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合集下载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10 第十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同规律,又反映了苏联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从1928年10月到1939年12月,苏联完成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社会主义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所在的复杂而险峻的环境,促使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了14个国家,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起,反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叛乱。

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和入侵的形势,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了首要地位。

其次,这一时期,苏联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

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20年后,列宁逐渐形成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由于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认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党内的论战。

斯大林批驳了托洛茨基不相信苏联用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说法,批判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新反对派关于“没有西方革命的支持经济落后的俄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

第八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八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八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讲主要内容一、苏联模式的形成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行三、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一、苏联模式的形成国内战争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20红军第一骑兵师苏俄红军A detachment of Russian infantry singing on the march in 1920 during the civil wa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Bolshevik Red Army and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White Russians, began aft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1917. Despite intervention by the Allies on behalf of the White forces, the Bolsh-eviks' ultimate victory in 1920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in 1922.1918年的列宁1919年的列宁1920年的列宁◎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两重含义* 战时非常的和临时的政策* 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成功的一面:巩固了新生政权☆失败的一面:喀琅斯塔德水兵叛乱2. 新经济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 (NEP)“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了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列宁的认识周年》The New Economic PolicyLenin realized that Russia was not ready for the pure communism as set forth by Marx. He understood the need to relax the harsh policies and allow some capitalist behaviors to continue. The decision to allow peasants to own farms and keep what they produced (after paying taxes to the state) created support for his policies and generated more trade. By allowing people to own small business and farms, production increase and caught up to pre-war levels. With the economy beginning to stabilize, Lenin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how to govern the massive nation of Russia.——www.saskschools.ca/.../ unit1/sec6_09.html3.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1922年的列宁◎1922年的列宁◎列宁的“政治遗嘱”(1923年)☆On Cooperation☆Our Revolution☆How We Should Reorganise the Wokers' and Peasants' Inspection ——Recommendationto the Twelfth Party Congress☆Better Fewer, But Better☆To: COMRADE STALIN◎列宁的思考☆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漫长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过渡时期要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的领导4. 苏共党内的争论◎列宁去逝◎一国是否可以建成社会主义Gregory Zinoviev1883-1936Leon Trotsky 1879~1940斯大林和布哈林Leon TrotskyNikolai Bukharin 1888-193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Joseph Stalin 1879-1953☆军事共产主义VS新经济政策☆改良VS阶级斗争☆发财吧VS剪刀差☆自愿合作与强制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1927年十五大开始☆1929年的“大转变”☆1930年的消灭富农方针☆全盘集体化运动☆1937年完成◎大清洗☆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剌☆1936年夏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联合总部”的审判☆1937年对皮达可夫、拉狄克“平行总部”的审判☆1938年对布哈林、李可夫“右派联盟”的审判☆结果☆原因与教训◎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纯粹的、非商品的、非市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言之,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一)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以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

(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广泛性和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集中制定,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思想文化:(1)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2)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四)对外关系: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体系,以苏联为
代表,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
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私有制带来的剥削
和不公,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决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不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

计划经
济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缺
乏市场实践的信息和反馈机制,容易出现浪费、低效、资金断层等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较低,存在大量浪费和腐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颓废和衰败。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
我们理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这种模式已成为
历史,但我们仍然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好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路。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朝着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人民有福祉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不断推动市
场化、统一的国家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让社会主义更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苏联模式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在苏联领土上广泛推行,影响深远,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苏联模式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自成立之初就以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试图通过对外援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来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秩序。

苏联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经济竞争,导致世界分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

苏联模式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世界各国普遍争取或抵制苏联模式,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其次,在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计划管理,实现了对国家经济的高度调控。

苏联模式的核心是实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苏联模式的推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集中性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缺陷,比如计划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再者,在社会领域,苏联模式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联模式强调国家对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通过实施平等主义和普及教育、医疗等措施,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福利水平。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苏联模式对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也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导致了一些创新和个人权利的压制。

最后,在文化领域,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家和作家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

苏联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强调艺术要为社会服务,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然而,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创新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受到了限制,导致了一些创作和思想的僵化。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

苏联模式1、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当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苏联的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

具体地说: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

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僚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在二战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借助这个模式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苏联在战前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纪录,在短时间内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为欧洲一流的工业强国;在军事上,苏联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的尝试,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备战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积极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步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缓慢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导致苏东国家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内在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这无疑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但根本原因则是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会主义的《特征》
政治体制特征
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党和国 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经济体制特征
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 部门管理体制 ,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
文化体制特征
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苏联社会主义的《作用》
①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 ②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 ③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图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运作
苏联社会主义的《宗旨》
斯大林死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纷纷意识到制度的 隐患,纷纷进行改革,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赫鲁 晓夫主要推行农业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改工业, 其时期军事实力曾一度超过美国,但其改革逐渐停 滞;最后的戈尔巴乔夫先改经济,后改政治,更是 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
图为“斯大林模式”成就之第聂伯和水电站大 坝
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
①经济上过分集中,统得太死。 ②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③国家机构官僚主义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 路 ,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主要 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所以又 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发展历程
苏联社会主义的《宗旨》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 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苏联曾因为走这条道路而一 跃成为工业强国,但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并未跟上步伐,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为后来苏联解体 埋下了隐患 。
图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
①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问题。 ②关于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问题。
③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后,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
路,其具体做法是搞“三化”:
• 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 二是农业全盘集体化 • 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 通过“三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925年12月党的14大后,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工业化和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并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纲领。他认为,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 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苏联不应走这条老路,苏联要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 去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 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工业效力的部门,各 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可以不予顾及.
三、“大清洗”(肃反运动)与 集权体制的定型
• 三次大清洗 (1)“列宁格勒总部”案(1934年12月22日) (2)“反苏托派中心”案(1937年1月) (3)“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案(1938年3月) • 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快速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
工业化宣传画
快 速 实 现 工 业 化
工 业 化 宣 传 画
明斯克拖拉机厂
( 当 苏时 联欧 第洲 聂最 伯大 水的 电水 站电 站 )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
第二个五年计划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 表现在: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 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 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 生产长期停止不前。 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 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 不利的。
农业集体化运动大事记 •30年代初 在中央推动下,各地出现
集体化浪潮
•1932年
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62%农户加入 集体农庄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 集体 农庄、国营农场播种面积几乎占全国 播种总面积的100%
•1937年
充满激情的社会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宣传画)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1932年,一五计划提 前九个月完成,在四年 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苏 联建成1500多个大企 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二战胜利的基石
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 强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 卫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
在社会制度这个系统中,基本制度是第一位的,它决定该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具体体制、运行机制只是基本制度的具
体实现形式,它是第二位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基本制度
是正确的,必须肯定;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则是有对有错, 不能完全否定,还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的,随着条 件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改革。综合起来,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义模式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科学
态度
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 • 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
• 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
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从根本性质层次来说,苏联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 领导(通过共产党)、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广 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而对敌对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 在经济上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生产 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消灭了剥削和 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在思想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无产阶 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这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们体 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这就是说,苏联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最根本的内容。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这一层次时, 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方法: 首先,应该全面地分析,即既看到存在弊病的一面,也看 到有正确的一面; 其次,应该历史地分析,即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各项制度、方针、政策放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
中进行评价; 第三,应该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 斯大林及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是一个重大而
又疑难的问题。斯大林在世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和对苏联模式的神化,几乎遮蔽其所有的问题和弊端。 斯大林去世以后,特别是苏联东欧剧变后,对斯大林 的毁誉和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又几乎否定其所有的历 史贡献和作用。我们认为,对斯大林及其苏联社会主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1)国内——苏联建立;经济恢复;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 化 (2)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过程: ⑴方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轻工业为 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⑵三个五年计划
3、结果:(1)实现工业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4、成就: ①到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②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 世界工业强国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 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 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 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 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的 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特 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散 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 务已经完成。”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令来管理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
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 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 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 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钢 煤炭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1、背景: 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 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 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粮食供应 问题,是不可能的。
对斯大林模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苏联演变与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究 竟是什么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演变是苏联推行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的结果。理由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窒
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模式的潜力已经发展到了顶 点,已经面临着全面的危机。不管后来有没有改革,也不论是 什么样的改革,社会主义在苏联的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
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 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 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 命家。1905年,他第一 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 列宁的支持者.1924年1月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 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 策被慢慢废除。1929年,斯 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 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 新经济政策 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 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 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 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③文化思想:高度的舆论统一;思想问题和学术
问题被高度政治化。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 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 模的情报封锁.” ---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 问题》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
光芒的背后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 大的强制性,严重挫 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集体化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 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 代的水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 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 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 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体制是当时我们唯一可选择的, 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体制。”
---- (俄)弗拉基
米尔·卡尔波夫,《大元帅》原著封面上 所写
毛泽东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 苏联发生的错误,像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 部分性质的,暂时性质的。虽然听说有些东西有二十年了, 但总是暂时的、部分的,是可以纠正的。苏联那个主流,那 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 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 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 西我们可以学。„„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 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