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题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原卷版)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是。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
知识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2.实验中注意事项(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又能,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3)实验应选用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难以确定像的;(4)实验中,玻璃板要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
3.考向点拨(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择做为平面镜。
(2)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是为了准确确定。
(3)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要求是完全。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练习一、实验题1.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实验时测量几组入射角与反射角的目的______。
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蜡烛B一前一后竖立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若蜡烛B在桌面上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细心的小明发现,在玻璃板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相距很近的像,这是由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在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形成的两个像,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他应选用较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3.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此实验在光线较___________(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效果明显。
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重合,这种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A.转换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理想模型法(2)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从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3)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序号);A.向右移动B.向左移动C.不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4)若玻璃板向前倾斜60°角,如图所示,将蜡烛A以2c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烛A的速度为___________cm/s。
重点实验05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卷版+解析)

重点实验0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原理:;2.主要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等;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3.实验装置:3.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让相同的蜡烛(未点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大小关系;4.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本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5.实验中尽量选择的玻璃板,实验时,通过玻璃板能看见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个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各形成一个像,产生重影;6.实验中应选择茶色玻璃板.因为透明玻璃板透光性较强,反光性较弱,而这个实验对透光性有要求,对反光性也有要求,所以应选用透光性不如透明玻璃板而反光性强于透明玻璃板的茶色玻璃板.6.实验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通过肉眼看见“近大远小”,这与视角有关;7.实验中无论平面镜多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体等大的像(物体上反射的光线总有射向平面镜的);8.玻璃板的放置要求: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确保物像重合,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9.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10.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同侧;11. :用光屏代替未点燃的蜡烛,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蜡烛成的像;12.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蜡烛A的像是否与蜡烛A的大小相同,如果将蜡烛B也点燃,则蜡烛B也会产生一个像,会对实验产生干扰;并且如果玻璃板两侧蜡烛都点燃的话,就没有黑暗和明亮的对比,不利于观察蜡烛A的像的准确位置.13.实验中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12.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改变蜡烛和玻璃板之间的间距,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3.物体移动时,像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的判断;【交流与反思】14. 得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垂直放置;①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15. 用灯泡代替蜡烛好处的评估: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另一支蜡烛和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反复使用;16.(1)将桌面上的白纸换成方格纸的好处是方便比较蜡烛A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观察像的时候,眼睛的位置应与蜡烛A同侧.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且只有当光进入人眼时,人眼才能看到像.(3)实验中,测得的蜡烛A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则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B与蜡烛A所成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①玻璃板太厚.实验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题

1.“探究平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实验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能透光, 便于确定像的。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只点燃蜡烛A, 移动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 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 火柴(选填“能”或“不能”)被点燃。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如果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 B蜡烛应远离玻璃板cm, 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 正确的是A. 为了便于观察, 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 蜡烛A的像会变大C. 移去蜡烛B, 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 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 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取完全一样的蜡烛A.B, 点燃蜡烛A, 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蜡烛B至某一位置时, B与A的像恰好重合, 这说明像与物大小, 用光屏替换蜡烛B, 光屏上接收不到A的像, 说明玻璃板所成的像是像.(2)“潜望镜”是平面镜的重点应用之一, 小明认为潜望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 试为他选择一个合理、简便的验证方案(选填序号).①绘制光路图来分析.②用潜望镜观察一同学, 让他挥动右手, 判断像中哪只手在挥动.4.小丽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 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 小丽移动蜡烛B, 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确定了的位置。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 她(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 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平面镜成像实验题目精选

平面镜成像实验(cgy)(11·陕西)30.(1)如图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像。
答案:虚(11·贺州)17.(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与A完全相同而未点燃的蜡烛,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答案:像与物大小(11·长春)19.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
答案:无关变短(11·宁德真题)28.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如图所示使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这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关系。
当A向玻璃板靠近时,A的像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
答案:大小靠近(11·南平)2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图中的B应选用________(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
(2)蜡烛A在B中所成的是________像(填“实”或“虚”)。
答案:(1)薄玻璃板(2)虚(11·聊城)12.小峰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实验07 探究 平面镜成像规律(解析版)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训练(含答案)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实验专题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 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形成两个像。
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解析版)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基础考点梳理1.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2. 实验装置图3. 实验器材:透明薄玻璃板、刻度尺、光屏、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或方格纸)、笔(1)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利用玻璃的透光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选择较薄玻璃板的目的:避免出现重影,方便找到像的位置(3)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5)光屏的作用:检验是否能承接到像(6)白纸的作用:便于记录像、物、平面镜的位置,从而确定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像、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4. 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①用较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①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用未点燃的蜡烛等效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5. 实验环境: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的目的: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 实验过程(1)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的原因:若玻璃板倾斜一定角度,物体的像会上升到水平桌面的上方或下降到水平桌面的下方,不能使蜡烛的像和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完全重合,如下图所示(2)代替像的蜡烛不能点燃的原因:若点燃,将会再产生一个像,不利于观察蜡烛像的准确位置(3)平面镜成虚像的判断:用光屏在像的位置承接不到点燃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实验中应该在物的同侧位置透过玻璃板观察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虚像(5)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7. 实验结论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8. 实验评价(1)测得的像距和物距不相等的原因: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①玻璃板太厚;①测量误差;①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没有完全重合(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像与物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9. 实验改进(1)选择透光性差一点的玻璃板(如茶色玻璃)的原因:使像更清晰(2)用LED灯代替蜡烛的原因:①亮度大,成像稳定且明显;①可避免蜡烛因燃烧变短而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关系;①更环保(3)用方格纸比白纸更好的原因:能更方便、更准确地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典型例题赏析实验结论:(1)物体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总述: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带底座的玻璃板(薄厚不同的两块玻璃板)、白纸、两支蜡烛A和B、笔、光屏,请回答下列问题.(1)除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小勇选择的两支蜡烛应满足的条件是完全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
2•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
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
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
(2)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 关系;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
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填“能”或“不
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 像.
(4) __________________ 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
“平面镜”或“平板玻璃”);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
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的;
⑹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_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⑺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
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采用透明玻
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_____________
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_______ .
(10)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 .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11) 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都无法
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_______________ 的(选填“ A ”或“ B ”)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13)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4) 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