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诗律平仄及拗救分析例举

合集下载

诗律的平仄及拗救

诗律的平仄及拗救

《诗律的平仄与拗救》专题一、平仄的含义律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究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八句,也不能叫做律诗。

这里所讲的平仄,是就中古汉语的声调而言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这四种声调就可以分为平仄两类。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

例如:广西民族大学。

二、怎样识别入声字广西籍的学生要是自己的母语是白话或平话的,就不难辨别中古的入声字,因为白话、平话均保留了中古的入声字。

只要用白话、平话读,发音短促,以[-p]、[-t]、[-k]收尾的字,一般是入声字。

例如:接、立、集、十、级;[-p]骨、发、笔、一、物;[-t]屋、竹、六、局、国。

[-k]介绍几种分辨入声字的方法1.普通话的平声字(包括阴平、阳平)中凡带鼻音韵尾n、ng的字都是中古的平声字,而非入声字。

例如:南、宁。

2.普通话阳平调中,凡是不带鼻音韵尾n、ng 而声母为b、d、g、z、zh、j的字,是中古的入声字;其他声母则有入声字,也有平声字。

例如:ba(拔)、da(答)、guo(国)、za (杂)、zha(扎)、jia(颊)等字。

3.üe韵的字(包括yue、jue、que、xue、nüe、Lüe等音节),除个别外(如“嗟jue1”、“瘸que2”“靴xue1”)都是古入声字。

例如:yue(约)、jue(绝)、que(却)、xue(学)、nüe(虐)、Lüe(掠)等字。

4.与下面这些音节同音的字,在普通话中不论念哪类声调,都是入声字:fa(发1乏2法3)、la(拉1邋2蜡4)、za(咂1杂2)、de (得2德2)、te(特4忒4)、le(乐4勒4)、ce(策4测4)、se(涩4色4)、bie(别2蹩2)、pie(瞥1撇2)、die(跌1叠2)、tie (贴1铁3)、nie(捏1聂4)、zhuo(桌1琢2)、chuo(绰1辍4)、shuo(说1朔4)、kuo(阔4括4)。

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

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

古代汉语格律诗平仄拗救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包括四个方面: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

一、句数律诗、律绝、排律(长律)二、押韵押韵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书是为帮助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

陆法言《切韵》“平水韵”虽为后出,但唐人作诗用韵与之相合。

律诗押韵的具体情况: 1. 偶数句押韵 2. 一般只押平声韵。

3. 不能“出韵” ,即韵脚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声调、主要元音、韵尾相同)入韵时,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选用邻韵字)。

三、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

中古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对照。

律诗的基本句式(以五言为例):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加一对相反的平仄)平仄的基本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一联之内,平仄上下两联,平仄开头:五言仄起仄收式。

开头:五言平起平收式。

开头:五言平起仄收式。

开头:五言仄起平收式。

甲、丙开头为首句不入韵式,乙、丁开头为首句入韵式(二)律诗的口诀与“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反映大致情况,但不尽正确。

律诗中,如果违反平仄格律,叫做“拗”。

一个句子拗了,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加以补救,叫做“救”,“拗” 与“救” 合起来称为“拗救” 。

经过拗救的句子仍然是合律的。

1. 甲种句式关注三四字,口诀: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出四拗,对三救,一定得去救。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乙种句式关注第一字,口诀:一拗三救救孤平。

恐惊天上人。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注意:“孤平”只针对乙种句式而言。

3. 丙种句式关注第三字,口诀:三拗四救一必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种句式又称“特种拗句” ,往往用在尾联的出句。

山中一夜雨。

(三拗一必平)4. 丁种句式注意第三字,绝不能改仄为平,否则就成了“三平调” 归纳“一三五要论,二四六不分明”之处。

平仄(拗与拗救)

平仄(拗与拗救)

平仄(拗与拗救)一、平仄格律之主要原则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之平仄,有其一定之规律,此种规律称之为平仄谱。

大体说来,平仄谱安排之原则有三:一:句中之字,两字或三字为一组,平仄相间。

二: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

唯首句如押韵,则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三:前联之对句与后联之出句平仄相协。

由于押韵之故,下三字会有所变动。

现在且以平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举例说明: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句如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仄起式七言绝句之平仄谱则为: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如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至于律诗或排律之谱式,原则上只是将前面之平仄继续延伸即可。

(即第五句与第四句相协,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反……)。

而诗之平起仄起之分,乃是以首句第二字为依归。

第二字如是平声即为平起,如是仄声即为仄起。

又五言诗之谱式则是七言诗去其顶节(最上)二字即是。

七言平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去其顶节二字,即为五言平起式。

唯谱式可做如是观,于造句用词之法,则不当作此论,盖五言与七言之句法稍有不同也。

然而前述乃最标准之平仄谱式,吾人翻开唐诗三百首,可说找不出几首完全合乎格律者。

(就五言绝句论,唯李端【听筝】一首,七绝亦唯柳中庸【征人怨】一首)。

此盖因有时于当用平声字处,无平声字可用;或者于当用仄声字之处,无仄声字可用。

而不得不以「仄」代「平」、或以「平」代「仄」。

然亦有所限制,并非可以完全相代。

前人之于此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却因有几个应注意之要点未曾揭出,以致让后人如坠于五里雾中,而不知何所适从。

为使读者确切明了,本文一一介绍于后:一:不可犯孤平: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

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

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

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

关于七律及拗救

关于七律及拗救

关于七律及拗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列出七律格式达27式,让许多爱好古典诗词者望而生畏.其实不是如此。

严格说来,七律的正格只有四式,即:一、平起仄收(第一句以平声字开头,以仄声字收尾,以下类推,不再解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七言诗的组成无非是以下四种句式的组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颌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所谓的其他格式,是由于作诗过程运用拗救手法演变而成,祖宗还是这四式。

需要说明的是平(仄)声开头并非第一字非为平(仄)不可,关键是第二字。

七言句式通常分为四个音节。

第一、第二字为一节,谓“顶节”,第三、第四字为一节,谓“头节”,第五、第六字为一节,谓腹节,第七字单独为一音节,谓脚节。

近体诗押平韵,上述各式平声尾字均为韵脚。

未论拗救之前,先说一术语“孤平”,孤平是指平韵脚句式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易犯于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正格除韵脚之外只有两个平声字,因此初学者容易忽视。

古人对犯孤平极为忌讳,我读诗如今,尚未发现古人近体诗有犯孤平之处。

所谓拗救,指的是两方面的情况。

拗是指诗句中该平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其平仄相反的字,句式中有这种情况叫拗句。

近体诗如果拗句太多,就会演变成古风式律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诗词微塾】孤平与拗救

【诗词微塾】孤平与拗救

【诗词微塾】孤平与拗救诗词微塾孤平与拗救格律诗中,仄平脚句型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仅有一个平声的叫“孤平”。

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要尽量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须在一定的诗句、一定的位置上加以补救,这叫“拗救”。

五言的仄平脚句型是:○○●●○(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中的第一个字不得是仄声(第二个字是规定的平声)。

若用了仄声,则成了“仄拗”,因用仄而读起来拗口。

这就叫犯了“孤平”。

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上了仄声,则必须在本句的第三个字用上平声作为补救。

补救了,也仍视为合律。

即这个句型变为:●○○●○(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平脚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中的第三个字也不得为仄声(第一个字是应仄可平的字,用为平声也不计;第四个字是规定的平声)。

否则也犯“孤平”。

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了仄声,则须在本句第五个字的位置上用上平声加以补救。

补救了,也仍视为合律。

即这个句型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处的字作用很大,可以“一平救三仄”:(1)救本句的孤平;(2)救上句同一位置的仄拗;(3)救上句倒数第二字的仄拗。

下举例说明。

(1)救本句孤平。

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中的第四句是个仄平脚句型,第一个声按律不得用仄声,但诗作中因为内容表达的需要,避免不了,用了个仄声的“恐”字,因而该句在第三字位置上用了个平声的“天”字补救。

(2)救上句相同位置仄拗。

如: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此诗的第一句第三字按律应为平声,用了个仄声的“尚”字,就成仄拗,犯了孤平,因此在第二句的相应的第三字处用了个读平声的“今”字补救,第二句救了上一句。

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本应读平声,用了个读仄声的“故”字,本句也是拗句,犯了孤平,这个句子的第三字“今”还救了本句第一个字。

这是一平救二仄。

(3)救上句倒数第二字的仄拗。

如: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拗救大全
基本句式四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大拗必须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或者仄仄仄平平仄平。

特殊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上是仄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平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将本句第五字改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能拗救。

以上是平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以下是五言的拗救,跟七言的是通的,七言只是在同等句式上加了二个字。

拗救只有三种:
其一,半拗。

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仄平仄就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其二,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平仄仄就必须对句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拗救;
其三,本应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需要拗救,写成仄平平仄平即可。

拗救只有两个原则,其一,出句(单数句)第四字格律错误需要拗救;其二,对句(偶数句)孤平需要拗救。

其余情况都不用拗救,不过别忘了还有一种特殊格律。

平平平仄仄一句,若写成平平仄平仄,即是特殊格律诗词,此时首字必须平声,绝对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

补充一句,也就是说抛开三种拗救和特殊格律诗句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詩律平仄及拗救分析例舉
(中國北京)謝志强
1、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先看第一句第二個字“童”為陽平,屬平聲,第七個字“識”為入聲字,屬仄聲。

可見首句格式為平平仄仄平平仄,為甲種句型,而出句為乙種句型。

對照格式可知,出句第五個字本應為平聲字而用了“不”字,屬仄聲。

此處拗,則對句第五個字本應為仄聲相應改用平聲字“何”。

此種情況屬於對句相救。

再者,其對句屬乙种句型,第三個字本為平聲,而用了仄聲字“客”,故第五個字本應用仄聲字而用平聲字“何”以救之,屬於本句自救。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
首句第二字“憐”為平聲,末字“水”為仄聲,可斷定此句為平起仄收式。

因此該句正格為丙種句型:平平平仄仄,,次句為仄仄仄平平,屬丁種句型。

首句中第三個字本應平而用仄聲,“故”為拗,故第四字本應仄而用平聲字“鄉”以救之。

可見該句屬丙種句型自救。

3、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

(杜甫《送遠》)
出句第二個字“木”為仄聲,末字“晚”為仄聲,可斷定此句為仄起仄收式,為甲種句型:仄仄平平仄。

由此可知對句必為乙種句型:平平仄仄平。

出句第三個字應平而用仄聲字“歲”,第四個字應平而亦用仄聲字“月”,同為拗,故對句第三個字本應用
仄聲卻用平聲字“霜”以救之。

此種屬於對句相救,唯出句“歲”“月”兩字同拗耳。

4、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懷李白》)
首句第二個字“風”為平聲,末字“末”為仄聲,可知起句屬平起仄收式,為丙種句型:平平平仄仄。

其他三句依次為: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首句第三字“起”為仄聲字,屬應平而仄,出現拗,故第四字則本應仄而平,用“天”,為平聲字,方能救之,屬於丙種句型自救。

第二句第一個字“君”為平聲字,因其為丁種句型,實屬可平可仄,不為拗。

第三句第三個字應平而仄,用“幾”字,為仄聲,屬拗,故對句第三個字應仄而平,用“秋”字,屬平聲,以救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