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设计-(1)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4篇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4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会写10个生字。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写字;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方法:采取小组议论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认识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
2.会写10个生字。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谈话,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难点:1.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过程1.范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讲读课文①指名朗读一段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板书:官员、曹冲提问:什么人称官员?②指名朗读二段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4曹冲称象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详细介绍曹冲的聪明才智和称象的故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故事主题讨论(20分钟)
目标:通过故事主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称象》故事中的主题,如智慧、勇气、公正等。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板书内容:
①曹冲称象
②曹操宴请群臣
③大象来到宴会现场
④曹冲提出称象主意
⑤众人困惑,曹操赞扬曹冲
⑥称象过程及结果
⑦众人惊叹曹冲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板书内容:
①曹冲:聪明、勇敢、善良
②曹操:明智、欣赏人才、公正
③群臣:困惑、惊讶、敬佩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故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意义、道德和教育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价值观。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感到困难。此外,理解称象的原理和逻辑推理也可能会对学生构成挑战。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背后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教学课件等。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曹冲称象》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曹冲称象》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曹冲称象》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冲、再、岁”等8个生字和2个新部首,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四幅图、实验物品。
一、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2、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
3、“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的称出来了吗?)同学们真是爱思考、爱动脑筋的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你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
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
找出文中的人物。
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3、小组合作学习(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感悟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补充课题,曹冲是曹冲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第1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会写“照”“点”两个字【重难点】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一、导入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是什么?”“既然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你知道他到底多重吗?”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那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曹冲称象》(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2、深入理解课文①、大象的样子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请学生朗读)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教案:《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曹冲称象》的故事内容,了解曹冲的聪明才智。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聪明才智,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曹冲称象》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和运用。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理解曹冲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曹冲称象》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曹冲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曹冲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2)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通过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曹冲称象》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小组讨论的记录表格。
六、教学设计1. 课堂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10分钟)(3)小组讨论(10分钟)(4)全班交流(5分钟)(5)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2. 教学策略:(1)利用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1、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原文及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原文及教学设计(优秀5篇)《曹冲称象》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感知、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引导幼儿想办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时刻作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活动的重难点:理解沉浮的原理活动准备:课件活动过程:一、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大象称重。
老师:小朋友,老师昨天看书的时候,碰到了一道难题,实在解决不了,请你们来帮帮我好吗?有一头大象,很大很大,我想大象这么大,那得有多重呢?我想称称它,可是它太大了,该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呢?你有什么办法?(对不对的'办法先不给与否定)二、讲述故事。
1.老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称重的方法,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也是讲大象称重的事,咱们一起来听听,这里面的小朋友是怎么称得好不好?看看你们的方法一不一样。
2.教师讲述故事。
3.提问:故事里的小孩叫什么名字?他的爸爸是谁?哪里来的大象?大官们想出办法了吗?他们都想了什么办法?有没有和你们一样的办法?行得通吗?最后是谁想出了办法?大官们是怎么看待他的?心里怎么想的?最后曹冲的办法成功了吗?为什么曹冲可以成功?你平时愿意动脑筋吗?你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4.(出示图示)曹冲称象到底用了什么办法?为什么要用船?为什么要把石头放进船里呢?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怎么样?原来利用船的沉浮,就可以用和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来称出大象的重量来了。
小朋友真是和曹冲一样聪明!三、结束部分。
老师:曹冲是一个不但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也是一样,老师在科学区位小朋友准备了沉浮的有关材料,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时亲自试试,看看你们这些小曹冲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方法,好吗?反思:在这节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目标把握很容易偏离到科学领域,如何把握好科学活动和语言活动的重点是在目标的定位上。
我在这节课中注意到了这一点,目标把握还可以,可是讲故事的时候最好是教师讲,不能只用课件,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曹冲称象》的故事内容,学习并认读新词汇。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讲解、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和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曹冲的聪明才智和面对问题时的冷静思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原理,初步感受其背后的数学逻辑。
三、教学准备1.教具:课文PPT、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模拟称重工具(如玻璃缸、小石块等)2.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幅大象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称量大象的重量的呢?”引出课题《曹冲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检查朗读: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并提醒未读顺的学生自读相应句子或段落。
概括大意:引导学生用“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概括课文大意。
(三)学习生字词自主识字:学生自主识字,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认读词语: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理解背景信息,如曹冲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场景。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的“又高又大”,通过画线、朗读和想象,体会大象的体型特征。
学习第三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讨论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并分析其可行性。
(五)深入探究,理解曹冲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自由朗读,要求读熟,并找出曹冲称象的步骤。
指名学生描述曹冲的称象方法,教师结合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曹冲方法的巧妙之处,即利用浮力原理和等量替换思想。
(六)巩固练习与拓展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如让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或利用模拟工具进行简单的称重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玩游戏,认读生字。
1、小组开火车读。
2、课件出示摘果子生字。
3、送信。
4、同学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些生字。曹冲也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一、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说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
生结合动作演示,体会曹操的态度,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读,小组分角色读。
一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曹冲称象的句子。1、一生一边做演示一边说:A、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B、第二步:把“象”拿出来,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C、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A、让学生自由读第一句,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
点拨:“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太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B、自由读第二、第三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
2、指导朗读这一段。
二、课件出示图文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女同学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
6、曹冲称
↓
赶大象上船、画线
↓
赶大象下船、装石到线
↓
称石重量
↓
果然称出
学生一个接一个读生字。
一个学生点,其他同学读
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1、听读,边听边想,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讨论这问题,说出自己对“古时候”的理解,听老师点拨。
3、读第二、三句。纷纷回答: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全部同学一起朗读。男同学读,同学思考并回答: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A、读第一句并看图,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B、生齐读。
C、生集体读第二句话,说“议论”的意思,回答: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D、学生试读。
E、学生再次有语气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质疑:(它有多重?……)
教学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曹冲想出办法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在教文本对话时,我主要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避免繁琐的分析,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情境教学,实验法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官员们想出的办法这么多,曹操觉得这些办法怎样?你怎么看出来的?
3、“直摇头”是什么意思呢?做一做曹操这个的动作。
4、谁能读一读这一段?(师范读,及时考考学生)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2、用铅笔标出这几句话,再分
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多媒体出示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能正确、流利、朗读读课文。
教师准备:石子、玩具象、水、天平秤、玩具船、玻璃缸。
教学资源:课件、天平秤、器皿、计算机、投影仪、话筒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提示: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
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果然聪明过人,而且“那一年,曹冲才七岁”,曹冲想到了这么好的办法来称象。我们向曹冲学习什么?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背诵第四自然段。
A、读第一句,结合插图,思考:从哪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B、再齐读这一句并体会象的高大。
C、读第二句话并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D、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的疑问语气。
E、师引导再读这一段。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现在老师也很好奇了,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官员们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这些办法行吗?为什么?速读官员们的话,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回答。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曹冲称象》
授课人
李玉琼
学校名称
博白县东平镇双垌村小学
教学对象
二年级
科 目
语 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是S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到了映衬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生速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回答:
1、读第一个官员的话,明确:第一种办法是“造大秤”。
2、读第二个官员的话,明确: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驶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三个官员的话,联系曹操得到大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到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学生想想后回答:不好,从曹操听了直摇头看出的。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曹冲称象的办法,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践检验,曹冲的办法真的是很棒,这回曹操有没有摇头呢?
5、那此时伟大的曹丞相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朗读第五自然段。
1、边读边想一想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么样?
A、“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
B、“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C、请用这个词说句话
2、提问: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