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三十年的不凡变迁
春晚30年变迁1

4/13/2020
早期的春晚主持并非专业 人士,主要由人气指数较 高的文艺界人士担当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 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 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 家
83年第一届春晚第一位登台的 歌手李谷一 演唱《乡恋》让无 数人留下深刻印象
1987年春晚,最火的当属费 翔,《故乡的云》和《冬天里 的一把火》出尽风头,随后他 的歌声风靡多年,其劲歌劲舞 成为日后众多歌手效仿的标准 样板。
小品《主角与配角》 陈佩4/1斯3/20、20 朱时茂 1990
《说句心里话》1992
1983年开创的央视春晚,是央视在大众文化生活领域 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这一年起,中国老百姓过大年添 了一件新鲜事:喜看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自此成 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上世纪80年代是洋溢着理 想主义激情、爱国主义热情的催人奋进的时代。在理 想主义光芒照耀下,各行各业为振兴中华、实现“四 化”忘我工作,反映到春晚舞台上,就是涌现了一大 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相声、小品节目。
电视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万人空巷看春晚 物质生活的改善,推动大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 求,电视文化开始走进大众生活。 1983年的春晚已经成为历史,正如当年央视春晚总导 演黄一鹤所说:“当时的人们完全无法预料到,从这 一天开始,人们度过除夕夜的方式将彻底改变。当时 我自己也没有预料到,我率领的这个班子将在这天晚 上为电视艺术领域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后来想想, 第一届春晚圆满成功后的感觉正如赵忠祥所言,春节 联欢晚会可能是电视文艺的一大转折,其影响之深远, 将难以估量……”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们一起看过的春晚
春晚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3-1992 第二阶段1993-2002
浅论央视春晚三十年变迁

这对 于 9 0年代的人们都是新 事物 。他们 渴望在 充满 生
历史性 的文化 困境 。
春 晚的更新换代 , 主持人 的新 面孔 , 演员 的新气 象 ,
甚至新 导演的 出现 , 无一不惨 遭观 众的质 疑 。就 我个人
今全 自动的舞 台设 计 , 我们看到 的是人 民物 质生活 的提 高, 是精 神文化的极 大需求。
一
看法 , 这 不是观众 的挑刺 , 当然更 不是 演员的技 艺拙 劣 , 是观众 的审美需求 随着综 艺节 目的 日益提 高 而水 涨船
摘
要: 央 视春 晚已经成为 当今收视率 最高的节 目。央 视春 晚 自1 9 8 3年 开播 以来 , 已经走过 了 3 O年历
程。其 问, 既 尝试 过胜利 , 也经历过失败 , 但无论 如何 , 当我们每 年面 临春 节的 时刻, 春 晚总会 成为我们 关注
的焦 点。作为 一种 文化现象 , 春晚 已经成 为我们 节 日生活不 可缺 少的 一环 。本文从春 晚受争议的原 因、 语言
质量与数量 的极大提高 , 春晚形 式 的节 目已不是 只有除 夕才能看到 , 有 了 比较 就 会有 不 满 , 已经 很 努力 在改 进 在完善 的春 晚面对观众 的挑 食还是有些力不从 心。 首届春 晚给处 于特 殊时 代 的人 们带 来 了欢 欣与 鼓 舞, 对于 他们 , 春晚 就像 久 旱逢 甘 霖 。新 生 的事 物必 然
电视 是当今社 会最 强势 的娱 乐媒 体。中央 电视 台
作为 中国电视的第一播 出平 台 , 拥 有其他 媒体无 法 比拟
的影响力 和传播 力 。央视 春 晚正 是立 足 于这 样一 个 强 大的平 台上 , 才 可以在长达几 十年 的历史 舞台 上演绎 它 独 特的风姿 和魅 力 。面对 众大 的压力 与各 种 怀疑 的声 音, 全新 的春晚 顶着 巨大 压 力 , 以一种 全然 的 姿态 走上
春晚的时代变迁_春节

春晚的时代变迁春晚陪伴全球华人走过了30多个个年春秋,虽然饱受争议,但春晚的影响力和潜在的巨大功能并未受到很大冲击。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时代变迁吧,欢迎大家阅读。
春晚的时代变迁1983年第一届春晚成功举办。
标志着“春晚”这个新生文化事物的诞生。
从此,中国老百姓有了看春晚这个“新民俗”。
1985年春晚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
由于技术所限,晚会最终失败。
央视还在后来的新闻联播中特别道歉。
1986年央视春晚进入成熟期。
各种表演形式基本已经定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凭借小品《相亲》,赵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
从此奠定了“小品王”的地位,且十几年不倒。
赵本山已经成为了春晚的“标志人物”。
1996年首次实现三地同时直播(在西安、上海、北京设立分会场)。
1998年春晚正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直播。
20xx年春晚舞台开始大改造,采用圆形舞台。
20xx年舞台在20xx年的基础上修改。
20xx年春晚舞台采用长方形舞台。
并且第二次使用分会场。
(另外2个会场设在上海、深圳)20xx年在20xx年基础上修改。
增加了两块大屏幕。
20xx年继续使用圆形舞台。
20xx年春晚迈出了改革步伐。
“开门办春晚”初见成效。
另外,春晚舞台有所简化,主体使用LED大屏幕。
20xx年大屏幕的面积增大,呈长方形。
舞台进一步简化。
20xx年采用高清晰LED大屏幕。
20xx年舞台进一步简化。
大屏幕旁边的8个立柱上面也铺设了LED屏幕。
在央视大楼外部也呈现特殊动画效果。
20xx年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改革开放30周年、金融危机等大事,都体现在20xx春晚中。
另外,春晚舞台借鉴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卷轴”,为观众呈现震撼性的视觉感受。
春晚节目变更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20xx年来,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
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改革开放之春晚30年

2011年春晚由深圳农民工街舞团与塔沟武校共 同打造的《我们工人有力量》,结合了少林武 术与时尚街舞、主旋律红歌等元素,成为兔年 春晚目前反响最好的歌舞类节目
魔术
• 秦鸣晓,姚金芬是夫妻档,最早在 央视春晚表演魔术的,也即是说, 是他们把魔术搬到了春晚舞台上来 的。
• 刘谦
• 傅琰东
春晚经典语录
春晚曾几何时也作为一种时尚
的风向标在引领着时尚的潮流 的前行。它在无形中见证了改 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的不 断变化。从单一的歌舞到节目 形式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感叹 春晚的变化。春晚的变化无疑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标尺。 改革开放使人们富足安康,经 济飞速发展,娱乐生活不断丰 富,才让我们看到这三十年来 春晚的精彩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 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 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 家
一九八六年, 赵忠祥的加入是央视春晚 的主持人队伍日渐正规化, 至上世纪九零年代我们已 经很难再看到“外行”充 当主持人了
央视春晚的主持人数一般有四至六名,多者可达十几 人,如千禧之年的春晚主持多达二十一人,也就是说,当 年的演艺界红人都主持了春晚。赵忠祥、倪萍、赵薇、温 兆伦、王思懿、濮存昕、牛群、冯巩、杨澜、姜 昆、周 涛、朱军、赵 薇、白岩松、文 清、赵琳、曹颖、李小 萌、崔永元、文兴宇、鞠萍。 二零零二年后,春晚主持人的队伍固定在四人,外加 两名“编外”人员也就六人,在四个多小时的春晚布局中, 四至六人主持是较为科学的。由于其重要性,春晚对主持 人的要求也相当高,因此,每年我们见到的也大多是一些 老面孔,像赵忠祥、倪萍这种元老级的人物长占春晚舞台 达十几年之久, 倪萍是12次 赵忠祥11次 朱军是10次 周涛是10次
“人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你知道不?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人这辈子还有更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你知道不?就是人没死,钱花没了” 人这一生多短暂呀。眼睛一闭,一天就过去;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 了……” “我是纯爷们儿”2009年《不差钱》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呕耶!”“你太有才了!”2007年《策划》 “走两步,没病走两步。”“我就不明白了,同样是夫妻,差别咋就这么大 呢?”“缘分啊”2001年《卖拐》 “天才比人才不就多了个二吗?” 自从的了精神病整个人就精神多了 现在整的多经典,过去长得多惊险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 下回给电视台提个意见,禁止在播放广告时插播电视剧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1993年《老拜年》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1999年《昨天 今天 明天》 “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2000年《钟点工》 “忽悠,接着忽悠。”2002年《卖车》 “我想死你们了”“你们让我想死了。”冯巩
30年春晚 半甲子精彩

30年春晚半甲子精彩公元2012年1月22日8时整,辛卯兔年除夕迎龙年新春央视晚会拉开帷幕。
今年的除夕正逢央视春晚三十周年,更是中外观众期盼以久的春晚盛餐。
3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成中国春节的一件不可缺少的民俗,体现了中华统一向心、欢乐祥和团圆的民族意识,所以从上个世纪的1983年央视现场春晚第一次对全国人民广播开始,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持续三十年不衰,这是央视对中国的一大贡献。
央视春晚走过三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也正是脚踏实地走在全国老百姓文化需求这片深厚的土地上的结果,艺术风格和形式根植于这片广袤的热土,所以三十年的春晚才会茁壮成长走到今天、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
今年的央视春晚是30周年的炫丽。
我感到挺新颖、炫目、华丽,春晚的舞台炫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场景是那么的隆重而喜庆,观众最喜爱的主持人,名嘴李咏、偶像派朱军和美貌端庄的董卿衣着隆重的节日服装闪亮登场,很有创意,是老带新的风格,新人由幽默“姥爷”毕福剑、帅哥撒贝宁、漂亮清纯的李思思组成。
有新面孔,新形式,草根也不少。
准备充足的演员们都要把精心准备的节目一一呈现给大家,有阵容宏观的集体舞、有幽默搞笑的小品、相声、悦耳的独唱,还有耳目一新的杂技表演等等……,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辛勤的练功,因为一上了台就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啊!那精彩纷呈的《空山竹语》,看得观从惊心动魄,那二位灵巧、艺高胆大的选手,在高空中任意而优美的造型,而那些伴舞的姑娘们时而变幻的舞姿,尤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又似挺拔而立的青竹,它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使整台晚会显得那么的春意盎然,因而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小品《荆轲刺秦》中,黄宏那灰诣的演技和意味深长的台词,带给人们值得深思的话题,有许多历史是不能随意改写,要不怎么能叫历史呢?郭冬临的《面试》又是当今社会中,求职难的体现,为了生存想要得到一份工作,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回答着考官的提问,反却被人误解是小偷,真看得人忍俊不止的发笑……佩服导演的幽默!刘歉的魔术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隔着玻璃吸吮杯中饮料,真的不敢相信,还有镜中伸出的那只纤纤玉手,更是令人目瞪口呆。
3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变”与“不变”

3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变”与“不变”37年来,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是中国人怀念和期待的年度盛事。
它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在这37年的漫漫长路上,春晚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变化,但也有一些东西却始终如一,它们构成了春晚的“变”与“不变”。
让我们来看一看春晚的“变”。
一是演出形式的变化。
在过去的37年里,春晚的演出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最开始的几届春晚只是简单的连续演播几个小时的节目,后来不仅加入了娱乐节目、情景喜剧等多种形式,还出现了文艺节目和杂技表演。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春晚的舞台效果也愈加壮观,通过舞美设计、灯光效果等手段,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和震撼的视听盛宴。
二是节目内容的变化。
过去春晚的节目主要以文艺表演和歌舞节目为主,现在则涵盖了更多元化、多样化的内容。
比如相声小品、情景喜剧、魔术节目等,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笑声和愉悦。
还加入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VR技术、互动游戏等,为观众呈现出更富有科技感的视听盛宴。
三是主持人阵容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的主持人阵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从最初的几位老艺人到后来的新生代主持人,春晚的主持人阵容始终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惊喜。
虽然春晚经历了很多变化,但也有一些东西却在这37年里始终如一,它们构成了春晚的“不变”。
一是“家和万事兴”的主题不变。
春晚一直秉承“家和万事兴”的主题,弘扬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美好。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春晚的节目始终以团圆和和谐为主题,为观众呈现出温馨和感人的家庭故事,让人们感受到团圆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
二是“中国年味”的文化不变。
春晚一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不断挖掘和宣传中国的孝道、忠义、仁爱等传统美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而且,春晚的节目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中国年味,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东方文化和艺术。
三是“乡情”元素的不变。
春晚不仅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关注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
看春晚三十年之变迁

我看春晚三十年之变迁时间:2012-01-13 15:10 来源:千龙网2012年春节,央视春晚将迎来30华诞。
作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化景观,央视春晚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更经受了种种风雨与无奈……依循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节拍,可将春晚大致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开创的央视春晚,是央视在大众文化生活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这一年起,中国老百姓过大年添了一件新鲜事:喜看春节联欢晚会。
央视春晚自此成为当代生活的“新年俗”。
上世纪80年代是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爱国主义热情的催人奋进的时代。
在理想主义光芒照耀下,各行各业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忘我工作,反映到春晚舞台上,就是涌现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相声、小品节目。
歌曲《我的中国心》、《冬天里的一把火》,此外还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回娘家》、《大海啊,故乡》、《小草》、《外婆的澎湖湾》、《思念》、《阿里山姑娘》、《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那就是我》、《万水千山总是情》、《龙的传人》、《爱的奉献》、《我们是黄河泰山》、《明月千里寄相思》、《歌声与微笑》、《难忘今宵》等,年年都有优秀歌曲从春晚舞台飞向四面八方。
这一时期,也是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大发展的时期,以马季、姜昆为代表的80年代相声《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电梯奇遇》,以陈佩斯、朱时茂为代表的小品《吃面条》、《羊肉串》、《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等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记忆。
从创作心态看,从1983年到1993年间,央视春晚深入生活、深入百姓,倾情创作,使除夕舞台能够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推出精品佳作,因而成为那一时期最具创作冲力的大众文艺。
第二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意识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在各种消费需求中,对于文化产品尤其电视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数量庞大的电视节目面前,老百姓对央视春晚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如果春晚节目没能超出日常电视文艺的水平,老百姓就会感到不满意、不解渴。
春晚三十年

春晚三十年【摘要】自1983年以来春晚陪伴观众至今,与改革开放的历程相伴而行。
然而春晚并不是仅仅是一台文艺晚会,在除夕这一天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并且年年创收视率新高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国家话语宣传的特殊媒介。
本文拟通过对春晚过去30年发展与变化的回顾,总结春晚背后意识形态特点及不足并比较分析哈文执导的春晚在这一方面的改变。
【关键词】春节晚会;国家话语;意识形态;哈文一、国家话语的华丽镜像春晚作为国内收视率最高的晚会,从一致叫好到骂声一片再到如今的改革,它已深深映入观众的视野,成为了节庆生活的背景。
尽管骂声一片甚至传过停办传闻,但是央视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春晚的性质就是“央视春晚要表达央视的主流文化的意志,而不是全国好看的节目的大杂烩”。
[1]这揭露了春晚的本质。
正如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
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
[2]作为电视话语主体的国家宣传部门,早已将春晚舞台变成了主流文化宣传的阵地、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它是国家话语的华丽镜像。
二、春晚传统宣传主题及方式1. 党国一体式宣传春晚所宣传的新意识形态融合了党国一体、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和谐为一体,党国是其宣传重点。
它需要宏大叙事极力渲染,故而春晚舞台上也充斥着对祖国赞美抒情的作品。
如《难忘今宵》中的歌颂对象实质为祖国,“今宵”也由于其特殊性成为了一个国家事件。
再如《我的中国心》,歌词内容与春节祥和的气氛毫无关联,却由于春晚舞台流行传唱,其歌词中暗含的隐喻也渗入观众思想。
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
[3]传统的年俗在这场晚会中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藏在背后的新意识形态。
“就其基本层面而言,意识形态不是掩饰事物的真实状态的幻觉,而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4]春晚对于党国话语的宣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即使大众心知背后的隐喻,仍然愿意沉浸其中为其喝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晚》,三十年的不凡变迁
2012/7/18 22:49:41 [稿源:红网] [作者:李兆清] [编辑:王俞] 本周,纪录片《春晚》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热播。
该纪录片摄制组全程跟踪了2012年春晚剧组,与所有主创零距离接触,用最客观的视角展示了春晚的台前幕后、创作历程。
对于人来说,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代表着一个人走向成熟。
对于春晚而言,三十年后的春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尽管看春晚已经成为春节新民俗的一部分,但如今电视观众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各地方台的春晚大有如雨后春笋般后来居上之势,不再一家独大的央视春晚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虑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春晚,熟悉却又有点陌生。
在跟踪龙年春晚的基础上,摄制组将内容延伸至30年的时空跨度,把镜头对准了30年来众多的春晚创作者和亲历者。
片中,观众既能看到老一辈艺术家李谷一、陈佩斯、蒋大为等人在历届春晚的亮相及他们对春晚的情愫,还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李玉刚、徐子崴等人对上春晚的憧憬和执着追求。
每位春晚工作人员力求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每位演职人员力求将表演做得天衣无缝,为了全球华人在除夕良宵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他们可谓倾尽全力。
如今,人们对央视春晚的苛责越来越多。
部分节目单调乏味、主持语言程式化、假唱、托儿、植入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
苛责声越多,证明观众对春晚的关注度越高,但同时又陷入“恨铁不成钢”的境地。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春晚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三十年的过程中,节目的样式发生了变迁,曾经以相声为主到后来以小品为主再到后来的节目创新,为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几个小时,春晚剧组呕心沥血。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舞台上风光一时的演员,像唱出《冬天里的一把火》的费翔、唱出《我的中国心》的张明敏,这些歌曲经由春晚舞台传遍神州大地,成了人们喜爱的经典歌曲。
一台央视春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毕竟众口难调。
央视春晚在不断改变,这从导演近乎一年一换可见端倪。
龙年春晚设置了致敬三十年的环节,把曾经的春晚演员请回来再唱当年的歌曲,或许人不再那么年轻,但三十年的岁月沧桑,给了一种不一样的积淀。
而这种积淀则让春晚的底蕴更增一层。
龙年春晚上,主持人出现了新面孔,而且主持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板,这或许是春晚变革的新的开始。
纪录片《春晚》,让我们走近春晚、了解春晚,但愿未来的央视春晚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