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1)
初中语文 修辞手法练习题(含答案)

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修辞手法知识精讲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修辞手法1》练习及答案

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修辞手法一》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A.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乐趣。
B.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C.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D.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天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晶莹剔透。
2.下面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拟人)B.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反问)C.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
(排比)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3.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拟人)B.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设问)C.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夸张)D.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比喻)4.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B.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C.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D.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5.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A.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B.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C.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D.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6.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022中考部编人教语文备考之修辞手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

2022中考部编人教语文备考之修辞手法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1.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野百合的花朵临风摇曳,时而微笑时而点头,纵是生长在旷野山地,也能把寂寂的山林点缀得明媚多姿。
理解:句中用“微笑”、“点头”等词语赋予野百合花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其虽处旷野也点缀山林的特点。
B.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绿水绕白墙,红花映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滋润着乌镇。
理解:语句中运用对偶修辞,表现乌镇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多花艳的独特景象。
C.四月梨花开,我在这个夜晚想念你,想念你,想念你微笑时的样子,想念你嘱托时的声音。
理解:语句中反复使用“想念你”,交代在四月梨花盛开时,对“你”的深切思念。
D.动不动就叫苦喊累,怎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只知死啃书本,怎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理解:前一问为设问,后一问为反问,批评了怕吃苦死读书的错误做法。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雪花儿,似仙女散花,翩跹着,旋舞着,抱成团,扭成朵,攒成球,......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
B.在暴雨中,这群马疯狂地向前奔驰,仿佛要踏住那闪电......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群马狂奔的速度与气势。
C.石像的姿态应该怎样,面目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应该怎样, 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 雕刻家都想好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雕刻家认真进行艺术创作的态度。
D.那阳光滴滴答答,小心翼翼地从林间洒落下来,照着我的肌体,生怕晒黑我的皮肤。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林中阳光温和的特点。
3.对下面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是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上午还晴空万里,这时雨却无声地飘落,如丝,如绢,如雾,如烟。
还没来得及享受细雨的轻柔,随着急骤的电闪雷鸣,天空像被撕开了无数道口子,暴雨汇成瀑布,朝大地倾泻下来,天地间一片苍茫。
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练习题1. 根据语境,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4分)一枚古老而美丽的月亮, 沉淀在江河的激流与浩瀚里, ____________ __ , 沉淀在稻谷的光泽与禾香里;也沉淀在文化的博大与风韵里, ______________ _ , 沉淀在宋词的悠扬与浪漫里。
在任何一个地方掬起一捧水, 都会有一个月亮。
2. . 以下是某中学成人仪式上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已给出的句子, 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 字数相等, 语意相关。
(4分)主持人A:悠悠岁月, 是父母给予了我们这一次人生的见证。
主持人B: ①主持人A:十八岁是一道亮丽无比的彩虹, 升起在生命的雨后晴空中;可彩虹的光艳还需要温暖的太阳热情地普照。
主持人B: ②3.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请以“父爱”为话题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两句话。
(4分)4.母爱是一缕阳光, 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5.母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仿照下面的示例, 再写两组句子,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5分)人生就如茶叶一般, 只有经过了沸水的冲泡, 才能展现出它生命的本色。
5. 下列各句中, 未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 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 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 毫无热气, 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 先成泪。
”这滴泪, 凄切、深挚, 千年之后, 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 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修辞作业一(带答案)

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以前几年高考曾经考过“比拟”“借代”“对偶”,今年考查“比喻”在意料之中,且“比喻”这种修辞本身不难。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构成——本体、比喻词和喻体。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点,且本质不同。
依据这些条件,考生可以先找出含有比喻词的选项,分析所谓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否满足上面所列的两个条件,比如A项的“成为”,C项的“般地”,BD两项没有比喻词,故应分析所谓的喻体是否恰当,经过分析可以发现,B项中说的是“雨”,“及时雨”与“雨”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故构不成比喻。
2、(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比如本题中的“没有使用借代手法”),搞清“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的不同点:“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然后再据此分析题目。
3、(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1

修辞手法练习题1。
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
“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2.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C。
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3.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4。
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
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一船鸡犬欲腾空.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
A。
半帆风雨宜织锦 B。
千年筠竹老不死 C.半树佛花香易散 D。
万里鱼龙争照影5。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出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A.柳絮池塘淡淡风 B。
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6。
把下列诗句组成四组对偶句,正确的一组是()①匡衡抗疏功名薄②直北关山金鼓振③云移雉尾开宫扇④刘向传经心事违⑤佳人拾翠春相问⑥日绕龙鳞识圣颜⑦征西车马羽书驰⑧仙侣同舟晚更移A.①④/②⑦/③⑥/⑤⑧ B。
修辞手法练习题(有答案)

修辞手法练习题(有答案)1、他的笑声像春天的溪流,清新动听。
(√)比喻生动形象,相似点是清新动听。
2、他的头发像一团乱麻,杂乱无章。
(√)比喻形象生动,相似点是杂乱无章。
3、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泉,明亮透彻。
(√)比喻生动形象,相似点是明亮透彻。
4、他的声音像一只嘶哑的老鸦,难听极了。
(×)比喻不恰当,相似点不明显,难听极了也不是鸦子的特点。
5、她的笑容像一朵绽放的鲜花,美丽动人。
(√)比喻形象生动,相似点是美丽动人。
6、他的脸色像黄土一样黯淡无光。
(√)比喻形象生动,相似点是黯淡无光。
7、他的心情像一汪死水,毫无波澜。
(√)比喻形象生动,相似点是毫无波澜。
6、我远远地看到了一条弯曲的、晶莹剔透的河流。
7、春风刚刚吹散了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了靛青色的尖尖脑袋。
8、有道理的事情可以走遍天下,没有道理的事情却难以实现。
9、___在___唱着歌,___铺满了笑容,红旗飘扬,手臂招手。
10、瀑布直冲而下,仿佛___从天而降。
1、我横眉怒视着千夫指,宁愿甘心做孺子牛。
2、姑娘一闪身向外跑,连屋子里的扫帚都在欢笑。
3、蟋蟀在平台上弹奏着琴声。
4、水帘落下来,像是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5、太阳穿过云层,跃出海面。
6、那些像棉花球一样的___,被称为积云。
7、我拿起搪瓷碗,感觉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8、小鸟身体肥胖,像一个蓬松的小球。
9、___看到了无数人的脚步,感到十分愉快。
10、威尼斯的小艇行动轻盈灵活,像田沟里游动的水蛇。
1、父母的钱不应该被随意挥霍浪费。
2、瀑布直冲而下,仿佛银河从天而降。
3、___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4、___好像一位仙女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5、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上黄色的泪珠里。
6、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
7、他们就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9、三万里长江东流入海,五千仞高的山峰耸立云霄。
修辞练习题及答案

修辞练习题及答案
1. 请分析以下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效果: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2. 以下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解释其含义:
- “他像一只受伤的狮子,咆哮着冲向敌人。
”
3. 请根据所给的情境,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场景:
- 情境:秋天的黄昏,落叶纷飞。
4. 请找出以下段落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 “秋天的果实累累,秋天的田野金黄,秋天的天空湛蓝。
”
5. 请改写以下句子,使其更加生动,可使用夸张手法:
- “他跑得很快。
”
答案解析
1. 答案:该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日看尽长安花”夸张了时间的短暂和行动的迅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极度喜爱和急切的心情。
2. 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他”比作“受伤的狮子”,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战斗中的勇猛和愤怒。
3. 答案示例:秋天的黄昏,落叶像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
在夕阳的余晖中翻飞,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曲悠扬的交响乐。
(使用了拟人和比喻)
4. 答案:段落中的“秋天的果实累累,秋天的田野金黄,秋天的天空湛蓝。
”是一个排比句。
通过重复的结构,强调了秋天的丰收、美丽和宁静,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5. 答案示例:他跑得像离弦的箭一样快,仿佛一阵风掠过操场。
(使用了夸张)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在实际写作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技巧,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希望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练习题参考答案思考与练习一P467一什么是修辞“修辞”有三个含义,一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而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三是指研究如何运用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即修辞学。
这三个含义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修辞的。
二关于修辞的原则和要求原则:首先,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语言运用的恰当不恰当,是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看的。
所以说,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修辞首先要看表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语言运用的恰不恰当还要看语境,即说话、写文章的环境。
要求:一要准确,二要生动,三要妥帖。
三、结合实例谈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语境指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话语有所影响的所有现实的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
一般分为自然语境和社会语境。
自然语境又分交际语境、现场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等。
在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因素会对语言的运用产生制约作用,因此修辞要适应语境。
一般来说,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注意交际对象。
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他们因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爱好、文化程度等不同,交际时的语言运用就不同。
例如,和老人说话跟和小孩说话就不同,如果你用和老人的语气方式和小孩说,那他就会听不懂或不愿听;再如孔乙己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底层,可他说话仍然满嘴斯文,不论和什么人说话都是之乎者也,因此招来大家耻笑。
第二,注意场合。
例如宣传计划生育的“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如果不看地方,写到火葬场,就会令人反感。
第三注意上下文。
上下句的语气要一致,角度要一致,前后要衔接。
例如,《秋色赋》里“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被压断了。
”前后角度就不一致,就不如改为“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竟被压断了。
”四、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个构成要素,修辞不是语言的构成要素。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运用问题,不研究语言本身的规律。
语言本身规律的研究,那是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的内容。
它们研究的是语言表达“通不通”的为问题,即语言的规范。
而修辞研究的是语言表达“好不好:的问题,即看表达方式怎么样,表达效果如何。
首先,运用语言要注意语音的规范、和谐;用词要规范、准确、鲜明有力;句子要合乎语法,语气要得当。
其次,修辞就要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如何让加工和调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为了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修辞就要研究叠音、拟声、声韵、平仄等语音调配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使语意表达更恰当,修辞就要从选择、锤炼的角度去研究词语的运用,这就势必涉及词语的声音、意义和色彩。
语法和修辞也有关系,词语怎样组织成句,语序怎样安排,句子采取什么格式,语气如何,都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效果,像对偶、对比、排比、顶针、回环等都和句法有关。
总之,修辞和词汇、语音、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语音、词汇、语法为修辞提供了条件,是修辞要调动、加工语言的材料,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
对于语音、词汇、语法来说,它们只是语言的要素,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对它们的综合加工过程,也是它们语言艺术化的表现。
五、修辞与逻辑有什么关系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上看符合不符合语言的规则,即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正确不正确,这是逻辑要研究的内容。
修辞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者,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会涉及到语言表达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关系问题,因此,修辞和逻辑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修辞英以合乎逻辑为前提。
其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需要,语言表达形式也可以突破逻辑上的某些限制。
比如夸张、比拟等很多修辞方式就是这样形成的。
不能机械的用逻辑的尺度去衡量。
六、有人说,修辞就是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你对此有何看法这句话说的有点片面,其中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全面、不确切的地方。
修辞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就需要就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调整或修饰,用什么词语,怎样造句,语气是否合适。
关于修辞的原则,陈望道指出: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这里的题旨指一篇文章或说话的思想内容;情景这里指交际双方所出浴的语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在这里,修辞应该以题旨为第一义,修辞不是旨在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而是在于通过这些手段来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说话人的意思。
而那些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只是服务于表达的手段和媒介。
当然,这些修辞格能更好的表达说话者的意思,我们也是要对它们做一些研究,对修辞格研究了解的更透彻,运用的更熟练,这样也更能表达说话者的意思。
因此修辞的目的不是来研究比喻、比拟等这些修辞格,而是以题旨为第一义。
思考与练习二P479一、锤炼词语包括哪些内容?词语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所以主要从这两方面对词语进行锤炼。
具体地说,对形式的锤炼主要指声音的协调,而对内容的锤炼包括词语意义的锤炼和词语色彩的调配。
二、怎样使词语艺术化?词语的艺术化主要指重视锤炼词语,以凝练的笔墨表达丰富的内容。
使词语艺术化最常见的是动词或形容词的巧用。
三、1983年的高考有一道语文题,评分标准定得比较严,多数考生得了零分。
有的省市请求放宽标准,教育部回电:“评分从严,少数人得分属正常情况”,后又改为“少数人得分不属异常”。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改。
少数人得分本是一种异常现象,原句中却说“属正常现象”,在表达上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常理不符;改为“少数人得分不属异常”较为舒缓,委婉,留有余地,使人易于接受,在语意上也没有改变原意,表达效果更佳。
四、下面句子中有的词语运用得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一个“逼”字将雨中小草青翠的颜色表达得十分到位,传神。
2、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抢,扯,裹,塞,抓,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一个贪婪,凶残的刽子手的形象跃然纸上。
3、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
“飘”既写了长裙的样子,又将姑娘们婀娜的身姿表现出来。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中一“肥”一“瘦”构成反义对比,表现了风雨过后海棠的状态,形象鲜明。
5、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渺小”和“高尚”构成反义对比,突出表现出蜜蜂的高尚品格。
五、在下列句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这么做。
1、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夏日六言》陆游“拂”字表现出风的轻柔,“横”字体现了夜晚的幽静闲适,极具诗情画意。
“溪涨”与“月落”对应,“数只”与“一声”呼应,前后照应。
2、在那(万木葱茏)的盛夏,当多情的香江(迎来)满天的朝霞,古老的(神州)啊,你为何这般激动,(刻)满沧桑的脸上闪着晶莹的泪花。
喜悦吧,母亲!欣慰吧,(妈妈)!漂泊的游子就要回家。
“葱茏”表示草木青翠茂盛,盛夏季节正是草木繁盛的季节,而“万木竞秀”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与句中的“盛夏”季节不符;“迎来”新一天的“朝霞”,“送走”的是“夕阳”;“神州”与“共和国”比起来要“古老”的多;“沧桑”是“刻”下的,而不是“印”上去的;“母亲”与“妈妈”不仅前后对应,上下句音节和谐一致,而且“妈妈”更符合整句的语体色彩。
3、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雷电颂》郭沫若与“风,泪,电”三种自然现象的特征相配,分别选择“鼓动,咆哮,闪耀”。
六、根据修辞的需要,改正下列句子中的用词不当。
1、各位老师和学生出入校门要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工作证和学生证不能同时出示,要把“和”改为“或”。
2、(大毒枭)因遭拦截迫降,在埃民庄园里爆炸。
虽说窃机逃窜未成,但这个大毒枭此举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是褒义的用来形容毒枭的所作所为是不合适的,改为“震惊”。
3、抽签结果表明,丹麦选手弗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同印尼选手苏吉尼托相遇,以争夺冠亚军。
进入决赛必然是争夺冠军,而不是争夺亚军。
4、上海、深圳两个城市在历年来的薪酬水平排名中,老大位置轮流坐,从未迭出三甲,在毕业生起薪给付上仍旧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一般用于正式的书面语,用在句中与整个句子的语体风格不符,改为“遥遥领先”较好。
七、汉语的声音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音节匀整:汉语音节构造整齐,界限分明,有声调同样的意思的词既有单音节又有双音节的。
可以调配音节使之整齐匀称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例如汉语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双音节词语的运用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和谐美。
2、韵脚和谐,增加声音美易于诵读记忆。
3、声韵叠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铿锵和谐,有声韵美。
4、平仄相间。
平仄有规律的调配运用形成了诗歌音调的抑扬起伏。
5、摹声自然。
拟声词的运用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真实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八、下面的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些什么特点?1、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灯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
前四句,音节匀整。
2、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连续四个“讲究”构成排比句,结构齐整,韵律匀称。
3、“小弟弟,好玩儿呢,洋铜鼓,洋喇叭,买一个去。
”故意作一种引诱的声调。
接着是---冬,冬,冬---叭叭叭当,当,当---“洋瓷面盆刮刮叫,四角一只真公道。
乡亲,带一只去吧”主要使用拟声词,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地,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作为一首儿歌,声韵叠用,韵脚和谐。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音节匀整,韵脚和谐,平仄相间增加了整首诗的声音美,易于朗诵和记忆。
九、汉语的人名、地名多是双音节词语。
例如,称呼人为“老王、小张”复姓的却不加“老”或“小”;单字名的一定要带上姓,“王刚、张强”。
地名也是这样,“赵县”、“通县”要带上“县”,“正定”就不用带;“中国”、“美国”要带上“国”,“日本”也不用带。
请你从音节节奏的角度给以分析说明。
双音节词语是现代汉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人们说话时喜欢使用双音节词语,以产生一种和谐美。
人们乐意使用,上面例子中,无论人名还是地名,在使用时以双音节的方式念出,以求得一种节奏感。
十、报纸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梨花开花访梨乡”,冰心曾批评说“念起来很不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