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孤平、拗救、平仄

合集下载

【古诗词知识】【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

【古诗词知识】【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

【古诗词知识】【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到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

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

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

目前不按律作诗的,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问题了。

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写律诗。

按照新韵写律诗的话,平音就是普通话的1、2声,仄音就是普通话的3、4声,几乎人人可以很快熟练用律。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原因何在呢?我觉得,大家之所以经常出律,就在于没有理解性地去用律。

或者说,脑子里总是在背平起、仄起式两个句式。

背错了,出律也就成为自然。

其实那些句式根本就不用背。

如果非要背,那只需要背一句就可以了。

由于律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平衡、粘对合理、合韵生美,其他三句都可以由此衍生,另外的句式也由之而来。

以七绝为例。

七绝的每一句去掉前两个字,即为起式平仄相对的五绝,在此不多赘述)。

1、大家可以只记住一个句式:平起式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句式可以由此衍生出来。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每联上下句是平仄相互对应的,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的对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第五、七字。

由于七绝大多数首句押韵(韵脚必须落在平音,也就是押平韵),偶句必须押韵,尾字必用平,这样就把第七个字改平。

为了平衡,必须进行拗救,就把第五个字改成了仄音。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和第四句(第一句)平仄严格相对。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利于酬和过程中次韵(步韵)、用韵、依韵。

我们通常进行的借句(接龙)形式就是同韵不同字的依韵和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

律诗基本格律要求及平仄通用字

律诗的基本格律要求:1. 每句末字是平声即需要押韵。

2. 第一字的平仄不拘,第二、四、六、七字的平仄不能改变。

只有一个特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使用这一特例时,除第一字的仄可改为平外,其余六字的平仄不能再改变。

3. 第三字的平仄规则,不能犯孤平。

即在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如果由平改为仄(发生拗),则第五字必须由仄改为平(实施救),否则就是犯孤平。

即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可拗救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其它句式中第三字的平仄不拘。

4. 第五字的平仄规则,不能有三平调。

即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不能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即后三字都是平声。

在其它句式中第五字的平仄不拘。

律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要求:1. 律诗每两句合成一联。

第1,2句合称第一联(首联),第3,4句合称第二联(颔联),第5,6合称第三联(颈联),第7,8句合称第四联(尾联)。

2. 除首联和尾联外的其它各联都必须使用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使两个句子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

通俗地说是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字词的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严格些说是词类相同或相近,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天文类对地理类也行。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

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

当然,在“粘”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

一怎样对仗-----------------------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对仗是做诗词的基本功。

过去童蒙读书,未学做诗,先学对“对子”,因为对仗是做诗的基本功。

对仗有如下要求如:律诗对仗有三个要求:1、字面相对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出四拗对三救,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五字互救) 罕救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 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 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 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本句已 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又 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 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 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双拗 :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改仄五改 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特殊的 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
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律诗孤平的定义

律诗孤平的定义

律诗孤平的定义
律诗孤平的定义
律诗孤平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也被称为“四言律诗”或“四言诗”。

它的特点是每句四个字,每句的平仄和韵脚必须按照一定的规
则排列。

孤平指的是每句只有一个平声,不出现仄声,这是律诗孤平的核心要求。

律诗孤平的结构非常严格,每一句都要符合平仄要求。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的是声调有起伏的音节。

在律诗孤平中,每一句的声调模式必须是平仄平仄,也就是叠叠平仄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律诗孤平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使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节奏的美感。

律诗孤平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受欢迎,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诗歌形式。

它的严格规则要求诗人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韵律感知。

在写作上,律诗孤平要求诗人用非常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境,传达情感和思想。

由于每句只有四个字,律诗孤平的字数非常有限,但诗人必须在这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律诗孤平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涉及社会时事、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等各个方面。

诗人可以通过严格的结构和韵脚要求,将自己的情
感和思想寄托其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律诗孤平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使得读者既能欣赏到其音韵之美,又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总之,律诗孤平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美的古代诗歌形式,通过严格的结构和韵脚要求,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律诗的孤平、拗救、平仄

律诗的孤平、拗救、平仄

律诗的“孤平”和“拗救”: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律诗的孤平和拗救孤平是B型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说的。

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犯孤平。

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

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

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例如,李白的“此地一为别”,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具体的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格式有三种:(一).b型句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维的“寒山转苍翠”。

李白的“凉风起天末”。

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杜甫的“蜀主窥吴幸三峡”。

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

例如: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

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

如苏轼的“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如果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字来补救。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拗救大全
基本句式四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大拗必须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或者仄仄仄平平仄平。

特殊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上是仄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平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将本句第五字改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能拗救。

以上是平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以下是五言的拗救,跟七言的是通的,七言只是在同等句式上加了二个字。

拗救只有三种:
其一,半拗。

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仄平仄就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其二,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平仄仄就必须对句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拗救;
其三,本应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需要拗救,写成仄平平仄平即可。

拗救只有两个原则,其一,出句(单数句)第四字格律错误需要拗救;其二,对句(偶数句)孤平需要拗救。

其余情况都不用拗救,不过别忘了还有一种特殊格律。

平平平仄仄一句,若写成平平仄平仄,即是特殊格律诗词,此时首字必须平声,绝对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

补充一句,也就是说抛开三种拗救和特殊格律诗句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的“孤平”和“拗救”:
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的四种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的孤平和拗救
孤平是B型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说的。

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犯孤平。

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

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

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例如,李白的“此地一为别”,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具体的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格式有三种:
(一).b型句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

如:王维的“寒山转苍翠”。

李白的“凉风起天末”。

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杜甫的“蜀主窥吴幸三峡”。

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

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

例如: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

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


苏轼的“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如果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字来补救。

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如李白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南秋水多”。

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

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

例如李商隐的“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

“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

前人学诗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为什么不提第七字呢?因为第七字平仄的固定是容易了解的,就用不着说了、这是就七律说的。

如果是五律,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是对于仄收的句子(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言,对于平收的句子A·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就不然了。

不是犯孤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三平尾平平仄仄仄平平:结尾连续三个平声。

三个平声也叫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

(这儿不在讨论)
由b d g j zh z这六个不送气声母所组成的阳平声调的字
zhuo chuo shuo ruo fa fo la ye ce这些音节的字,不论四声
-ue韵字中,除“嗟、瘸、靴”外
b p m d t n l和-ie相拼的字
普通话中两读而又没有意义区别的字
平:平声仄: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所有辅音结尾的字都不是入声字。

-n -ng
普通话中zi ci si三个音节字没有入声字。

资滋辞词丝司
③普通话中er wei(-ui)音节没有入声字。

儿饵威微辉规推亏追水
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①有相对固定的字数、句数。

五律七律,每首限定八句,字数可计
②有严格的押韵要求。

隔句押韵,押平声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中不换韵
③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这是近体诗最明显的特点,粘对
④在相对固定的位置用对仗。

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首尾两联也有。

绝句四句,分古绝和律绝。

古绝可用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但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①有相对固定的字数、句数。

律诗八句,超过八句是长律、排律。

句分五言、七言,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五绝20字,七绝28字。

②有严格的押韵要求。

隔句押韵;押平声韵;韵脚只用同一韵部字,中间不能换韵。

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首句如入韵,则可邻韵通押)。

五律首句多不入韵,七律首句多入韵。

(P17)
③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这里的四声,是中古的声调类别。

按照近体诗的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替;整首诗中,有黏有对,以达到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共有四种:
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为常)
①(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 仄平→仄平平仄平 1字坳3字救
③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3字坳4字救
④ (仄)仄仄平平
⑤2句第一个字不可用仄声,假如用了,那么除了韵脚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做
“犯孤平”,是诗家大忌。

⑥⒊⒋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

(字外加圈)
⑦2 4 1 2 4 2 3 4
⑧每一种句式,都可用作诗歌的第一句,循环交错,就会形成四种不同格式的
律诗。


⑩粘对律诗八句分四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正好相反,就是“对”。

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就是“黏”。

⑪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做“失对”,不符合“黏”的规则叫做“失黏”。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不致于雷同。

⑫拗救违反了平仄格律的地方就是“拗”,这时就要“救”。

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具体的情况是:
⑬1、本句拗救
⑭(仄)仄平平仄
⑮平平(仄) 仄平→仄平平仄平 1字坳3字救
⑯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3字坳4字救
⑰ (仄)仄仄平平
⑱2、对句拗救:
⑲①句4字拗②句3字救(必救)
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4字坳
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平 3字救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①句3字拗②句3字可救可不救(随意)
①句的本句拗对句救,可以跟②句的本句拗救结合起来,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