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参考优选)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肾损害 →骨软化症(痛痛病) ↑
妊娠、授乳时,缺钙、低蛋白,内分泌紊乱等
? Cd 污染
发病机制: 镉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在肾脏损害肾小管, 使肾功能异常,尿钙增多;
镉直接损伤肠粘膜,使钙吸收减少;
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镉毒性作用分子机制 :① 镉与酶类巯基结合或替代作用,置换出细胞内酶类金属,尤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世界哪些地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环境卫生学定义;
3. 环境因素的种类;
4.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
5. 环境的分类(按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 ;
6. 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定义;
7.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 土壤、 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 因素。
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 2 化学因素 3 物理因素 4 社会心理因素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急性
微生物 藻类毒素 植物毒素 真菌毒素 人为污染
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 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
在的各个因素, 由环境介质 ( Environmental Media) 和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组成。
85%~90%。腐殖质通常带有电荷并具有较
强的吸收、缓冲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污染物也集中在此层。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八版环境卫生重点整理

第⼋版环境卫⽣重点整理第⼀、⼆章1.⽣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球地壳表⾯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和(或)⼟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例失常,通过⾷物和饮⽔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也称为地⽅病。

我国是地⽅病流⾏严重的国家,⽬前纳⼊地⽅病管理范畴的疾病包括:地⽅性氟中毒、碘缺乏病、⼤⾻节病、克⼭病、地⽅性砷中毒等2.环境卫⽣学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群健康⽔平的⽬的。

3.环境卫⽣学的重要任务之⼀就是识别、评价和充分利⽤与⼈群健康有关的各种有利因素,避免或控制不利因素,以维护和促进⼈群健康。

4.⽣物标志是指能反映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物标志、效应⽣物标志和易感性⽣物标志5.环境卫⽣标准制定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畸形中毒或慢性中毒2、对主观感觉⽆不良影响3、对⼈体健康⽆间接影响4、选⽤最敏感指标的原则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的原则6.环境卫⽣标准制定⽅法1、环境毒理学试验2、感官功能影响的测定3、环境流⾏病学⽅法4、其他研究⽅法:⼈类受控实验、⼈体负荷测定、混合污染物的容许⽔平研究、数学计算⽅法等选取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求出对⼈体的阈剂量,按照“最敏感”原则,得出阈浓度或阈下浓度,作为提出最⾼容许浓度的依据第三章(简答和分析)⼤⽓污染来源712.⽓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3.⼀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变化的污染物称为⼀次⼤⽓污染物。

⼆次⼤⽓污染物排⼊⼤⽓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下发⽣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的污染物,称为⼆次污染物。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免费下载】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七版第一章绪论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内容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本章节的重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生活环境等基本概念。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3.☆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重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随着医学与环境科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

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觉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般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环境因素则依赖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则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介质具有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是,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受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恢复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环境卫生重点

环境卫生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食物链(foodchain):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5.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6.逆温(temperatureinversion):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9.有机物的腐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10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

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妆品等。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4.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自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不会一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以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5. 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化学因素:
▲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等。

6.按环境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分类: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