异不断增大(Kelly,2003),因而,需要精神保健工作者对不同的心理与文化传统有更好的理解(Dogra & Karim, 2005)。

第二,辩证行为疗法(DB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不断发展,以做为对范围不断扩大的精神疾患的治疗方案,导致了对佛教心理学与DBT(Palmer, 2002)和CBT (Kumar, 2002),包括培养正念之间关系认知的不断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法修行的目的
佛法修行的目的,一是解脱,一是成佛。 佛法修行的目的,一是解脱,一是成佛。 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玄妙,简言之,就是代表着心灵的自由。 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玄妙,简言之,就是代表着心灵的自由。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每解除一种,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每解除一种,心灵就能从这种烦恼制 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所谓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像考职称、 所谓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像考职称、获大奖 那样,有职称可考,有奖项可获。因为成佛的内涵不是其他, 那样,有职称可考,有奖项可获。因为成佛的内涵不是其他, 而是生命的彻底觉醒,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 而是生命的彻底觉醒,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这一切都 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汉语系佛教的派别
天台宗 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 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 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 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觊, 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教义 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为中心思想。
天台宗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佛教心理学之心身结构
内容: 佛性─┬─心——┬能藏——心识(心体)———胎光业魂 │ ├所藏——种子识(记忆)——幽精转魂 │ └执藏——习性识(习惯)——相灵现魂 └─色身─┬意根—┬末那识(思绪)——伏尸魄 │ └意识(直觉)———除秽魄 ├身根──身识(触觉)———尸垢魄 ├眼根──眼识(视觉)———非毒魄 ├耳根──耳识(听觉)———天贼魄 ├鼻根──鼻识(嗅觉)———臭肺魄 └舌根──舌识(味觉)———雀阴魄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佛教的分类: 1、汉语系佛教: 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佛教 属于汉语系佛教, 这是因为从梵文经典翻译过来的文字是汉文。 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繁荣,各学派根据某部佛 经或某种学说发展成自家理论,形成八大宗 派: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律宗,华严宗, 密宗,净土宗,禅宗,净土宗和禅宗是今天 汉语系佛教的主流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2、释迦牟尼 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 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 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释迦 牟尼作为释迦族的圣人和觉 悟者——佛陀,在他45岁 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弘教活 动,直至80岁涅槃。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3、把佛教传入中国的四位重要人物: 蔡愔:东汉,《四十二章经》 朱士行:三国,西域于阗(今中国新疆和田) 法显:东晋,历时15年,到达印度,抄写翻 译经文 玄奘:唐代
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心是多元、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 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 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 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3.心分真妄二种 .
佛法认为,心分真心和妄心两类。真心代表着心的本质, 佛法认为,心分真心和妄心两类。真心代表着心的本质, 在根本上,人心是圆满、自足的,并不缺少什么。正如《 在根本上,人心是圆满、自足的,并不缺少什么。正如《六 祖坛经》所说: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 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 佛。” 虽然心原本万法具足,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需求呢? 虽然心原本万法具足,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需求呢? 那就是妄心的作用。现代人的需求几乎是古人的百千倍, 那就是妄心的作用。现代人的需求几乎是古人的百千倍,是 否因此比古代人活得开心呢?其实未必。在妄心的层面, 否因此比古代人活得开心呢?其实未必。在妄心的层面,往 往会将需求被满足所产生快感当做快乐本身。 往会将需求被满足所产生快感当做快乐本身。当一种需求产 生时,就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满足它。问题是, 生时,就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满足它。问题是,这种满足程 度是变化的,就像身体会对经常使用的药物产生耐药性一样, 度是变化的,就像身体会对经常使用的药物产生耐药性一样, 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饥饿时,吃饱就能满足。 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或更换药物。饥饿时,吃饱就能满足。吃 饱后,又要吃好才能满足。吃好了,又要吃得新奇才能满足。 饱后,又要吃好才能满足。吃好了,又要吃得新奇才能满足。 满足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满足的标准在不断提高。
汉语系佛教的派别
华严宗 因尊崇《华严经》而得名。创始人法藏,思 想核心是“法界缘起论”。认为世上一切事 物都互为因果,互为依存。
华严宗祖庭陕西华严寺
汉语系佛教的派别
法相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以唐代玄奘为宗祖, 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 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教义主张: 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 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 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 变法则森罗万象。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2、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又叫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佛教开 始传入中国西藏地区,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 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之后,最终形成藏 传佛教。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地区。佛教 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由于迎娶尼泊尔 和中国的公主,使得佛教传入西藏地区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3、云南巴利语系佛教 亦称“南传佛教”,指斯里兰卡,缅甸,泰 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佛教,因由印度 南传,故名。在中国仅仅流行于滇南或滇西 南等傣族地区
“佛家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的 区别
“佛家心理学”只是佛教 佛家心理学” 界人士对心理学方面的研 究和某种观点, 究和某种观点,属于中立 学术或大客观意义上的 客观知识” “客观知识”,属于科学 的范畴; 的范畴; 佛教心理学” 而“佛教心理学”是具有 教化、信仰、 教化、信仰、修道等宗教 性质的,属于“佛法” 性质的,属于“佛法”的 范畴。至于它们之间是否 范畴。 能统一, 能统一,或以什么形式统 那是另一回事。 一,那是另一回事。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一、佛教在中国的历史 1、 佛教(Buddhism):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 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 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 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 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 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 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 量信徒,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隋唐的佛性说(一)
佛性:佛指觉悟; 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 意为不变。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 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 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 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 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 有不同的内涵。 有不同的内涵。 因形成于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天台宗 :因形成于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 妙法莲华经》 故亦也称法华宗。提出“无情有性” 《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提出“无情有性”说, 指草木、瓦砾等无情物也有佛性。即所谓“草木成佛” 指草木、瓦砾等无情物也有佛性。即所谓“草木成佛”论。 华严经》为经典建立起来的宗派。 性起”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经典建立起来的宗派。“性起” 思想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性起” 简单地说就是称性而起, 思想是其主要理论基础。“性起”,简单地说就是称性而起, 意谓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诸法, 意谓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诸法,都是如来性之体现 ,只要称 性而起,便可做佛。 性而起,便可做佛。
法相宗祖庭陕西华严寺
汉语系佛教的派别
禅宗 禅是禅那(Jh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 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 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 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主张不靠文 字,利用心灵传递佛法
禅宗祖庭河南少林寺
佛教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 方法。而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 多年前的佛学, 方法。而诞生于 多年前的佛学 历来也被称为心学, 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 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 可以称为东方心理学。 可以称为东方心理学。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 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 呼吁人们学佛、信佛,晚年,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 呼吁人们学佛、信佛,晚年, 地步。一九二二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 地步。一九二二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课时,又对佛学理 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法”就是“心理学”。 论作了总体概述,提出佛家所讲的“ 就是“心理学” 梁启超十分注重中国佛学史的研究,写下了《 梁启超十分注重中国佛学史的研究,写下了《中国佛法兴衰 沿革说略》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等论著, 沿革说略》、《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等论著,还写有 佛教心理学浅测》一文! 《佛教心理学浅测》一文!
佛家心理学
黄漫远 张丹 薛小雷
佛家心理学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佛家思想与心理学的关系 对佛家心理学的评价
佛家心理学
佛教与佛家概念的界定 佛家:1.诸佛之净土。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 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 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 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佛教心理学的分类(一)
┌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佛教的心理学 根本佛教的心理学 ├部派佛教的心理学 部派佛教的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断代分期┼菩萨乘 大乘) 菩萨乘( 佛教心理学断代分期 菩萨乘(大乘)佛教的心理学 ├金刚乘佛教的心理学 金刚乘佛教的心理学 └现代佛教心理学 现代佛教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