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初中阅读理解含答案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3《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同步练习1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同步练习
一、积累整合
1、填空
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
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
斜阳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
2、请你把描写山、水、花、草的完整诗句写在下面,越多越好。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究
1、作者认为语文学习可分为三步,请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2、作者首先提出“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论点,试看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背书的好处?
3、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请各找出一例来,并加以分析其作用。
_
4、你认为背书与创新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1)记住几千汉字。
(2)记住精妙句。
(3)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2、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3、对比论证;第四自然段,比喻论证:以牛,柴来作比等。
4、不矛盾。
(1)背书并不排斥创新。
(2)在继承中创新超过前人的事例很多。
七年级语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练习题

第25课《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依矩成方()失之东隅()参差()()遗憾()贮存()葛藤()摇缀()烟渚()反刍()搪塞()融会贯通()胃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循规为圆,依矩成方。
循:落霞与孤鹜齐飞。
齐:年轻时长于记忆。
长:稍长时长于理解。
长:3.结合课文原句,解释下列词语。
滚瓜烂熟:贮存:融会贯通:反刍:搪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席挥就:压倒: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
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予。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飞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i,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荚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4.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5.选文中列举的事例,具体说明了什么问题?6.选文中秦观、王勃的作品,依靠什么超过了隋炀帝和庾信的作品?7.这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一种怎样的学习方法?8.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借鉴前人的诗句推陈出新的例子?写出一个。
参考答案1.略。
2.略。
3.略。
4.加强记忆,绝不是限制创造。
5.文学的继承性。
6.在继承的基础又有创新。
7.多被送优美的诗文。
8.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七年级上册 25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试题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我夯基我达标1.给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
〔〕〔2〕但是假设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解析:把握多音字的字音和笔画多的字的写法。
“塞〞的读音分别是:塞(sài)外、瓶塞(sāi)、堵塞(sè)。
答案:(1)sè(2)nánɡ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A.反刍搪塞参差披拂孤骛失之东隅遗憾无米之炊霍然循规蹈矩解析:根据词语的意思判断是不是错别字。
B项,骛—鹜。
答案:B3.根据课文内容,填上适当的词语或者句子〔1〕俗话说:“_____。
〞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2〕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_____。
解析:熟悉课文内容,抓特殊句子,如俗语、含蓄句等。
答案:(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创新4.名句填空。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
______,杨柳一共春旗一色。
〔2〕寒鸦千万点,________。
解析:比拟每组两句的差异。
注意正确书写。
答案:〔1〕秋水一共长天一色落花与芝盖同飞〔2〕流水绕孤村5.以“看〞为中心意思,你能想到哪些词语?解析:词汇量小,说话或者写作文就会枯燥、单调;所以多读、多背是上策。
参考答案:俯视、瞻仰、鸟瞰、眺望等。
我综合我开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根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根底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到达一般的阅读、书写程度,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美、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明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构造。
61427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2、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
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
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干柴----记住的东西
火种----生活中
的观察和印证
会着----融会贯通
3、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的语言
把它概括出来。每条不超过10个字。
背书是理解的基点,是表达的基石;背书 是积累,是储备;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乔 羽
鲁迅
巴金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初读课文观全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标调
①失之东隅 ②参差披拂 ③葛藤
④反刍
⑤烟渚
⑥搪塞
2.解释下列词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融会贯通 反刍 搪塞
3.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I)燕剪春风(2)鹰击长空(3)雁横烟渚(4)莺穿柳浪
4.填空
1) 蒙络摇缀,——————。
2) 斜阳外,—————— ——————。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落花与芝盖同飞,————————。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细读课文抓局部
1、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的语句 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读课文明方法
本文短小精悍,说理透辟。生动的 举例论证、贴切的比喻论证与鲜明的对 比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量,请各找 出一个例子。
拓展链接谈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 与理解”或“背书与创新”的看 法。
江苏苏州市初一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图3 图4 图2 图1 张家港市梁丰初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30分)第一部分(26分)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 cu ì)、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y ùn),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
我们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通过描写金色花、荷叶、红莲等物象( j ì)托感情,篇幅短小,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y ǎ)致。
冰心受泰戈尔影响,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 , , ,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①精( cu ì) ② 押(y ùn) ○3 ( j ì) 托 ○4 ( y ǎ) 致(2)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时( )(2分)①捕捉刹那的灵感②蕴含着深深的哲思○3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4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A.②①○3○4B. ○4①○3②C.○4○3①②D.②○3①○4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9分)①乡书何处达? 。
( 《次北固山下》)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洪波涌起。
(曹操《 》) ○4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 (《论语》)3.名著阅读。
(7分)(1)下列图片是学生根据《朝花夕拾》内容所画,请把相关篇目写在横线上。
(4分)图1 图2 图3 图4(2)《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结合全文,说说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什么?(3分)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10 议论文阅读-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检测(部编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梳理10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完成练习。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
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
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
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
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
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
梁衡《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4~16题(共8 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的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课堂练习冀教版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标调(3分)①失之东隅.②参差..披拂③葛藤.④反刍.⑤烟渚.⑥搪塞.2.解释下列词语(5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融会贯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搪塞3.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2分)(I)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4.填空1) 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2) 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3) 斜阳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5.请你把描写山.水.花.草的完整诗句写在下面,越多越好。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修改:删去“由于”。
B.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人物。
修改:“人物”改为“形象”。
C.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修改:“许多”与“酒店的”位置互换。
D.杜小康能否在这里接受磨难,是他战胜孤独的关键修改:删去“否”。
7.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
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
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根据相应的内容概括即可.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二至五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段的段首都以中心句的形式给出分论点,找出四个段落的中心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过程的分析.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作者先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背”这一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比如文段中的“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一句,可从比喻的角度来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答案:
(1)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3)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
这篇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背书;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本阅读第(2)题是议论文阅读的典型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首先要找到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再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