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服饰

合集下载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契丹儿童的发式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契丹儿童的发式

【历史典故】辽金元服饰:契丹儿童的发式契丹儿童的发式
契丹儿童的发式,目前所知者,约有九式:
1、光头,在契丹白釉陶罐上,周围刻有契丹儿童拳击的场面,儿童多就是秃头小儿。

2、只在额头上方留一小撮头发,其余全部剃掉。

直到现在,在契丹故地的偏远地区
牧区,仍可见到这种俗称为“木梳背儿”式的儿童发式。

3、留存前额及两侧头发,剪回去头顶部分,再剪掉额前头发,在两侧做成缺口,构
成“木梳背儿”,然后把两侧长发挽作双揪髻,用彩带系则乌。

4、剃掉头顶发,把周围圈发拢于脑后,扎成双髻。

5、颅顶前侧正和额头两侧各领一绺长发,额头两绺分别足下耳侧,颅顶一绺以绳带
束扎,足下脑后。

6、颅顶前侧正中保留一绺长发,用绳带系扎,垂于脑后,并插饰头花。

剃掉这束长
发周围的颅顶头发,使头颅四侧形成发圈,前额两侧长发向后拢于耳侧垂下。

7、颅顶正中领一绺长发,挽成发髻,用彩带系则乌,剪回去发髻周围的颅顶播发,
剪掉脑侧和脑后余下头发,并使前额和两鬓所余长发分别足下耳侧。

8、前额两侧和正中蓄三绺长发,其余部分全部剪短,所蓄三绺长发分别垂于耳倒和
额前。

9、额前、颅后和前额两侧各白唇一绺长发,其余头发全部剪除。

契丹男女老幼的发
式特征,崇尚小巧利落,与中薄地区较为顽固的发式较之,更具备有效率多变性,彰显出
来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耐人寻味。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特色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 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 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 成,即头裹皂罗巾、身 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 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 制(包括样式、色彩、 纹样),都有一些特点。 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 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 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 服装。 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 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 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 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西夏 女供养 人壁画 穿弧形边大 翻领回鹘装, 翻领回鹘装, 头戴桃形金 凤冠 敦煌莫高窟 第109窟东窟 窟东窟
西夏( 世纪 世纪) 西夏(12世纪) 阿弥托佛接引 局部) 图(局部)绢 本。没色 高 125厘米,宽 厘米, 厘米 64厘米,穿左 厘米, 厘米 右开衩 的右衽窄袖长 袍,男性加束 革带 俄罗斯艾尔米 塔什博物馆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 头或局脚幞头、 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 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 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 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 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 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 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 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元代 梅雀方补半臂 山东省邹县出土
元代 销夏图案 图中人物穿比甲, 图中人物穿比甲,束巾子 元代 刘贯道画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 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 展示图。 展示图。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 超过以往历代。 超过以往历代。织物 加金, 加金, 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 现。至于汉族服饰上 得到 运用, 运用,时间大约在东 汉或东汉以后, 汉或东汉以后,而且 主要 在宫廷中使用。 在宫廷中使用。

辽及元代服饰

辽及元代服饰

辽及元代服饰辽及元代的服饰辽及元代时期( 907年—1368年)辽、⾦、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

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

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化是有益的补充。

戴锦帽、穿锦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辽皇后服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络缝乌靴,悬挂⽟佩和双同⼼帕。

皇后上⾐穿⿊、紫、红等各种颜⾊的直领对襟衫,或者是左衽团衫。

衫的前长拂地,后长拖地30厘⽶左右,⾐上双垂红黄带。

辽契丹服《卓歇图》是契丹著名画家胡所作的长卷,画⾯描绘了契丹君⾂出⾏狩猎、放养猎鹰“海东青”出击⽩天鹅,以及在海泺⼦射猎⽜⽃鱼、归来宿营的⼀系列场景。

画中的侍从武卫执歌舒棒卓⽴守护,故名《卓歇图》。

从《卓歇图》中,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契丹⼈的发型和服饰。

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箭囊的骑⼠(胡瓌《卓歇图》局部)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及穿圆领袍的男⼦(胡瓌《卓歇图》局部)元“不狼⼉”元代蒙古族男⼦上⾄成吉思汗,下⾄国⼈,均剃“婆焦”。

这是将头顶正中及后脑头发全部剃去,只在前额正中及两侧留下三搭头发,如汉族⼩孩三搭头的样式。

正中的⼀搭头发被剪短散垂,两旁的两搭绾成两髻悬垂⾄肩,以阻挡向两旁斜视的视线,使⼈不能狼视,称为“不狼⼉”。

戴⽡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元辫线袄元代统治者穿的袍⼦,⼀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

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戴⽡楞帽、穿辫线袄的男⼦(河南焦作⾦墓出⼟陶俑)元团衫元代的蒙古贵族⼥⼦袍式宽⼤,袖⾝很肥,但袖⼝收窄,⾐长拖地,⾛路时常需两个⼥婢扶拽。

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

其采⽤的⾯料多为织⾦锦、丝绒或⽑织品等。

09第六章辽金元服饰

09第六章辽金元服饰

第六章 辽、金、元作业 课本98页
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因何在?
补充: 1、契丹与汉两民族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 2、名词解释: (1)髡发(2)姑姑冠 (3)金锦 3、写出辽、金、元一般男子的服饰

宋代
对襟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示意图
第五节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 1、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
项目 等级重视程度
汉族 重视
游牧民族 不够重视 窄小;讲究功能便利 样式少,主要有袍、 裤靴 主要是毛皮,丝、麻、 棉少。
衣服宽窄、作用 宽大;讲究地位、威 严 衣服样式多少、 样式多,有襦裙、深 种类 衣、袍、衫、履、舄 服装材料 主要是丝、麻、棉
1、官服 金初模仿辽,官也 分南北,服饰等级不 分明。深入黄河流域 之后,官服参酌宋代 汉族的服制,改动不 大。
2、女真族男子服饰
金代服制承袭辽代。
(1)袍、裤、靴、帽 多以袍为主,左衽, 圆领,窄袖,衣长到膝 或更短,着长统靴、尖 头靴。 冬天着皮衣,戴帽。 (2)富人有云肩装饰
(3)发饰
以辫发为尚,辫发垂肩,耳垂金银珠玉为 饰。一般踢去顶发,将脑后发留下,掺入丝 带,编成辫子,垂搭于肩背。
戴貂帽,髡发 编辫,穿尖头 长靴 。
3、女子服饰
(1)衣服 ①主要为:袍、裤、靴
②衣、裙、裤
一般衣左衽,下穿 裤、裙,腰部用巾带 系扎,带长垂于足下。 衣裙宽大。
③铁圈衬裙(襜chān裙) 襜裙:用铁条圈架为衬,使裙摆 扩张蓬起的裙子。裙式样为左右 各缺二尺左右,用布帛裹铁丝为 圈,使其扩展开,然后再在其外 用单裙笼覆之。
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 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 式较辽代的稍大。

宋辽金元服装

宋辽金元服装

穿皮衣、戴皮帽、佩云肩的妇女 (金《文姬归汉图》局部)
梳发辫的金代男子
三、元——蒙古族服装
? 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 宽大。
窄袖织龙纹锦 袍、综帽、云 肩、缎靴
元世祖忽必烈像
皮靴、瓦楞帽
戴瓦楞帽的男子 (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图》局部)
戴瓦楞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焦作出土陶俑)
山茶花罗上衣
?裤
卷起裙子、穿长裤劳动的妇女
穿襦裙、佩披帛、 缀玉环绶的宫女
穿窄袖短 襦的宫女
袆衣,是皇后最贵 重的服饰,只有在 受皇帝册封或祭祀 典礼时穿着 。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
戴花冠的女子
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妇女

印花罗褶裙
宋代 《蕉阴击球图》中儿童的衣着
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 概述
? 北宋——辽——金——南宋——元 ? 服饰趋于拘谨质朴。
2
第二节 汉族官服与民服
一、男子服装
襕衫 帽衫 裘衣 幞头 幅巾 朝服
?襕衫
展脚幞头、大袖襕衫
玉銙大带
?幞头
男子幞头
?朝服
通天冠
朝服、方心曲领、蔽膝示意图
黑舄
扎巾、穿 衫的士人
戴束发冠、穿 背子的士人
《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三节 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一、辽——契丹族服装
? 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 裤放靴筒之内。女子在袍内着裙戴皮帽、蹬革靴的男子
髡发
二、金——女真族服装
? 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 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 以挡风寒的侵袭。

辽金元服饰

辽金元服饰

二、 服装
以长袍为主。左衽、圆领、窄袖。颜 色灰暗,衣纹朴素。
圆 领 袍
三、两班制度 南班服饰:汉人之服
男:圆领长袍, 女:窄袖衫襦、长裙。
北班制度:契丹之服
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 、络缝乌靴,悬挂玉佩和双同心帕。皇后 上衣穿黑、紫、红等各种颜色的直领对襟 衫,或者是左衽团衫。衫的前长拂地,后 长拖地30厘米左右,衣上双垂红黄带。
确立服饰制度“近取金宋,远法汉唐”的原则。
元英宗时期,朝廷制订了详尽的元代服饰制度,对天子冕 服、太子冠服、百官祭服、公服和庶民服饰等,均作了规 定。同时还对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质孙服作了详尽规定。
特点:蒙古族男女均以 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 族长袍更为宽大。
一、发式 婆焦
二、服装
1. 质孙 衣:
南班:汉服制度,承袭五代后晋官服制度,为皇帝和汉官的 官服。
北班:契丹服饰,突出契丹的传统服饰特色,为太后与契丹 官员的官服(实际上皇帝也穿契丹服)。
一、 发式 男子:髡发。
辽代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kūn发。早在一千多年 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 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 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 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 然后下垂至肩。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 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 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
5. 元代染织 毛料加工精制; 织物镂金; 颜色:棕褐。
纹样特点:
辽---与五代汉族相似 金—与女真族生活有关 元—承袭两宋,
少数织金锦西域图案
朝服:沿用宋制。窄袖,盘领,缝腋 常服:袍服---圆领,加襕,吐骼带,皂 角巾、盘领衣、马皮靴。 多用环境色。 妇女:上衣穿团衫,直领左衽。

辽金元服饰特点

辽金元服饰特点

左上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 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
局部)
左下图为梳髡发的契丹族男子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 多做髡(kun)发。早在一千多年 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 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 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 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 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 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 左右两绺(liu)头发修剪整理成 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男子 习俗髡发。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双髻、螺髻之 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 扎。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 如宋时彭如砺诗:“有女夭夭称 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
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 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 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 女(河北出土壁画)。
金饰蹀躞带(辽宁辽墓出土实物)
二、金、女真族服装
时代背景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 “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 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 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 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 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面对腐朽 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 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 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之后,被蒙古军灭
髡kūn发
辽代女子 发式
妇女发式较为简单,一般好、梳高髻、双 髻、螺髻,或披发,额间以巾带扎裹,结帕 巾。
契丹妇女妆面,喜涂黄粉,俗称“佛妆”
辽初,官员服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人, 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
凡三品以上行大礼时一律用汉服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辽代官服

历史趣闻辽金元服饰 辽代官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辽代官服导语: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汉服。

乾亨年间(公元979—983年)服制又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举行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

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

我们不难发现,辽代皇帝和宋代皇帝对待异族服饰的态度不大相同。

宋代皇帝采取禁止胡服流传的强硬做法,而辽代皇帝对汉服采取吸收宽容的态度,把它当作礼服。

特别有趣的是,皇帝日常着汉服,皇后穿契丹服,呈现出和睦相处的良好气氛。

由于辽地处于北方,寒冷时间长,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

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

契丹族以游牧为主,祭山是大礼,服饰尤盛。

大祀时,皇帝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佩鱼袋,带犀玉刀,穿络缝乌靴。

小祀时,戴硬帽,着红克(缂)丝龟纹袍。

田猎时,戴幅巾,穿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

皇帝本民族的衮冕服饰为:头戴实里薛衮冠,身穿络缝红袍,佩犀玉带,穿络缝靴。

礼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

常服是绿花窄袍。

皇帝又着汉服的衮冕:冕为金饰,垂珠十二旒,黈纩充耳,玉簪导。

玄衣,纁裳。

衣有日、月、星、龙等八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

大带,舄加金饰。

这是祭祀宗庙、遣将出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史——袁仄主编
第八章辽金元服饰
一、元朝的中西交流与文化
(1)元朝统治期间,加强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合文化交流活动。

元初的佛道之辩佛胜道败的结果再次确定了佛教的优势地位,但仍允许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

(2)元朝推行等级制度,但并未强迫汉人接受蒙古人的习俗,士大夫阶层虽无法把持经济生活上的统治权,但仍占领着文化生活的制高点。

元曲、山水画都达到了顶峰;汉族文人兴建了书院,对汉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

汉族仍沿袭以往的宗族制度。

(3)从1240年到1340年的这100年间,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直接接触的唯一机会。

二、辽、契丹族服装
(1)宋时,契丹、女真装束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主要影响最多的是左衽。

契丹人以左衽、长袍、圆领、窄袖为主。

(2)男子服饰
1.圆领长袍,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至膝下,袍外有围“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袍外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

2.髡发,契丹习俗男子发式多作髡(将头顶处头发剃去)发。

(3)女子服饰
1.衫子,女子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佛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

裙摆宽大,绣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

钓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饰之一。

三、金、女真族服装
(1)女真入燕地后,吸收了宋代官服制度,用冕服官服。

(2)男子服饰(金与辽服饰颇有相似之处)
1.男子服装窄小,左衽,着尖头靴,男子发式却完全不同。

(3)女子服饰
1.金女子着团衫,下穿襜裙,腰系红黄巾带,花式颜色都承辽制,特别之初是襜裙中以铁丝圈为衬,使裙摆丰满蓬起来。

虽然和汉族装束有一定差异,但从式样宽大的女服可看出女真族已逐渐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

2.金建国初期,衫袍、连裤、袜都用皮制作,并通过布料的粗精、皮质的优劣来区分贵贱。

四、元蒙古族服饰
(1)蒙古族入关后,除保留其固有衣冠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即冕服、朝服、公服。

戴幞头、穿圆领袍衫是汉男子主要服饰。

(2)男子服饰
1.元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近乎宋式,盘领、右衽,大袖,戴舒角幞头,名唐巾。

冬帽夏笠是蒙古的传统。

2.质孙服,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

3.辫线袄,一种圆领、紧袖、下长过膝、下摆宽大、腰上部分打上细密横褶后缝以辫线的“腰线袄子”。

4.比肩,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类似半袖衫,男女皆服,俗称“襻子答忽”。

与宋“貉袖”或“旋袄”形制近似。

5.比甲,无袖、无领、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襻系结。

(3)女子服饰
1.袍服,汉人称蒙古的袍服为团衫或大衣,形制宽绰,多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长可曳地。

2.姑姑冠,从额眉处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装饰各种珠宝。

3.当时汉人,尤其南方,妇女以襦裳为多,半臂依然盛行,面料增加了棉。

五、元代纺织业
(1)元代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

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提花、印染工艺很高。

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

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