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书琦君
琦君:母亲的书

琦君:母亲的书琦君:母亲的书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麽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者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者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着最最厚的这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麽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麽图案和颜色,都彷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麽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麽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麽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摺,中间的夹层哩,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的「十殿阎王」。
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
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
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
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导语: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下面是给大家的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母亲的书琦君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
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母亲与书阅读答案(文档3篇)

母亲与书阅读答案(文档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母亲与书阅读答案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篇一:母亲与书谷景峰阅读答案谷景峰⑴我七岁那年,母亲带我去小学报名,老师嫌我个矮,不收,母亲费了好多口舌才使老师动了恻隐之心。
可是我并未用心读书。
开学不到一个月,就逃学去田里打雀。
不知母亲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这天晚上,母亲坐在煤油灯下为我做鞋。
她脸色阴沉,一边做一边叹气。
我刚躺下,母亲扭过头来问我,今天干啥去啦?我说上学去啦。
母亲突然拿起剪子,咔咔咔把纳好的鞋帮铰成两半。
我懵了。
你逃学,撒谎,这么大点儿就骗人骗到啥时候?母亲流着泪把鞋帮铰碎,我哭着跪在母亲面前,抱住母亲的双手,坦白了错误,保证以后一定好好读书。
⑵父亲早年参加了八路军,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母亲和我。
爷奶年迈,身体不好,里里外外,沉重的担子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她白天下地干活儿,夜里纺线,织布,为爷奶和我缝补衣裳,常常是通宵达旦,真是太难了。
⑶母亲不停地教训我:刚刚摸上书本就逃学,长大了能成个啥人?不好好读书能有出息?⑷这是刻骨铭心的永远的记忆。
⑸我再也不逃学了,而是专心致志勤奋地学习。
每天放学回家,母亲都要问我学了些什么,并要我读给她听,写给她看,虽然她一个字也不认识。
在母亲的督促检查下,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⑹我祖上并无读书之人,家里更谈不上藏书。
可是母亲对书却情有独钟,每听到街上有收破烂的吆喝声,她就跑(走)出去,以高于其收购价买下旧书。
她把皱皱巴巴的旧书整治得平平展展(很平整),整整齐齐(很整齐)地摞在柜子上的一角,有人问,她说等我长大了好读。
⑺我9岁那年春季一天的清晨,邻居德二爷来要一本旧书,说是赶集卖菜籽做包装用纸。
母亲不在,奶奶顺手从柜上拿了厚厚的一本给了他。
母亲回来闻说,马上去找德二爷讨,可德二爷已经走了。
母亲急了,赶忙从村上小卖铺买了几大张包货纸,扭动着尖尖的小脚,追到五里外的东黄坨集市上,好在德二爷的菜籽还没开张,母亲用包货纸换来那本旧书,那是一本线装的《诗经》。
《母亲的书》课外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课外阅读答案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
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
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
琦君《母亲的书》阅读答案.doc

琦君《母亲的书》阅读答案《母亲的书》是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文中的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以下是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母亲的书琦君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用心地出,起花来。
好像双鞋面上的喜桃,是母永久的本,她心里什么案和色,都仿佛从上面化出来的。
⑥母什么叫本橡皮呢?是因的又厚又硬,像皮的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就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
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是太外婆手裁起来外婆,外婆再母的。
是双折,中的里,有会着母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从北平的来信,才是“无字天”中真正的“ ”了。
母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直到花儿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孟子》背得伏在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隔着千山万水,低知心。
⑦母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是黄。
她在床小几抽里,厨房碗橱抽里,都各放一本,随取出来翻,看今天是什么的日子。
黄上一年二十四个日,母背得瓜熟。
每次翻开黄,要眼前个日在哪一天,她是从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日止。
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

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琦君〈父亲〉〈母亲〉有感》在我的小书桌上,放着两本薄薄的散文集,一本是琦君的《父亲》,另一本是《母亲》。
这两本书就像两个神秘的宝盒,每次打开,都能让我走进一个充满温暖和爱的世界。
先来说说《父亲》吧!琦君笔下的父亲,那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既威严又慈祥,就像我家那棵大柳树,既能为我遮风挡雨,又能让我安心地依靠。
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琦君去看戏,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
我不禁想到我和爸爸一起去游乐场的时光,难道不是一样的快乐吗?琦君的父亲还会教她读书写字,这让我好羡慕呀!我的爸爸可没这么有耐心,哼!不过,我知道他也是爱我的。
再看《母亲》,哇,那简直就是一篇爱的赞歌!琦君的母亲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
什么桂花糕啦、芝麻饼啦,光是想想都让我流口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虽然她做的饭没有那么精致,但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难道妈妈的爱不就是从这一日三餐里流露出来的吗?琦君在书里写的那些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这不就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吗?有时候是欢笑,有时候是争吵,可不管怎样,爱始终都在那里。
我就想啊,我们总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我们总是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可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难道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吗?琦君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关于亲情的门。
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伟大。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不是吗?所以呀,我觉得这两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爱的传递。
它们让我更加懂得了父母的爱,也让我下定决心,要更加爱我的爸爸妈妈!示例文章篇二:《琦君<父亲><母亲>散文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琦君写的《父亲》和《母亲》这两篇散文,那感受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啊!在《父亲》这篇里,琦君笔下的父亲是那么的亲切和蔼。
她把父亲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就好像父亲站在我面前一样。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

母亲的书琦君阅读答案【篇一:现代文阅读练习(1—6册)】阅读《慈母情深》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①母亲掏衣兜。
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竞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⑥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⑦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⑧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⑨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⑩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1.你如何理解②、③两段的人物对话?2.④段中的四个“立刻”表达上有何作用?3.⑤、⑥两段是“我”灵魂深处震撼之后,对妈妈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那么,你从中能读出“我”的怎样的感情?4.“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说明了什么?5.你如何理解妈妈的责备和数落?把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写在下面。
二、阅读《猫的故事》完成问题: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
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
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书习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书习题及答案母亲的书琦君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
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
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
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
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
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
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
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
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
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
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
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
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
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
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親的書琦君母親在忙完一天的煮飯,洗衣,餵豬、雞、鴨之後,就會喊著我說:「小春呀,去把媽的書拿來。
」我就會問:「哪本書啊?」「那本橡皮紙的。
」我就知道媽媽今兒晚上心裡高興,要在書房裡陪伴我,就著一盞菜油燈光,給爸爸繡拖鞋面了。
橡皮紙的書上沒一個字,實在是一本「無字天書」裡面夾的是紅紅綠綠彩色繽紛的絲線,白紙剪的朵朵花樣。
還有外婆給母親繡的一雙水綠緞子鞋面,沒有做成鞋子,母親就這麼一直夾在書裡,夾了將近十年。
外婆早過世了,水綠緞子上繡的櫻桃仍舊鮮紅得可以摘來吃似的。
一對小小的喜鵲,一隻張著嘴,一隻合著嘴,母親告訴過我,那隻張著嘴的是公的,合著嘴的是母的。
喜鵲也跟人一樣,男女性格有別。
母親每回翻開書,總先翻到夾得最最厚的這一頁。
對著一雙喜鵲端詳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專心欣賞,又像在想什麼心事。
然後再翻到另一頁。
用心地選出絲線,繡起花來。
好像這雙鞋面上的喜鵲櫻桃,是母親永久的樣本,她心裡甚麼圖案和顏色,都彷彿從這上面變化出來的。
母親為甚麼叫這本書為橡皮紙書呢?是因為書頁的紙張又厚又硬,像樹皮的顏色,也不知是甚麼材料做的,非常的堅韌,在怎麼翻也不會撕破,又可以防潮濕。
母親就給它一個新式的名稱──橡皮紙。
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紙,是太外婆親手裁訂起來給外婆,外婆再傳給母親的。
書頁是雙層對摺,中間的夾層裡,有時會夾著母親心中的至寶,那就是父親從北平的來信,這才是「無字天書」中真正的「書」了。
母親當著我,從不抽出來重讀,直到花兒繡累了,菜油燈花也微弱了,我背論語孟子背得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她就會悄悄地抽出信來,和父親隔著千山萬水,低訴知心話。
還有一本母親喜愛的書,也就是我記憶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驚心的「十殿閻王」。
粗糙的黃標紙上,印著簡單的圖畫。
是陰間十座閻王殿裡,面目猙獰的閻王、牛頭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
依著他們在世為人的善惡,接受不同的獎賞與懲罰。
懲罰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鍋、被猛獸追撲等等。
然後從一個圓圓的輪迴中轉出來,有升為大官大富翁的,有變為乞丐的,也有降為豬狗、雞鴨、蚊蠅的。
母親對這些圖畫好像百看不厭,有時指著它對我說:「陰間與陽間的隔離,就只在一口氣。
活著還有這口氣,就要做好人,行好事。
」母親常愛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扯謊,小心拔舌耕犁啊。
」「拔舌耕犁」也是這本書裡的一幅圖畫,畫著一個被頭散髮女鬼,舌頭被拉出來,刺一個窟窿,套著犁頭由牛拉著耕田,是對說謊者最重的懲罰。
所以她常拿來警告人。
外公說十殿閻王是人心裡想出來的,所以天堂與地獄都在人心中。
但因果報應是一定有的,佛經上說的明明白白的囉。
母親生活上離不了手的另一本書是黃曆。
她在床頭小几抽屜裡,廚房碗櫥抽屜裡,都各放一本,隨時取出來翻查,看今天是甚麼樣的日子。
日子的好壞,對母親來說是太重要了。
她萬事細心,甚麼事都要圖個吉利。
買豬仔、修理牛欄豬栓、插秧、割稻都要揀好日子。
臘月裡做酒、蒸糕更不用說了。
只有母雞孵出一窩小雞來,由不得她揀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黃曆。
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興,想著這一窩雞就會一帆風順地長大,如果不巧是個不太好的日子,她就會叫我格外當心走路,別踩到小雞,在天井裡要提防老鷹攫去。
有一次,一隻大老鷹飛撲下來,母親放下鍋鏟,奔出來趕老鷹,還是被啣走了一隻小雞。
母親跑的太急,一不小心,腳踩著一隻小雞,把牠的小翅膀踩斷了。
小雞叫得好悽慘,母雞在我們身邊團團轉,咯咯咯的悲鳴。
母親身子一歪,還差點摔了一跤。
我扶她坐在長凳上,她手掌心裡捧著受傷的小雞,又後悔不該踩到她,又心痛被老鷹啣走的小雞,眼淚一直的流,我也要哭了。
因為小雞身上都是血,那情形實在悲慘。
外公趕忙倒點麻油,抹在牠的傷口,可憐的小雞,叫聲越來越微弱,終於停止了。
母親邊抹眼淚邊唸往生咒,外公說:「這樣也好,六道輪迴,這隻小雞已經又轉過一道,孽也早一點償清,可以早點轉世為人了。
」我又想起「十殿閻王」裡那張圖畫,小小心靈裡,忽然感覺到人生一切不能自主的悲哀。
黃曆上一年二十四個節日,母親背得滾瓜爛熟。
每次翻開黃曆,要查眼前這個節日在哪一天,她總要從頭唸起,一直唸到當月的那個節日為止。
我也跟著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榖雨…..」但每回唸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時,不知為甚麼,心裡總有一絲淒淒涼涼的感覺。
小小年紀,就興起「一年容易又秋風」的慨嘆。
也許是因為八月裡有個中秋節,詩裡面形容中秋節月亮的句子那麼多。
中秋節是應當全家團圓的,而一年盼一年,父親與大哥總是在北平遲遲不歸。
還有老師教過我詩經裡的蒹葭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迴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我當時覺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點滑稽。
最喜歡的是頭兩句。
「白露為霜」使我聯想起「鬢邊霜」,老師教過我那是比喻白髮。
我時常抬頭看一下母親的額角,是否已有「鬢邊霜」了。
母親當然還有其他好多書,像花名寶卷、本草綱目、繪圖烈女傳、心經、彌陀經等的經書。
她最最恭敬的當然是佛經。
每天點了香燭,跪在蒲團上唸經。
一頁一頁的翻過去,有時一卷都唸完了,也沒看她翻,原來她早已會背了。
我坐在經堂左角的書桌邊,專心致志地聽她唸經,音調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卻是每一個字唸得清清楚楚,正正確確。
看她閉目凝神的那份虔誠,我也靜靜地坐著一動也不動。
唸完最後一卷經,她還要再唸一段像結語那樣的幾句。
最末兩句是「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唸完這兩句,母親寧靜的臉上浮起微笑,彷彿已經度了終身,登了彼岸了。
我望著燭光搖曳,爐煙繚繞,覺得母女二人在空蕩蕩的經堂裡,總有點冷冷清清。
本草綱目是母親做學問的書,那裡面那麼多木字旁、草字頭的字,母親實在也認不得幾個。
但她總把它端端正正擺在床頭几上,偶然翻一陣,說來也頭頭是道。
其實都是外公這位山鄉郎中口頭傳授給她的,母親只知道出典都在這本書裡就是了。
母親沒有正式認過字,讀過書,但在我心中,她卻是博古通今的。
琦君~想念荷花「夏日正清和,西湖十里好煙波。
銀浪裡,弄錦梭。
人唱採蓮歌……父親教我唱這首時,並不在荷花盛開的杭川西子湖頭,而是在很少看到荷花的故鄉,浙江永嘉瞿溪鎮。
那時,我還不到十歲。
在四五歲時,由大人抱著在西湖遊艇裡剝蓮蓬、啃雪藕的情景,已經十分的模糊。
也想像不出,西湖的銀浪煙波究竟有多美。
只覺得父親敲著膝頭,高聲朗吟的神情很快樂,音調也很好聽。
父親的生日是農曆六月初六日,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時候。
到兩個星期後的六月二十四日,便是荷花生日。
母親說荷花盛開,象徵父親身體健康。
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總要託城裡的楊伯伯,千方百計地採購來一束滿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
等待花瓣漸漸開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與香爐裡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給人一份沉靜安詳的感覺。
花瓣謝落之後,母親就拿來和了薄薄的麵粉與雞蛋,在油裡稍稍一炸,便是一道別致的甜點。
父親說吃荷花的是俗客。
我卻說,吃了荷花,便成雅士了。
到了杭州這個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麼多那麼多的新鮮荷花。
我們的家,正靠近西子湖邊,步行只需半小時就可到湖濱公園。
那條街名叫「花市路」。
父親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詩,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門臨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濱歸釣遲。
」其實父親很少釣魚。
他帶我去湖濱散步,冬天為賞雪,夏天為賞荷。
賞雪的時候少,因為天氣太冷了,賞荷卻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
「家裡太熱,到湖濱乘涼去。
」父親總是這麼說。
其實湖濱並不比家裡涼爽,因為公園裡遊人摩肩擦背,反而泛著一股熱騰騰的氣息。
我總是要求:「爸爸,我們坐船吧,你不是唱銀浪裡,弄錦梭嗎?」父親每回都微笑答應了。
可是坐在船上也不覺得涼爽,因為湖水晒了整整一天大太陽,到了夜晚,把熱氣放散出來,撲面而來的是陣陣熱風。
詞人說「湖水湖風涼不管」的「涼」字,實在是騙人的話。
但無論如何,蕩著船兒,總槳聲欸乃,看淡月疏星,聞荷花陣陣清香,畢竟是人間天上的享受。
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川人的遊湖賞花就從六月十八開始,到二十四這一天是最高潮,整個裡外湖都放起荷花燈來。
大小畫舫,來往穿梭,談笑聲中,絲竹滿耳。
這種遊湖,杭川人稱之為「落夜湖」,歡樂可通宵達旦。
我不是個懂得賞花的雅人,也體會不到周濂溪愛蓮的那份高潔情操。
我喜歡「落夜湖」,只是為了趕熱鬧。
父親卻不愛這種熱鬧。
母親呢?只要是住在杭川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
她不是趕熱鬧,而是替父親放荷花燈。
放一百盞荷花燈,祈求上天保佑父親長命百歲。
所以她坐在船上,總是手撥念佛珠,嘴裡低低地念著心經。
因為外公說過的,父親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說法,是有一段善緣的。
記得有一天,父親忽然問我:「『新著荷衣人未識,年年湖海客」是什麼意思,你懂嗎?』我說:「是退隱的意思吧。
」父親笑笑說:「就是我現在的心境,擺脫了官職,一身輕快。
」但我覺得他臉上似有一絲驀然回首的落寞神情。
難道父親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嘆知遇難求嗎?抗戰軍興,我們舉家避寇回到故鄉。
父親竟因肺病不治,於翌年溘然逝世。
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
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們對一向喜愛的荷花,也無心欣賞了。
在兵荒馬亂中,我又鼓起勇氣,到上海完成大學學業。
中文系主任夏老師非常喜愛荷花。
有一天,和系裡幾位同學在街上購物,遇上滂沱大雨,我們就在一間茶樓品茗談天。
俯視馬路積水盈尺,老師就作了一首律詩描繪當時情景。
最後兩句是:「一笑橫流容並涉,安知明日我非魚。
」小序中說:「市樓坐雨,與諸生劇談抵暮。
歸途流教漻沒膝,念西湖此時,正萬葉跳珠也。
」他想像西湖此時,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葉上,形成千萬水珠跳躍的壯觀吧。
那時杭州陷於日寇,老師慨嘆有家歸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勝利後回到杭州,浙江大學暫借西湖羅苑復校。
我去拜謁老師,從書齋窗戶向外眺望,遠近一片風荷環繞,愛荷的夏老師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悅的。
他提筆蘸飽了墨,信手畫了一幅荷花,由師母題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飛上詩句」,老師隨即落款送給了我。
這幅墨荷幸已隨身帶來臺灣,一直懸於壁間。
記得那時另一位才華橫溢、善書梅花的任老師,笑他的荷花畫得不像。
老師隨口笑吟道:「事事輸君到畫花,墨團差見玉槎枒。
」不管是「墨團」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總是吟詩作畫,自由自在的好時光啊。
兩位老師都陷在大陸。
不久前海外友人來信告知,個性傲岸的任老師早已逝世,而夏老師亦已年邁體衰,而且身不由己地調到「北京」從事指定的研究工作。
他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有家歸不得的杭州,思念西湖無主的荷花吧。
他怎能想得到當年在上海時所作的話:「安知明日我非魚」,竟而成為陸沉的譏語呢?友人還說,曾在一本刊物上看到夏老師憶西湖的詞中,感慨地寫道:「往事如煙,湖水湖船四十年。
」四十年是人生大半歲月,老師已逾八十高齡,他還能再有一個四十年,等待河清後,自由自在地重回杭州,在亭亭風荷中,享受湖水湖船的優遊之樂嗎?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鄉的荷花,因為在荷花瓣上,彷彿顯現出父親和老師的音容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