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与科学价值

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与科学价值
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与科学价值

从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看它的物理意义

与科学价值

司今(jiewaimuyu@https://www.360docs.net/doc/4f10416382.html,)

从内心来讲,我本人对讨论相对论议题并不感兴趣,因为我还没有能够深入了解它;虽然大学里学了一点,那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不想把有限精力放在这个“陌生问题”上作过多言论,因为,对不太了解的东西“言多必失”!

但因受人之约,非要我谈谈对相对论的看法,碍于颜面,我也只好“应差”一下了。

据说,爱恩斯坦最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只有两个半人能看懂,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是爱丁顿,其余的都是一知半解,加起来算半个;这虽有点戏语,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相对论内容深奥、晦涩难懂的特点。

一百年过去了,相对论虽作为基础物理学而被人们接受,但

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还是不多。大学里,教授们在照本宣科地“念”着相对论给学生听,教授们走了,学生成了老师,于是还是照本宣科地“念”下去……可以这么说,相对论自诞生之后,并没有得到像量子力学那样大的发展,相反,它的一些假设、猜想还再延续让人困惑的传奇。

我始终认为,对相对论问题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和讨论,必须洞悉相对论产生的深层科学历史背景,必须将相对论的思想内容放到整个物理学体系中来全盘考虑,否则,那可能又是在演绎“盲人摸象”的滑稽剧!

目前,流行的所谓挑战相对论问题,大部分也都是在“盲人摸象”!因为各种物理理论已相互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王令隽教授所说:讨论与挑战相对论之难就在于相对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已深深融入到量子力学中去了。

1、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深层背景

认识必须从它产生的科学历史背景着手,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理论所描述的物理思想脉络和应用价值;我想,认识相对论也应如此。

十九世纪初,物理学已从宏观力学与经验电磁学转入微观粒子运动的研究,期间出现的不仅仅是“二朵乌云”,还有惯性

系转换问题(从地球惯性系转入原子核惯性系)与光运动问题等。爱因斯坦正是敏锐地扑捉了这一变革契机;他开始研究布朗运动与光电效应问题,他吸纳了普朗克的量子观点,并将这一观点应用到热力学中,特别是在解决物质态变中组成粒子的能级变化与光电效应问题起到了现代物理学基础的作用。在爱因斯坦所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最多的不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而是一篇关于布朗运动研究的论文,正是这篇论文与关于光电效应解释论文为经典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才催生了他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诞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爱因斯坦产生建立相对论的念头?仅仅是一个迈克耳逊实验吗?

不是!是十九世纪科学基础矛盾的积累与由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差异所引出混乱的必然结果。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相对论的兴起是由于实际需要,是由于旧理论中的矛盾非常严重和深刻,而看来旧理论对这些矛盾已经没法避免了”。

如果从历史深层背景来说,就是:

1.1、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首先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是一个定值,即C=3×108m/s.

麦克斯韦光速值是依据库伦电、磁荷力公式中的引力系数比ke/km得出的结论,即√ke/km=c=3×108m/s.但我们有没有仔

细想一想,此运算值真的就代表光的运动速度吗?其中蕴含的真正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果把电荷力与磁荷力看作相等,则有F=keq1q2/r2=kmpm1pm2/r2,因pm=qv,可得ke= v1v2km;结合ke=c2km,就会得出c2= v1v2,这说明v1或v2必定会有一个是超光速c,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呢?

原来,ke与km就像与Φm与pm之间一样存在单位换算问题,如果将ke= v1v2/π与ke= c2km结合,就可得v1v2=πkmc2,即c2= v1v2/πkm,这样就不会出现v1或v2超光速问题了,同时也揭示了ke、km及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物理关系本质,说明电、磁力是同一种力,只因荷的定义不同而描述不同罢了。(注:具体推导可参阅《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场物理学中应用的得失》一文)

1.2、伽利略的速度合成律在光运动及电磁现象中应用出现问题

伽利略速度合成律是建立在牛顿惯性系中的二个平移坐标系之间坐标转换的规律,是牛顿绝对时空思想的数学体现。但它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参照系相互转换时,必须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可以二个互为衡量标准。

但这种坐标转换形式应用到发光体光运动速度合成问题上

时,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矛盾,这不是伽利略坐标转换本身的错误,而是伽利略忽略了一个事实:发光体发出的光子运动速度与发光体是否运动无关,它只与发光体内提供的发射光子的能量大小有关。

电磁现象之所以不符合伽利略速度合成律,那是因为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弄明白磁性真正的起源是什么?单个静态电子有没有磁性?单个运动电子真的就会在自己周围空间产生额外的运动磁场效应吗?我的研究是否定的!电子磁场的真正起源来自于其自旋性上,电子运动速度的增大只会削弱自旋磁场,从而使运动电子在其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变弱。

1.3、以太风实验零结果问题

任何光速测定都离不开光源这一基点,迈克耳逊以太风实验说明:地球上沿各个方向的光从光源发出时都有相同速度,它与地球的运动状态无关;同时也否定了以太的存在,间接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这个实验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它揭示了伽利略坐标变换存在局限性,暴露了伽利略坐标变换存在严重缺失,即它不适于描述发光体发出的光子运动速度合成问题。

1.4、荷质比随速度变化问题

1901年考夫曼在确定镭C发生的β射线荷质比的实验中首先

观察到,电子的荷质比与速度有关,他假设电子电荷不随速度而变化,则它的质量就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一实验后来成了间接验证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假设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却忽落了这样相关事实:我们知道,质量、电量都是在牛顿力学概念下定义出来的量,它们的含义应包括二个方面:

(1)、表示质体或荷体组成的基本粒子量多少;对不同“荷”概念就要为它制定一个用于度量的基本单位量,这就是“荷”组成的基本粒子概念;如电子,质量是m=9.1× 10-31kg、电量是e=1.602× 10-19C,用它们就可以去度量一个质量体、一个电荷体中所含的电子个数多少。

(2)、表示外力对物体或“荷”改变难易程度的度量,即它们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度量。据此按“荷量”惯性定义内涵不同,可分为质量惯性、电量惯性等。

从上面质、荷定义的共同含义中可以看出,质量、电量都是与力有关的量,质、荷载体是由基本的质、荷粒子组成,说明它们都有量子性。物理学中如果在同一个公式里出现二个以上变量,则只可能将它们都视为常量或其中一个视为常量,不可能将它们都视为变量,因为二个量之间的转换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基”存在,至于选哪一种变量为“比较基”,不

能根据我们的主观需要而定,而应根据物质运动变化中基本组成粒子量化的难易、精确度而定。例如,考夫曼将电子电量主观地定为“比较基”,在荷质比变化下才会有“质量就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论断。爱因斯坦继承了这一论断,才会出现动质量概念。但是,我们别忘记了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学证明,电子在不同运动速度下其电量电场、磁量磁场的分布空间强度是有方位变化的,但我们没有看到运动电子质量场分布会有变化。

我始终认为,荷质比变化所揭示的物理意义不在于质量变化概念本身,而在于质量所承载的惯性场大小的变化。(具体论述可参阅《物质自旋与力的形成》、《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场物理学中应用的得失》二文)。

以上4个十九世纪初出现的物理困惑问题都是关于速度的,而速度又是物理学中至关重要的物理参量,它的大小确定与参照系选择有直接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本质就是建立在相对性速度合成理论上的,因此,他提出的二条公设也都是关于速度(合成)问题的。

参照系选择与速度合成问题是狭义相对论建立与讨论的起点,也是重点;爱因斯坦通过光速不变假设,将洛伦兹变换纳入了他的速度合成体系,但纵观相对论就会发现,爱因斯坦所建立的速度合成体系是混乱的,他由此推出的所谓空间

收缩,时间变慢等都是这一混乱体系造成的;他的理论不是对物质运动物理机制的描述,而是在运用数学推理来编制物质运动规律。

在此,请研究、挑战相对论的朋友们注意思考速度合成与参照系选择问题,特别要搞明白伽利略变换与洛伦兹变换的本质区别。

洛伦兹变换出现的起因是,19世纪后期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标志着经典电动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下并不是协变的。

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得到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由波动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常数。按照经典力学的时空观,这个结论应当只在某个特定的惯性参照系中成立,这个参照系就是以太。其它参照系中测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与观察者所在参照系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的矢量叠加。然而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测量不到地球相对于以太参照系的运动速度。1904年,洛伦兹提出了洛伦兹变换用于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根据他的设想,观察者相对于以太以一定速度运动时,以太(即空间介质)长度在运动方向上发生收缩,抵消了不同方向上的光速差异,这样就解释了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零结果。

可见,洛伦兹的速度合成律是为了解决迈克耳孙-莫雷实验零

结果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数学游戏,但爱因斯坦却信以为真。

洛伦兹变换是观测者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之间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时所进行的转换关系,它强调的是以a参照系为标准衡量b参照系会有什么变换,再以b参照系为标准衡量a参照系又会怎样变换,然后组成一个变换方程组,它实质上是用二个标准来衡量一种运动。

伽利略变换则不同,它是用a参照系为标准来衡量b参照系的变化,从而将b参照系转换成a参照系,他实质是在遵循一个标准来衡量一种运动。

我们常认为,爱因斯坦瓦解了牛顿时空观;但我们或许没有思考过,牛顿时空观、伽利略变换与爱因斯坦时空观、洛伦兹变换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参照系选择与运用不同所引起的速度合成律不同而出现的差异结论。

我认为,不是爱因斯坦瓦解了牛顿时空观,而是爱因斯坦选择了另一套参照系转换标准而创立了不同于伽利略速度合成律的方法论罢了。

2、狭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和科学价值

充分理解一个理论建立公设原理的内涵与外延,才能看清这个理论的物理意义和科学价值。

对狭义相对论而已,它建立的公设原理只有二个,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

2.1、相对性原理

所有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在它们之中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一样。即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相同的,即所有的关系参照系都是等价的。按照爱因斯坦这一假设可知,描述物理现象的物理定律对所有惯性参照系都应去相同的数学形式。变量在哪一个惯性系中作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的绝对运动。这就是说,对运动的描述只有相对的意义,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是不存在的。

相对性原理应用最多的不是在物理定律的数学公式探讨上,而是在速度合成问题讨论上,虽光速不变原理可以否定伽利略速度合成律而符合洛伦兹速度合成律,但洛伦兹速度合成律只是解决迈克耳孙-莫雷实验零结果问题的一种数学描述,它并不能反应光子运动速度的真实性。整个相对论的起点与重点都是在运用相对性原理讨论坐标系变换与速度合成问题,而对物体运动形成的物理机制问题则关注较少,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与其他物理学之间的最大不同,应该引起学习者们关注!

2.2、光速不变

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测量到的真空光速都是一样的。即在真空

中,光速总是等于恒定值,它不依赖于惯性系之间的运动,也与光源、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这里要注意领会“惯性系中测量”与“真空”问题。

惯性系有多种,如静止系、匀速系、旋转系、匀变加速系、非匀变加速系等,爱因斯坦所说的“所有”惯性系,从他对光在惯性系中的分析上来看,并不包括旋转系和非匀变加速惯性系。对他所说“惯性系中测量”,首先要明白,作为测量仪器是否在惯性系中?如果在惯性系中,那么它就要同惯性系一样运动,就不存在伽利略所总结的速度合成律。如果测量仪器不随惯性系运动,那么,他所说的“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测量到的真空光速都是一样的”阐述就有问题。

真空,指没有任何物质存在的空间,包括场,这就是说光子运动是一种绝对自由的运动。如果这个真空里包含了场,那么光子运动速度会不会不变呢?例如,二个光栅窄缝空间可以看做是真空,但光子通过它时就会产生衍射现象,这说明光子在这个有场的空间会发生速度变化,这就不能再说光速不变了,季灏老师在这方面就作了重要实验与发现。

可见,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没有考虑空间场对光子运动的影响,即将光子看作是一个经典的自由运动粒子,但实际上光子不但有自旋且还有自旋磁矩存在,这就不同于经典粒子了。

任何光速测量方法都离不开光源这一基本参照点,而光源发出光子时的光子运动速度却取决于光源体发出光子时对光子提供的能量大小有关,而与光源、观察者是否运动是无关的。

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如图,一个人站在一个以速度v0运动的滑板上,左、右手均持一把手枪,当他同时扣动扳机时,左、右边飞出的子弹运动速度v只取决于枪提供的能量多少,而与人及滑板运动速度v0无关。这说明,惯性系中发射体所发射的物质运动速度与惯性系状态无关。

再如,一个由匀速运动列车中部光源所发出的光,它到车头与车尾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测量光速时必须选择光源作为基点,光从光源发出的瞬时速度是由光源提供发射光子的能量大小所决定,这就与列车运动速度无关了。因此说,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向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当然,这个惯性空间不存在对光子有额外的场作用才可以。

我认为,这就是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所揭示的真正物理意义所在,它严格遵守能量、动量守恒原理。

我对相对论一直有一种粗浅的看法:爱因斯坦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更进一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惯性系的认识与推广上;

牛顿力学是建立在完全符合惯性定律基础之上的惯性系统中的,爱因斯坦突破了这种认识,将牛顿的静止或匀速惯性系推广到含有加速度的非惯性系中去。

爱因斯坦所描述的非惯性系统主要是指线加速度系统,其中并不包括旋转惯性系统(这一点,美国学者王令隽教授看得很透彻!),而旋转惯性系也是一种非惯性系,而且这种惯性系在宏观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和微观原子系的电子运动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惯性系。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不是缺失了对旋转惯性系统中物体运动情况的论述?如果是,那么我们在讨论相对论问题时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在旋转惯性系下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与现在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呢?

......,......,......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真正科学价值是它首先他拓展了不同惯性系下牛顿力学的应用范围,发现了牛顿惯性质量是一个与引力场和自己运动速度变化有关的量,同时指出了伽利略速度合成律的局限性(当然,他的速度合成法存在混乱),还指出了微观世界惯性质量变化与能量(主要指动能)变化是一致的(但不是物质组成摩尔数与能量守恒,而是指惯性质量是一种与引力场效应有关的量,这样才会有质能守恒存

在,即质速变化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狭义相对论不但还继承了普朗克的量子思想,而且还有许多发扬光大之处值得借鉴。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袁世凯复古逆流【2】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的发表。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口号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7 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8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内容同新文学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9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和文章和刊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刊物【每周评论】 10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袁世凯复古逆流【2】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的发表。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口号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7 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8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内容同新文学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9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和文章和刊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刊物【每周评论】 10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袁世凯复古逆流【2】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的发表。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口号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7 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8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内容同新文学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9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和文章和刊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刊物【每周评论】 10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大学物理 狭义相对论 习题及答案

第5章 狭义相对论 习题及答案 1. 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何联系? 答: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空间和时间,这种空间和时间是彼此孤立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具有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它们都与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在远小于光速的低速情况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趋于一致。 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 (1)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形式;(2)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c ,与光源运动与否无关。 3.你是否认为在相对论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没有绝对性的方面?有那些方面?举例说明。 解 在相对论中,不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也有绝对性存在的方面。如,光相对于所有惯性系其速率是不变的,即是绝对的;又如,力学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成立的,即相对于不同的惯性系力学规律不会有所不同,此也是绝对的;还有,对同时同地的两事件同时具有绝对性等。 4.设'S 系相对S 系以速度u 沿着x 正方向运动,今有两事件对S 系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问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它们对'S 系是否同时发生? (1)两事件发生于S 系的同一地点; (2)两事件发生于S 系的不同地点。 解 由洛伦兹变化2()v t t x c γ'?=?-?知,第一种情况,0x ?=,0t ?=,故'S 系中0t '?=,即两事件同时发生;第二种情况,0x ?≠,0t ?=,故'S 系中0t '?≠,两事件不同时发生。 5-5 飞船A 中的观察者测得飞船B 正以0.4c 的速率尾随而来,一地面站测得飞船A 的速率为0.5c ,求: (1)地面站测得飞船B 的速率; (2)飞船B 测得飞船A 的速率。 解 选地面为S 系,飞船A 为S '系。 (1)'0.4,0.5x v c u c ==,2'3 41'x x x v u v c v v c += =+ (2)'0.4BA AB x v v v c =-=-=- 5.6 惯性系S ′相对另一惯性系S 沿x 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取两坐标原点重合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在S 系中测得两事件的时空坐标分别为1x =6×104 m,1t =2×10-4 s ,以及2x =12×104 m,2t =1× 10-4 s .已知在S ′系中测得该两事件同时发生.试问: (1)S ′系相对S 系的速度是多少? (2) S '系中测得的两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解: 设)(S '相对S 的速度为v , (1) )(12 11 x c v t t -='γ

(完整版)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关于新高考选科的建议 一、新高考3+1+2如何选科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物理、化学、地理三科的组合,将来大学里99.4%的专业都可以报考,但是如果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只有52.9%。其他的学科组合可以填报的专业基本都在80%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不选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科目的组合,在大学专业选择范围上都不会太受限。 二、“3+1+2”模式优点 “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两门限选科目;“2”是指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以及除了必选一门以外的科目中任选2门。 在“3+1+2”模式下的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这等于给偏文、偏理的考生指出了更简便的选择之路。 提高了物理和历史两门学科的地位。物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大学选专业、科学思维的训练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历史在培养人文素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选科重要的参考指标有哪些 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3、专业倾向: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 4、学校实际: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四、3+1+2的最佳组合是什么 1、物理+化学+生物 这种选择方案是最标准、最传统、最纯净的“理科生”方案。此组合可以覆盖97.4%的专业,不能选择的2.6%专业基本为哲学类、历史类专业,对于敢于选择物理的勇士,这些专业本来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该种方案在“新高考”的政策,属于最有挑战性的一种选科,是纯理科思维,不想沾染一点文科的考生的必然选择。该种方案记背内容最少,理解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极大,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缺点是学习难度同样很大。好在新高考体系下,这必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套方案。 2、物理+化学+地理 “地理学”又称文科中的理科,大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基本只招收理科生。以理科思维去学习地理,从理解掌握的角度,极有优势。 但同样的,地理学是文科三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从已经公布的2018广东高考数据来看,全省平均分:历史60;政治54,而地理仅为48,比最高的历史低了足足十余分,可见其学习难度之大。但若从理科学习的角度来看,少记背,多理解,反而更加符合另一些学生群体的需求。 3、历史+化学+生物 喜欢理科,但是又没有勇气和信心选物理。对于这些假的理科型选手而言,化学学科难度小于物理,确实在学习上更容易一些,但是想在理科界摸爬滚打,单靠一门化学显然略显单薄,生物和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大学专业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果不选择物理,在限选物理或历史的前提下,“历史+生物+化学”可谓最佳CP! 五、“3+1+2”选科建议及适合专业有哪些? 1、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大学物理习题册题目及答案第5单元 狭义相对论

第一章 力学的基本概念(二) 狭义相对论 序号 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一 选择题 [ B ]1. 一火箭的固有长度为L ,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1v ,火箭上有一个人从火箭的后端向火箭前端上的一个靶子发射一颗相对于火箭的速度为2v 的子弹,在火箭上测得子弹从射出到击中靶的时间是 (A ) 21v v L + (B )2v L (C )12v v L - (D )211) /(1c v v L - [ D ]2. 下列几种说法: (1) 所有惯性系对物理基本规律都是等价的。 (2) 在真空中,光的速率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 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只有(1)、(2)是正确的; (B) 只有(1)、(3)是正确的; (C) 只有(2)、(3)是正确的; (D) 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 A ]3. 宇宙飞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 作匀速直线飞行,某一时刻飞船头部的宇航员向飞船尾部发出一个光讯号,经过t ?(飞船上的钟)时间后,被尾部的接收器收到,则由此可知飞船的固有长度为 (A) t c ?? (B) t v ?? (C) 2)/(1c v t c -??? (D) 2 ) /(1c v t c -??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C ]4. 一宇宙飞船相对于地以0.8c (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的速度飞行。一光脉冲从船尾传到船头,飞船上的观察者测得飞船长度为90m ,地球上的观察者测得光脉冲从船上尾发出和到达船头两事件的空间间隔为 (A) m 90 (B) m 54 (C)m 270 (D)m 150 [ D ]5. 在参考系S 中,有两个静止质量都是 0m 的粒子A 和B ,分别以速度v 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相碰后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粒子,则其静止质量0M 的值为 (A) 02m (B) 2 0)(12c v m - (C) 20)(12c v m - (D) 2 0) /(12c v m - (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 [ C ]6. 根据相对论力学,动能为 MeV 的电子,其运动速度约等于 (A) c 1.0 (B) c 5.0 (C) c 75.0 (D) c 85.0 ( c 表示真空中光速, 电子的静止能V e M 5.020=c m ) [ A ]7. 质子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当其动能为静止能量的4倍时,其质量为静止质量的多少倍 (A )5 (B )6 (C )3 (D )8 二 填空题 1. 以速度v 相对地球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恒星所发射的光子,其相对于地球的速度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中, 相对性原理说的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速不变原理说的是 _______________略___ _______________。 3. 在S 系中的X 轴上相隔为x ?处有两只同步的钟A 和B ,读数相同,在S '系的X '的轴上也有一只同样的钟A '。若S '系相对于S 系的运动速度为v , 沿X 轴方向且当A '与A 相遇时,刚好两钟的读数均为零。那么,当A '钟与B 钟相遇时,在S 系中B 钟的读数是v x /?;此时在S '系中A '钟的 读数是 2 )/(1)/(c v v x -? 。 4. 观察者甲以 c 5 4的速度(c 为真空中光速)相对于观察者乙运动,若甲携带一长度为l 、截面积为S 、 质量为m 的棒,这根棒安放在运动方向上,则 (1) 甲测得此棒的密度为 s l m ; (2) 乙测得此棒的密度为 s l m ?925 。 三 计算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

》教案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记录片。(记录片解说词: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根据录像内容教师步步设问: l从刚才的录像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l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l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 l怎样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学生一步步回答。 二、新课讲授: 教师: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按照课标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这段录象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排名 最伟大的物理学家Top10 PhysicsWeb曾经搞过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投票,结果如下表: 1:牛顿(经典力学、光学) 牛顿(Sir Isaac NewtonFRS, 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2: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

大学物理狭义相对论习题及答案

第5章 狭义相对论 习题及答案 1. 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者有何联系? 答: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空间和时间,这种空间和时间是彼此孤立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认为自然界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具有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它们都与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在远小于光速的低速情况下,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趋于一致。 2.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 (1)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都具有相同形式;(2)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c ,与光源运动与否无关。 3.你是否认为在相对论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没有绝对性的方面?有那些方面?举例说明。 解 在相对论中,不是一切都是相对的,也有绝对性存在的方面。如,光相对于所有惯性系其速率是不变的,即是绝对的;又如,力学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成立的,即相对于不同的惯性系力学规律不会有所不同,此也是绝对的;还有,对同时同地的两事件同时具有绝对性等。 4.设'S 系相对S 系以速度u 沿着x 正方向运动,今有两事件对S 系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问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它们对'S 系是否同时发生? (1)两事件发生于S 系的同一地点; (2)两事件发生于S 系的不同地点。 解 由洛伦兹变化2()v t t x c γ'?=?- ?知,第一种情况,0x ?=,0t ?=,故'S 系中0t '?=,即两事件同时发生;第二种情况,0x ?≠,0t ?=,故'S 系中0t '?≠,两事件不同时发生。 5-5 飞船A 中的观察者测得飞船B 正以0.4c 的速率尾随而来,一地面站测得飞船A 的速率为0.5c ,求: (1)地面站测得飞船B 的速率; (2)飞船B 测得飞船A 的速率。 解 选地面为S 系,飞船A 为S '系。 (1)'0.4,0.5x v c u c ==,2'341'x x x v u v c v v c +==+ (2)'0.4BA AB x v v v c =-=-=- 5.6 惯性系S ′相对另一惯性系S 沿x 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取两坐标原点重合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在S 系中测得两事件的时空坐标分别为1x =6×104m,1t =2×10-4s ,以及2x =12×104 m,2t =1×10-4 s .已知在S ′系中测得该两事件同时发生.试问: (1)S ′系相对S 系的速度是多少? (2)S '系中测得的两事件的空间间隔是多少? 解: 设)(S '相对S 的速度为v , (1) )(12 11x c v t t -='γ

物理学发展史

物理学发展史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 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 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 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 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 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 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 说的重要依据。

大学物理练习题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练习十九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时空观 一、选择题 1. 静止参照系S中有一尺子沿x方向放置不动,运动参照系S′沿x轴运动,S、S′的坐标轴平行。在不同参照系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 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2. 下列几种说法: (1)所有惯性系对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等价的。 (2)真空中,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任何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任何方向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其中哪些正确的? (A)只有(1)、(2)是正确的。 (B)只有(1)、(3)是正确的。 (B)只有(2)、(3)是正确的。 (D)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3. 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静止于惯性系S的xOy平面内,且两边分别与x轴、y轴平行,今有惯性系S′以0.8c(c为真空中光速)的速度相对于K系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从S′系测得薄板的面积为 (A)a2。 (B) 0.6a2。 (C) 0.8 a2。 (D)a2/0.6。 4. 在某地发生两件事,静止位于该地的甲测得时间间隔为6s,若相对甲以4c/5(c表示真空中光速)的速率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乙测得时间间隔为 (A) 10s。 (B) 8s。 (C) 6s。 (D) 3.6s。 (E) 4.8s。 5. (1)对某观察者来说,发生在某惯性系中同一地点,同一时刻的两个事件,对于相对该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其它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否同时发生? (2)在某惯性系中发生于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事件,它们在其它惯性系中是否同时发生? 关于上述两问题的正确答案是: (A)(1)一定同时,(2)一定不同时。 (B)(1)一定不同时,(2)一定同时。 (C)(1)一定同时,(2)一定同时。 (D)(1)一定不同时,(2)一定不同时。 6. 一尺子沿长度方向运动,S′系随尺子一起运动,S系静止,在不同参照系中测量尺子的长度时必须注意 (A) S′与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地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B)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C)S′中的观察者必须同时,但S中的观察者可以不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D)S′与S中的观察者都必须同时去测量尺子两端的坐标。 7. 按照相对论的时空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也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B)在一个惯性系中不同时但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C)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不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不同时。 (D)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同地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惯性系中一定也同时同地。 8. 在高速运动的列车里(S′系)一物体从A运动到B,经历的时间为Δt′> 0;而在地上(S系)的观察者看列车上的A、B两点的坐标发生变化,物体运动的时间变为Δt,则在S中得到的结果是 (A)一定是物从A到B,Δt > 0。(B)可能是物从B到A,Δt > 0。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b)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如: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具体表现如下: 政治方面: 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三、新文化运动内容 1.前期(1915—1917):(“四提倡,四反对”) (1)思想革命: ①“德先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赛先生”: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 ③“打倒孔家店”(儒):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如:鲁迅与《狂人日记》 (2)文学革命: ④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如: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地合天乃敢与君绝(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②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干不了,谢谢!” ) ③“妻丧速归”(“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2.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下学期 新高考关于物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 2019 级新教材 高二年级(2018 级、旧教材) 上学期

高三年级(2017 级、旧教材)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认真学习国办发〔2019〕29 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贯彻落实《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行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新教材,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物理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依据《普通高中 2017 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进行设置,明确各年级课程实施和教学内容,把握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内容和范围,扎实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1.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诊断性测试、座谈了解、查卷问调、课内外观察、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高一教学要降低起点、控制习题难度、放慢教学进度,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教学思想。

3.认真研究初、高中衔接的重要内容。如“力、压强、物体 的平衡、变速直线运动、功、功率、机械能、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光的 折射、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课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1.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物理选考的指导。按照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2.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 认知“发展区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使每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 学习兴趣差异,在目标要求、课堂设计、组织教学、课堂提问、互 动讲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课外辅导、考核评价上有所区别, 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弱”。 (四)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要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科技、实际。要通过多种手段,多条渠道,选取贴近学 生的事例,提供多种信息,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提倡让学 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得内容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

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

物理学发展史

我所认知的物理学发展史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后者如相对性原理、隔离体(包括系统)法、理想模型法、微扰法、量纲分析法等,在古典和现代物理学中都有重要应用。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内容从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扩及到较复杂的光、热、电磁等的变化,从宏观的现象剖析深入到微观的本质探讨,从低速的较稳定的物体运动进展到高速的迅变的粒子运动。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而发展成熟的分支又往往分离出去,成为工程技术或应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不论是逻辑推理、数学分析和实验手段,也因不断精密化而有所创新,也难以用一个固定模式来概括。在19世纪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早已陆续地把力学、光学、热学理论和电学、磁学,列为专条,而物理学这一条却要到1971~1973年发行的第十四版上才首次出现。为了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学整体,与其从定义来推敲,不如循历史源流,从物理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来探索。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20世纪的物理学到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化工二班 许尚志 12071240073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视域下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视域下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 以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和江苏卷为例 姜 楠 袁海泉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6 )(收稿日期:20190612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物理试题应强调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以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作为理 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考物理全国卷和江苏卷为例,分析比较二者在考查能力维度二能力表现水平两个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在能力维度上两份试卷均注重对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对学习理解能力的考查略显不足,对迁移创新能力的考查都进行了初步探索,江苏卷更注重对学生深层次能力维度的考查;在能力表现水平上两份试卷都契合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江苏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关键词:物理学科能力表现 高考试卷 比较分析 高考试题的研究一直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而高考物理试卷作为理科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研究层出不穷.现有关于高考物理试卷的研究主要分为:试题赏析类二问题争鸣类二复习建议类二反 思教学类二命题分析类二对比分析类等[1]. 可见,目前对高考物理试卷研究多倾向于知识点的研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物理试题不仅仅要以知识立意为导向,还应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强调对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文基于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18年高考全国物理卷Ⅰ和 2018高考江苏物理卷,尝试对两份试卷考查的物理学科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1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整体架构 物理学科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进行物理学科的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所必需的二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其内涵是系统化二结构化的物理学科知识技能及核心活动经验图式(稳定的学科经验结构)对学习行为的定向调节和执行调节.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物理学科能力是学生的物理观念二科 学思维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统一体[2] . 郭玉英老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物理学科特色,提出了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 图1 物理学科能力表现的理论框架 首先,物理学科能力表现框架由3个能力维度 构成,即学习理解能力二应用实践能力二迁移创新能力.每个维度下又划分为3个一级指标,因此共有9 个一级指标[2]. 随后,郭玉英老师团队采用书签法结合项目反应理论拟合出的实测指标和专家的经验判 201 作者简介:姜楠(1987 )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指导教师:袁海泉(1962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物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精选】

物理学 物理学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各种主要的基本形式,它们的性质、运动和转化以及内部结构;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元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地学和生命科学都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方面,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但是像地球这样有生物的行星在宇宙中却是少见的,所以地学和生命科学不属于物理学范围。当然,物理学所发现的基本规律,即使在地球现象和生命现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历史的局限性。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和深入。新的分支学科陆续形成;已有的分支学科日趋成熟,应用也日益广泛。早在古代就形成的天文学和起源于古代炼金术的化学,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地位,没有被纳入物理学的范围。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之间、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所发现的基本规律在天文现象和化学现象中也起着日益深刻的作用。 客观世界是一个内部存在着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随着物理学各分支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于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开始互相渗透。物理学逐步发展成为各分支学科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去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使得这一目标有时显得很接近;但与此同时,新的物理现象又不断出现,使这一目标又变得更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以下大体按照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叙述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内容。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研究宏观物体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物体常常包含巨量的原子,因此是宏观物体。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最快的喷气客机的速度一般也不到光速的一百万分之一,在物理学中仍算是低速。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J.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的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并把用实验验证理论结果的方法引入了物理学。I.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根据对天王星运行轨道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每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