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简介
古代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

古代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
制作模种→翻模具→翻制蜡型→配制石膏浆料→真空灌浆→硬化、干燥→脱蜡,焙烧→熔铜→真空浇注→炸石膏→清理→切割水口→打磨、抛光、着色→成品入库。
古代的工艺是在蜡模外面精细地涂上潮湿的粘土,然后一层一层厚厚的粘土涂上去,为下一步形成浇注青铜融液的空腔做准备。
现代方法是先把蜡模在水玻璃溶液里浸泡,水玻璃又叫泡花碱,化学名称叫偏硅酸钠,是一种黏合剂。
在外面挂上5-6层的耐火材料,稍大型的物件甚至要挂8-9层之多。
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特点
曾侯乙墓尊盘底座为多条相互缠绕的龙,它们首尾相连,上下交错,形成中间镂空的多层云纹状图案,这些图案用普通精密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来,而用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可以利用石蜡没有强度、易于雕刻的特点。
用普通工具就可以雕刻出与所要得到的曾侯乙墓尊盘一样的石蜡材质的工艺品,然后再附加浇注系统,涂料、脱蜡、浇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曾侯乙墓尊盘。
失蜡法

失蜡法
失蜡法又名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
法 ,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 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 密铸造 用蜡制成铸 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 整体铸型。加热 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 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 型铸件。
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
模,应用到翻沙上, 就是将蜡制的样源自埋 入铸造的沙型中,夯 实,然后加热,使沙 型变得结实,蜡融化 倒出,再将熔化的青 铜或铁水倒入 。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
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 半个砂型中取出。而脱蜡法不必取出模 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 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沙,也 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 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 非常复杂的模具。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 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青铜器失蜡铸造法

青铜器失蜡铸造法
青铜器失蜡铸造法(Lost wax casting)是一种古老的铸造工艺,用于制造青铜器和其他金属雕塑。
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失蜡铸造法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模具制作:首先,将待铸造的青铜器原型雕刻在蜡模上。
这个蜡模是由蜡和其他柔软材料混合制成的,具有原型的形状和细节。
2. 包覆陶泥:将蜡模放置在砂箱中,然后用细腻的陶泥包覆整个蜡模,形成一个外壳。
陶泥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干燥和固化。
3. 烘烤:将整个砂箱放入烤箱中进行加热,使陶泥中的蜡模熔化并流出。
烘烤温度通常很高,可以达到几百摄氏度。
4. 青铜浇铸:在陶泥外壳中留下的空洞中,倒入加热至液态的青铜。
铜液填满了整个空洞,并根据青铜器原型的形状和细节进行铸造。
5. 冷却和破开:待青铜完全冷却后,将陶泥外壳轻轻破开,取出铸造完成的青铜器。
失蜡铸造法的优点是可以制造出复杂的形状和细节的雕塑作品,同时保持青铜的坚固和耐用性。
这种工艺在青铜器制造中被广泛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其他金属雕塑的制作领域。
铜器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简介

铜器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简介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多手工艺的(璀璨发明,失蜡浇铸法就是其中之一。
失蜡浇铸法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加工中,到明清则大为盛行。
其特点:精细入微、毫厘毕现,比较适合于美感要求比较高的工艺品的加工。
到了现代,由于新的现代材料不断出现和引入,目前的失蜡铸造法除始终保持古法的目的和宗旨外,在方式方法上已不完全一样。
以下就目前常用的石膏型失蜡铸造方法作简单介绍。
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的基本流程:一制阴模古法的阴模由泥土作成,然后烧制成低温陶性质的阴模,称之为“陶范”,由于烧陶过程中有很多变形的可能,所以现代已不再使用陶范的方式,而改用强度较高的石膏制作阴模:制作时在整体的阳模(现代一般是玻璃钢材质)上,按易于拆分的原则,用石膏浆制作出多块合成的套模(此时特别要注意脱模剂的使用),待石膏型固化冷却后,可将阴模拆解分开,清洁阴模内表面,用水刷7-8分潮湿后背用;二制蜡型将备好的阴模拼合成整体,使之形成需铸造的工艺品的负型(即阴模),然后将调制并加温到一定温度的液态工艺品蜡液涂刷于阴模内表面,涂刷时注意每层尽量整体一次刷完整,待整体都冷却硬化固定后再涂刷下一层,逐层加厚,直到达到所需厚度。
蜡型的厚度视加工件的大小而定,4-10毫米不等。
要求厚薄均匀,附着密实。
蜡型制作完成后,清理内表面的毛刺、将阴模的边口处修理平滑。
备用;三灌内浆将刷制完成的蜡型带石膏阴模一起倒立(大形的还需在阴模外壳加以捆扎,以防灌注时内压过大使蜡模崩裂),如有多个刷蜡口则将其他的次要开口堵住,留主口朝上,将事先混合好的耐火材料用水调制成匀质的泥浆,灌注于蜡型内,要求:灌注到位、不留空泡、操作上一气呵成、避免分层现象。
静置6小时待蜡型内的耐火材料完全硬化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的操作;四修蜡模接浇道将已灌注好耐火材料内浆的模型整体正立过来,小心去掉最外面的石膏阴模(要按拼合规律逐次拆分,不可蛮干以免损伤里面的蜡型),全部阴模拆除后用小刀修除模块之间缝隙形成的蜡毛边、毛刺,清洁蜡型表面,如有损伤则用修补软蜡修补完整。
教你了解“失蜡铸造法”

教你了解“失蜡铸造法”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工匠就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广泛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
当时的工匠根据蜂蜡的可塑性和热挥发性的特点,首先将蜂蜡雕刻成需要形状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黏土并预留一个小洞,晾干后焙烧,使蜡模气化挥发,同时黏土则成为陶瓷壳体,壳体内壁留下了蜡模的阴模。
这时再将熔化的金属沿小孔注入壳体,冷却后打破壳体,即获得所需的金属铸坯。
现代失蜡铸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只不过更加复杂精密。
这主要体现在对蜡模的型位精确的要求更加严格。
现代工艺中蜡模的获得不只是对蜡的直接雕刻,还可以通过对金属原模(版)的硅胶模压得到阴模,再由硅胶阴模注蜡后得到蜡模。
浇铸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铸造石膏。
这样的产品比古代的铸件精细得多。
失蜡浇铸的工序流程是:压制胶模→开胶模→注蜡(模)→修整蜡模→种蜡树→灌石膏筒→石膏抽真空→石膏自然凝固→烘焙石膏→熔金、浇铸→炸石膏→冲洗、酸洗、清洗→剪毛坯。
下面分别讲述各个工序。
一、压制胶模制作胶模使用的胶是两面带沾胶的生橡胶片。
一般使用进口胶片,以Castaldo牌为多。
其中一种价格相对低一些,由于所含天然橡胶的成分较少,硫化后的硬度稍大,但压模时间较短,适合于经验比较丰富的开模师进行操作;另一种价格稍高,所含天然橡胶的充分较多,质地柔软,韧性十足,适合于花型较为复杂、轮廓尺寸细小、凸凹明显的银版压模,在取出蜡模时不易折断蜡模。
生胶片的保存必须注意控制其存放温度,在20℃以下一般可保存一年,在0~5℃保存时间可达到2~3年。
另外,也有一种预先制成一系列大小和厚度的橡胶模,其内壁有凸凹的连接脚,使用比较方便。
压制胶模的设备是(硫化)压模机,其主要部件由两块内带电阻丝和感温器件的加热板、定温器、定时器(有些型号没有此装置)等组成。
压模机上面还配有升降丝杠,用于压模及取出。
配套使用的还有压模框,根据其开孔的数量可以分为单板、双板、四板等型号,制造压模框的材料通常是铝合金。
失蜡法铸铜工艺流程图

失蜡法又名脱蜡法,是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失蜡法流程图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制模
1.泥塑
第一步泥塑模型就非常的关键,用泥巴手工制成图纸上的主要器形,包括它的弧度、高度、宽度、厚度等待,都要经过老师傅们的手感和经验来把握。
2.开模
使用硅胶在泥塑制成的原始模具外面涂一层,硅胶是软的,在其外面贴上纱布,再用石膏固定,然后从原始模具上剥离硅胶。
3.注蜡
在模具形成的空腔往里面注入融化的石蜡,一模一样的蜡模就形成了。
4.修蜡
蜡模成型后需要工艺师将表面的气泡或者一些凹凸不平等不完美的地方精细修整,有时一个拳头大的小件就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结壳
5.沾浆
在蜡模表面敷以配置好的泥料或用细泥浆浇淋形成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
6.挂沙
7.硬化
8.失蜡(脱蜡)
将沾浆后的模具焙烧后即成铸型,直到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
浇铸
9.开炉
10.灌铜
再向腔内浇注铜液,凝固后才能得到铸件。
11.振壳
11.焊接
12.打磨
13.抛光
14.着色
采用高温热着色技术,色泽明亮莹润,历久弥新。
15.上油封蜡
16.成品包装制作
17.成品检验与验收。
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

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一、引言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是中国古代制造青铜器的一种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的起源、制作流程、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起源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晚期。
在商代晚期,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但是由于当时的铸造技术有限,青铜器的形状和大小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工匠开始尝试使用失蜡铸造工艺。
失蜡铸造工艺的核心思想是先用蜡制作出青铜器的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涂上一层特殊的泥浆,待泥浆干燥后,将其放入烤炉中加热,使蜡融化流出,留下一个空腔。
接着,将熔化的青铜注入空腔中,待青铜凝固后,将泥浆敲碎,就可以得到完整的青铜器。
三、制作流程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制作模型:首先,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出青铜器的模型。
模型可以使用蜡或者其他可塑性材料制作,需要保证模型的形状和细节符合设计要求。
2.涂泥浆:将制作好的模型涂上一层特殊的泥浆,这种泥浆通常由粘土、砂粒和纤维等材料混合而成。
涂泥浆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保护层,防止青铜在铸造过程中与外界氧气接触。
3.干燥和加热:待泥浆干燥后,将其放入烤炉中进行加热。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青铜合金配方和模型的大小而定,通常在700°C至1000°C之间。
4.蜡融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泥浆中的蜡会融化流出,留下一个与模型形状相同的空腔。
这个过程称为蜡融化。
5.青铜注入:待蜡融化后,将熔化的青铜注入空腔中。
注入的青铜需要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和润湿性,以保证青铜能够充分填充整个空腔。
6.静置和凝固:注入青铜后,将模型放置静置,待青铜凝固后,形成完整的青铜器。
7.打破泥浆:青铜凝固后,将泥浆敲碎,取出青铜器。
8.打磨和精加工:取出的青铜器通常还需要进行打磨和精加工,以去除表面的瑕疵和提升外观质量。
四、特点青铜器失蜡铸造工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精细复杂:失蜡铸造工艺可以制作出形状复杂、细节丰富的青铜器。
失腊法资料

失腊法资料一:
失腊法资料二:
仿古青铜器采用传统工艺,即:失蜡浇铸方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整个制造过程均为手工操作。
它的工艺过程是: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样式,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纱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即:紫铜加铅、锌、锡等金属元素的溶液)。
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做旧,一件精美绝伦的仿古青铜器就展现在您的面前。
失腊法资料三:
①压制蜡型将蜡加热至半熔状态,用蜡枪注入模具,制成初型。
②修蜡型将初型通过焊接、修纹饰和上光等工序制成与原物一模一样的蜡型。
③焊浇口棒为达到铸造工艺要求,根据金属流动的特点给蜡型焊上浇口棒
④挂砂焊完浇口棒后,经挂砂、结壳和化蜡,制成模壳砂型。
⑤铸造将模壳焙烧后,化铜浇铸成型。
⑥打磨铸件经锯浇口、清砂、打磨和抛光等工序制出裸铜件。
⑦成品裸铜件经作旧工序制出成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器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简介
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多手工艺的(璀璨发明,失蜡浇铸法就是其中之一。
失蜡浇铸法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加工中,到明清则大为盛行。
其特点:精细入微、毫厘毕现,比较适合于美感要求比较高的工艺品的加工。
到了现代,由于新的现代材料不断出现和引入,目前的失蜡铸造法除始终保持古法的目的和宗旨外,在方式方法上已不完全一样。
以下就目前常用的石膏型失蜡铸造方法作简单介绍。
石膏型失蜡铸造法的基本流程:
一制阴模
古法的阴模由泥土作成,然后烧制成低温陶性质的阴模,称之为“陶范”,由于烧陶过程中有很多变形的可能,所以现代已不再使用陶范的方式,而改用强度较高的石膏制作阴模:
制作时在整体的阳模(现代一般是玻璃钢材质)上,按易于拆分的原则,用石膏浆制作出多块合成的套模(此时特别要注意脱模剂的使用),待石膏型固化冷却后,可将阴模拆解分开,清洁阴模内表面,用水刷7-8分潮湿后背用;
二制蜡型
将备好的阴模拼合成整体,使之形成需铸造的工艺品的负型(即阴模),然后将调制并加温到一定温度的液态工艺品蜡液涂刷于阴模内表面,涂刷时注意每层尽量整体一次刷完整,待整体都冷却硬化固定后再涂刷下一层,逐层加厚,直到达到所需厚度。
蜡型的厚度视加工件的大小而定,4-10毫米不等。
要求厚薄均匀,附着密实。
蜡型制作完成后,清理内表面的毛刺、将阴模的边口处修理平滑。
备用;
三灌内浆
将刷制完成的蜡型带石膏阴模一起倒立(大形的还需在阴模外壳加以捆扎,以防灌注时内压过大使蜡模崩裂),如有多个刷蜡口则将其他的次要开口堵住,留主口朝上,将事先混合好的耐火材料用水调制成匀质的泥浆,灌注于蜡型内,要求:灌注到位、不留空泡、操作上一气呵成、避免分层现象。
静置6小时待蜡型内的耐火材料完全硬化后方可进行下阶段的操作;
四修蜡模接浇道
将已灌注好耐火材料内浆的模型整体正立过来,小心去掉最外面的石膏阴模(要按拼合规律逐次拆分,不可蛮干以免损伤里面的蜡型),全部阴模拆除后用小刀修除模块之间缝隙形成的蜡毛边、毛刺,清洁蜡型表面,如有损伤则用修补软蜡修补完整。
待蜡型修理与原模对照无误后,方可在表面焊接上浇道(用蜡条制成的,浇铸时铜液流淌通道)、浇杯(铜液浇铸入口)以及排气通道。
要求:浇道分布合理,利于铜液的迅速流动到位、利于后期的打磨整理。
五制作外浇铸模
在接好浇道的模型外表面先用细耐火材料浆涂布一层约2-3厘米厚的内层(由于此层决定器物浇铸的外表,所以要求耐心细致,涂布精确、到位,不留死角和空泡),静置数小时待此层完全硬化后,在其表面顺着起伏形状用螺纹钢焊制网格状一层,间距视整体大小可定10-50厘米不等,钢筋网格做好后再用比较粗的耐火材料浆涂布于钢筋网格上,逐层加厚直到所需厚度。
(一般视器物大小厚度可在10-20厘米不等)。
六烘培脱蜡法
浇铸模型制作完成后即可入烘培炉烘培脱蜡了。
常用的脱蜡法有热蒸汽法、热空气法、水煮法、烘培法等数种,其原理都是将蜡型加热使之成为液态后从耐火材料模中流出,由于石膏型铸造法的耐火材料层导热性差,所以常常采用烘培法,这样比较高效。
烘培法就是将浇铸模置于烘培炉内,用火烘烤,古人一般是用木材或煤作燃料,现代由于环保的需要多用石油、天然气或电作为热源燃料,逐渐将耐火材料模加热,直到浇铸模中的蜡和水份完全气化排出(一般需3-7天,达到600摄氏度12小时以上)。
七浇铸
趁烘培好的耐火材料模型尚在高温时,将冶炼好的铜液从浇杯口灌注入模壳内蜡排出后形成的空间内(要求一气呵成、沉着迅速),此时由于耐火材料模型自身尚有相当高的温度,所以对铜液的吸热少,可以保持铜液的高温流动,利于器物的成形。
八后期整理
浇铸完成并冷却后,耐心仔细将耐火材料层清除干净(此时耐心注意勿用工具伤及铜器的表面),然后割除浇道和毛边,对照原模打磨掉毛刺及氧化皮层。
(若有瑕疵可进行焊补和仿形)待与原模造型无误后,即可进行着色,用化学药水对铜器的表面进行腐蚀化合,达到理想的颜色后即中止药性,然后就可打蜡抛光了。
达到艺术设计理想后一件精美的铸铜工艺品就宣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