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修身---高山流水
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技巧分析

HUMANITY·SOCIAL SCIENCES人文·社科文 蔺 莹民族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技巧分析一、《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和发展《高山流水》是中国第一名曲。
此曲表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通悠远宽广的意境。
“高山流水”常喻知音难得,也喻乐曲高妙。
后世多将其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时过千载在国家顶级的音乐厅内赵晓霞老师将“高山”“流水”重新合二为一,在民族管弦乐队烘托下,保留原曲古朴深邃、韵味悠长等特点的同时,使之高远意境更加层次化、立体化和形象化。
伴随着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发展演变,《高山流水》在全国各地传唱,并被改编成不同的版本,其中河南版、山东版、浙江版等《高山流水》创作成功率最高,采取同名异曲的方式进行改编的《高山流水》,给人以不同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但是无论怎样改编,《高山流水》都没有脱离其主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珍惜友谊的情感主题。
二、《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一)题材特色《高山流水》这首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主要选自传统民间的戏曲、民歌等艺术表现形式,在相关声乐艺术家、词作家将其与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最终形成的民族声乐作品。
在众多改编的作品中,羊鸣作曲、韩静霆作词的这一版创作最为成功。
这一创作曲目在作曲风格上继承了古筝、古琴的悠扬流畅的曲风格调,强中有柔,柔中带刚,动静有致,给人以一种意境悠远的感觉。
在作词特点上,主要抒发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了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艺术特色在艺术特色上,《高山流水》采用的是二部式的声乐表现结构,创作主要采用的是试调的方法进行的,调式上采用转调,使得歌曲的接触面得以扩大,将作品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在作品的带引子和尾声演唱环节,采用相对自由的散体结构,凭借柱式和弦的运用表现出高山巍峨壮观的意境美,又借助琵琶模拟出潺潺的溪水声,真正体现了“高山”和“流水”的特点。
三、《高山流水》的演唱技巧(一)旋律音和气息的掌握对于气息进行把握和调整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技巧,对于整个声乐节目的表演效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浅谈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之感想
作为一首古琴名曲,《高山流水》给人一种深邃博大、宁静悠远的感觉。
这首曲子以流水为主题,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完美地表现了流水从源头到终点的曲折道路。
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较为复杂,需要以大量的练习来掌握。
然而,正是这种繁琐的技巧和不断的演练,才使得曲子表达出内在的深意。
演奏的气息、音响的高低、强弱之间的关系,通过古琴的流畅的音韵来呈现出来。
在听这首曲子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静谧,仿佛古人把生命的意义凝结在了这湖水山泉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山林、清澈的溪流,以及自然风景的魅力。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它还可以让我们慢下思考的脚步,带着一份平静,陶冶情操。
总而言之,《高山流水》是一首充满魅力的古琴曲,它通过琴音的起伏变化,完美地展现了一条从源头到终点的曲折道路,使人深感人生的奥妙。
《高山流水》鉴赏

《高山流水》鉴赏《高山流水》的指法操作主要通过包含的“泛音、拂、绰、注、滚、上、下”等指法,来描绘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整首乐曲总共包含十段,每一段都有各自要表达的情怀,以下简单分析各段子所表达的意境:引子部分:俗称第一段。
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犹见高山之巅,飘忽无定、云雾缭绕的感觉,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
第2-3段:节奏活泼,泛音清澈,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第4-5段:旋律轻快如歌,如同行云流水,扬扬悠悠。
第6段:旋律跌宕起伏,上、下滑音大幅度增加。
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犹如独坐危舟过巫峡,惊心动魄,目眩神移,此身在激流峡谷中,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
”第7段:音势减弱,在先降后升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如同轻舟已过激流处,独见平湖自畅游的意境。
第8-9段:此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旋律加入了新音乐材料,前面如歌的场景进行变化后的再现,音乐充满着热情,流水之声再度响起,富于激情,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稍快而有力的琴声令人回味,9段末再次出现第4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
刚开始听音域不断跳跃,感觉虚无缥缈,有时又重重低音时隐时现,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须白发的长者抚琴于天地山水之间挽一个高高的发髻,髻后的长发与琴声随风飘扬。
天地间布满大雾,面对雄伟的泰山和延绵的河流,雄伟而庄重,滚滚的流水,宽广浩荡,好似无边的大海一般。
仿佛天地之间就只有抚琴者一人。
而后,感觉从前面一段的音乐中跳了出来,反而声音变得清澈,开始活泼明朗起来,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仿佛整个人都飞了起来。
而后还有一小串清脆的琴声。
仿佛泉水流过小溪一样。
而后琴声变得舒缓,与之前的景象不同。
仿佛自己侧立与溪旁,静静地欣赏这缓缓地溪流,感觉十分静谧安心。
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曲式特征与演唱技巧探究

相对全面和宏观。
因此针对某个作品的曲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作品,掌握不同乐段的组合规律,可以为音乐的运动发展提供动力,有助于表演者的语气和线条相互呼应。
另外,详细且具体的曲式结构可以帮助演唱者正确联系不同乐段的内容,确保作品表达相对全面。
该作品为带引子以及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在使用传统民族调式的前提下新增转调,1-28小节属于引子,可以划分为两方面,首先是1-12小节,其中1-4小节使用纯四度的和弦叠置,左右手的节奏旋律模仿交替,自由的速度为听众带来一定的幻想空间,仿佛进入到山谷之间驰骋,呈现出古筝曲的韵味和音色,创造出空谷回声的感觉。
5-12小节基于3-2-1.-6的主要旋律使用琶音呈现,节奏从慢到快,仿佛伴随江水不断向前运动,巍峨高大的山川与江河彼此映衬,展现出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小节使用音阶式的上行琶音和属和弦的震音到主和弦的处理引发作品的高潮,转移到第二个引子,也就是12-28小节。
整个部分依旧使用较多的琶音与左右手交替呈现的八度和弦,促使音乐意蕴丰富和饱满,节奏宏大,彰显出整个作品的调性、主题、节奏以及感情。
基于之前的遐想,此部分促使观众感受到山川的巍峨与涓涓溪流时,脑中自动呈现出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故事,甚至引导观众勇敢追寻知音。
第一部分重点是创造意境,在人世间寻找知音;第二部分展现出整个作品的主旨,寻觅知音且相伴到永远。
A段(29-46)主要包含四部分乐句,也是4+4+4+6的非方整性乐段,D大调。
第一部分可以分为2+2两个乐节,在属音上完结。
第二部分是2+2两个乐节,和第一部分保持平行关系,在节奏以及伴奏织体方面和第一部分的变化基本相同,第二部分的第一乐节存在一个六度的跳进和第一部分的第一乐节进行比较不断加深,告诉听众怎样找到知音。
第三部分在节奏型与伴奏织体方面和前两部分产生清晰的对比,稀疏的节奏型促使旋律相对舒缓,和前两部分紧密的节奏型产生对比,如同在感慨知音难寻。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1. 引言1.1 概述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古典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视为古筝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的曲调清新优美,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推崇。
《高山流水》曲风优美悠扬,如清泉石上流水,勾勒出高山之美、流水之清的景象,展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这首古筝曲在演奏时需要运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听众感受到高山巍峨、流水潺潺的意境。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1.2 音乐风格特点古筝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古朴典雅、清新脱俗、流畅悠扬。
这首曲子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描绘高山,音符跌宕起伏如同山势起伏,音乐节奏快速而富有变化,表现出高山的壮丽与雄伟。
而第二段则描绘流水,音符流畅柔和,如同潺潺流水,给人一种清新、悠闲的感觉。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高山的雄伟壮丽,又表现了流水的柔和悠扬,融合了自然界的元素,传达了一种恬静雅致的美感。
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指法和拨弦技巧,清晰明快地表现出音乐的动感和韵律感。
整个曲子有着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古筝音乐的独特魅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1.3 审美意蕴《高山流水》是古筝曲中一首极具审美意蕴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古筝曲中,通过细腻的音乐描绘和精妙的演奏技巧,传达出一种深远的美感。
审美意蕴体现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从曲调的构成到演奏技巧的运用,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调清亮悦耳,仿佛令人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演奏技巧则是古筝演奏者通过手指的轻柔和力度的控制,将音符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而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高山流水》是一首古筝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
它的音乐风格纯净古朴,展
现了中国的山水情怀,寓意深刻、富有审美意蕴。
以下将从音乐元素、形式结构、审美意
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
音乐元素方面,曲子以古琴曲原型改编,单曲面向,以E调大三度为主音。
曲子在音
域上分为高低两部分,低部分运用较多的低音和悬韵音,使曲子在意境上更具深度和广度。
曲子变化多样,通过不同的音符相互渗透,交织出层次丰富的旋律。
形式结构方面,曲子由四个旋律段组成,呈现出A-B-A-C-D-D-A-B-A-B-A的结构。
其中,A段为主部,呈现出优美、高亢的乐句,富有张力感;B段为过渡部,连接前后两部分,以变调为主要特点;C、D段为发展部,采用了升降调、多变的旋律元素,使得旋律更加多样化,曲子在和谐的基础之上更有浪漫之感。
审美意义方面,曲子的音乐风格柔美、静谧、深沉,与中国文人墨客山水意境相得益彰,寄托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山水的深厚感情与向往。
在听者心灵上,曲子也能够唤起对人
生历程的反思与感悟,而且还可以引导人们进入内心深处,让人们更好地放松身心,舒缓
压力。
综上所述,《高山流水》是一首旋律优美、内蕴深厚的古筝曲,其音乐风格自然朴实、静谧含蓄,展现了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大自然主题和精神内核。
通过欣赏这样的音乐,人们
能够放松身心、感悟生活、修身养性,领略到正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文人情致---高山流水志家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琴曲《流水》的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中的绘景抒情。
2、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及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古琴音乐在一个很大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审美意识。
3、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流水》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体验音乐。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中绘景抒情的审美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音乐用《广陵散》片断。
一、欣赏与体验1、聆听音乐《流水》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a、聆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用给音乐命题。
(点题)b、作曲家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绘景象的?c、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
(古筝与古琴对比)2、师生合作归纳音乐具有绘景写意的审美功能。
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模拟、表现自然界音响,以此引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达到绘景写意的目的。
3、介绍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及部分古代乐器4、介绍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5、作品分段欣赏与分析(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按音。
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
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6、完整欣赏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中的绘景抒情的特征。
(它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形象描写了涓涓流动的山泉和小溪,刻画了洋洋流水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
把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现象人格化了,实际上是人们崇高感情的升华,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二、讨论与探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音乐能否表现出具体的情景?三、总结与拓展1、总结:音乐是以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达作曲家及演奏人的思想情感。
高山流水颂知音——声乐作品《高山流水》的鉴赏及演唱分析

创作技术上还是演唱难度 和意义上 ,都具有研 究价值 。
对这 些优 秀的作 品进行 分析 和研 究 ,能使 我们 更好 的
进行享受欣 赏和演唱把握 。
一
声乐作品 《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
《高山流水 》音 乐作 品最早被人熟知 的是我 国著 名
的古筝 曲目。其具有典 雅古朴 、细腻浓厚 、情感 真挚 的
于 “俞伯牙碎琴谢 知音”的历史典故 ,伯牙与钟 子期 之
间深厚 、难遇的知音之情 ,他们之 间的故事深得人心 ,
感人肺腑。①后来世人将 “高山流水”作为高雅艺术的
代 名词 。声 乐作 品中的歌词有 了全新的诠释 。既尊重原
有 的故事背景 ,在 细品时又有新 的解读 。歌 曲歌词描写 我们 既可把 它 当作 对典故 伯牙 与钟子 期之 间知音惺 惺
生 。它 既有传 统音 乐文化 的风格 。又具 有其 相关 的 时
代 特色 。新创 作 的民歌根 植于 中 国传统音 乐文化 。并
进行挖 掘 ,创 造 出新特 色 的歌 曲。优 秀的作 曲家 们创
造 出的作 品很 具 民族特 色 ,在 写作技 法上 又符合 了现
代 演唱技术 和审美需 求。这些歌 曲有非常多 ,例如 :《黄
的民族调 式 ,在 调式上 有 了新的 突破 ,采 用 了转 调处
Y{nYuew uDao {99
理 。具有 传统 与现 代相 结合 的创 作 方法。作 品结 构 方 整 。曲调旋律优美婉转 。音域跨度较大 。节奏 多采 用附 点 四个十 六分音符 ,充满动 力 ,又 与旋律 中舒展 的长音 作 为对 比,形 成松 紧结 合 的旋律 乐音 。作 品 中引子 的 描 写用 了很长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8个小节 ,可分 为两个 部分 ,第一部 分 较 自由 的意境 描 写 ,旋 律 舒展 悠缓 ,采用 散板 的结 构 ,像是一幅 画安静地水墨浓郁 的山水 画 ,引人人胜 。 引子第 二个部分将作 品主题 奏出 ,拉开帷幕 ,为接下来 演 唱的音 乐旋律做铺 垫。作 品的第一个部分建立在 民族 调式 降 D宫调式上 ,作 品中有加偏音清角 、变徵 、变宫。 作 品 的第二个 部分 转 调到 降 F微 调式 ,属于 同主 音近 关 系转调 ,歌 曲衔接 自然、和谐 。歌 曲中旋律十分 出彩 , 这离不开 曲与词 的融合 ,歌词 唯美 亲切之 时 ,旋律优美 动听 ,在歌词激 昂深刻 的地 方 ,旋律 写作得热情高涨 , 例如 :句子 “我 的知音 ,在夜 雾茫茫云水 问……”和 “怎 不 为你憔悴疯癫 ……”这两 句旋律 的创作十分 到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与修身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
《高山流水》赏析
《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
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山东《高山流水》是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同名异曲,风格不同。
古琴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很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筝曲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
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
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
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
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意境。
从整体结构上说,此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
“高山”部分描绘了高山的美丽景色:或群峰叠起,连绵起伏;或奇石林立,直插云端;或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或野果压枝,山花烂漫……同时,将高山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出来,表现出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
“流水”部分描绘了一泄千里的高山瀑布,也描绘了丁咚作响的山麓清泉:或云雾绕山,瀑挂前川;或涓涓流水,小桥人家;或一泻千里,声震寰宇;或细流潺潺,清澈透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
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却又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
首先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
隐时现。
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描绘了山的孤傲、伟岸而起,展开了一幅“清山绿水图”,喧嚣的尘浮在潺潺的流水、淙淙的小溪的冲刷中变的清爽、雅静、幽幽。
琴弦有节奏地跳出流水的欢畅。
其宁静淡泊、清丽儒雅深化了这幅山水画卷的层次意境。
之后,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
”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清脆的音符装典的是青山的无限生机,漫坡苍翠的绿树嫩枝翁翁郁郁,团团族族,生机盎然。
其间闪烁着五色的花朵,想巨幅绿幕上点缀的璀璨宝石,光彩绚丽,熠熠生辉。
有婉转的鸟鸣,有牛羊的呼应,有鼓噪的蝉声,还有牧童的吆喝,以及樵夫重斧的咚咚与瀑布的呼啸合鸣。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
这段结束,紧接着来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旋律,不消说便知此曲的高潮部分至矣,如万涛腾沸,澎湃汹涌而来,又似深流激湍下有蛟龙在怒吼,息心静听,好像坐在扁舟上穿越巫峡,紧张惊恐之余,目眩神移,令人惊心动魄,随时都有舟翻身藏鱼腹的危险。
“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穿过巫峡,换了一番景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已过,势就徜徉,偶尔来几湾余波激石,旋浮微沤。
让人乘着古筝的旋律,升降玉高山流水之中,感觉身临其境。
之后,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
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
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乐曲临近结束时,音势已减,流水之声时有复起,与前面遥相呼应。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恰如“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流水本是自然之常态,琴者将其合于古琴这一方寸之间,法天地,征万象;通八风,合四气,使远物来集。
正是“求弦内如不足,求弦外则有余也”。
放情于自然,融情于丝弦。
心与弦皆动,流水融于内息,而自由却驰于声外。
自由者,首先精神独立,方能在行为上脱去羁绊。
听流水,可知天地自由精神所能挥洒出的奔放旷
达。
古琴曲大多是将外物纳于琴声,而《流水》则是将琴声还复自然。
且亦知完美越多,自由便越少,在《流水》中,乐曲仅是表达了洋洋乎流水的形态气势,并未更多地融入曲者的人文思想,不追求思想的深刻繁复,只诉诸事物的真实本然。
正因构思纯粹,别无旁支,使得流水神气激扬、气势斐然,情境真实毕现。
这首古筝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后人更是将《高山流水》作为高雅音乐的代名词,如同《阳春白雪》之于《下里巴人》,高雅与低俗相对之明显。
我感觉《高山流水》除了音乐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和造诣外,人们现在更多的是回味自然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