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

合集下载

中职中国历史文化课导入小议

中职中国历史文化课导入小议
Ab ta t Bae n h e t e o h s c n a y o ain s h o sud ns n t Ch n s Hitrcl sr c : s d o te faurs f t e e o d r v c t a c o l t e t a d he ol iee soia Cu r ta h n fcs te c e ul hu e e c i g a t, h arfly d sg e e d—i ciiis c n ao s td ns itrs n te tpc nd ma e su nt e mo e atnt e a d a tv n t e h soy ca sThs te i e in d la n a tvt a T u csu e t’ ne e ti h o is a k tde s b r t i n c ie i h itr l s. i h ss e e v d suse h u cin , i cpe n a so e d n a tvte n te Chn s u tr ls . ic s st ef n t s prn ilsa d me n ft la —i c ii si h ie e c lu e ca s o he i
关键 词 :中职教 育; 史教 学; 入法 历 导
Ke r s:v ai n le u ain; so e c ig;e d n a tvt y wo d c o to a d c t o hitr ta hn la —i cii y y
中图分类号 : 6 G3
文献标识码 : A
马荣 村 MaRo g u ncn
( 门工 商旅 游学校 , 门 3 12 ) 厦 厦 0 1
( a nId s y C mmec n ors S h o, ime 6 0 1C ia) Xime n u t , o r rea dT u m c olX a n3 1 2 , hn i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教案-2024鲜版

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两部分,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 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
络和基本情况。
教材选用建议
在使用教材时,建议结合中职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对教 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同时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
和延伸。
2024/3/27
6
02
2024/3/27
22
过程性评价在《中国历史》中应用
课堂表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如提问、讨论、 回答问题等,评价学生 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4/3/27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 况,包括作业质量、提 交时间等,以评估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自主学习 能力。
小组合作
重点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西 晋的短暂统一、南北朝的对峙
与交流等。
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地图解读、小组讨 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 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 成就,掌握唐朝的开放政策与对外交 流情况。
15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决策过程和启动情况, 评价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成效,探讨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 面的作用。
对外开放与加入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加入世贸组织 的情况,评价其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方面的作用。

中职旅游:秦朝教案

中职旅游:秦朝教案

中职旅游——秦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疆域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

2. 通过秦朝的建筑、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秦朝的文明有所了解。

3.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了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秦朝的历史背景:介绍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秦朝的疆域范围: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及其与现在的中国地图的对比。

3. 重要历史事件:介绍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等事件。

4. 秦朝的建筑:介绍秦朝的宫殿、陵墓等建筑风格和特点。

5. 秦朝的文化艺术:介绍秦朝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职旅游》相关章节内容。

2. 课件:制作与秦朝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

3. 教学道具:秦朝时期的文物复制品、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秦朝的兴趣。

2. 讲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趣闻轶事。

3. 讨论: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秦朝的建筑风格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如何看待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4. 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秦朝的皇帝、官员、百姓等,模拟秦朝的生活场景。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条秦朝旅游线路,包括景点选择、旅游路线规划等。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1. 学生对秦朝历史背景、疆域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秦朝建筑、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对秦朝旅游线路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秦朝相关的历史遗址,如秦始皇兵马俑、长城等。

高校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联系实际教学探讨

高校旅游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联系实际教学探讨
学 生 对 中 华 民 族 文 明 史 和 人 文 精 神 有 所 了 解 , 发 学 生 文 化 自 豪 感 和 激
的复制品、 片、 片、 图 照 录像 等 。如 在 介 绍 我 国 传 统 绘 画艺 术 时 , 让 学 我 生 观 看《 步辇 图》 《 明 上 河 图 》 古 代 绘 画 精 品 的 9 , 、清 等 片 引导 学 生 分 析 其 手 法 和风 格 ; 讲服 饰 文 化 日 我 拿 出 桂 西 北 少 数 民 族 服 饰 及 其 制 作 流 寸, 程 图 , 照讲 解 其 文 化 内 涵 ; 在 分 析 节 日 文 化 时 , 则 给 学 生 播 放 桂 对 而 我 西 北 铜 鼓 山歌 艺 术 节 、 族 月 三 节 、 壮 三 歌 布努 瑶 著 节 节 日 实况 祝 等
片段 , 再和学生共同探讨这 些节日的 特色及其蕴 含的 民风民俗。利 用 实物 展 示讲课 , 以加强学生感性认识 , 可 使原来抽象的概念 、 原则 、 意 针对性。熟悉和了解学生是搞好 教学的必 要环节 ,中国历 史文化》 《 课 义 等具体化形 象化 , 既便于 学生 理解 接受 , 丰富 了教学 内容。在这 又 教学 也 不 例 外 。 一 方 面 , 游 专业 一 般 文 理 兼 招 , 生 的 中 国历 史与 文 里 , 媒体课件 的制作尤为重要 , 旅 学 多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件将教学 内容 化繁
示相关“ 物” 实 辅助 教 学 。 实 物 ” 然 以原 物 为 最 佳 , 也 可 以 是 原 物 当 但

了解 “ 际” 真 做 好 课 前 准 备 实 认
备 好 课 是 上 好 课 的 前 提 。 备课 的 一个 重 要 要 求 是 了解 与 教 学 相 关
的 各种 实 际 。首 先 , 钻 研 教 材 内容 和 教 学 大 纲 , 确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要 明 求 。《 国历 史 文 化 》 重 点 介 绍 中 国 的 重 要 历 史 事 件 和 人 物 以 及 思 中 课 想、 制度 、 俗 、 统 艺 术 、 物 、 观 、 食 等 方 面 的 文 化 , 过 教 学 使 民 传 器 景 饮 通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包括古代历史、传统文化、著名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旅游专业知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替。

2. 传统文化精髓: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

3. 著名历史人物:讲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孙中山等,重点突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影响。

4. 名胜古迹:介绍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古迹,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等,讲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古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文化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文化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文化》教材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历史文化图片和视频。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历史文化相关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 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教学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书籍、图片、视频等。

中职中国历史教案2024

中职中国历史教案2024
唐朝的盛世与丝绸之路
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影响 ,以及唐诗的辉煌成就。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及文化特点,如词的发展 等。
03 中国近现代历史 概述
晚清时期
1 2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分析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探讨不平等 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过程及成果
详细介绍改革开放各阶段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等。
成果展示与反思
通过数据和案例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 时反思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THANKS
中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和“中国导弹之父”,对中国航天科技 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领域代表人物
张謇
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 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
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邵逸夫
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慈善家,创立 邵氏电影公司,推动香港电影业发展
,同时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02 中国古代历史概 述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传承
周朝的封建制度
讲述夏朝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及文 化发展。
详细阐述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政 治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商朝的兴起与青铜器
介绍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与艺术成就。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01
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及文化政策,探讨其对历史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也进入了这一领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底蕴,具体如下: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在多方面获得知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专门为学生设计提供传统文化课程,如文化遗产管理、文化旅游开发等等,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知识,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其道德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育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实践教育也是重点。

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实践教育也应该同步加强,如让学生亲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线路规划、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等等实际工作中,逐渐领会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与价值观,并对其进行体验式的探究。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背景,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理性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文化素养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中,文化素养也十分重要。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让其更好地了解并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在旅游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更是尤其重要。

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教育的交叉点上,加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结合,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一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渗透,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弘扬和应用,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教案《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职旅游:《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包括古代文明、历史人物、重要事件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如夏、商、周等。

2. 重要历史人物: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黄帝、尧、舜、禹等。

3. 重要历史事件: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春秋战国争霸、秦统一六国等。

4.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成就,如诗词、书画、科技等。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等。

3.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课后作业: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旅游管理
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
韩淑兰
对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很有开设的必要,对学生来说,学习好此门课程也很重要;因此在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取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就该课程的教学作个总结。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

据相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这种发展趋势给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会展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旅行社导游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导游是旅游过程的向导,是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因此,按照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是旅游专业必学的课程,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的课程。

众所周知,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学习时成绩不够理想者,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都显得基础弱、底子薄、学习能力不强。

曾出现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能对中国历史和历史文化一概不知的情况。

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生动有趣地将理论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特别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初步调查了解,部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甚至有些初级中学为了升学率,忽略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历史课时间成为了升学考试科目的加课时间,导致初中学生历史知识严重缺失。

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需要采用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导入课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尚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诗人陶渊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物及他们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

讲述人物及其故事时可以虚实结合,适当夸大,但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任课老师尽量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慢慢喜欢这门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就要考虑运用“任务驱动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比如,讲述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文房四宝”,第一环节从日常使用的笔、墨、纸等文具说起,让学生感觉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如此贴近,要特别介绍梅州辖区内的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新联村有“墨烟张”——这个村子张姓人家生产的墨块曾经非常出名,是外出东南亚一带客家人赠送亲友或收藏的珍品,目前“墨烟张”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但去到该村还能一睹传统制墨的程序和工艺。

学生一听,马上兴致盎然,感觉有趣的事物就在身边,有条件的同学就会三五成群自行组织前往。

第二个环节是详细介绍历史上文房四宝的总体情况,将它们的名称、产地详细列出后,就能发现安徽省曾经出产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宣笔、徽墨、歙砚和宣纸,学生会问“为什么?”这时把问题留给学生:“为什么过去的历史中,安徽省能够如此集中生产出当时全国有名的文房四宝呢?”为了完成任务,首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要求各小组按照“查找资料、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程序完成;第二次课堂上各小组进行作业汇
报,老师对学生的汇报作点评。

——不管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此时老师都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因为“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通过“任务驱动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取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上课老师对该问题应做解释说明,安徽如此集中出产文房四宝,首先是地域和物产的原因,便于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房四宝原料吸引相关的生产商家和收藏爱好者前来研制生产;其次历史上安徽省境内的书院比较集中,而且有免费或收费较低的书院,吸引一定数量的读书人,读书人对文房四宝的需求刺激了生产;最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徽商们带着家乡的文房四宝走遍全国,自然能使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名扬全国。

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氛围,实现教学互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作一些适当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氛围会比较好,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比如,课本的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中的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的建筑,教师讲述佛教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后参观本地佛教寺庙情况,对佛教寺庙的讲解作一次模拟讲解,要求讲解过程中穿插上课学习到的佛教史、佛像供奉情况和佛教建筑等相关的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教学互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风俗各异,就是同一地区的民间习俗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异。

因此,在第三章中国的民俗文化教学时,一般安排三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学生人数多少而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乡的一些比较特别的风情习
俗,或者以“自己家乡如何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家过节的情况,由此来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实现教学的互长——毕竟作为教师很难做到对各地的风俗民情都有很详尽的了解。

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知道,梅州地区的元宵赏灯都有一个共性,即同姓同宗祠大家族中,哪家或哪几家在过年前添了男丁,过年后的元宵节赏灯活动由哪家或哪几家负责,即预备自己宗祠赏灯时祭祖的所有东西,同时还要宴请同宗祠的所有人,以及组织赏灯期间所有的娱乐活动等等。

讲述第七章的中国饮食文化时,则结合我们客家地区一直向外来游客推介的“客家美食”为例,按梅州市“五县两区一市”的行政区域划分,各个区域选出几位同学发言,让学生回想自己家里的平常的却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菜肴、小吃等等,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如此,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愉快学习,快速掌握知识,同时很好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一个学期后发现学生在课堂发言的介绍中不断自信起来,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学习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实地教学补充课堂
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客家人的历史和客家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客家人,对于客家历史和文化多少会有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从客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相关情况出发,进一步扩展到全省、全国,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识记。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地考察教学补充、丰富课堂教学。

比如,讲到第五章第二节中国的古民居建筑时,对理论知识作系统学习后,选择“客家民
居”为实例,结合“模拟导游”课程,组织客家民居建筑的实地导游讲解,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周边较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如梅县南口镇南华又庐、白宫镇的联芳楼等。

实地课堂教学,学生亲眼目睹客家民居的结构布局、庞大体量和宏伟大气,可以仔细考察建筑的设计规划、功能分布和建筑的装饰装修等;关键是让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客家围龙屋”的导游讲解。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也让学生得到实地景点讲解的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首先是老师和学生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其次以实用出发,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采用多样的且又轻松有趣的教学方法,创设专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