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体阅读

合集下载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1.记叙文: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等记叙文的要素,弄清楚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做这件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何。

同时要注意文中出现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词,如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以及描写人物行为、语言、心理活动和外貌的句子。

2.说明文: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以及文章所用的语言特点等。

要学会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语句,如文章的主题句、段落开头或结尾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要注意文中使用的数字、图表等数据资料,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3.议论文: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要素,弄清楚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如何用事实、例子和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并判断论据是否合理充分。

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过渡词和转折词等语言标志,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证方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可以是:“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和总分总的方法。

这有助于整理文章的结构。

5.记叙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它们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如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是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可以是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也可以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或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叙事有头有尾、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等。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它们的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可以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它们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苦涩”这个词语在文中可能指代某个人的心情或某个事件的感受,它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或事件的影响。

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

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

附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记叙文阅读技巧1、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

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

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

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线索及作用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

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

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阅读文章的方法、步骤基本相同,但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阅读的方法就不完全相同。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各种文体阅读方法一、叙事类文本教学,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叙事性文本,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文本主要包括故事、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本题材不一、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但有以下四方面鲜明特点: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比较鲜活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这些目标中也隐含了叙事性文本的训练要点: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文章的主旨所在,然后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思、议。

并设身处地地以文章作者的视角及情感或褒或贬,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1.透过事件,把握形象叙事性作品有四个要素——时间、人物、情节、场景,但根本要素还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例如《理想的风筝》叙述了刘老师对于一条腿的解嘲,靠一条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且跳跃旋转多次地为我们讲课,以及每年春天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情形。

文章分别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选取典型事例丰满人物形象。

阅读这类文本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事件大致梗概的基础上,明确人物与事件的主从关系,让他们透过事件全程,感受人物的品质特征。

从而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感悟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师恩”作好铺垫。

2.深入细节,体悟特点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也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

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和默写文章。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小学语文文体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

一、记叙文记叙文主要讲述故事和经历,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展开叙述。

记叙文一般分为开头、情节、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2.注意细节:记叙文中经常蕴含着一些细节的描写,学生可以注意其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绘等细节,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3.理解情节:分析文章中的情节发展,把握人物的动态,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发展逻辑。

二、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对其中一种事物、概念或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通常包括定义、分类、特点和作用等内容。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查找重点: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词和核心句子,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是对其中一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论证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辨析立场:明确作者的观点,分清正反两方面的论证,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四、诗歌诗歌是一种带有音韵、节奏的文学形式,注重表达感情和形象的美感。

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朗读诵读:诗歌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学生可以适时地进行朗读或诵读,感受其中的韵律。

2.感受意境: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和意境,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来感受其中的意境,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3.解读形象:诗歌中有很多形象的描绘,学生应该通过理解这些形象来理解整首诗的意义和寓意。

总之,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不同的文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技巧与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技巧与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技巧与方法记叙文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主要特点。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阅读前:在阅读之前学生可以先看标题、导语、开头,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情节。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插图和图片,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2.阅读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画时间轴或者做简单的时间线图来帮助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揣摩人物心理和角色关系,来把握故事的发展。

3.阅读后:阅读完成后可以进行复述。

可以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说明文是以解释、介绍和说明事物原因、功能、特点、用途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阅读前:在阅读之前学生可以先看标题、导语、开头,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同时,学生还可以预测文章的结构,比如通过查看目录和标题,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顺序和逻辑关系。

2.阅读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段落结构,通过阅读每一段的开头句、中间句和结尾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和核心信息。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词组,这些词语通常是文章的关键信息。

还可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方法,将文字信息和图片、表格、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帮助理解文章。

议论文是以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支持的文体。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阅读前:在阅读之前学生需要先了解文章的题目、导语、开头等信息,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同时还要预测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立场,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总之,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预测、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体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体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体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在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通常占据较大的分值,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文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文体类型及其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首先,我们来看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在中考阅读理解中,记叙文往往通过具体的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或社会现象。

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需要关注文章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以及作者通过故事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其次,议论文是中考阅读理解中的另一常见文体。

议论文以阐述观点、论证论点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清晰。

在阅读议论文时,学生应重点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评价。

接着是说明文。

说明文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功能等进行解释和阐述。

中考阅读理解中的说明文通常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需要关注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结构来清晰地传达信息。

此外,诗歌和散文也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可能出现的文体。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散文则以其自由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来展现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这些文体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和散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最后,应用文在中考阅读理解中也时有出现,如书信、演讲稿等。

这类文体通常具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的语言风格。

学生在阅读应用文时,应关注文章的交际背景、语言特点和交际效果,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来实现交际目的。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涉及多种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种文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以便在考试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初中语文 常见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 常见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常见阅读理解
初中语文常见阅读理解文章类型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其中,小说和散文是最常见的阅读理解文章类型。

小说通常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要素。

在阅读小说时,学生需要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等。

常见的问题包括:
1. 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 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4. 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5. 联系实际,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散文则更加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常会通过叙事、描写、议论等方式来表达。

在阅读散文时,学生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主旨,赏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等。

常见的问题包括:
1. 简要概括散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 探究散文的主题思想;
4. 赏析散文的语言和结构;
5. 联系实际,谈谈散文给我们的启示。

此外,说明文和议论文也是常见的阅读理解文章类型。

说明文通常会介绍一种事物或现象,分析其特点和功能等;议论文则会提出一种观点或主张,进行论证和分析。

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等。

常见的问题包括:
1. 简要概括说明文或议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说明文或议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 联系实际,谈谈说明文或议论文给我们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体阅读记叙文【目标解说】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

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

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

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

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详写与略写、过渡与照应,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分析各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②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③分辨文章的类型。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分析,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归纳中心思想。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事件因果概括内容;结合事件还原人物精神;抓人物心理或“点睛”之笔,把握作者感情。

④段落阅读,要明确段落内容,分清层次,理解语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能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语。

⑤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

【方法探究】1.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常见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采用倒叙的手法可造成强烈的悬念,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尤能突出倒叙部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补充交代或说明有关内容,以埋下伏笔或照应前文。

插叙可使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严密。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示例至爱所在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暴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从记叙的顺序看,③④两段属于叙部分。

它主要作用是。

△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方法提炼:叙述顺序的辨析,考查的是在总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叙述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此,要做好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得对材料内容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其次对基本概念要准确把握,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不难了。

文章①②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将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紧接着③④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

第⑤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125年后又为他重立了墓碑。

从时间先后来看,③④两段叙述的事情在前,①②⑤段叙述的事情在后。

因而③④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

全文记叙了肖邦临终前后的情形,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因此,无论是倒叙部分,还是插叙部分,爱国主义(或“热爱祖国”)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

2.如何分析记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部分要详写,一些部分要略写。

详写和略写的安排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分析文章中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也就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考查点。

详略安排的用途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略写,以免造成喧宾夺主,中心不明;一是详写略写都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详略的安排用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补充或衬托,一是详写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给人造成一种“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的错觉,而略写部分则往往是非常精练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往往又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前者形成强烈对比,在对比中突现文章的主题。

示例①在初春的暖雨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②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

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寂寞地度过了冬天,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飞花。

③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啊!它们在春风里飞啊飘啊!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

它们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④然而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⑤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文章前三段用了、、、四个比喻句(详、略)写了梧桐树籽时的状态;第四段用句(详、略)写了梧桐树籽时的状态。

△文章这样安排详略有何作用?△找出文中能含蓄提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方法提炼:第1题是引导读者对文章的详略进行初步分析,从题干的提示可以看出前部分的填空已限定在前三段的比喻句中。

前三段的比喻句共有“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这样四句,写出了梧桐树籽飘飞时的形态,应为详写。

第1题后半部分的填空内容被限定在第四段里,只有“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一句,写出了梧桐树籽落地后的状态。

这是略写部分。

第2题是主要考点。

从材料的详略安排可以看出,这段材料详写梧桐树籽“欢快”飘飞的情态是为了与梧桐树籽落地后“无可奈何”、“心灰意懒”、“滚动”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梧桐树籽落地后的艰难处境,从而突出中心。

第3题中心句是“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3.如何分析记叙文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在写人的记叙文或文艺作品(如小说)中,人物描写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表达。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或细致描绘。

从描写的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特写。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它不仅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可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行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物的性格也总是要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人物的对话就是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它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其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地剖析,有采用梦境、幻想等间接地揭示,也有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地烘托。

示例剥豆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

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

”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我纠正儿子。

“我少,我就是输。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

脸上仍是那如山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文中记叙母子二人比赛剥豆,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比较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什么?△本文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方法提炼:第1题的解答须从分析母亲的心理活动入手。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的心理和当“我”想到“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的现状而油然而生的爱怜之心是使“我”慢下来的原因,概括地说就是:怜爱儿子,想增强儿子的自信心。

而当“我”想到“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的残酷现实时,“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的心理又使“我”不禁加快了剥豆的速度,概括地说就是:想让儿子知道竞争得靠实力,不能给他虚假的胜利。

第2题的解答须从分析儿子的语言和动作入手。

从儿子对“我”这个利索的回答中,从“你赢了”的轻松的笑语中,从他输了后如山泉般的清澈的笑容里,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一个勇于竞争的孩子。

从“我想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而他却按住了“我”的手的动作中,从他“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里睃”的神情中,从他极认真地重新拿了碗量豆的细节中和“我少,我就是输”的认真的争辩中,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第3题的答案是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

4.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对表达方式的考查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对表达方式的判断,一类是对表达方式作用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