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范文

合集下载

架构设计师考试作文

架构设计师考试作文

架构设计师考试作文在软件架构设计这个神秘又有趣的领域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常常被忽视,那就是用户体验。

就好像我们盖一栋大楼,只想着怎么把框架搭得结实,却忘了大楼是给人住的,住得舒不舒服才是关键呢。

咱先说说我遇到的一个事儿吧。

有个软件,从技术层面看那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架构师估计是个技术大神,各种先进的技术堆叠在一起,就像搭积木一样,搭出了一个超级复杂的架构。

可是呢,等用户拿到手一用,全都懵圈了。

界面就像迷宫一样,操作流程复杂得像解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小朋友一个超级炫酷但是有一百个按钮的玩具,他除了哭还能干嘛呢?所以啊,在架构设计的时候,咱们得把用户体验放在心上。

这就像是给用户铺一条平坦又有趣的路。

在设计架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软件未来的功能扩展和变化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比如说,一个购物软件,用户的习惯就是简单快捷地找到商品、下单、付款。

如果我们的架构设计导致每次找个商品都要在无数个菜单里翻来翻去,那用户肯定会跑得比兔子还快。

再就是界面设计得友好。

这就像我们去一家餐厅,装修得高大上但是桌子椅子摆放得乱七八糟,顾客肯定也不会舒服。

软件的界面要是颜色搭配刺眼,按钮布局杂乱无章,那用户看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了。

我们要像室内设计师精心布置房间一样,把软件界面弄得简洁又美观,让用户一看到就觉得赏心悦目。

还有啊,软件的响应速度也很关键。

你能想象你每次点击一个按钮,软件都要像个老乌龟一样慢悠悠地反应半天吗?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菜,等个菜等了几个小时,你肯定会气炸的。

在架构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数据处理、服务器性能等因素,保证软件能快速响应用户的操作。

从技术角度来说,也许有人会觉得用户体验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软件功能实现了就好。

但是啊,这种想法就像是只做了个空壳子,没有灵魂。

软件是为用户服务的,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再厉害的架构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就像一个绝世武功高手,但是没人愿意跟他过招,因为他浑身都是刺,靠近就会受伤,那这武功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咱们这些架构设计师啊,在埋头研究各种技术、构建复杂架构的时候,一定要时不时地抬起头来,从用户的角度去看看我们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总结模板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总结模板

设计模式不是为每个人准备的,而是基于业务来选择设计模式,需要时就能想到它。

要明白一点,技术永远为业务服务,技术只是满足业务需要的一个工具。

我们需要掌握每种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特征、优缺点,以及每种设计模式的关联关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许多设计模式的功能类似,界限不是特别清楚(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每个章节后面都列出了类似功能设计模式之间的对比)。

大家不要疑惑,设计模式不是为了特定场景而生的,而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和更快地开发。

设计模式只是实现了七大设计原则的具体方式,套用太多设计模式只会陷入模式套路陷阱,最后代码写的凌乱不堪。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规定必须使用哪种设计模式,这样只会限制别人。

不能为了使用设计模式而去做架构,而是有了做架构的需求后,发现它符合某一类设计模式的结构,在将两者结合。

用设计模式,否则可能会使设计变得复杂,使软件难以调试和维护。

2.分析成功的模式应用项目对现有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应当注意学习已有的项目,而不仅是学习设计模式如何实现,更重要的是注意在什么场合使用设计模式。

3.充分了解所使用的开发平台设计模式大部分都是针对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因此在理论上适合任何面向对象的语言,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编程环境的改善,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一些平台下,某些设计模式是自然实现的。

不仅指编程语言,平台还包括平台引入的技术。

例如,Java EE 引入了反射机制和依赖注入,这些技术的使用使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产生了改变。

4.在编程中领悟模式软件开发是一项实践工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编程。

没有从来不下棋却熟悉定式的围棋高手,也没有不会编程就能成为架构设计师的先例。

掌握设计模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除了理论只是和实践积累,可能会“渐悟”或者“顿悟”。

5.避免设计过度设计模式解决的是设计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要避免设计过度。

一定要牢记简洁原则,要知道设计模式是为了使设计简单,而不是更复杂。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模板)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模板)

摘要:2012年1月,我作为项目经理,主持XX保险公司全国再保险大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该项目为期2年半,总投资为1800万人民币,通过该项目,实现XX保险公司整体信息化转型升级的战略中再保险板块的落地,完成全国海量再保险业务数据的集中部署运行,迁移整合历史数据,全面替代上一代系统。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人员组织多,直接相关XX保险公司内部60个部门400余人,外部配合协作30多个厂商团队300余人。

该项目2014年5月完成系统上线,2014年6月通过最终验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肯定,顺利达成了项目既定目标。

本文作者结合实际经验,以该项目为例,讨论一下项目建设的【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这几个过程来进行论述。

正文:2012年1月,我作为项目经理,主持XX保险公司全国再保险大集中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该平台为期2年半,总投资为1800万人民币。

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一是业务模式升级,需按照最新的再保险业务流程,完成系统功能的分析开发,进而具体落地公司再保险业务流程的再造;二是技术要求高,要实现全国海量再保险业务数据的集中部署运行,每日处理数据量达到3000万笔以上,同时要满足性能要求。

三是数据整合难,需要将上一代系统的中历时十年的数据,按其有效性进行分类、转化、整合,实现历史存续业务数据在新系统环境下,按照新新模式正常运行。

四是涉及人员组织多,直接研发团队成员36人,XX保险公司总部再保险部、财务部、风险部、八大业务部、40个省公司等400余人,同时涉及外部配合协作承保系统、核保系统、理赔系统、收付费系统、财务系统等30多个厂商团队300余人。

我担任项目第一负责人,负责项目整体技术方案评估、立项论证以及项目管理工作。

在项目启动前,负责分析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可选技术方案,分析关联项目影响,并向公司提交立项报告。

项目启动后,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与公司内部技术专家、外部架构师一同建立项目技术架构组,设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同时挑选项目内部成员,建立需求分析组、系统开发组、系统测试组、运维支持组,开展业务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迁移方案、上线切换方案工作。

hadoop 系统架构设计师 作文

hadoop 系统架构设计师 作文

英文回答:The Hadoop architecture designer is 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Hadoop architecture。

They should have extensive data—processing experienc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ponent aspects of the Hadoop ecosystem,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of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As Hadoop architecture architects, they should develop a sound system architecture programme based on business needs to ensure high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and scal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y also need to work closely with team members to assi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o monitor and optimize the functioning of the system。

Hadoop系统架构设计师是负责制定并实施Hadoop系统架构的专业人士。

他们应当拥有丰富的大数据处理经验,深刻了解Hadoop生态系统的多元组件,具备系统架构设计原理的深刻理解。

作为Hadoop系统架构设计师,他们应当根据业务需求制定合理的系统架构方案,以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论软件系统架构风格 范文

论软件系统架构风格 范文

论软件系统架构风格范文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软件系统架构风格这事儿。

你可以把软件系统想象成一个超级复杂的大迷宫,而架构风格呢,就像是这个迷宫的设计蓝图。

首先得说说分层架构风格,这就像是盖楼一样,一层一层的。

比如说,最底下那层可能是管数据存储的,就像大楼的地基,数据在这儿安安稳稳地待着。

往上一层呢,可能是处理业务逻辑的,就好比楼里的各种管道电线布局,得让各个功能正常运转。

再往上,就是和用户交互的那层啦,就像大楼的外立面,用户直接看到和用到的部分。

这种分层的好处就是每一层分工明确,要是哪一层出了问题,就像楼里某一层水管爆了,你可以很快定位到是哪一层的毛病,不会满世界瞎找。

然后是事件驱动架构风格。

这就有点像在一个热闹的市场里,每个摊位(组件)都在等着特定的消息(事件)。

一旦某个消息传来,就像有人在市场里大喊一声“新鲜水果到货啦”,相关的摊位就开始行动起来。

比如说,有个消息是用户下单了,那订单处理组件就被这个事件触发,开始处理订单流程。

这种风格特别适合那种需要高度交互和实时响应的系统,就像电商平台,每时每刻都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在触发不同的操作。

还有微服务架构风格呢,这就好比把一个大公司拆分成好多小团队。

每个微服务就像是一个小团队,各自负责一块特定的业务功能。

比如说,有专门负责用户认证的微服务,有处理商品推荐的微服务。

它们之间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方式来协作,就像小团队之间打电话或者发个邮件。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要是商品推荐这个小团队想搞个新算法,不用影响到整个大系统,就像小团队内部自己搞个小创新,不影响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

管道过滤器架构风格也很有趣。

想象一下,数据就像水流,在一个个管道里流动,而过滤器呢,就是管道中间的小滤网。

比如说,你要处理一个文件,可能先有个过滤器把文件里的格式错误筛掉,然后下一个过滤器对数据进行加密之类的操作。

每个过滤器只做一件特定的事情,数据就这么依次通过各个过滤器,最后得到处理好的结果。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论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分析师论文范文-论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论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摘要】本人于2010年7月参加国内某某知名港口供电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该项目中主要担任系统架构师工作,主要负责该系统架构和网络安全体系架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加,港口供电业务信息化需求越来越强,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因此我们开发此系统。

通过需求分析,我们将该系统分解为港口供电系统电费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申报流程管理、网上办公管理、报表及查询分析管理。

本文以某某港口的供电业务系统为例,分析了管道/过滤器体系架构风格、事件驱动风格、层次架构风格以及客户端浏览器风格,以及以上三种架构风格是如何在该系统中应用的,充分说明了体系架构风格对系统开发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采用良好的软件体系架构风格,不仅可以节省开发和维护成本,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而且可以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易扩展性,便于移植性。

【正文】本人于2010年7月参加了国内某某知名港口供电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该项目中担任系统架构师工作,主要负责系统架构和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的设计。

随着港口生产业务的发展,港口供电线系统越来越繁忙,而传统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港口供电系统信息化管理需求。

原来存在一的些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现在较为明显。

因此,开发新的系统满足日系增长的港口供电业务系统信息化要求日益强烈,为了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同时使新开发的系统能够适应港口未来业务的发展,新的系统架构必须设计良好,具备兼容性、可扩充性。

通过需求分析我们将该系统分为电费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申报流程管理、网上办公管理、报表及查询分析管理模块。

为了适应港口供电系统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整个系统架构的分析。

我们采用面向服务(SOA)的架构,运用WCF技术进行设计。

数据库采用oracle10g,系统通过微软的.net平台C#进行开发。

为了高效的开发出此系统,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此系统功能。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论文目录一、论基于DSSA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应用二、论基于Rest服务的web应用系统设计三、论软件可靠性设计与应用一论基于DSSA的软件架构设计与应用摘要去年三月份;我所在的公司启动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由于公司之前为南网主要是广东省开发过类似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且公司准备在电力行业做强做大;我提出了采用DSSA技术来研发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得到公司领导层的一致赞同..由于项目功能实现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我决定采用演化方式来实现DSSA及完成应用产品开发..一是对原有系统、文档及国网用电信息系统功能规范进行分析;完成DSSA;二是对原有系统进行部件提取;做为核心资源的公共部件;三是加强对核心资源的管理;方便研发工程师查找部件及扩展部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核心资源的建立;也完成了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正文去年三月份;我所在的公司启动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公司之前开发过广东电网公司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类似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我对广东电网公司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的功能规范和国网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规范进行分析;发现除了系统内各自的通信协议不同外;其它的功能需求大体上相同..整个采集系统都是分三层实现;主站层;采集终端层和电能表层..由于电能表已经规范化了;有专门的表计生产厂家;这一层不需要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从公司目前现状来看;主站层投入研发工作量较少;一是主站的开发中模块化做得比较好;二是用户的需求基本一致..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仅需要在广东电网公司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主站进行界面调整和支持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即可达到要求..根据之前开发的经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开发的重点是采集终端的开发..因为采集终端需要安装到现场;而现场的用电环境各异;能够到达的远程信道也不同..采集终端可维护性低或可靠性低;则会产生大量的维护工作;影响公司品牌及利润..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要求;采集终端分为集中抄表终端、专变采集终端和公变采集终端..广东电网公司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的采集终端大体上也分为上述三类:低压集抄终端、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终端..通过对采集终端的功能要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归属于一个产品家族..我在项目组启动会议上提议采用DSSA技术进行采集终端产品的研发;建立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核心资源;同时将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的采集终端也归结到产品家族中..众所周知;DSSA特定领域软件架构就是在一个特定的问题领域中支持一组应用的开发;这些应用形成产品家族..DSSA是软件重用的一种手段;它由领域模型、参考需求、参考架构组成重用元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各终端基本需求都是对外接的电能表或测量点的读数进行采集;稍做处理后通过GPRS/CDMA信道远程传输给采集系统主站端..采集终端的功能模块一般包括测量点采集模块;表计规约模块;现场总线模块;PPP拨号模块;主站命令模块;本地维护模块;程序升级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交流采样模块;负荷控制模块等等..由于采集终端在现场使用的特殊性;它的非功能性要求主要集中在可靠性、可修改性和易用性..现场用电环境复杂;信道各异;要求采集终端具有高可靠性..由于市场上的电能表支持的规约各异及现场总线发展快速;要求采集终端可扩展性强;能快速支持新的表计规约和现场总线;且支持远程升级操作..由于在现场施工时多是由工程队进行安装;工程队人员的素质高低不齐;要求采集终端在本地操作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且要求调试简单..根据以上分析;采集终端软件架构采用分层设计比较合适..分层设计的软件可修改性和可扩展性比较好..由于分层开发;将关注点分离到各层;将系统的复杂度分到各层中;相应可靠性也可以得到提高..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研发中;我决定采用演化方式进行开发..首先对原有系统、文档及国网用电信息系统功能规范进行分析;完成DSSA..在项目启始阶段;我对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及用户需求文档及设计文档进行分析;将用户需求用EXCEL表格列出来..然后再对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规范进行分析;用同样的方式列出用户需求;需求比对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功能要求大体上是一样的..但由于通信协议不同;会导致一些功能在实现上有差别;如主从终端连接功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用一条命令完成主从终端的所有通信;而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分成建链、传输、断链三条命令来实现..于是我决定将基础业务模块做成通用的模块;根据不同的参数来初始化模块;或各具体产品自己适配模块..按照这个需求;我对核心资源进行分层设计..总体上;核心资源分成三层;由低到高依次是:基础资源层;基础业务层;扩展业务层..基础资源层包括多进程框架;GUI系统;系统API和驱动封装;虚拟通道模块等等..由于采集终端的操作系统是LINUX;而且通讯口资源比较多;采用一个进程管理一个通讯口;单一管理便于维护;因此提供多进程框架;方便应用开发时的进程增加..对系统API和驱动进行封装;方便以后代码的移植..基础业务层主要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各个基础功能模块;有现场总线模块、表计规约模块、测量点采集模块、交流采样模块、负荷控制模块等等..扩展业务层主要对基础业务层中的各个模块进行参数化和适配;以适应本系统的需要..根据目前的情况;扩展业务层主要有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部件包和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部件包..其次对原有系统进行部件提取;做为核心资源的公共部件..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的采集终端在研发时由于没有采用组件开发技术;各功能模块和应用层耦合较强;在提取公共部件时需要对应用层解耦..各个具体的功能都有相应的控制参数;而控制参数可以由主站命令模块进行读写;将控制参数管理模块做成中介者模式;很好地实现了各功能模块的解耦..如PPP拨号模块;和应用层的拨号参数读写命令耦合在一起;通过参数管理模块将主站命令模块和PPP拨号模块解耦..在对计量营销一体化系统的采集终端进行部件提取过程中;每完成一个部件的提取;则对原采集终端软件系统进行重构;并完成集成测试和确认测试..这样可以始终端保持原采集终端软件系统可行;成为第一个验证部件的产品..最后加强对核心资源的管理;方便研发工程师查找部件及扩展部件..到了开发的后期;核心资源库的公共组件慢慢多起来了;同时由于在扩展业务层对很多基础部件进行了参数化和功能扩展;很多部件在标识和功能上都差异不大;出现了有点混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我建立了WIKI 服务器;采用WIKI服务器进行组件管理;在WIKI服务器上对组件的标识、功能、接口及与相关组件的差别等等进行了描述..研发工程师输入相关的关键字就能找到匹配的组件及每个组件详细的说明;方便研发工程师使用..随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核心资源库的建立;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的功能也逐渐完善起来..采集终端软件系统在今年8月份通过了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全功能测试;这对全体项目组成员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2811字二论基于rest服务的web应用系统设计摘要2011年上半年;我在上海中软资源软件有限公司ICSS;作为项目组长参与了公司人事管理HR系统开发..在系统开发前;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也已采用请假流程、薪资管理、招聘等系统;虽然较为成熟;但彼此间互相独立;业务数据无法共享..且公司各个分公司间;对HR系统使用情况也截然不同;有的分公司由于各种原因;仍然采用手工管理本应信息系统化的业务流程..公司是以软件外包业务为主;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次开发的HR系统;将整合现有的业务系统;在整个公司内部推行使用;以解决信息孤岛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为了以后的扩展需要;保证在业务和空间尽可能大的扩展性..因此;经过研讨;决定采用REST Web服务方式实现系统应用层..本文将就HR系统开发过程;描述一下对REST服务的使用和认识的体会..正文上海中软HR管理系统整体采用基于B/S的三层架构设计..我做为项目组长参与系统需求分析至测试和部署的整个过程;直接向IT部门总监汇报..负责沟通需求;建立项目组;确定系统架构风格和技术实现方案..预定开发周期为120天;系统部署后有两个月的试运行期;项目组人数在5-10人间变动..由于项目开发资源比如时间紧张;公司HR系统业务逻辑复杂;旧系统改进与新需求交织;项目组对业务并不熟悉;难以在一开始预估将所有业务移植到新系统的时间..因此;在开发模型选择上;采用螺旋式增量开发..首先不必追求大而全;在开发完系统基本框架基础上;优先移植最亟待改进的业务..经与领导和HR部门沟通研究; 递交了系统准备实现的功能列表;按不同实现优先级排列;标记为P1的功能优先级最高;必须实现..标记为P2/P3/P4的功能优先级依次降低;必要时可以根据资源情况需要进行裁剪..在开发技术的选择上;由于本公司业务以微软外包为主;公司的开发人员大都熟悉一项或多项微软开发技术;作为微软公司合作伙伴可以低成本获取软件开发和管理工具;方便地获取技术支持.. 所以决定该系统采用微软技术:表示层基于ASP 4.0;中间业务层采用REST服务实现;基于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4.0; 数据访问层基于微软的ORM构件-AEFADO Entity Framework 4.0..在构件的选择上;尽可能降低开发工作量;提高效率;力求避免把主要精力放在通用的技术细节;而是放在业务逻辑的研究和实现上..系统部署共有三台服务器:两台Web服务器Windows Server 2008 + IIS 7.5; 分别运行系统网站及REST服务;一台数据库服务器 Windows Server 2008 + SQL Server 2008..经过试运行;于7月份投入正式使用..目前系统状况良好;经运行评估;实现了全部必须功能;性能、安全性等质量均达到了原定设计要求..目前系统正在根据业务需要;由后续项目组做二次开发中..采用REST服务方式实现系统业务逻辑层;完全符合项目开发时考虑的两个因素:简单和灵活..传统的Internet Web服务一般基于SOAP协议;构造SOAP请求XML虽然目前 Framework已实现较好地封装;但不便非语言调用;如客户端页面中大量采用了Ajax技术;使用JavaScript构造Soap请求非常困难..在调用服务的Web页面开发完成前;为了调试和测试服务;必须写单独的测试程序;十分不便..相比之下;而REST服务具有非常出色地灵活性..既能被服务器端面向对象语言调用;又可以直接被客户端的脚本语言调用..也很方便用浏览器和Fiddler工具进行测试..我们在项目中;并没有将REST服务单纯视为一串地址的响应;但基于HTTP协议;可以最大地利用HTTP协议的语义特性..如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对应不同HttpMethodPut/Delete/Update/Get..用户可以用相同访问服务结点Endpoint;根据需要;通过在请求头中设置不同的Accept-Type;获取不同形式的数据结果;比如JSON用于Ajax或XML用于后台..更好的性能和缓存支持——由于不需要构造Soap消息;请求Rest服务显然开销更小.. REST类Web服务可以利用高速缓存控制头;从而减少带宽的需求;从而REST可以改善响应时间和改进用户体验..可扩展性和无状态性——每个请求都是独立的..一旦被调用;服务器不保留任何会话;这样就可以更具响应性..通过减少事件后通讯状态的维护工作;提高了服务器的可扩展性..在为系统开发REST服务时;也遇到一些问题:一、安全性方案..并不是指REST服务安全性不足;其本身没有内置的安全支持;但所有HTTP支持安全模式和框架几乎都可以用于REST服务..真正潜在风险存在于REST灵活的使用方式上;既可以被服务器端调用又能被客户端调用;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地区分用户访问权限和系统访问权限;区分Web页面权限和REST服务权限;但有时在开发中经常混为一谈;所以要加强设计阶段这方面的文档和评估工作..二、服务接口规范性..REST服务基于URI地址访问;有非常强的语义性;服务接口的每个操作都基于一个URI模板..在实际业务中;功能类似的操作被做成多个重载;随之重载的增多;URI模板如何约定;如何扩展便成为一个规范性问题..开始时;对此未予以足够重视;在多人开发服务;以致一些服务操作语义产生了混乱;影响了理解和正确使用..后来;又额外花费时间资源统一了规定了操作Uri格式..这一方面;源于业内尚无明确的标准;更重要是;应该从设计时就全面考虑将来如果需要重载等功能扩展;URI模板的语义扩展方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规范问题;诸如一些操作包括增删改查中的一种以上的数据操作;Http Method如何定义;也应该一并考虑..三、WCF REST自身限制..WCF从3.0发展到4.0;已经是较为成熟..而WCF的REST构件;则是全新的技术;WCF作为平台Web Service的替代者;无论在开发还是管理上;都极大的灵活性..而WCF REST的灵活体现在开发和使用上;在管理维护情况下;WCF REST服务接口操作未提供如WCF 一样的灵活的配置功能;URI模板等元素必须在代码中设置;消息格式虽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输出;但不能在配置文件中设置..总的来说;虽然REST服务仍然在发展中;经验与技术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但毫无疑问;基于REST服务的WEB应用程序拥有很多优势;未在在WEB系统;将有更光明的应用前景..2259字三论软件可靠性设计与应用摘要去年三月份;公司启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系统实现对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的采集;用户面广量大;用电环境各异;能够到达的远程信道不同;现场安装的终端类型也各不同..因此公司提出了软高的可靠性要求..为了满足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我带领团队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和特点等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原因..根据分析出的结果制定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一是应用架构设计风格和设计模式;降低采集终端软件的复杂度;二是采用补采及数据校验机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三是在采集终端中采用看门狗和进程心跳检测机制..项目完成后在重庆区进行实施部署;投运后一直非常稳定;得到重庆供电局的一致好评..正文我所在的公司从属于电力行业;去年三月份;公司启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项目;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部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从总体上分三层实现:主站层、终端层和表计层..主站层主要有营销业务处理子系统、前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终端层主要负责表计数据采集和简单的处理存储..主站和终端的通信方式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是CDMA/GPRS..终端主要通过RS485串口、电力线载波和表计进行数据交换..公司根据已有的人力资源和经验;决定对主站应用软件和终端软硬件进行研发;表计统一进行采购..主站层主要进行应用服务器的软件研发;主要满足供电局营销部门的业务要求..终端层;根据采集系统规范的要求;现场终端分为三类;一是集中器抄表终端;主要对居民用户表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二是专变采集终端;主要对大客户如工厂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及进行负荷管理;三是公变采集终端;主要对公用变压器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及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控..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系统实现对所有用户的用电信息的采集;用户面广量大;用电环境各异;能够到达的远程信道不同;现场安装的终端类型也各不同..由于系统使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用电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公司提出了软高的可靠性要求..要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指标;首先要分析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原因有如下一些:一、运行环境;软件可靠性定义是相对于运行环境而言的;一样的软件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下其可靠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用户操作习惯不同;会影响软件的可靠性..软件的可靠性是软件缺陷和用户的可预测性的一个复杂函数..二、软件规模;也就是软件的大小..一个只有几百行代码的软件和一个几千万行代码的软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三、软件内部结构;结构对软件可靠性的影响主要是软件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结构越复杂的软件;所包含的软件缺陷数就可能越多..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采用各种降低复杂度的架构策略;如模块化设计;分层设计等等..分而治之的方法是最好的降低复杂度的方法..四、软件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软件工程表明;软件的开发方法对软件的可靠性有显着地影响..例如;与非结构化开发方法相对;结构化方法可以明显减少软件的缺陷数..五、软件的可靠性投入;软件在生命周期中的可靠性投入包括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测试、可靠性管理和可靠性评价等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和时间等..我根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本身的特点;结合以上五个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除了加强可靠性管理外;我制定了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的三点措施..一、应用架构设计风格和设计模式;降低采集终端软件的复杂度..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在项目开始我就牢牢把握设计关..采集终端应用软件根据功能要求主要分为采集子系统和主站通讯子系统..在进行采集子系统的设计时;项目组一致认为采用分层设计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按层次由上到下分为应用层、表计规约层、现场总线规约层和数据链路层..表计规约层和现场总线层都采用工厂方法设计模式;来获得具体的表计规约对象和现场总线对象..总体流程是采集子系统应用层根据具体的表计类型获得表计规约对象;完成表计规约的组帧工作;然后交给现场总线层;现场总线层根据当前的通道类型获得具体的现场总线规约对象;完成现场总线规约的组帧工具;最后将报文帧传送给数据链路层发出去..返回时按相反的顺序解包;最后得到需要的数据返回给应用层..分层设计的优点是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下层为上层提供“虚拟机”;这种设计方法为采集子系统支持各种类型的表计和丰富的现场总线提供了方便..在主站通讯子系统中;我们采用管道-过滤器风格的设计;并辅以设计模式的命令模式..主站命令帧的格式可以明显分成三部分:帧框架处理、应用数据处理和具体功能处理..帧框架处理器对帧长度和帧校验进行处理;成功后将命令帧的帧头帧尾、帧长和校验码去除;提取出应用数据后交给应用数据处理器;应用数据处理器主要进行帧序号处理、帧时限处理和用户密码验证;成功后提取出具体的功能码传递给功能处理器..具体功能实现采用命令模式;这样可以将功能执行部分和命令分析部分解耦..二、采用补采及数据校验机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非常高;完整性要达到98%;正确性要达到100%..我们对采集子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采集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采集信道的不稳定;现场总线目前主要有RS485和电力线载波..而电力线载波的抗衰减和抗干扰的能力都比较差;导致采集成功率降低..为了达到要求;数据采集子系统增加补采功能;对于未采集成功的数据进行多次重试..数据在存储和传输时都进行数据校验;最大限度防止出错..在采集终端中;数据文件是主要的存储方式;我们采用“校验和”的方式对数据文件进行正确性校验..采集数据在从表计到采集终端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电力线载波进行传输..由于电力线载波的不稳定性;极易导致数据出错..我们采用在数据传输帧中加入CRC校验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另外由于表计行度等用电信息都是采用BCD码来传输和保存;在数据处理之前对数据进行BCD码验证;发现非BCD码则说明数据错误..通过这些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三、在采集终端中采用看门狗和进程心跳检测机制..采集终端安装在现场;由于维护较麻烦;需要提高采集终端的可靠性..采集终端采用LINUX系统;多进程设计..守护进程负责喂看门狗和对各子功能进程进行监测;发现子功能进程不正常则进行子进程重启..经过项目组半年多的努力;项目终于成功完成了;在重庆区进行实施部署;投运后一直非常稳定..通过本次开发实践我明白了要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就要在先期开发时就重视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实施可靠性管理..。

系统设计论文范文

系统设计论文范文

系统设计论文范文系统设计论文范文系统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1.信息化管理,能够实时的,动态的反应公司的物流状况,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通过WebService技术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了以往物流管理系统的不足和缺陷,更好地适应公司的进展现状。

本文设计实现的物流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能够满意企业将来进展需要,为后续的系统升级与改进节省成本。

开发设计目标在现代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物流管理系统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对物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握和管理,可以将整个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优化,提高整个活动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初始化数据模块:实现添加物资种类、添加客户、添加用户;物资种类管理:实现物资种类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对详细的物品进行描述,便于公司管理;客户管理:实现在线注册客户的审核,客户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操作;用户管理:实现操作用户的添加、信息修改和删除操作;订单管理:订单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功能直接关系到客户订单周期的长短,关系到客户对公司的满足度。

本模块主要实现订单的添加、审核、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能对订单的状态进行设置,以及实现阶段时间内的财务查询;系统管理:实现用户的个人信息修改和密码修改操作。

二、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纳三层架构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业务规律层、数据访问层。

通常的三层架构单单的将系统分为三层,主要的业务规律的实现放在了业务规律层。

本系统在三层架构的理论上,将部分业务规律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中实现,这样可以将Web服务器中的压力分担到数据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速度。

其次,将数据访问层分成了接口、工厂、缓存以及数据访问的实现三部分,其中数据访问的实现为继承了接口的多种数据库的数据访问类,这样可以依据用户的环境的需求,使用任意的数据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构风格数字图书馆类的应用
摘要:随着Intranet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图书流通、资料检索和学术交流的职能,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工程也势在必行。

本人有幸作为系统架构设计师参与了某大学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过程。

由于在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中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实时管理图书和读者信息,和数据库交互频繁,所以对数据库处理功能、安全性、数据处理响应速度等方面要求较高。

而客户端主要查询信息,要求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安装维护。

结合各种体系结构的优缺点,我们决定采用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混合的体系结构来开发。

本文详细介绍三层结构的功能分配和物理分布,描述三层结构设计的过程,讨论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最后说明采用三层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正文:随着Intranet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图书流通、资料检索和学术交流的职能,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工程也势在必行。

某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的服务读者,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已经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工程。

本人有幸作为系统架构设计师参与了该项目。

该数字图书馆工程主要包括: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对外信息Web发布系统,交互式检索网、非纸质资源下载、新书通报、订购征询、以及读者信息管理系统等。

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实时管理图书和读者信息,和数据库交互频繁,所以对数据库处理功能、安全性、数据处理响应速度等方面要求较高。

而客户端主要查询信息,要求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安装维护。

根据我们做出的需求分析以及各种体系结构的优缺点,我决定采用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混合的体系结构来开发。

对于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需要对数据进行更新处理,采用C/S 结构可以更快更好的开发且数据处理速度更快,而且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控制,可以更好的满足要求。

对于读者的查询需求,我们采用B/S模式。

采取这样的结构可以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且容易开发和维护,节约开发成本。

由于都是在windows 平台上使用,因此在开发工具的选择上,我们使用Delphi来开发后台馆藏信息管理部门的客户端和中间件,使用FrontPage来开发网页,连接在其内部网上提供查询服务。

中间件我们采用COM+进行逻辑处理,数据层使用SQL Server。

以下详细介绍三层结构的功能分配和物理分布,描述三层结构设计的过程,讨论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文章最后说明采用三层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对于客户端,B/S 结构仅提供查询功能,使用浏览器(例如Internet Explorer),学校各系部读者都可以通过内部网使用,读者也可以利用Internet 通过外网访问。

C/S 结构提供日常操作和管理界面,承担着整个系统的数据录入及数据维护工作,使用Delphi 开发,它是系统数据的入口,使用频繁,安装在图书馆出口、和图书馆后台馆藏信息管理中心;中间件和数据库以及Web 服务器都放在该大学的计算机中心,便于维护管理。

中间件负责根据客户端要求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并在进行处理后提交到客户端显示;后台使用SQLServer 数据库,数据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管理,方便数据管理和分析,保证数据安全。

对于C/S 和B/S 结构,我们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开发客户端。

C/S 结
构的客户端我们使用的是Delphi 来开发,对于B/S 的客户端我们使用的开发工具是FrontPage,采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来开发。

客户端只用来显示结果,所有的逻辑处理我们全部放在中间件中。

在客户端只需引用中间件提供的接口即可,这样一个方面使逻辑处理集中,便于维护,另一个方面只向客户端提供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减少网络流量,加快响应速度。

对于中间件的设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Microsoft 的MTS/COM+不但能够稳定地执行应用系统的企业对象,以服务客户端的请求,更能够提供在分布式环境和异质数据库之间保护数据的事务管理能力。

这让分布式应用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执行。

再加上MTS/COM+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系统资源,增加中介软件的执行效率,因此MTS/COM+作为中介软件的应用系统能够提供合理的执行效率。

经过考虑,我们决定使用COM+作为中间件来开发。

如何设计出合理的中间件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根据项目的特点,我决定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了数个COM+组件,分别用来处理数据维护,查询操作以及统计分析工作。

Delphi提供了MTS的向导可以帮助程序员开发COM+应用系统,程序员可以直接在COM+数据模块中放入ADOExpress组件来存取数据库,提高了程序员的工作效率。

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在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更新工作的设计中,使用到多个数据库表,有些程序员直接使用MTS/COM+数据模块,然后在MTS/COM+数据模块中加入TADOConnection 连接数据库,再分别使用TADOQuery/TADOTable 和TDataSetProvider 组件连接到这些数据表。

从功能上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我发现这样设计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效率的问题。

这可以从数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程序员把所有的数据存取组件放在一个MTS/COM+数据模块中,因此当客户端建立这个MTS/COM+数据模块时需要花费许多的激活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客户端只需要使用其中的一个数据表的数据,那么客户端仍然需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建立不相关的对象。

最后,对于MTS/COM+提供的Pooling机制而言,这样设计系统架构也是不好的,程序员应该尽量利用MTS/COM+提供的数据库连接Pooling 的功能。

因此最好是把每一个TADOConnection 的连接放在不同的MTS/COM+数据模块中,因为这些数据表都位于一个相同的数据库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重新设计了这个架构。

为充分利用MTS/COM+的数据库连接Pooling功能,并且避免客户端建立不必要的对象,我使用多个独立的MTS/COM+数据模块,其中分别放入TADOCOnnection、TADOQuery和TDataSetProvdier以连接到不同的数据表。

这样的设计虽然比直接使用单一的MTS/COM+数据模块来得麻烦,但是无论在执行效率、系统的延展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上都比单一的MTS/COM+数据模块好得多。

为了更好的设计开发中间件,我对使用COM+做中间件来开发应用系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总结:
1、对于客户端而言,应该尽早取得需要使用的MTS/COM+对象,并且在最后使用完毕之后再释放取得MTS/COM+对象。

2、避免激活不必要的事务Context。

对于MTS/COM+对象而言,应该让事务管理越晚发生越好,并且在执行完必要的工作之后立刻调用SetComplete/SetAbort 和EnableCommit/DisableCommit 方法释放占据
的资源。

尽量把相关的MTS/COM+对象放在同一个套件组件中,尽量减少不同套件组件之间MTS/COM+对象的调用。

3、在MTS中使用STA线程模型的对象,在COM+中使用Neutral/Rental 线程模型的对象。

4、尽量利用MTS/COM+对于数据库的Pooling,而不要使用主从架构的方式来利用数据库Pooling。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大大改进了系统的执行效率。

数据层使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学校局域网,分布在后台馆藏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站利用客户端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维护工作,读者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查询浏览。

我们采用的是SQL Server数据库,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完全满足系统的要求。

最后通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我们按期完成了任务。

采用这样的体系结构,完全满足要求,并且安全可靠、容易维护、扩展方便、结构模块化、易操作。

经过用户一段时间的使用,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在后期的维护中,我们对中间件和客户端分别做了少许修改,但二者之间没有互相影响,这些充分体现出多层结构的优越性。

当然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延展性上,给人的感觉是多层应用系统的执行速度有点慢,还有组件的设计上还存在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了解COM+的设计方法和系统需求后才能更好的解决。

数据层使用一台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学校局域网,分布在后台馆藏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站利用客户端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维护工作,读者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查询浏览。

我们采用的是SQL Server数据库,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完全满足系统的要求。

最后通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我们按期完成了任务。

采用这样的体系结构,完全满足要求,并且安全可靠、容易维护、扩展方便、结构模块化、易操作。

经过用户一段时间的使用,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在后期的维护中,我们对中间件和客户端分别做了少许修改,但二者之间没有互相影响,这些充分体现出多层结构的优越性。

当然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延展性上,给人的感觉是多层应用系统的执行速度有点慢,还有组件的设计上还存在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了解COM+的设计方法和系统需求后才能更好的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