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佛教心理学课件--资料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
21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住的四 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想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想俱无但识心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
31
一、比丘,梵语比丘,华言乞土。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亦 名苾刍,盖苾刍,雪山香草名,草有五义,以喻比丘五德(五义五德者,一体性 柔软义,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二引蔓旁布义,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三馨 香远闻义,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疗疼背义,喻比丘能断烦恼之德;五不背 日光义,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亲近承佛事佛法也。)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道
畜
饿
地
生
鬼
狱
道
道
道
-
6
十法界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 菩萨法界:自觉、觉他,觉行未圆满之境界 缘觉法界:修十二因缘而达到解脱生死之境界 声闻法界:以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解脱生死之境界
二、比丘尼,(亦名苾刍尼),梵语尼,华言女。大智度论云:尼得无量 律仪,故应次于比丘。又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
三、沙弥,梵语沙弥,又云室利摩理洛迦,华言息慈。谓止息世染之情, 慈济群生也。以初入佛法之时,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是名沙弥。
心理学基础知识ppt课件大纲

02 认知过程
感觉与知觉
01
02
03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 气味等。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反映,如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运动知觉等。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 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注意与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01
02
03
04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 进行观察,探究其发生机制和
影响因素。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记录 被试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以了解其心理活动。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 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以 分析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测验法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对 被试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心理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是意识的基础,只有被注意到的 事物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对自 己身心状态的反映,如对自我、环境、 时间等的意识。
记忆与学习
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 和再现,包括识记、保持、 回忆和再认等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心理学思想
包括古希腊哲学家的心理学观点, 如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亚里士 多德的官能心理学等。
近现代心理学派别
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它们 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章积极心理学概论优秀课件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 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包括与良好结果相 联系的某些人格特质。
• 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还包括人在 正确的时间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和技能来 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解决所面临困难的能力。
• 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 积极心理学是对当前人类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 和宗教冲突反思的结果。
• 21世纪的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社会 在种族和宗教方面的紧张和冲突却并没有缓解。这 些种族和宗教方面的冲突带来的悲剧促使人们去思 考,种族和宗教冲突的根源在哪里?怎样去解决这 些争端和冲突?
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渊源
(三)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1. 东方佛教文化
• 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基本观点的重要理论来源, 如对于痛苦和幸福的辩证理解、对成熟成长的理解 等;
• 佛教文化在方法论上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如强调通过无条件地积极应对来改变个体的内 在欲望,提倡静思默想来使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的意 义等。
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渊源
(三)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1. 东方佛教文化
• 佛教文化是积极心理学基本观点的重要理论来源, 如对于痛苦和幸福的辩证理解、对成熟成长的理解 等;
• 佛教文化在方法论上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如强调通过无条件地积极应对来改变个体的内 在欲望,提倡静思默想来使自己把握自己生活的意 义等。
• 个体的动机系统为其人格的形成提供动力,动机具 有一种机能自主的特性,使得人格具有动态性。
• 塞利格曼受到启示,发现了动物的习得无助感,由 此推论出人也具有习得性无助,进而推论出人也具 有习得性乐观,最终导致积极心理学的提出。
心理学PPT 课件

第 10 章 教师心理 10.1 教师心理概述 10.2 教师专业素质 10.3 教师心理健康
● 课程概述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10章 第 10章 11章 第 11章 12章 第12章
绪论 认知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 人格理论 智能理论 自我意识 品德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教师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 7 章 品德心理 7.1 品德心理概述 7.2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7.3 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正
● 课程概述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10章 第 10章 11章 第 11章 12章 第12章
绪论 认知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 人格理论 智能理论 自我意识 品德心理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教师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一、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 灵魂之学 心灵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 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 意识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行为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 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世纪60年代, 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最近,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 人性的科学 最近,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 1989年第二版的 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 年第二版的《 1989年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 心理的本性、 的科学” 人类心理的本性 功能和现象的科学 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的科学”。 1999年修订的 现代汉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 年修订的《 1999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 的科学” 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 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的科学。 的科学。
心理学概述ppt课件

情绪理论及情绪调节
认知重评
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
表达抑制
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情绪理论及情绪调节
合理宣泄
用恰当的方式释放和表达情绪。
放松训练
通过身体放松来改变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而调节情绪。
动机理论及动机激发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01
意志品质的培养
02
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03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04
个性心理特征与发展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
需要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
反映。
想象
02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创造力
03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
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意识状态及其变化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对自身及周围环境 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包括清醒、睡眠 、昏迷等不同的状态。
群体心理特征及影响力
群体心理定义及特征
阐述群体心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如群体凝聚 力、群体决策等。
群体影响力因素
分析影响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因素,如群体 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等。
群体心理对个人影响
探讨群体心理如何影响个人观念、态度和行为,以及个人如何在群体中发挥作 用。
佛教心理学01

• 确切地讲,佛学领先于当代任何心理学理论,是 一部极为完整的心理学、伦理学、哲学体系。由 于佛学用语太古老,还没有完全被人们理解。心 理学发展至今,只刚刚接触到佛学庞大理论体系 的中心,还无法全面破译和阐释佛经的内在思想 和奥秘。或许,历史已经逐步走到了现代科技与 佛学思想融合的时代。或许,东西方文化将在21 世纪上半业彻底的沟通和融合。佛学是引导人类 从痛苦走向幸福的最伟大的文化思想体系之一。
好人:三教共同的期许
• • • • 儒家——内圣外王 道家——得道成仙 佛家——成佛作祖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 从来一祖风”,宗旨都是 为了匡世济人、救度众生。
2013-8-18
7
佛教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览
荣格著:《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
儒宾译 【出版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0.11 杨
• 东方佛学思想,早在2千多年前,就形成了 比西方理论性强、更系统、更完整、更有 价值、实用性更强的走向成功理论。只是 因古今文字差异、年代和生活习惯差异, 后人不易理解 。
三、佛教是一门高级心理学
•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 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 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 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 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 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 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 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 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 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就人类认识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揭开其隐藏甚深的秘奥。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近百年来日显其重要,成为许多人文科学建立的基石,与医学、生物学乃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愈来愈显密切。
佛教哲学从心的角度涵盖一切,重在对人心的认识把握,正如熊十力所说,是“心理主义”,甚至提供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古代心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认识能认识者自己,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一切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内察外照的“主人翁”,如《宋高僧传〃习禅篇论》所云:“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浓,则初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凝照无隐的心态,显然莫过于禅中定心。
佛教徒用这种定心自观其心,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在古代来说,确乎堪以凌驾于诸家之上。
那五十五心所法及其染净的划分,九心轮、五层心识的建立,表现出佛家在禅思中对自心观察之细密。
尤其是五层心识说中,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三层,都在常人所觉知的意识层之下,非显而易见。
阿赖耶识作为心识仓库,储藏各类心识种子,为各种心理本能之源,种子通缘而生现行的心理活动,有决定表层心理走势的作用。
在过了一千多年后,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才把视线转向意识下层,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首先开发潜意识。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严格而言,弗洛伊德并非冰山水下部分的首次发现者,首次发现者当推远在他之前千余年的东方佛教徒。
佛家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佛家心理学与精神分析漫谈摘要佛教心理学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西方心理治疗实践之中。
本文包括:(a)对佛教传承基本背景的介绍;(b)概述佛教心理学的的核心宗旨,主要侧重于禅定修习;(c)提供关于佛教修行对大脑影响的研究概况综述;(d)概述佛教心理学与现有心理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e)概述佛教中应对特定精神疾病,以及应对躯体性障碍的心理因素的方法;(f)对佛教心理疗法在西方社会出现的讨论,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探讨。
以下课题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神经系统科学中,与佛教“心”的概念相对应的对象,以及在精神疗法实践中使用具体技巧(如冥想)的证据基础。
引言本文的目的,是为从事临床实践的精神科医生提供一份佛教心理学与心理疗法概况的综述。
虽然在医学、精神病学、心灵和心理训练的各种流派之间,已有长期的对话历史( Culliford, 2002;Sims, 1994;Sloan, Bagiella & Powell, 1999;Swinton, 2001),但是,近期在精神病学领域,以及在更广泛的社会中的某些新发展,最终促成了这篇以佛教心理学和佛教修行对大脑影响为主题的文章的诞生。
首先,日益增长的跨国移民,对人口总体统计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Economist,2001),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精神卫生关照的人群产生的影响更大(Gavin,Kelly,Lane & O’Callaghan, 2001)。
这导致了被关照者和关照者之间的种族和文化差异不断增大(Kelly,2003),因而,需要精神保健工作者对不同的心理与文化传统有更好的理解(Dogra & Karim, 2005)。
第二,辩证行为疗法(DB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不断发展,以做为对范围不断扩大的精神疾患的治疗方案,导致了对佛教心理学与DBT(Palmer, 2002)和CBT (Kumar, 2002),包括培养正念之间关系认知的不断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慢:于等计己胜,于胜计己等。
(3)、慢过慢:于胜计己胜。
(4)、我慢:恃所执我,令心高举。 (5)、五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谓得。 (6)、卑慢:于他多胜,计己少劣。 (7)、邪慢:谓实无德,妄为有德。
6、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 障善见,招苦为业。
1、信: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 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 他为业,能趣善道为业,增长净信为业。
2、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
3、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谓依自、法, 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 诸恶行。
4、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谓依世间诃 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 恶业。
16、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 障离欲为业。
一、六大根本烦恼 烦恼: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能令心烦,能作 恼故,名为烦恼。
1、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2、瞋: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 扰恼。
3、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 染所依为业。
4、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 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5、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于德、有德,心 不谦下。
二、随烦恼
11、不信:于实、德、 能不忍乐欲,心秽为 性;能障净信,惰依 为业。谓不信者多懈 怠故。
12、懈怠:于善恶品 修断事中,懒堕为性。 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13、放逸: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 无防护。
14、害: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 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15、憍: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我具妙色、财、位、 技艺、净命功德,形貌端严,众所乐见。由此因 缘,便起憍傲、极憍傲,醉闷、等醉闷,腼眩、 等腼眩。心踞傲性。
10、舍:精进、三根, 令心平等、正直、无 功用住为性,对治掉 举,静住为业。
11、不害:谓于有情, 不毁不损、不伤不害、 不恼不触,不令堕苦。
可补充的善心所法:
欣 、不忿 、不恨 、不恼 、不嫉 、不悭 、不骄 、不覆 、
不诳 、不谄 、不慢 、不疑 、不散乱 、正见 、喜 、慈 、 悲 、随喜 、身柔软性 、心柔软性 、身适业性 、心适业 性 、身练达性 、心练达性 、身正直性 、心正直性 、离 身恶行 、离语恶行 、离意恶行 、悯 、乐 、一向心 、敬 、 爱敬 、谦下心 、报恩心 、忠诚 、孝心 、直心 、宽恕 、 忍 、慈爱 、友爱 、法爱 、信 、至诚心 、平等心 、住心 、 慰 、深心 等。
可补充的别境心所法:
暗示 、催眠 、移情或认同 、惊奇 、好奇心
1、寻:令心匆遽,于 意言境,粗转为性。
2、伺:伺谓伺察,令 心匆遽恶作,恶 所作业,追悔为性, 障止为业。
4、眠:眠谓睡眠,令 身不自在,昧略为性, 障观为业。
可补充的不定心所法:
愿 、畏 、做梦 、戏乐 、厌恶 、羡慕、兴奋、 竞争心、幻想、勇敢
一、遍行心所法
3、受:受能领纳顺违中 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
1、触:三和合触。
2、作意:谓能警心 为性,于所缘境引心 为业。
4、想:想能安立自 境分齐。
5、思:谓令心造作 为性,于善品等役心 为业, 谓能取境正 因等相,驱役自心令 造善等。
1、欲: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 为业。
2、定: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 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显所 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
二、别境心所法
3、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 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4、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5、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1)、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 恒起我见,执我、我所。
(2)、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执常。
(3)、邪见:于善恶果报,及正因缘所生善法, 一切拨以为无。
(4)、见取见: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 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5)、戒禁取见:执非理之禁戒为生天之因、 解脱之道。
1、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 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5、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 作善为业。
6、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 作善为业。
7、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 善为业。
8、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 治昏沉,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 止转安适故。
9、不放逸:精进三根, 于所断修、防修为性, 对治放逸,成满一切 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7、诳: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
8、谄: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
9、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 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 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10、无愧:不顾世间, 崇重暴恶为性。能障 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谓于世间,无所顾者, 崇重暴恶,不耻过罪, 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2、恨:其心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
3、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 障不恼,坦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 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4、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 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 戚,不安隐故。
5、覆:隐藏众恶,故名为覆。
6、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 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吝者,心多鄙涩,畜积 财、法,不能舍故。
第二讲 心—多层次多功能的集起
心所,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功能。
心所:“依止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扶 助于心 ”,与心同生、同灭、缘取同一目标、 拥有同一依处。
第二讲 心—多层次多功能的集起
佛学研究心所法,主要从净化人心的社会教化 和了生死的宗教修持出发,区分各种心所法的 性质,辨清哪些是善的、清净的,能引起有益 的后果,哪些是恶的、污染的,能引起痛苦及 生死轮回的后果,以便断恶修善,灭除生死之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