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莱阳历史区划沿革

莱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莱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中心,历史悠久。经出土文物考证,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又据前河前出土之“己”国文物铭文“己侯乍(作)铸壶吏(使)小臣台(以)汲永宝用”来看,当时莱阳应属“己”国(尚待考)。现据《莱阳县志》与有关史籍记载对其名称由来、历史沿革作以浅略考释。

夏:隶青州莱夷地。

三代以前无可靠的史籍记载。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燕、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胶东半岛统称“东夷”,莱阳为莱夷地。《尚书·禹贡》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胡渭《禹贡锥指》也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禹贡》莱夷之地”。

殷商:隶营州莱国地。

《尔雅》九州无青、梁,有幽、营。“齐曰营州”。孙炎注:“殷并青于徐,复舜之营”。颜师古曰:“东莱,故莱之国”。晋郭璞日:“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即青也”。就是说自泰山以东到海,是殷商的营州地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有:“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姜尚)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菜”。古营丘在

今潍县南“缘陵”,当时与莱国接界,可知潍河东都为莱国地。莱阳地时属莱国。

西周:隶幽州莱国地。

《周礼·夏官职方》九州无徐、梁,有幽、并。《周官·职方》“东北曰幽州,薮豨养”。《汉书·地理志》长广注:“豨养泽在西”。据此可知时莱国地属幽州。

东周:属齐东境即墨地。

《太平寰宇记》引《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后齐复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齐灭莱后置即墨。齐威王三年封即墨大夫万家。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至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燕将乐毅破齐,下齐七十余城。田齐奔即墨(时在平度东南),乐毅围之。齐立田单为将,离间乐毅,以火牛破燕军,恢复了齐国。

秦:属齐郡东境。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军王贲灭齐夷为齐郡。西楚霸王项羽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齐相田荣杀田市,自立为王。

西汉:隶青州分属胶东国、东莱郡与琅邪郡。

时设挺,在今莱阳城南3.5千米古城村。昌阳,汉初置于今文登县。后徙今海阳县庶村南。长广,在今海阳县发城。邹卢,在今莱西县古城子。观阳,在今牟平县半城。高帝四

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破齐,立胶东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置胶东国。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置盐官长广县。时挺、观阳,邹卢、即墨地属胶东国(治即墨,今平度东境);昌阳属东莱郡(治掖);长广属琅琊郡(治东武,今诸城)。

新莽元年(公元9年)曾改昌阳曰夙敬亭,邹卢曰始斯。更始元年(公元23年)汉兵诛莽,恢复昌阳、邹卢旧称。

东汉:隶青州分属北海国与东莱郡。

《后汉书·郡国志》无挺有“拒”,《贾复传》作“挺胡”,都是挺字之讹。光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食邑有挺胡、观阳。又省邹卢入挺,以长广益东莱。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以东莱之昌阳益琅琊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胶东侯贾毓以罪国除。挺、观阳入北海国。时挺、观阳、即墨地属北海国;昌阳、长广属东莱郡。

晋:隶青州分属长广郡(治不其,今即墨)与济南郡(治平寿,今潍县)。

晋省观阳。长广郡,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置,魏末废。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复置。《宋书·州郡志》“昌阳,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分长广县立(治今县东南二十三里)。复置昌阳”。时挺、昌阳、长广属长广郡;即墨地属济南郡。

刘宋:隶青州分属长广、北海二郡。

北魏:隶光州(治掖)分属长广、东牟二郡。

《魏书·地形志》: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徙长广郡治胶东城,移长广县治长清山阳(在今莱西县)。更徙东莱置东牟郡(治黄故城),复于长广故城置观阳属之。时挺、长广、昌阳属长广郡;观阳属东牟郡。

北齐:隶光州属长广郡。

《隋书·地理志》卢乡注:“后齐卢乡、挺并废,又废东牟郡入长广,移郡治中郎城(即东牟故城),而徙县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县治)”。时昌阳、观阳、长广地属长广郡。

北周:隶光州属长广郡。

《隋书·地理志》观阳注:“后周废”。按为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省观阳县。时昌阳、长广县地属长广郡。

隋:隶青州属东莱郡(治掖)。

《隋书·地理志》:“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光州为莱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为东莱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考卢乡,汉置侯国,治在平度西北境,后齐废,隋复移治邹卢故城。并复置观阳。时昌阳、卢乡、观阳属东莱郡。

唐:隶河南道属莱州。

《旧唐书·地理志》:“昌阳,汉县,置于古昌阳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移古县西北二十三里”,又《新唐书·地理志》昌阳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卢乡、观阳”。

唐时,因晋徙之昌阳圮于水,迁于今之莱阳城,后唐庄宗时,因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莱山即旌旗山古名。

宋:莱阳县隶京东东路属莱州。

宋分京东为二路。

金:莱阳县隶山东东路属莱州。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立伪齐皇帝刘豫,置栖霞县,析去莱阳县东北部。(同时置福山县)

元:莱阳县隶山东东西道初属益都路,后改属般阳路。

山东东西道,直隶中书省。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淄莱路为般阳路。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置胶东行中书省及行枢密院于莱阳,总制东方事。

明:莱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属登州府(治蓬莱)。

明初属莱州,隶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省为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升登州为府,划莱阳属之。三十一年(1398年)于县东南境置大嵩卫。

清:莱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属登州府。析东境置海阳县。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莱阳未遂。十六年二月六日陷城。清顺治四年(1647年)登、莱防抚陈锦破孙受寨。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东总督王士俊疏请裁大嵩卫置县,因割县东部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又将青山乡划归宁海。

民国:莱阳县属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胶东道(治烟台)。寻又废,直属省政府。1939年日寇侵入,建过伪政权。国民党暂编十二师师长军阀赵保原曾以万第为中心,建立过政权。自1940年5月莱阳(莱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2月莱东行署成立,1942年7月莱西南行署成立,1945年3月五龙县政府成立。时莱阳分为四县属南海专署。1945年2月解放了万第,赵保原统治垮台。8月日寇投降,莱阳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政府。

1950年3月,莱东、五龙两县合并成为新的莱东县,6月莱东县改称莱阳县,属莱阳专署,时仍沿用合县前的区制,共22个区,即旌旗区、龙门区、磊山区、富水区、赤山区、小平区、鹤山区、望石区、陶漳区、白龙区、唐河区、城关区、万第区、大夼区、羊郡区、穴坊区、埠西区、姜山区、泽口区、野头区、团旺区、姜疃区。

1952年3月,撤销磊山区、唐河区、鹤山区,同时区下设乡,全县划为19个区、185个乡。

1956年3月,撤销富水、大夼、埠西、泽口、野头和望石6个区,并将姜山区的全部和埠西区的10个乡划归莱西县。莱西县将苗家区的全部及河头店区、渚河区的5个乡划归莱阳县,新组铎山区。此时全县辖13个区,154个乡。是年7月,撤销区制,全县划为30个乡、5个镇。

1958年后,莱阳、莱西两县合为莱阳县,属烟台专署;8月调整为23个乡。9月,又将23个乡镇改建为23处人民公社。10月莱西县合并入莱阳县,全县设45处人民公社,12月调整为32处,1959年3月调整为23处。

1962年1月,莱阳、莱西分治,属烟台专署;莱阳划为12处人民公社,5月增划出9处人民公社,12月又增划出3处。时全县划为城厢、谭格庄、西留、榆科顶、柏林庄、河洛、沐浴店、石河头、山前店、冯格庄、泉水、纪格庄、赤山、照旺庄、万第、禄格庄、姜疃、大夼、团旺、中荆、高格庄、穴坊、羊郡、躬家庄24处人民公社。

1980年1月,将纪格庄、泉水、禄格庄公社分别改称为龙旺庄、古柳、吕格庄公社,时辖782个生产大队。

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同时新增设岚子、前淳于两个乡,全县划为9个镇17个乡,辖783个行政村。

1987年2月,莱阳县设市(县级),属山东省,由烟台市代管至今。(4月20日召开设市庆祝大会)

1989年4月将城厢、古柳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7月,将城厢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和平、北郝格庄、盖家疃3个村和古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东赵疃、四真庄、留衣庄3个村划出,成立外向型工业加工区。1993年4月-12月,冯格庄、柏林庄、吕格庄、照旺庄、山前店分别撤乡设镇。

1994年4月,中荆撤乡设镇。1995年2月,谭格庄撤乡设镇。5月,大夼、高格庄撤乡设镇。1995年1月23日,谭格庄、中荆、大夼、高格庄,撤乡设镇。

1995年8月24日石河头乡设立新立庄村委会(莱政发【1995】103号文件)莱阳共有了784个村委会

1997年3月18日,河洛乡、榆科顶、前淳于,撤乡设镇。(鲁政函民字[1997]11号)。3月,榆科顶撤乡设镇。5月河洛、前淳于撤乡设镇。

1999年3月16日,赤山、西留,撤乡设镇。(鲁政函民字[1999]7号)。

2000年,4月建外向型工业园,在冯格庄、柏林庄区域内,6月建立食品工业园在龙旺庄域内。全市辖2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3个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784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莱阳市总人口897681人;辖2个街道、21个镇、3个乡,各乡镇人口:城厢街道 148907、古柳街道 55189、沐浴店镇 23487、团旺镇 35533、穴坊镇 42445、羊郡镇27752、姜疃镇 33950、万第镇 33236、龙旺庄镇 39404、榆科顶镇 23399、西留镇 20941、谭格庄镇 31152、柏林庄镇 31382、河洛镇 26302、冯格庄镇 31869、吕格庄镇27660、中荆镇 33144、高格庄镇 32636、前淳于镇 18696、大夼镇 33084、照旺庄镇 34703、赤山镇 27062、山前店镇31106、躬家庄乡 16568、岚子乡 19470、石河头乡 18604。

2001年1月榆科顶乡、石河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沐浴店镇;撤销躬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穴坊镇;撤销岚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姜疃镇;撤销前淳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照旺庄镇;撤销赤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万第镇;撤销西留镇,将其行政区域入谭格庄镇;撤销龙旺庄镇,以原龙旺庄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龙旺庄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龙旺庄镇人民政府驻地。

2001年6月,冯格庄镇改为街道办事处。

2004年1月原来属于开发区的6个村庄和平、北郝格庄、四真庄、留衣庄、东赵疃、盖家疃划入城厢街道。

2010年6月12日,柏林庄镇改设立街道办事处(烟政函【2010】53号)

莱阳市人民政府地名办办公室

2016年5月11日

山东蓬莱市的历史沿革

山东蓬莱市的历史沿革 张珏成 山东省蓬莱市的历史悠久,如从汉武帝刘彻筑蓬莱城算起,其历史已有2100多年。因此,蓬莱市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千年古县”,中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蓬莱市为中国县级行政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属烟台市管辖,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海、黄海,为此二海交界处,守望烟台市长岛县。沿着中国黄海海岸线向东,蓬莱市与烟台市芝罘区相邻,而烟台市与威海市接壤。蓬莱市隔海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相望,扼守渤海咽喉。穿越渤海,蓬莱市远眺山东省东营市、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锦州市等渤海海滨城市。 蓬莱地貌为低山丘陵类型,地势南高北低,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75座,最高峰艾山海拔814米。气候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9℃,降水量606.2毫米,无霜期206天。 蓬莱市有历代名胜古迹100余处,戚继光表功祠、戚家牌坊、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的蓬莱阁、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造的蓬莱水城,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里。蓬莱市有丰富旅游资源,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百里黄金海岸、蓬莱阁、三仙山等40多处旅游景点。 纵观蓬莱市的历史,新石器时期,蓬莱一带即有人类聚居。 商代、周代时期,蓬莱一带属莱国。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属齐国。秦代属齐郡,辖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蓬莱属之。 西汉立国初,汉高祖刘邦立韩信为齐王,置齐国,辖地约为秦时齐郡,黄县属之。后刘邦夺韩信军权,徙其为楚王,废齐国,分其地为四郡,建青州。四郡之中有东莱郡,蓬莱从黄县而归之。待汉高祖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再设齐国,撤东莱郡,蓬莱从黄县而入齐。 汉文帝刘恒立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分齐国置胶东国,黄县归之,蓬莱从之。 汉景帝刘启时,西汉爆发七国之乱。胶东王刘雄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被杀。胶东国除,其地分为胶东郡与东莱郡,属青州。蓬莱从黄县归东莱郡。 以后,汉景帝又封刘彻为胶东王,撤胶东郡,以其地置胶东国,但东莱郡依旧属青州,保持郡县制,蓬莱从黄县属之。 西汉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刘彻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即蓬莱城,始有名焉,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王莽新朝、东汉承袭西汉制度,仍以东莱郡归属青州辖制,黄县属焉。三国时期,东莱郡属曹魏,蓬莱从黄县属之。 西晋初立,仍置青州,辖东莱郡,黄县属焉。晋武帝司马炎改封侄子、辽东王司马蕤为东莱王,撤东莱郡,以其地置东莱国,蓬莱从黄县属之。 东晋、十六国时期,东莱郡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前秦的领土,归属青州辖制,蓬莱在内,属黄县。 南北朝时期,东莱郡先为东晋、刘宋的领土,后为北魏领土。北魏初,东莱郡为青州所辖,蓬莱从黄县属东莱郡。后,北魏析东莱郡置东牟郡,治所在黄县,辖境相当今山东蓬莱、栖霞、海阳以东地区,为光州辖制。东魏沿袭北魏的行政区划,北齐时将东牟郡并入长广郡,蓬莱从黄县属之,仍属光州。北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莱阳72座牌坊名录

莱阳72座牌坊为谁而建? 明清时,莱阳县城大街上修建的牌坊,“雕镂精好,形势巍峨”,为“其他州县所罕及”。(王树春语)民国初年后,逐渐被拆除。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强令大规模拆除。其后又经战争、社会动乱等,莱阳县的一些牌坊,都早已荡然无存。牌坊这么多,显见莱阳小小地方文风阜盛、科第连绵、世代簪缨、冠盖相望的盛明景象,感叹故人成就懿行,德操冰洁的同时,我们在思考什么? 《萊陽世家科名錄》附載: 第一奕世巍科。隆慶庚午科赵柚万历戊子年科赵文焞。万历丁酉科赵文煃立 第二.肅廉*秉憲中州。嘉靖癸卯科武舉劉一清. 第三、第四、第五,無考。 第六.晝繡。 第七.甲戌科进士王秀。 第八.诰赠監察御史李振*庚午科鄉進士李敩(xiao,教導、效法)。 第九.風紀*恩荣。(*符号是表示牌坊背面和正面的不同文字,下同)钦差整饬大同兵备陕西山西按察司僉事咸怀良。 第十.恩荣。父子进士出身嘉靖丙辰张夢鯉。萬曆乙未進士出身張嗣誠。

第十一。明弼*講帷九列。通议大夫食从一品俸侍经筵大理寺卿張夢鯉。 貽哲 * 開文流雘。(huo赤石脂,一种粉红色陶土之类,古代用作颜料,此处比喻意)敕封文林郎陕西监察御史宋積赠孺人王氏/(敕贈/敕封都是子孙任官职根据品级由朝廷移赠给父母、祖父母虚职,并非实际官职,品级高的可以封赠三代,官品低按制递减。存世的长辈为“封”官,去世的先人为“赠”官,下同)天顺天庚辰进士浙江按察副使前陝西監察御史宋黻封儒人趙氏。 恩綸@寵光三賁。诰赠奉直大夫户部陕西清吏司员外郎董献策配诰赠宜人王氏之坊。兄弟联芳。兄董嗣朴中天启辛酉第24名举人。弟弟董嗣諶(chen相信)。天启辛酉第3名經魁中天啟乙丑進士。董嗣樸任湖廣衡州知府;董嗣諶河南按察使。 第一。城隍庙*福国佑民。万历29年知县蔡梦齐立。 第二.宠光上德*宠锡达尊。敕封文林郎高东阳。 第三.失考。 第四.功齐二李*恩榮少儁。(jun古代同“俊”)萬曆戊戌科進士高出。 第五.壬子鄉進士李鏜(鄉進士就是舉人)。 第六.失考。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

登州府莱阳县的历史变迁 【莱阳县志】 登州府辖1州、9县,计有宁海州、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文登县、海阳县、荣成县,治所蓬莱。 莱阳县在府南二百五十里。东至宁海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平度州界九十里,南至即墨县一百里,北至栖霞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大嵩卫城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胶州二百四十里,北至莱州府一百八十里。广二百里,袤一百六十里。东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济南府八百三十里,西北至京师一千八百里。 莱阳,在唐朝时唐庄宗为了避其祖“国昌”讳,改昌阳为莱阳(以城在莱山之阳,故名。旌旗山古名莱山)。 清雍正时期,割莱阳县东部之行村、嵩山、林寺三乡即卫城置海阳县。又将青山乡划归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 民国时隶属山东省。 1940年莱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到1945年全境解放,分为莱阳、莱东、五龙、莱西南四个县,属南海专区。1950年后合莱东、五龙两县为莱阳县,合莱阳、莱西南两县为莱西县,属莱阳专署。1958年后属烟台行政公署。1983年后属烟台市。1987年4月撤县设市,由烟台市代管。也就是说雍正前的登州府莱阳县就是现在的海阳、莱阳、莱西、再加上宁海的青山乡,雍正后登州府莱阳县就是今天的莱阳和莱西两地。 莱阳县的乡社和坊 迎仙乡 众水社、王宋社、淳于社、萧家庄社、房疃社、五龙社、陶漳社、废坊社、吕疃社、官庄社 望石乡 玩底社、房屋社、大林社、榆山社、瓦马社、埠上社、南务社、堑头社、寨头社、店上社、平兰社 凤山乡 胡城社、石水社、大夼社、横岭社、鲍村社、浮山社、薛村社、曲坊社、蒲里社、庵里社、田村社 行村乡 坊头社、长涧社、辛安社、埠前社、于推社、寺头社、朱吴社、沽头社、三驾社、牛根社、苇薗社、庶村社 林寺乡 黄山社、长沙社、台城社、高埠社、仓山社、废城社、石现社、坛山社、长榆社、神前社 嵩山乡 嵩潜社、城阳社、于朋社、盘石社、廒上社、白水社、路疃社、竹金社 青山乡 垂柳社、崮头社、灌水社、嵩林社、石但社 旌旗乡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

中心带动:率先发展扬风帆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 (一)如果说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则是其中最响亮、最动人的音符。 如今,陇原大地,新的发展乐章已经奏响。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甘肃崛起的新号角。 此中,一个?音符?最值得期待:支持兰州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这是兰州、白银的新使命。 (二)?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这句话,拉开了一部分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区率先发展的大幕,也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源泉。 放眼全国,东部地区率全国之先,而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每一项重大战略,也有其?率先?的城市布局。立足甘肃,以至西北,区域发展同样呼唤自己的?龙头?。这里,兰州之于甘肃,如东部之于全国,是?龙头?的必然之选。 从区位看,兰州处于大西北?座中四联?的特殊位臵。从历史看,兰州始终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现实看,经过60年积累与发展,兰州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可以说,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兰州率先发展,既是?兰州战略?的新接力,又是兰州、甘肃发展的再出发。 (三)率先发展,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念。 在我省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种种困难。率先发展,意味着会首先触及矛盾、面对困难。为此,作为一种责任,率先发展,决不能绕着困难走,而是要在改革上

先人一步,在发展上快人一拍,率先搬掉?拦路石?,率先趟出新路子。 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兰州的率先发展,决不能单纯追求速度率先,也不能延续传统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理念,率先发展,就是要彻底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思维惯性、发展方式,率先科学发展。 一定程度上说,中心城市发展的责任和理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中心城市只有敢为人先,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方能不负?龙头?使命。(四)堪当?龙头?大任的,不仅限于单个中心城市,还有都市经济圈。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领跑?全国发展,展现了都市经济圈的魅力。它也说明,在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下,都市经济圈越来越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若是再早些年,都市经济圈对于甘肃,还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现在,交通、通信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加上兰州、白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相补、经济相连,让兰白都市经济圈成为可能。省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既扩展了兰州率先发展的空间,更推开了甘肃跨越的?机会之窗?。 (五)?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心带动,源于中心,更高于中心。 中心带动,关乎战略大局,这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这意味着,兰州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将成为我省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担负起带动甘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战略重任。 换而言之,兰州和兰白都市经济圈,都要跳出就兰州谋划兰州、就经济圈思考经济圈的圈子。一方面,要服从全省区域发展目标,挑起?龙头?重担;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

山东清朝历史

山东省:沿明制,为省。省治济南府。 -------------------------------------------------------------------------------- 山东巡抚:顺治元年(1644)设山东巡抚,驻济南府;九年(1652)领全省; 乾隆八年(1741)加提督衔。 山东布政司:初沿明制,设山东布政司左、右布政使,驻济南府;康熙六年(1667)只设布政使。 山东按察司:初沿明制,设山东按察司,驻济南府; 宣统二年(1910)改设山东提法司。 -------------------------------------------------------------------------------- 济东泰武临道:康熙九年(1670)置济东道,驻济南府,无所属;十三年(1674)济南府、东昌府聊城等九州县来属; 移驻德州;十八年(1679)复移驻济南府;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全境来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武定州/武定府、滨州、泰安州/泰安府;八年(1730)增领濮州、高唐州;十二 年(1734)东平州来属;同年滨州、高唐州降;十三年(1735)濮州、东平州降;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临清州,更名济东泰武临道。 兖沂曹济道:清初置东兖道,驻沂州; 康熙九年(1670)置济宁道,驻济宁州,专营河务;十三年(1674)兖州府、东昌府堂邑等九州县来属 东兖道;五十三年(1714)裁东兖道入济宁道,更名兖宁道;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九州县另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曹州、沂州、济宁州;余年(1730)增领东平州,而济州宁降;九年(1731)置兖 莒沂道,驻济宁州,兖州府、沂州、莒州来属,兖宁道更名曹东道;十二年(1734)裁曹东 道,曹州/曹州府来属兖沂曹道,更名兖沂曹道,移驻兖州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济宁州,更名兖沂曹济道; 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驻济宁州。 登莱青胶道:清初置登州海防道、莱州海防道、青州道,分驻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领登州府、莱州府、 青州府; 康熙五年(1666)裁莱州道入登州道,更名登莱道;三十九年(1700)裁青州道入,更名登莱青道; 雍正七年末(1730)增领莒州;九年(1731)莒州另属; 同治二年(1863)移驻福山县烟臺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领胶州,更名登莱青胶道。 -------------------------------------------------------------------------------- 济南府:冲繁难,首府。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5)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 B.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C.北方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D.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2019—2020学年度烟台市莱阳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考试初中历史

2019—2020学年度烟台市莱阳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考试 初中历史 历史试卷 友情提示: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小题。总分值50分,考试时刻40分钟。 2.请考生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写清晰。 3.请考生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规定的答题表内。 一、认真选择〔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1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显现在大河流域。由此可见 A.有河流的地点就有人类文明 B.只有大河流域才是文明的发祥地 C.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2.以下既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金字塔C.麦加大清真寺D.空中花园 3.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大化改新B.大和改名为日本国 C.大和统一日本D.孝德天皇执政 4.拜占廷帝国延读了1000多年,它最后归于灭亡的要紧缘故是 A.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微B.奥斯曼土耳其的对外扩张 C.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D.四处征讨,财尽民穷 5.波斯帝国形成的时期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A.隋朝B.秦朝C.春秋战国时期D.唐朝 6.下边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的发明者是 A.阿拉伯人B.苏美尔人C.印度人D.希腊人 7.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信徒被称为穆斯林的宗教那么是A.伊斯兰教B.基督教C.天主教D.佛教 8.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下作品中再现古代希腊社会图景的是 A.?天方夜谭?B.?荷马史诗?C.?古兰经?D.?俄底浦斯王? 9.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你认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 A.提倡发扬人的个性,反对神性的运动 B.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400年历史的山东莱阳梨

莱阳素有“梨乡”之称,莱阳梨在当地已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莱阳梨,亦称慈梨或茌梨,因产于莱阳市而得名,是山东省的特产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莱阳慈梨多为倒卵形,果实硕大,表面粗糙,黄绿色果皮;果肉质地细腻、汁水丰富、口感清脆、甘甜如饴,慈梨的含糖量高达14,比一般梨高2~3,经常食用,有生津、润燥、消痰、止咳、降火、清心、醒酒、解毒等功效。 【山东莱阳梨历史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和网络信息的发达,莱阳梨已远销国内外。 据《莱阳县志》记载:“每熟时,商贩云集,分运青岛、烟台、济南,远及平津、辽沈、沪粤等处,咸呼为‘莱梨’。” 正宗的莱阳梨产地——五龙河流域。莱阳境内的五条大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白龙河和蚬河)在照旺庄镇五龙河口汇流,千百年来逐渐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 据《莱阳县志》记载:“县河、漳水河两岸,沙土广漠,含腐植物。”这种沙土是一种独特的棕色细沙土,云母含量高,土块松散,通透性,非常利于梨树生长,而且沙土对光的反射性极强,能使树叶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造就了莱阳梨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莱阳市全年日照时数可达二千六百多个小时,日照百分率可达60以上,年平均气温11.6℃。9月份昼夜温差约为10.2℃,10月份昼夜温差约为10.8℃,无霜期211天。生长季节充足的光照和积温,以及成熟期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果实的着色和养分的积累。莱阳的降水分布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与梨的生长节奏十分吻合,非常有利于果实的膨大,这就是莱阳梨汁水丰富、清脆可口关键的因素。这里的梨树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只用有机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基地。这些百年梨树虽饱经沧桑,但仍枝繁叶茂,采集天地之灵气,吸取日月之精华,自然生长,充满能量。 【莱阳梨功效】 梨是我国原产水果,可食可入药,。梨味酸甜、性寒凉,能生津止渴、清心解烦,清肺养肺,其易得,效著,故而历代医家与养生均对它倍加推崇。梨一向有“生清熟润”的说法,即“生食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出《本草纲目》)。生食偏有寒凉性,故不建议多食,熬煮之后寒性降低,润肺滋养的功效凸显,故而更加普遍适合于秋冬润燥养肺的养生与治疗。 莱阳梨自古被推尊为“百果之宗”。味甘微酸、性寒、无毒。可以止咳、润肺凉心、消炎降火、解痰毒酒毒之功效。莱阳梨含有充足水分、及一些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A、B、C、D、E并能提供纤维素和钙、磷、铁、碘、钾等微量元素。还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苹果酸等。能维持身体细胞的健康状态,帮助器官排毒、净化机体,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把血中的钙质运送至骨骼,增强骨钙质。但是吃莱阳梨细嚼慢咽才能更好的被消化道吸收和利用,起到应有的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2009-07-09 09:20:11新闻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上世纪90 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政策的主要特点 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比较优势,选择发展路径;瞄准薄弱环节,选择发展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充分考虑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状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各个地方发展模式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政策安排上也是各有侧重的。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改革也相对滞后。所以中央在提出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时,重点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还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等。在政策上则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比较沉重。因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

莱阳古典八大景观

莱阳古典八大景观 1、七子联峰 莱阳南部的娘娘群山是莱阳的四大山脉之一,峰峦相连,如一架巨大的屏风矗立在南海边。群山的形势是一母七子,娘娘山居中,高峻挺拔,林木葱荣,视野空阔。山巅曾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天后娘娘庙,如今山顶上古庙的遗迹犹存。主峰周围的七座山,人们把它看成她的七个孩子,流传了很多母子相依的传说,后来这里就成了莱阳的一景“七子连峰”。行旅之人经过此地,看见这的山景,听到这母子深情的传说,都会想起自己家中的母亲,兴起无限的幽怨。 2、旌旗晓霁 旌旗山,古名"莱山",位于莱阳城北偏西十五公里处,海拔三百一十五米。莱阳城就是因地处莱山之阳而得名的。 旌旗山,是旌旗群山中独拔而起的主峰。东接龙门,南连嵯峨,高大为市北诸山之首。 旌旗山为莱阳境内的名山,它以苍松翠柏,紫烟瑞云而取胜。山中古松参天,山泉叮冬,清凉幽爽,是避暑胜地。清代大诗人宋琬曾造茅于山峰间,结庐攻书。他在《旌旗别业》一诗中写道:"白日无旷照,细泉多奔流,时闻骤雨过,出门听已收。坐卧荒草间,飒然疑凛秋。" 旌旗山,俗称"争气山"。传说,有两个山头,是弟兄两个,都不高,但二人都争着比试高低。一日傍晚,一个牧童,在山下放牛,忽听两山在说话,兄说:"我是哥,永远要比你长的高!"弟说:"今天夜里比比看!"第二天早晨,村里人起来一看,大雾散去,两山果然拔地而起。现在我们看到的旌旗山,一山二顶,并足而立,从前峰的肩头可见后峰的顶首。哥儿俩好象仍在比试高低呢。 旌旗山,二峰并足,周围群山环抱,星罗棋布,高低上下,如千军万马露营扎寨,宿霭飘荡,宛如旌旗。古人有诗悦:"阵容罗列寂无言,细柳威严不敢喧。最爱晓岚留宿霭,翩翩彩帜列平原"。说那阵容的威严,连见风就动的柳枝都不敢喧哗。 旌旗山,明朝年间,就列入莱阳八景之一,名曰:"旌旗晓霁"。夜雨初霁,曙色晓分,山容如洗,花木滴翠,云雾缭绕,景色绮丽。 登旌旗山观日出,是一大奇观。初登峰顶,山风乍起,松涛习习,东海天边涌起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山披金辉,树映霞光,林中一片点点烁烁,使人心旷神怡,恍若游历星海间,此时,不知是人间,还是仙境。 旌旗山,不仅风景秀丽,山中还盛产柿子、苹果、山梨、山楂、板栗等果子,以及近百种花草药材。 3、石桥断霜 从前,莱阳城西南有个西至泊村,村中有个书生名叫尚生。因家景中落,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过日子。这年夏天,母亲突然病故;家中就只有尚生一个人了。尚生穷困难熬,偏偏又生了一身疙瘩,终日疼痛难忍,而又无钱医治。如此贫病交加,已使他心灰意冷,心想:“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不如早早随母亲去吧。”主意拿定,便趁天黑,出了家门,向村东走去。 原来村东有一片荷塘,荷塘上有座石桥,每年夏天,荷花盛开,绿叶如盖,非常好看。尚生酷爱莲荷,母亲在时,他常到这里,站在石桥上,吟诗作赋,观赏莲荷,偶尔遇到村中顽童折莲,则用好言相劝,每每保护了莲荷,使其一支无损。 这天,尚生来到塘边,看到满塘莲荷,他又犹豫了,心想:“我若死在这里,岂不玷污了这满塘莲荷。”他踌躇了半天,感到十分困倦,便来到小石桥上,竟昏昏睡去。睡梦中,忽听有人叫他,睁眼一看,只见有一小童模样的女孩,手提灯笼,对他说:“我家主人有请,烦公子前去一趟。”尚生见她请得恳切,便随她去了。走不多时,来到一座深宅大院,忽见院中有十几个美丽的姑娘正在嬉戏玩耍,见有陌生人来,便纷纷躲避而去。出来迎他的,是一位端庄秀美,穿着红色纱衣的姑娘。见尚生进来,便迎上前去,深深施一礼道:“知先生患病,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登州的历史

登州(府)有关资料考证结论 市政府办公室史志科(二000年九月) 唐武德四年(621),于文登置登州,于黄县置牟州,均属河南道(治所开封)。 唐贞观元年(627),撤登州、牟州,并入莱州。 唐贞观八年(634)置蓬莱镇,属莱州黄县。 唐如意元年(692),于牟平复置登州,蓬莱镇改属登州。 唐神龙三年(707),登州治所迁蓬莱(自此始,至清代末,登州及登州府冶所一直在蓬莱——笔者注);蓬莱升镇为县。 唐天宝元年(742),废登州,改置东牟郡。 唐乾元元年(758)废郡,复于蓬莱置登州。 五代因之。 宋初,登州隶属河南道。 宋至道三年(997),登州隶属京东路(治所开封)。宋熙宁七年(1074),登州辖蓬莱、文登、黄县、牟平四县,编户81273户,人口173484口。 金代,登州隶属山东东路(治所益都),辖蓬莱、福山、黄县、栖霞4县,治所蓬莱,总户数55913户。 元初,登州隶属益都路。 元中统五年(1264),登州改隶淄莱路(后又改称般阳路,治所淄川),下领蓬莱、黄县、福山、栖霞4县。 元至元九年(1368),升莱州为莱州府,登州、宁海州属之,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治所济南)。 明洪武元年(1368),废蓬莱县入登州,属莱州府。 明洪武六年(1373),莱州府降为莱州,莱州、登州直隶山东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登州升为府,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蓬莱县,冶之;辖一州七县:宁海州(治所牟平,辖文登县)、蓬莱县、黄县、福山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编户87443户,人口881371人。 清康熙五年(1666),裁登州道(建年不详),登州府改属登莱青道(治所今莱州),辖一州九县:蓬莱县、宁海州、文登县、黄县、海阳县、栖霞县、福山县、招远县、莱阳县、荣成县。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登州府改隶登莱青兵备道(治所莱州)。 清光绪三十年(1904),登州府改隶登莱青胶道(治所烟台)。 民国初,撤销府、州,存县。 附1:明洪武九年登州府署及周边平面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